讀《衛報》學英語之一

2020-12-05 唯美世界用心看

The Guardian view on alien life: what if it’s not there?

衛報觀點:外星智慧生命離我們多遠

The universe is so big and full of stars that it seems obvious some must have evolved intelligent life. But it turns out we know so little we can’t know what’s obvious. Quite likely we are alone

Are we alone in the universe? Of all the billions of stars out there, is there none around which intelligent life has arisen, no other conscious beings who have looked at their sky and asked themselves whether there was anyone else out here? All we can know is that we don’t know of any others. But that has not stopped more or less well-informed speculation.

我們人類是在宇宙中是孤身一人嗎? 在那數十億的星星中,沒有一個出現過智慧生命,沒有其他有意識的生物看著他們的天空並問自己是否宇宙還有其他人嗎? 我們所能知道的是,我們不知道任何其他地外生命。 但這並沒有阻止或多或少一些論據翔實的猜測。

The universe is so unthinkably enormous and old that it seems almost impossible that only one of the stars in the universe has actually developed intelligent life.

宇宙是如此難以想像的廣袤與古老,以至於宇宙中似乎不可能只有一顆行星上已經發展出了智慧生命。

So where are they? So asked the physicist Enrico Fermi in 1950. If other intelligent species are out there, why haven’t we seen them yet? The mismatch between what we』d expect from the numbers, which is a universe full of spacefaring civilisations, and what we observe – nothing – is known as the Fermi paradox. Few of the explanations proposed for it are cheering.

那他們在哪兒? 1950年,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如是問道。如果那裡還有其他智慧物種,我們為什麼還沒見過它們呢? 我們期望從數字中得到的結果------這是一個充滿了航天文明的宇宙---以及我們實際觀察到的「什麼都沒有」之間的這種不匹配性---被稱為「費米悖論」。 很少有人提出的解釋是說得通的。

Perhaps all civilisations advanced enough to develop space travel are also technologically capable of annihilating themselves as well, and perhaps they all do. Perhaps the first culture to develop interstellar travel has already snuffed out all its rival species as they emerge, and is at this moment watching our first tentative explorations of the solar system as a cat might watch a fledgling on the ground.

也許所有先進到足以發展太空旅行的文明在技術上也能夠消滅自己,也許他們都會這樣做。 也許發展出星際旅行的第一種文明已經扼殺了他的所有競爭物種,並且此刻正在觀看我們對太陽系的第一次初步探索,正像貓在觀察一隻在地面上的雛鳥。

This last explanation comes from three Oxford philosophers, whose recently published paper examines the equations that make the Fermi paradox look real. These have to do partly with the number of stars with Earth-like planets in the universe, and, more crucially, with the probabilities of life evolving there, then becoming intelligent, and finally exploring space.

最後的解釋來自三位牛津哲學家,他們最近發表的論文研究了使費米悖論看起來真實的方程式。 這些必須部分地與宇宙中具有類地行星的恆星數量有關,更重要的是,生命在那裡演化,然後獲得智慧,最後探索太空。

The Oxford paper shows that when you take these uncertainties into account and ru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imulations exploring them, the probability that we are alone in our galaxy, and perhaps in the universe, rises to entirely reasonable levels. The Fermi paradox vanishes. There is quite probably no one out there to rescue or to care about us. What happens to our species is in our hands alone.

牛津大學的論文表明,當你考慮到這些不確定性並運行數十萬次模擬探測它們時,我們在銀河系中,或許在宇宙中獨自存在的概率上升到完全合理的水平。 費米悖論消失了。 很可能沒有人在那裡拯救或關心我們。 我們物種的變化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相關焦點

  • 會讀英文,學英語的路就走完一半兒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上面的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其實唱主角的是漢字的音。聽的時候,音進入耳朵,大腦反應出意思,這是音與含義的對應;說的時候,大腦組織語言,嘴巴發音,這是含義與音的對應;讀的時候,無論嘴巴出不出聲,大腦中處理的都是音和含義之間的對應關係;寫的時候用到的是音與字形之間的關係。音在這個邏輯圈裡面妥妥地佔據了C位!
  • 用英語學英語/掌握英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用英語學英語/掌握英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我們鼓勵有了高中及其以上英語基礎者要開始有目的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用英語學習英語,用英語讀懂英語」,開始把英語作為學習英語的「理解語言」。可是,幾人做得到?所以,用英語學英語/掌握英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這體驗就是:脫離中文依然可以讀懂/理解英語。
  • 大家好,歡迎關注衛報
    大家好,歡迎關注衛報,一家1821年5月5日創立的正報。我們隸屬於英國衛報媒體集團,下屬媒體包括衛報、衛報周刊和觀察者(並非中國觀察者網)。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之中,衛報是一個報導了真實的疫情情況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媒體,我們受到了廣泛讚譽。正如我們的創建者約翰·愛德華·泰勒所言,真實的新聞是新聞人的立足點。
  • 中國全民學英語的狀況是否應該改變?
    現在,中國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英語,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英語,是實實在在的全民學英語。當然,還有很多人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雙語幼兒園在中華大地多如牛毛。但是,我們有必要問一下,中國人真的有必要全民學英語嗎?
  • 一文告訴你,點讀筆、詞典筆,小學生學英語,什麼值得買
    為了小朋友學英語,我可沒少非心思,都買了三支點讀筆,兩支詞典筆了。有朋友問我,有點讀筆了,還需要詞典筆嗎?先說結論,詞典筆是必須要買的,孩子越大越需要詞典筆,點讀筆不夠用了。我早先入手了一支漢王的詞典筆,後來熊孩子給我說找不到了,然後我又買了一隻阿爾法蛋的,貨還沒到,熊孩子給我說漢王找到了。
  • 學英語,是每個年輕人要經歷的校園SM
    如英文come注音『金』,因為『金』在粵語裡讀kom,而不是像官話那樣讀kim。」讀為「勿押脫 乙史 尤何挨內姆」貴庚幾何(How old are you?)讀為「好胡啞而特、挨、尤胡 」……靠著這些神奇的諧音,當時的商販和老百姓迅速實現了與洋人的順暢交流。
  • 學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應試英語教育下,我們要怎麼學英語?
    01為何我們學英語會學成「啞巴英語」?我們因不同的目的學英語,有的人學英語是為了工作的需要,有的人學英語是為了升學考試,有的人學英語是單純對英語這門語言感興趣,而對於國內的學生而言,之所以學英語就是為了能夠在英語考試中得高分。
  • 煙臺「學霸」大叔賣香蕉學英語 為了招待外國顧客
    煙臺「學霸」大叔賣香蕉學英語鬧市裡背單詞注音標,為了看懂廣告牌、招待外國顧客YMG記者 徐立業 攝影報導高考政策調整,英語比重下降,這讓「中國人到底該不該學英語」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咱先別說那些風華正茂的學子,您認為擺路邊攤的該不該學英語?
  • 如何有效利用China Daily學英語?
    在課程上線後兩個月時間裡,我們一起探索螺螄粉走紅奧秘、逛過故宮600年大展、了解政府就業政策、掌握科技最新動向……新聞不再只是單純的新聞,每一篇文章都成了學英語的優質素材。練聽力、背單詞、記短語、分析句子結構、打磨翻譯、跟讀練習發音、模仿寫作……英語學習涉及的每一個環節,你都可以在學習China Daily精讀計劃課程時得到練習。
  • 《衛報》CRO談應對程序化廣告
    程序化廣告發展迅速,但伴隨而來的技術問題也依然存在,比如令人尷尬的廣告位置、中介機構收費透明度的缺失,《衛報》對這些問題心知肚明,其首席營收官(CRO)Hamish Nicklin透露,去年,程序化廣告佔了《衛報》廣告總量的60%。
  • 全民學英語,是該升溫還是該降溫?
    據權威資料統計,現在全中國人大約有三億多人在學英語,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大、中、小學學校中,學習英語的人數超過一億。有人戲稱,要不了多久,中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國家的人口總數。英語好不好,該不該學?
  • 早教專家:低齡兒童如何快樂學英語
    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記者 馬曉棠) 少兒英語學習是目前國內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不少兩三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中國孩子英語學習明顯呈現低齡化趨勢。而不少家長關心的是,如何在給孩子外語啟蒙教育的同時,又給他們一個輕鬆快樂的氛圍,不會打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 魔力耳朵五招教娃學英語 聽說讀寫全面覆蓋
    在學英語上,很多人走了彎路,但仍沒有很大的效果,但在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平臺魔力耳朵,六招教孩子學英語, 聽、說、讀、寫全面覆蓋,讓孩子輕鬆愛上說英語。鍛鍊孩子聽讀能力     英語繪本內容精彩、語言生動活潑,能夠契合小朋友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可以幫助小朋友開闊眼界、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 《龜龜日報》第31期-[隨時隨地學英語]誰說玩物喪志?龜龜教你怎麼學英語!(多圖)
    「龜龜老師,我身邊沒有會說英語的,我沒有學英語的環境,咋辦?」這是我聽到最多的問題之一。「龜龜老師,我知道沒有環境學英語是藉口,但是我還是不知道從何學起,咋辦?」這是第二種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龜龜老師,能分享一下你學英語的經歷嗎?」這是第三類我經常被學生要求做的事情。Boom Beach,一個我最近在玩的手機遊戲,貌似還比較火,上周還知道《快樂大本營》的主持團隊還代言了這個遊戲。差不多造型是這個樣子的:
  • 學英語,先靜心!
    網友們,你們學英語的方法選擇好了嗎?如果選擇了我,就要靜下心來,每天堅持進步一點點,直到闖關結束,驚喜就在眼前!我不敢在專業方面說很多,簡單幾句,點到為止。我的網友給我發來的字母讀音,我聽了感覺特別好。其實跟我學英語的發音,有「音樂」在裡面呢!
  • 衛報問了問...
    來源:The Guardian作者:《衛報》讀者編譯 | 實習生:葉千 慄子 陌上編輯 | 措大英國《衛報》最近做了一項讀者調查,詢問讀者2018年希望看到什麼報導,他們看重的事業和價值分別是什麼。
  • 學英語 | 英語中的「多音詞」: 發音不同, 意思也截然不同!
    它被讀作desert『Don't desert me, stay and help please.』『不要拋下我,請留下來幫忙。』如果把desert中的一個s變成兩個的話,它的意思就變成了甜點。甜點通常是在主菜之後吃的食物。
  • 學英語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那麼,學英語是不是就不愛漢語了,是不是愛國就不能學英語? 當然不是。 但是,也應該看到,英語的功能被大大強化了,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英語的。有的學生學英語根本就沒用,走向社會之後還是放棄了;有的學生學不會,也就放棄了;還有的學生自以為學會了,其實學的只是應付考試的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交流,屬於啞巴英語。如果一輩子都用不到英語,也就不用學英語了。但是,學生都具有可塑性,未來也不知道要幹什麼,誰知道他們用到用不到英語呢?
  • 《衛報》2015年十佳劇集
    《衛報》諸位撰稿人與評論家回顧2015年各大電視節目,為您獻上本年度十佳劇集。劇中權臣克倫威爾由馬克·裡朗斯飾演,無疑是今年螢屏上最耀眼的角色之一。
  • 英國《衛報》疫情報導每周觀察(一)——環環相扣的所有制、獨立性...
    經過觀察,筆者以為《衛報》的議程既靜且動,並將詳細的議程特質分述如下:議程是靜態的,體現在《衛報》所聚焦的議題類別之上。《衛報》以社會民生為最主要的報導領域,其中以對弱勢群體、學生、醫護工作人員的報導最多。政治政策方面的報導雖然數量不佔優勢,但主要集中在頭條以及「新型冠狀病毒」專版上重點著墨,足見它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