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食品接觸面(餐具,飲具,器皿表面)微生物檢驗方法、標準

2020-12-04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目的:

檢測生產車間空氣、操作人員手部、與食品有直接接觸面的機械設備的微生物指標,生產區域環境當中病原微生物的監控,達到規定標準,以控制食品成品的質量。

參照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GB15979-1995、《HACCP原理與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共場所空氣微生物檢驗方法細菌總數測定》GB/T 18204.1-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行業標準SN 0169-92/SN 0172-92/ SN 0170-92、 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二000四年《出入食品微生物檢驗培訓教材》中《出入食品生產廠衛生細菌檢驗方法》、日本東京冷凍食品檢驗方法。

採樣與檢測方法:

3.1空氣的採樣與測試方法

3.1.1樣品採集:

(1)取樣頻率:

a)車間轉換不同衛生要求的產品時,在加工前進行採樣,以便了解車間衛生清掃消毒情況。

b)全廠統一放長假後,車間生產前,進行採樣。

c)產品檢驗結果超內控標準時,應及時對車間進行採樣,如有檢驗不合格點,整改後再進行採樣檢驗。

d)實驗性新產品,按客戶規定頻率採樣檢驗。

e)正常生產狀態的採樣,每周一次。

(2)採樣方法

在動態下進行,室內面積不超過30 m2,在對角線上設裡、中、外三點,裡、外點位置距牆1 m;室內面積超過30 m2,設東、西、南、北、中五點,周圍4點距牆1 m。採樣時,將含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的平板(直徑9 cm)置採樣點(約桌面高度),並避開空調、門窗等空氣流通處,打開平皿蓋,使平板在空氣中暴露5 min。採樣後必須儘快對樣品進行相應指標的檢測,送檢時間不得超過6h,若樣品保存於0~4℃條件時,送檢時間不得超過24h。

3.1.2菌落培養:

(1)在採樣前將準備好的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平板置37℃±1℃ 培養24 h,取出檢查有無汙染,將汙染培養基剔除。

(2)將已採集樣品的培養基在6 h內送實驗室,細菌總數於37℃±1℃培養48h觀察結果,計數平板上細菌菌落數。

(3)菌落計算:

a) 記錄平均菌落數,用「個/皿」來報告結果。用肉眼直接計數,標記或在菌落計數器上點計,然後用5~10倍放大鏡檢查,不可遺漏。

b) 若培養皿上有2個或2個以上的菌落重疊,可分辨時仍以2 個或2個以上菌落計數。

3.2工作檯(機械器具)表面與工人手表面採樣與測試方法:

3.2.1樣品採集:

(1)取樣頻率:

a)車間轉換不同衛生要求的產品時,在加工前進行擦拭檢驗,以便了解車間衛生清掃消毒情況。

b)全廠統一放長假後,車間生產前,進行全面擦拭檢驗。

c)產品檢驗結果超內控標準時,應及時對車間可疑處進行擦拭,如有檢驗不合格點,整改後再進行擦拭檢驗。

d)實驗新產品,按客戶規定擦拭頻率擦拭檢驗。

e)對工作表面消毒產生懷疑時,進行擦拭檢驗。

f)正常生產狀態的擦拭,每周一次。

(2) 採樣方法:

a) 工作檯(機械器具):用浸有滅菌生理鹽水的棉籤在被檢物體表面(取與食品直接接觸或有一定影響的表面)取25cm2的面積,在其內塗抹10次,然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棉棒,將棉籤放入含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採樣管內送檢。

b) 工人手:被檢人五指併攏,用浸溼生理鹽水的棉籤在右手指曲面,從指尖到指端來回塗擦10次,然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棉棒,將棉籤放入含10mL滅菌生理鹽水的採樣管內送檢。

(3)採樣注意事項:

擦拭時棉籤要隨時轉動,保證擦拭的準確性。對每個擦拭點應詳細記錄所在分場的具體位置、擦拭時間及所擦拭環節的消毒時間

3.2.2細菌·大腸菌群的檢測培養:

樣液稀釋:將放有棉棒的試管充分振搖。此液為1:10稀釋液。如汙染嚴重,可十倍遞增稀釋,吸取1ml 1:10樣液加9ml無菌生理鹽水中,混勻,此液為1:100稀釋液。

3.2.2.1 細菌總數:

(1)以無菌操作,選擇1~2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注入到無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平行樣),將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傾入平皿,每皿約15ml,充分混合。

(2)待瓊脂凝固後,將平皿翻轉,置36℃±1℃ 培養48 h後計數。

(3)結果報告:報告每25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菌落數

3.2.2.2大腸菌群:

(1)平板法:

a) 以無菌操作,選擇1~2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注入到無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平行樣),將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去氧膽酸鹽瓊脂培養基傾入平皿,每皿約15ml,充分混合。待瓊脂凝固後,再覆蓋一層培養基,約3-5 ml。

b) 待瓊脂凝固後,將平皿翻轉,置36℃±1℃ 培養24h後計數。

c) 結果計算: 以平板上出現紫紅色菌落的個數乘以稀釋倍數得出。

d) 結果報告:報告每25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菌落數

(2)試管法:

a) 以無菌操作,選擇3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接種到BGLB肉湯培養基中,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

b) 置BGLB肉湯管於36℃±1℃培養48±2h。記錄所有BGLB肉湯管的產氣管數。

c) 結果報告:按BGLB肉湯管產氣管數,查MPN表報告每25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大腸菌群值。

3.2.3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

(1)定性檢測

a) 取1ml稀釋液注入滅菌的平皿內,傾注15-20ml的B-P培養基,(或是吸取0.1稀釋液,用L棒塗布於表面乾燥的B-P瓊脂平板),放進36±1℃的恆溫箱內培養48±2小時。

b) 從每個平板上至少挑取1個可疑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作血漿凝固酶實驗。

c) 結果報告:B-P瓊脂平板的可疑菌落作血漿凝固酶實驗為陽性,即報告手(工器具)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

(2)定量檢測

a) 以無菌操作,選擇3個稀釋度各取1ml樣液分別接種到含10﹪氯化鈉胰蛋白腖大豆肉湯培養基中,每個稀釋度接種三管。

b) 置肉湯管於36±1℃的恆溫箱內培養48小時。劃線接種於表面乾燥的B-P瓊脂平板,置36℃±1℃ 培養45~48小時。

c) 從B-P瓊脂平板上,挑取典型或可疑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接種肉湯培養基,36℃±1℃培養20~24小時。

d) 取肉湯培養物做血漿凝固酶試驗,記錄試驗結果。

e) 報告結果:根據凝固酶試驗結果,查MPN表報告每25 cm2食品接觸面中或每隻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值。

3.3工廠環境中病原體的檢測計劃與方法

檢測計劃: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工廠應該對生產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和評估,檢測項目包括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微生物,化驗室應該按照一定的計劃對生產場所環境中的病原體進行檢測,其中包括地面、下水道、排水溝、牆壁、天花板、設備框架、運輸的支架,冷藏裝置、速凍機、傳送帶、設備的螺絲、維修工具等部位。當某個點檢測到病員微生物時,應該對環境中的相似點加大檢測頻率;在把所有的預定點檢測完後,應該對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在下一次環境檢測循環過程中加強檢測容易出現病原體的環境點,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檢測頻率: 每月兩次,每次每個區域至少選取5個檢測點,分別進行檢測。

3.3.1環境李斯特菌的檢測方法(3MTM PetrifilmTM 環境李斯特菌的測試片)

3.3.1.1 用塗抹棒,海綿或者其他採樣設備收集環境樣本。

3.3.1.2 將收集的樣本添加10毫升滅菌的緩衝蛋白腖水,將樣本與緩衝蛋白腖混合1分鐘,將樣品置於室溫(20-30℃)1小時,最久不超過1.5小時,以修復損傷的李斯特菌。

3.3.1.3 將測試片放在平坦處,掀起上層膜。

3.3.1.4 用移液器垂直滴加3毫升樣品到下層膜中央,將上層膜緩慢蓋下,以免產生氣泡。

3.3.1.5 輕輕將塑料壓板放在位於接種區上層膜上,不要壓,扭轉或者滑動壓板。提起壓板等至少十分鐘,以使膠體凝固。

3.3.1.6 將測試片透明面朝上,可疊放至十片,在37℃±1℃培養26-30小時,可以用標準菌落記數器或者其他光學放大器判讀,不要記數圓形輪廓上的菌落,因為他們不受選擇性培養基的影響。

3.3.1.7 對於定性檢測,根據紫紅色菌落是否存在,結果記為檢出或者未檢出。

3.3.2環境中沙門氏菌的檢測方法

3.3.2.1採樣地點: 選取採樣點時因儘量選取微生物容易滋生的地方

冷凍車間

FD車間

東區初加工

傳遞窗口表面、排水溝、

排水溝出口、牆壁、地面

卸料間

牆壁、牆角、地面、天花板、

物料車表面

東區精加工

地面、牆壁、牆角、排水溝、

排水溝出口、速動機鏈條、天花板

暫存間

牆壁、地面、天花板、牆角、牆縫

西區初加工

傳遞窗口表面、地面、牆壁、

排水溝、排水溝出口

挑選間

牆壁、地面、天花板、牆角、墊板

西區精加工

地面、牆壁、牆角、排水溝、排水溝出口、速動機鏈條、天花板

包裝室

牆壁、地面、天花板、金探傳送帶表面、落地料存放處

3.3.2.2 操作步驟

3.3.2.2.1採樣應在生產開始後進行,用已浸潤過的棉拭在選定的被測表面旋轉塗抹約100cm2的面積,然後將棉拭放回塗抹試管並蓋緊。

3.3.2.2.2將樣品帶回實驗室,每5個點混合成一個樣品, 登記編號,按照SN0170-92標準及時檢測,若有陽性結果出現,應逐步對所混合的每個點分別檢測。

物體表面塗抹菌落總數計算方式:物體表面細菌總數(cfu/c㎡)=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數*採樣液稀釋倍數/採樣面積(cm2)

根椐GB15979-2002《一次性衛生用品衛生標準》的標準,生產環境衛生指標

1 裝配與包裝車間空氣中細菌菌落總數應≤2 500 cfu/m3。

2 工作檯表面細菌菌落總數應≤20 cfu/cm2。

3. 工人手表面細菌菌落總數應≤300 cfu/只手,並不得檢出致病菌。

人員和環境衛生檢測方法

一、 空氣採樣及檢驗方法

1培養基:普通營養瓊脂平板,按GB4789.28中3.7條配製

2採樣(空氣沉降法)

2.1布點:面積小於30平方米的車間,設一對角線,在線上取3點,即中心一點,兩端在距牆1米處各取一點;面積大於30平方米的車間,設東、西、南、北、中5個點,其中東、西、南、北點均距牆1米。

2.2採樣高度:與地面垂直高度80-150釐米。

2.3採樣方法;用直徑為9釐米的普通營養瓊脂平板在採樣點上暴露20分鐘蓋上送檢培養。

3培養:於37℃培養24小時。

4檢測頻率:每周

空氣品質標準:

生車間、熟車間、成品車間:低於100個

半成品庫、成品庫:低於10個

二、設備的採樣與檢驗方法

根據生產過程所要求的重點衛生部位,實驗室對其進行塗抹採樣,進行細菌總數檢驗。

1採樣方法

1.1塗抹法(適用於表面平坦的設備和工器具產品接觸面)

取經過滅菌的鋁片框(框內面積為50平方釐米)放在需檢查的部位上,用無菌棉球蘸上無菌生理鹽水擦拭鋁片中間方框部分,擦完後立即將棉球投入盛有10毫升無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此液每毫升代表5平方釐米。

1.2貼紙法(適用於表面不平坦的設備和工器具接處面)

將無菌規格紙(5×5釐米,紙質要薄而軟)用無菌生理鹽水泡溼後,於需測部分分別貼上兩張,兩張紙面積共50平方釐米,然後取下放入盛有10毫升無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此液每毫升代表5平方釐米。

2檢驗方法

2.1細菌總數的檢驗

將上述樣液充分振搖,根據衛生情況,相應地做10倍遞增稀釋,選擇其中2-3個合適的稀釋度作平皿傾注培養,培養基用普通營養瓊脂,每個稀釋度作2個平皿,每個平皿注入1毫升樣液,於37℃培養24小時後計菌落數。

結果計算

表面細菌總數(cfu/cm2)=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數×樣液稀釋倍數/30×2

2.2致病菌的檢驗

沙門氏菌,參照GB4789.4進行

金黃色葡球菌,參照GB7918.5進行

4.檢驗合格標準:細菌總數10-100個∕cm2,

5.關鍵點:細菌總數≤10個∕cm2

一般區域:細菌總數≤100個∕cm2

三、人員手表面細菌汙染情況的檢驗

1. 採樣方法:用一支蘸有無菌生理鹽水的棉拭子塗擦被檢對象手的全部,反覆兩次,塗擦的時候棉拭子要相應地轉動,擦完後,將手接觸部分剪去,將棉拭子放入裝有10毫升無菌生理鹽水的試管內送檢培養。

2. 檢驗方法:同工器具表面細菌總數檢驗方法。

3. 結果計算:每隻手表面的細菌總數(cfu/只手)=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數× 樣液稀釋倍數

四、消毒液藥效的微生物學鑑定法

1採樣對象:正常使用的消毒液,和已知配製好備用的消毒液

2採樣及檢驗方法

在無菌條件下,用無菌吸管吸取1毫升樣液,加入9毫升稀釋液中混勻,對於醇類與酚類消毒劑,稀釋液用普通營養肉湯即可;對於含氯消毒劑、含碘消毒劑,需在肉湯中加入0.1%硫代硫酸鈉,對洗必泰、季銨鹽類消毒劑,需在肉湯中加入3%(W/V)土溫80和0.3%卵磷脂;對醛類消毒劑,需在肉湯中加入0.3%甘氨酸;對於含有表面活性劑的各種複方消毒劑,需在肉湯中加入(W/V)土溫80,以中和被檢樣液中的殘效作用,

將注入了樣液的稀釋液充分搖勻,取1毫升注入平皿,隨之倒入普通營養瓊脂,待瓊脂凝固後,翻轉平皿,將平皿於37℃條件下培養24小時後計平板上生長的菌落數。

3結果分析

平板上有菌生長,表明被檢樣液中有殘存活菌,若每個平板菌落數在10個以下,仍可用於消毒,若每個平板菌落數超過10個,說明每毫升被檢樣液含菌量已超過100個,即不宜在用於消毒。

該公式是一個經驗公式.它的理論模式依據是:100CM2的面積上10MIN降落的菌落數,

等於1升空氣中所含的細菌總數.係數50000基於上述假說和單位換算而來.

細菌總數(CFU/M3)=5/10T*100/A*1000*N=50000*N/AT

5/10T:實際放置了5MIN;

100/A:A單一培養皿面積;

1000:1M3=1000L啊,換算成m3

1、空氣細菌落菌數單位既然是cfu/m3,那採樣時應該還要記錄放置平皿的高度。

2、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罐頭行業有個標準如下:

落下菌數 空氣汙染程度 評價

30以下 清潔 安全

30~50 中等清潔

50~70 低等清潔 應加注意

70~100 高度汙染 對空氣要進行消毒

100以上 嚴重汙染 禁止加工

3、是否可根據企業相應的加工產品微生物指標進行自行制定?

相關焦點

  • 食品微生物檢驗
    、數量、性質及其對人的健康的影響,以判別食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的檢驗方法。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是食品質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減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食品微生物檢驗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判定被檢食品是否食用的科學依據之一。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可以判斷食品加工環境及食品衛生情況,能夠對食品被細菌汙染的程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各項衛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 河南第26期食品安全抽檢,涉及3批次微生物汙染、3批次食品添加劑
    7月1日,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0年第26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組織抽檢了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糕點,薯類和膨化食品,肉製品,餐飲食品,食用農產品,酒類,飲料,調味品9大類食品523批次樣品,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514批次,不合格樣品9批次。
  •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框架
    此外,還有GB 8538-2016等產品類別中包括的微生物檢驗方法。各檢驗方法的標準均遵循一定的架構。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的原理  GB 4789系列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常規培養法,絕大多數方法採用此方法;二是PCR(聚合酶鏈反應)法,如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GB 4789.6)、諾 如 病 毒 檢 驗(GB 4789.42);三是免疫磁珠捕獲法,如大腸埃希氏菌 O157:H7/NM 檢驗(GB 4789.36)。
  •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解讀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是運用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術,按照相應的檢驗方法檢測食品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並根據國家微生物限量標準,評價食品衛生、質量與安全的一門應用性學科。  6.質控菌株  實驗室必須保存有滿足試驗需要的標準菌種/菌株,除檢測方法中規定的菌種外,還應包括應用於培養基(試劑)驗收/質量控制、方法確認/證實、陽性對照、陰性對照、人員培訓考核和結果質量的保證等所需的菌株。標準菌株應可溯源至微生物菌種保藏專門機構或專業權威機構。
  • 網傳不鏽鋼杯泡茶危害健康 買餐具先看食品標識
    原標題:網傳不鏽鋼杯泡茶危害健康 買餐具先看食品標識   將鑑別液滴到不鏽鋼油壺上   當心劣質不鏽鋼充當食品器皿   測試5種不鏽鋼器皿,2種不屬於「食品級」,更易析出重金屬;買不鏽鋼餐具先看「食品接觸用」標識   近日,網上有消息稱用全新的不鏽鋼杯泡茶,放置72小時後,不鏽鋼杯內壁出現被腐蝕的痕跡,讓很多人擔心不鏽鋼製品釋放重金屬鉻,危害健康。不鏽鋼製品真這麼可怕?
  • 貴州公布14批次不合格食品 超七成檢出微生物汙染問題
    超七成不合格樣品檢出微生物汙染問題   不合格樣品中,有10批次樣品檢出微生物汙染問題,佔所有不合格樣品的七成多。   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廣泛分布於各種水、空氣、正常人的皮膚、呼吸道和腸道等,易在潮溼的環境存活,對消毒劑、紫外線等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於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存在健康風險。《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包裝飲用水》(GB 19298-2014)規定,包裝飲用水中的銅綠假單胞菌5次檢測結果均不得檢出。
  • 手把手教你安全用餐具
    本次抽查依據GB/T29606-2013《不鏽鋼真空杯》、GB4806.9-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製品》、GB4806.10-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塗料及塗層》、GB/T3532-2009《日用瓷器》、GB13121-1991《陶瓷食具容器衛生標準》、GB4806.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陶瓷製品》、GB19778-2005《包裝玻璃容器鉛
  • 貴州這20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土豆粉、牛肉等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王珏)1月7日,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了關於20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通告顯示,經貴州省市場監管局組織抽檢餐飲食品、茶葉及相關製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澱粉及澱粉製品、糕點、食用農產品、調味品和飲料8大類食品705批次樣品。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產品執行標準檢驗和判定,其中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685批次,不合格樣品20批次。
  • 食品檢驗方法標準化論壇召開 強化食品檢測方法技術支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日訊 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新工藝、新食品原料研發的創新產品活躍,對我國食品檢驗方法標準體系提出新的挑戰,建立健全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檢驗方法標準體系,成為後疫情時代我國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 青海這10批次食品檢出不合格,涉及牛羊肉、草魚、米粉等
    (飲)具》規定;西寧市城中區梓琪火鍋店的茶杯(日期為2020-10-16),經青海省食品檢驗檢測院檢驗,陰離子合成洗滌劑(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計)不符合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餐(飲)具》規定;西寧市城中區梓琪火鍋店的勺子(日期為2020-10-16),經青海省食品檢驗檢測院檢驗,陰離子合成洗滌劑(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計)不符合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餐
  • 食品理化檢驗方法使用解讀
    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是食品安全標準的一部分,規定了與食品安全要求有關的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和毒理學檢驗,其中理化檢驗方法和微生物檢驗方法主要與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的各項指標配套。一、食品檢驗方法的法律依據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五章食品檢驗規定,對食品進行抽樣檢驗,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註冊或者備案的特殊食品的產品技術要求以及國家有關規定確定的檢驗項目和檢驗方法進行。  《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15號令》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應當採用食品安全標準規定的檢驗項目和檢驗方法。
  • 食品車間空氣消毒
    只有對食品生產車間內的空氣進行嚴格消毒,車間內空氣中的微生物含量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根據殺菌原理,空氣消毒可以分為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兩類方法。物理方法包括紫外線燈照射、靜電吸附和空氣過濾等方法。該方法既可用於處理室內空氣(汙染的空氣),亦可用於處理汙染的表面。食品生產經營場所應定期實施燻蒸消毒,以保證生產場所及空氣的清潔。甲醛是有刺激性的無色氣體,易溶於水和乙醇,甲醛作為消毒劑已經有了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原始的甲醛消毒方法主要是將甲醛溶於水中,將帶有甲醛水溶液的器皿在火源上進行加熱蒸發。
  • 農藥殘留、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重金屬超標等:食品檢驗經驗分享
    食品檢驗是個專業、嚴謹、廣泛的科學課題,各地稽查執法很多時候離不開檢驗報告,我們再一次對食品檢驗進行技術分享,技術領域涉及業務辦、微生物、液相、液質、元素理化;專業領域涉及農藥殘留、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重金屬超標等,希望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學習,謝謝!
  •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無菌操作基礎知識   一、無菌操作技術   1、定義   是指在執行實驗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汙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無菌操作技術是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是保證微生物實驗準確和順利完成的重要環節。
  •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之無菌操作
    一、無菌操作技術 1、定義 是指在執行實驗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汙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無菌操作技術是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
  • 食品理化檢驗方法主要內容和使用要點解讀(上)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食品檢驗要嚴格按照食品檢驗標準(或國家有關規定確定的檢驗方法)對食品進行檢驗,保證對外出具的檢驗數據和結論客觀公正。理化檢驗方法總體參照GB/T5009.1-2003(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總則,該標準正在修訂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 國瑞力恆發布空氣微生物採樣器新品
    產品簡介GR-1353型空氣微生物採樣器(以下簡稱採樣器)是我公司精心研製的一種專門用於採集空氣中微生物的採樣儀器,它基於安德森撞擊法原理,按一定流量抽取空氣,使氣流中的微生物粒子加速撞擊到含營養瓊脂培養基的培養皿表面
  • 生物降解性能檢驗方法及國內外標準
    例如:歐盟在包裝法規中明確規定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及其可堆肥化處理,並擬於2021年禁用10 種一次性塑料製品;法國從2020年起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並要求碗碟杯叉等一次性餐具必須用基於生物的原料製作;英國2018年1月發布國家環保戰略。目前對生物降解塑料的標識,國內外都不大一樣。
  • 色差儀檢測陶瓷餐具色差方法及陶瓷餐具外觀質量檢測標準
    陶瓷餐具在日常餐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高檔的陶瓷餐具對等級的劃分是非常嚴格的。陶瓷外觀質量標準是什麼?瓷器的外觀質量,主要是產品表面的光澤度、白度、色差,以及規格尺寸、配套、花面等和允許的常見缺陷範圍。
  • 81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詳解(理化檢測、微生物檢驗、輻照食品鑑定)
    1月9日傍晚,衛計委發布了127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到多個類別,食品580將各個標準的替代情況及主要變化分為兩部分。此部分為理化檢測、微生物檢驗、輻照食品鑑定類,共涉及81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