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打破外資壟斷 自主品牌尾氣催化劑「在路上」

2020-12-01 中國汽車報社有限公司

  隨著「藍天保衛戰」的打響,全國各地對環境汙染的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重型柴油車排放升級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在車輛排放標準升級的過程中,離不開後處理系統的助力,而後處理系統的關鍵就在於催化劑。

  可以說,沒有催化劑的後處理系統就像是一副「空殼」,要讓後處理系統真正運轉起來,就必須藉助催化劑為其注入「靈魂」。

  ■困局:尾氣催化劑市場被外資壟斷

  放眼市場,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眼前——目前我國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所壟斷。資料顯示,在我國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德國巴斯夫和英國莊信萬豐各佔有26%左右的份額,比利時優美科約佔19%的份額,其餘部分則基本被催化解決方案公司(CSI)、科萊恩等瓜分。

  記者了解到,柴油車尾氣中的有害成分主要包括NOx和PM。其中,消除柴油車排出的氮氧化物主要依靠SCR系統。目前,該系統所使用的催化劑材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釩-鎢-鈦(五氧化二釩V<sub>2</sub>O<sub>5</sub>、三氧化鎢WO<sub>3</sub>和二氧化鈦TiO<sub>2</sub>)材料,簡稱釩基催化劑;另一類是分子篩材料。

  據悉,這兩類催化劑的應用都有技術難點。其中,五氧化二釩屬於高毒物質,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同時,釩-鎢-鈦材料低溫性能(小於200℃)和高溫性能(大於550℃)較差,在城市公交工況下極其容易暴露缺陷。隨著政策法規對排放控制要求的提升,在國五甚至國六階段,釩基材料難以達到理想的催化效果,並由此延伸出對安全性的焦慮問題。

  另一方面,多數的分子篩配方活性主要表現在中高溫區域,實際應用中的水抑制及硫中毒問題依然亟待解決。同時,分子篩塗覆技術難度較大,其所表現出的塗覆率低、抗脫落率高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待進一步通過工程化應用研究來解決。

  此前自主品牌在這兩類催化劑材料上,由於核心技術沒有貫通性突破、質量穩定性有所欠缺、量產能力不足等原因錯失市場機遇。然而,在我國自主品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自主催化劑產品即將到來,柴油車尾氣催化劑依賴進口的局面或將被打破。

  ■聯手:共同研製純稀土基SCR催化劑

  我國自主品牌企業從未放棄對後處理系統的探索和研究,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打破困局。

  「2016年,我國開始籌備實施國五排放標準。此時,我們已經意識到,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河北華特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簡稱「河北華特」)總工程師莊忠冉告訴記者,國際上研究稀土基尾氣催化劑的歷史已有十多年,但由於稀土資源少、塗覆技術未能有效攻克等原因,該產品還一直停留在研究階段,並未實現產業化。而我國是稀土資源大國,發展稀土基SCR催化劑具備先天優勢。

  「在研發過程中,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方稀土公司』)提供了大力支持。以前,它們的稀土催化劑主要應用於火電廠、鋼鐵廠等固定源有害氣體排放系統中。我們與北方稀土公司商議後,雙方一拍即合。在此前固定源的基礎上研究移動源,即汽車尾氣催化劑。此後,又有一位合作夥伴——北京凱德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凱德斯』)加入,其主要產品是汽車後處理SCR尿素噴射系統。」河北華特總經理宋海燕介紹說。

  經過2年的研究和試驗,河北華特採用北方稀土公司提供的稀土配方,攻克了稀土基催化劑的塗覆技術,研製出純稀土基SCR催化劑,應用於北京凱德斯的SCR尿素噴射系統中。如今,正在按照國五排放標準要求,進行後處理系統782小時發動機臺架耐久試驗。目前,這一自主研製的純稀土基SCR催化劑已經進行了超過200小時的試驗。

  北京凱德斯總經理郭宗華告訴記者:「根據目前試驗結果來看,稀土基SCR催化劑溫度範圍廣、性能優勢好,對尿素噴射系統更有利。」他還補充道:「這是有望打破外國汽車尾氣催化劑技術壟斷的自主產品,一些大型商用車製造企業對稀土基催化劑也十分關注。」

  ■期待:自主尾氣催化劑「在路上」

  那麼,這一自主研製的純稀土基SCR催化劑到底有哪些優勢?

  「首先,創新稀土基催化劑,不再受制於外資品牌。」莊忠冉介紹說,以往,由於我國在釩基和分子篩催化劑領域未佔先機,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已然被外國品牌壟斷。此次自主研發的稀土基SCR催化劑剛好避開國外的技術壟斷、專利控制問題,不再被外資「卡脖子」,關鍵技術將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我國具備稀土資源豐富的先天優勢,產業化之後的成本有望降低。

  第二,不用添加貴金屬即可完成催化轉化。目前市場上的很多後處理系統若要發揮作用,離不開貴金屬成分(鉑Pt、鈀Pd、銠Rh是最常見的三種貴金屬催化劑),一旦減少貴金屬的用量,後處理系統的實際效果和使用壽命就會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後處理系統需要使用的貴金屬不僅價格昂貴,還對發動機的空燃比要求嚴格,易發生鉛、硫中毒失效。近幾年,貴金屬價格始終處於上漲態勢,未來的貴金屬資源只會更緊張。而我國自主企業聯合研製的純稀土基SCR催化劑不需添加貴金屬,即可完成催化轉化,進一步減少了步驟、降低了成本,有利於降本增效。

  第三,操作溫度窗口寬,性能穩定。從目前進行過的試驗來看,純稀土基SCR催化劑耐水、耐熱、耐老化的性能更好。莊忠冉對記者說:「此前,純稀土基SCR催化劑已進行了整車PEMS試驗,包含城市和非城市道路,已滿足國家法規要求。不僅如此,我們還與外國品牌的釩基催化劑進行比較,它的有效窗口通過率在90%~92%,而純稀土基SCR催化劑的通過率則是100%。」

  第四,無釩無汙染,綠色更環保。宋海燕表示,之所以研究稀土基催化劑,是因為意識到釩基催化劑的汙染問題。她對記者說:「採用釩基催化劑材料的後處理系統,它的載體處理是個很大的問題,它對環境和人體都有很大的危害。而稀土基催化劑就沒有這個問題,更有利於環境保護,可以放心使用。」

  第五,氨氣洩漏量很低,降低危害發生可能性。根據已經發布的國六標準,可以看出對二氧化氮的排放要求有極大提升,致使車用尿素噴射量大幅增加,進而導致氨氣(車用尿素還原NO<sub>x</sub>過程中會洩漏氨氣)洩漏量增加,因此需要加裝ASC催化器將洩漏的氨氣還原為氮氣,這又導致了成本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氨氣是強烈刺激性氣體,過量吸入氨氣會中毒,重者導致死亡。莊忠冉告訴記者:「我們研究的純稀土基SCR催化劑,此前進行了發動機臺架試驗,並且與外國品牌的釩基催化劑進行了對比。根據GB17691-2005國標限值,氨氣洩漏量不得高於25g/kWh,外國釩基催化劑的洩漏量在11~12g/kWh,而我們的純稀土基SCR催化劑氨氣洩漏量為3.89g/kWh。也就是說,純稀土基SCR催化劑不僅能有效降低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同時還有利於降低成本。」

編輯:孫偉川 

相關焦點

  • 打破外國尾氣催化劑產品壟斷 自主品牌在路上
    隨著「藍天保衛戰」打響,全國各地對環境汙染的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對重型柴油車尾氣排放升級的腳步也在加快。  在排放升級的背後有一個常常被大家忽略的現實——目前國內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基本為國外企業所壟斷。
  • 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合成吡啶新型催化劑技術開發成功
    近日,採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徐龍伢研究團隊與南京第一農藥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乙醛-甲醛-氨合成吡啶高性能新型催化劑」技術,於
  • 憑一己之力打破外資品牌行業壟斷,這家醫療器械靠的是什麼?
    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數字可攜式彩超、國內第一隻單晶探頭、國內第一款高清消化內窺鏡系統……作為大灣區先進醫療產業的代表企業,開立醫療正是眾多已經崛起的民族醫療器械企業之一。 在進口替代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國醫療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市場如此廣闊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又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 我國自主研發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這款由電子科技大學歷時10餘年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基板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不僅被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採用,產品還銷至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鄧龍江教授團隊近日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自動變速器電磁閥被外資壟斷
    自動變速器電磁閥被外資壟斷   當前,國內幾乎沒有能夠專業化生產汽車自動變速器液壓閥體及電磁閥的企業。
  • 以科技之力,奠消亡在捷徑路上的自主高端品牌
    但隨著多年累積,頭部中國品牌開始逐漸掌握核心技術,量變引發質變。與此同時,消費升級的需求,家庭置換比例的提高,以及年輕消費者對國貨認可度的加深,都為中國品牌提供了全新的機會。即便在「黑天鵝」起飛的2020年,自主高端市場仍迎來了一輪爆發,開始了集體「衝高」之路。在這條路上,有些品牌壯志未酬,有些品牌尚在起步階段,但也有些「先行者」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比如WEY品牌。
  • 北方稀土「鈰鋯固溶體項目」打破國外壟斷
    北方稀土「鈰鋯固溶體項目」打破國外壟斷,對我國燃油汽車尾氣治理和稀土產業升級意義重大。目前,公司正加緊建設年產500噸的鈰鋯固溶體生產線,預計9月投產。據公安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2.6億輛,同比增長8.83%。
  • 國產核心零部件步入爆發前夜 將打破國外品牌在關鍵領域的壟斷
    無論是減速機的信任破冰,還是伺服電機的穩步發展,亦或者是控制器進入高端市場,都表明中國在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上長期受制於外資企業的情形正在慢慢發生改變。國內廠商相繼攻克了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正在穩步推進零部件的國產化,這將降低國產機器人的成本,提升國產機器人在新增裝機中的佔比,更重要的是,這將打破國外品牌在關鍵領域的壟斷。
  • 國內條碼印表機已打破國外品牌壟斷局面
    博思得、先施科技、國民技術等一批深圳物聯網龍頭企業組成產業集群亮相,它們帶來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成為本屆物聯網展最大的看點。  在RFID領域,深圳有企業300多家,擁有博思得、國民技術、先施科技、鼎識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其中約80%的企業有自主開發的產品,超過40%的企業擁有專利。
  • 自主人工晶狀體第一股,打破國際廠商壟斷
    愛博諾德的募資用途主要用於4個方面:約33%(2.62億元)用於眼科透鏡和配套產品的產能擴大及自動化提升項目;約27%(2.16億元)用於高端眼科醫療器械設備及高值耗材的研發實驗項目;約19%(1.52億元)用於愛博諾德營銷網絡及信息化建設項目;約21%(1.7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這個股是治療白內障的,打破國際廠商壟斷。
  • 打破進口壟斷 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攻堅市場破解「看病貴」
    2016年,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來講是不平凡的一年,東軟、聯影、明峰三家國產醫療器械企業陸續推出高端醫療器械PET-CT,打破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久被進口產品壟斷的現狀,而高端醫療設備檢測的費用也將會直線下降。這無疑給了雄踞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跨國企業一記重擊。
  • 這家佛企自主研發超聲波霧化片,打破國外壟斷
    在決定自主研發超聲波霧化片時候,科日超聲總經理葉衛忠受到了很多質疑,有不解的,有觀望的,也有認為不值得的。然而在葉衛忠看來,這卻是毫無疑問要做的。「我在國內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超聲波霧化片,要不就是要依賴進口產品,價格昂貴,與其一直被人扼住咽喉,倒不如自主研發。」
  • 充電樁核心晶片量產 東微打破國外廠商壟斷
    4月13日,蘇州東微半導體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高壓高速金氧半場效電晶體成功量產,並批量供應給部分國內充電樁企業。這不僅打破了國外廠商的長期壟斷,而且產品的各項性能超過國外品牌。
  • 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
    (原標題: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隆重召開)2020年12月2日「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開發區昌盛國際酒店召開,本次發布會由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辦
  • 打破關鍵原料國外壟斷!平煤神馬集團將實現己二腈自主生產
    河南商報記者 孫超 通訊員 張宏怡12月30日,河南商報記者從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神馬股份獲悉,註冊資本為3億元的河南神馬艾迪安化工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建設年產20萬噸(一期5萬噸)己二腈項目,這標誌著該集團尼龍產業鏈補上了己二腈自主生產這一關鍵環節,項目投產後,將打破我國尼龍66
  • 打破美國杜邦壟斷 自主研發芳綸屏蔽材料填補國內空白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塗競玉 9月25日,一款「高電氣強度絕緣芳綸紙」在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正式亮相,這款由贛州龍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端戰略性新材料,打破了美國杜邦公司的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自主可控、進口替代。
  • 煙臺萬華化學又一新技術打破國外公司壟斷
    水母網1月8日訊(通訊員 王思恩 煙臺日報記者劉潔)1月5日,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華化學)又一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技術打破國外公司技術壟斷。乙苯共氧化法環氧丙烷生產技術具有三廢少、聯產物附加值高、能耗低、經濟性好等綜合優點,但技術長期被國外公司壟斷。  為促進國內環氧丙烷產業技術升級,萬華化學數年前就組建團隊開始乙苯共氧化法環氧丙烷製造技術自主研究開發,並與浙江大學產學研合作開展小試工藝技術研究。
  • 持續打破外資壟斷!格力成為兩大國際機場唯一空調主機供應商
    格力永磁同步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中國造護航"超級工程"在暖通空調領域,尤其是"超級工程",此前一直由外資品牌壟斷的局面存在已久近幾年來,格力不斷發力,逐步攻克行業頂尖瓶頸技術,逐漸具備了與外資品牌角逐市場的實力和底氣。
  • 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
    (原標題: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制約—— 「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在唐山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