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35次完全擦寫的PLC快閃記憶體SSD:入坑需謹慎

2020-11-22 騰訊網

目前在存儲領域,毫無疑問人氣最火爆的產品自然是SSD,和機械硬碟相比,SSD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超高的速度,碾壓般的4K隨機讀寫以及並行訪問能力,而機械硬碟由於結構的限制,已經來到了極限,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新的進步。

看起來機械硬碟就該從這個世界上被歷史所淘汰,然而目前隨著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密度越來越大,一個致命性的問題就此顯現,那就是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壽命,隨著PLC顆粒的來臨,超低壽命的NAND快閃記憶體終於成為消費者不得不注意和避免一個天坑。

快閃記憶體顆粒有哪些?

在消費者對PLC快閃記憶體進行口誅筆伐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NAND快閃記憶體的類型,也就是從初代的SLC一直到PLC,它們究竟代表什麼意思?

所謂的SLC、MLC、TLC、QLC的PLC,指的都是固態硬碟所採用的快閃記憶體類型。從原理上說,這些快閃記憶體的每個cell單元分別能存放1、2、3、4、5位電荷,換句話來說那就是單位密度的快閃記憶體隨著快閃記憶體類型的不同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比如說早期SLC SSD儘管在顆粒上十分地穩定,但是價格也是相當地昂貴,而且容量也小得多。

而現在隨著TLC快閃記憶體的到來,單位體積的快閃記憶體密度成倍提升,從而讓大容量快閃記憶體逐漸來到消費者的面前,要是同樣的容量採用的是SLC快閃記憶體,或許現在的SSD其售價就要增加3-4倍之多。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像TLC快閃記憶體這樣的產品普及,我們才能使用到物美價廉的SSD,於是目前絕大部分的SSD都採用TLC快閃記憶體,目前看來是維繫容量與售價之間最好的選擇之一。

PLC快閃記憶體為何不給力?

之前我們說到,既然PLC快閃記憶體能夠在單位空間內大幅增加快閃記憶體的密度,從而降低SSD的成本,那大家都使用PLC快閃記憶體不就好?大家都可以享受1元2GB的SSD,不是對消費者很有利嗎?顯然不是的,在你享受一方便利的同時,勢必要降低部分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在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上面同樣成立。之前說過,PLC快閃記憶體顆粒能夠在單位cell上存儲五位的電荷,從而提升快閃記憶體密度,預計存儲密度能夠達到現有的1.9倍。但是由於電荷數目的增多,管理起來卻愈發地困難,從而降低快閃記憶體的穩定性以及可擦寫次數,同時寫入速度也將降低。

衡量SSD壽命的一個重要參數便是P/E,1次P/E是指與硬碟容量等量的完全寫入。在TLC還沒有成為SSD主流之前,大部分的SSD還是採用MLC的快閃記憶體顆粒,雖然在價格上比較昂貴,但是性能確沒的說,壽命也可以達到上萬次的P/E,也就是說到電腦淘汰的日期,SSD損壞的概率也是相當地低,幾乎等於沒有。當時TLC取代MLC從而導致SSD損壞的說法也是接連不斷,TLC也因此遭到大部分消費者的反對,隨後廠商進行科普,表示他們通過某些技術讓TLC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得到大幅的提升,事實上TLC快閃記憶體也擁有上千次的擦寫次數,雖然比起MLC少很多,但是至少也可以用到電腦淘汰,而且消費者也沒得選擇,於是現在TLC快閃記憶體成為絕大部分SSD的標配。

然而到PLC快閃記憶體這種論調又開始老調重彈,不過這一次為什麼說PLC快閃記憶體十分地坑人呢?原因是PLC快閃記憶體的理論的壽命實在是太低,如果說從1萬次到2500次大家感知不強的話,那麼從上千次直接跳到數十次,或許就會影響到絕大部分消費者的正常體驗。根據行業的相關報導,最高端的SLC快閃記憶體擁有超過11000次的P/E,而MLC也有10000次,至於TLC雖然跟前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可以達到2500次。

然而到PLC階段,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卻急劇下降,即使是最老的5Xnm製程也只有400次,而現在更為致命的是為降低成本,廠商會使用更新一代的製程,再一次降低快閃記憶體的使用壽命,按照現有的技術計算,在1Xnm工藝製程下,PLC快閃記憶體僅有35次P/E,按照2TB的容量進行計算,也就是說這塊硬碟的使用壽命僅有70TB,之後的數據安全就不保證,顯然對於將系統盤拷入到SSD去,同時需要頻繁寫入和讀取的消費者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同時相比較TLC快閃記憶體,PLC快閃記憶體在性能上也有較大程度的下降,同樣讓人難以接受。

3D NAND技術治標不治本

那麼針對QLC與PLC這樣降低SSD成本但是大幅降低快閃記憶體壽命的情況,廠商們究竟還有沒有辦法去解決呢?要是真的未來推出只有35層P/E的PLC快閃記憶體,恐怕消費者的投訴將會擠爆廠商們的郵箱。

針對這個問題,廠商們推出3D 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和傳統的2D NAND快閃記憶體相比,3D NAND可帶來更好的性能,更低的成本以及更高的密度。目前由於技術的限制,2D NAND快閃記憶體的密度已經達到一個瓶頸,而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推出可以使得顆粒能夠進行立體式的堆疊,從而解決由於晶圓物理極限而無法進一步擴大單顆晶片可用容量的限制。此外3D NAND技術對於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製程並不是很敏感,因此即使採用1Xnm製造工藝,其P/E仍然不會有較大的變化。然而就像是之前所說的一樣,PLC的物理架構決定即使處於最出色的環境也僅有400次的P/E次數,遠遠不及TLC快閃記憶體,更不用說MLC快閃記憶體,因此3D NAND在PLC快閃記憶體上的應用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PLC未來不明朗,購買TLC SSD有備無患

存儲系統的擔憂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天經地義的, 畢竟誰也不想花費幾百上千去買個沒有多多少壽命的產品,甚至和硬碟相比,裡面存儲的數據和資料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對於硬碟廠商來說,它們對於硬碟品控和性能的追求比消費者更加急迫,如果一款硬碟的性能不盡如人意的話,那麼最終損害的還是廠商自己的口碑。

除了3D NAND快閃記憶體之外,未來廠商還將通過很多手段去增加和延緩PLC快閃記憶體的使用壽命,比如說將其提升至1000次的P/E,或者降低寫入的數據量,或者採用更新的快閃記憶體架構,至少等到市面上大規模普及PLC快閃記憶體,相對應的技術應該已經成熟。然而想要實現這種場景還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目前即使是QLC快閃記憶體也沒有大規模鋪張,更不用說PLC快閃記憶體。因此為確保數據的穩定以及性能的充分發揮,目前取得容量與性能之間較好平衡的TLC快閃記憶體才是最適合普通消費者的,當然MLC快閃記憶體更加出色,只是對於消費者來說,MLC快閃記憶體由於其高昂的價格可望而不可求。

而PLC快閃記憶體,在目前這個節點上,顯然是不值得推薦的,當然未來PLC快閃記憶體成為大號U盤的可能性也十分的低,不過等到你手中的TLC因為容量或者壽終正寢之時,估計業界也已經推出比SSD更加先進的存儲辦法。

相關焦點

  • QLC、PLC快閃記憶體有多慘 最快35次寫完 不過別怕...
    QLC、PLC快閃記憶體有多慘 最快35次寫完 不過別怕..... SSD硬碟現在已經開始從TLC快閃記憶體向著QLC快閃記憶體升級,未來很快還會升級到PLC,容量還會增加,但是代價就是寫入壽命越來越低。從行業報告來看,PLC快閃記憶體的P/E壽命最短只有35次。
  • TLC 快閃記憶體顆粒為什麼不好?
    早在去年三星840evo固態硬碟就採用了TLC晶片,後來被發現存在老數據讀取速度下降的問題,三星堅稱,問題源於快閃記憶體管理算法失誤,並不是TLC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毛病。目前來說,大部分的固態硬碟採用MLC顆粒,極少高端的產品採用SLC顆粒,因為價格的問題部分入門級固態硬碟採用了TLC顆粒。從成本採購上來看,TLC的價格相對於MLC來說要便宜不少,更別提是SLC。
  • 3D 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SLC、MLC、TLC、QLC的區別是什麼?
    快閃記憶體是一種永久性的半導體可擦寫存儲器,U盤、SD存儲卡、SSD 等都屬於快閃記憶體。3D NAND顆粒又可以分為32層、48層甚至64層或更高層次,3D TLC/MLC顆粒的不同產品,各大廠商的技術不盡相同。
  • QLC與TLC快閃記憶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SSD的成本主要來源於快閃記憶體,在TLC快閃記憶體能夠實現TB容量可惜價格未能降下來。只有不斷開發新類型的快閃記憶體,解決容量與價格的矛盾,才能讓SSD真正在大數據時代發揮應有作用。 這時,QLC 快閃記憶體就應運而生, 目前,東芝和西數先後宣布成功開發基於四比特單元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即QLC快閃記憶體,這也意味著QLC SSD將要來臨。
  • xtremetuner plus for ssd 1.0介紹
    第三項:顯示SSD平均擦除次數,即PE次數,這裡顯示這塊Gamer256GB PLUS已經平均擦除了46次。3、功能概述:    支持S.M.A.R.T、TRIM、AHCI接口標準、APM以及NCQ,暫不支持NVMe接口標準。    如果受檢測的SSD不變,這三項信息也是不變的。
  • 威剛發布工業級TLC SSD:3000次P/E堪比MLC、掉電保護
    這一塊2.5英寸形態產品,7毫米厚度,SATA 6Gbps接口,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容量可選64GB、128GB、256GB、512GB、1TB、2TB,性能持續讀寫最高560MB/s、520MB/s。
  • 改裝有風險,入坑需謹慎!刷一階、二階是什麼意思?
    不入流的改裝:在油箱蓋上貼個「我要喝奶」,或者在後窗貼個「內涵段子」,或者在輪胎上綁條紅布。這種改裝成本最低,施工最簡單,但很容易暴露車主的品味,一些二三十萬的車能生生開出四五萬的感覺。入門級改裝:換上帥氣的鍛造輪轂,裝上酷炫的外觀套件,貼膜、改色,或者來個碳纖維方向盤。
  • 快閃記憶體顆粒大降價 固態硬碟到底該怎麼選?
    早期的SLC(Single-Level Cell)快閃記憶體顆粒架構只有單層,無法做到大容量,但壽命相當可觀,可重複擦寫10萬次。而接下來MLC(Multi-Level Cell)和TLC(Triple-Level Cell)顆粒則是在SLC的1bit單元基礎上,變成2bit和3bit。你可以這麼理解,原來一個房間只需要住1個小姐姐,到了TLC,同一個房間要裝進3個大兄弟。
  • 比QLC更不耐用的PLC顆粒被低估了:這些應用領域你想不到
    先來具體了解一下PLC快閃記憶體眾所周知,自NAND Flash發展至今,快閃記憶體顆粒已經進行了四次革新。根據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內部排列的電子單元密度的不同,快閃記憶體顆粒有了如今的SLC、MLC、TLC、QLC快閃記憶體之分。其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存儲密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單位Bit的成本也得到極大降低。
  • PLC NAND Flash做的SSD你敢用?1xnm PLC顆粒最差只有35次P/E壽命
    SSD 廠商已預告未來將會由TLC 轉向QLC 顆粒,令容量進一步增大、成本降低,但代價就是寫入壽命越來越低,未來甚至再進一步跳進PLC 顆粒,但DRAMeXchange 最新調查報告指出,PLC NAND Flash 最低P/E 壽命最短只有35 次,真的能很做SSD 嗎 ?
  • 強勁高效 東芝RC100 NVMe SSD全新上市
    隨著消費者對個人電腦的硬碟性能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快閃記憶體世界的締造者——東芝存儲為B2C用戶推出了能夠提供更多便利的RC100   東芝RC100系列採用M.2 NVMeTM協議,搭載原廠BiCS FLASHTM 3D快閃記憶體顆粒,以及東芝存儲自主開發的控制器。單一封裝模塊(BGA)搭載於M.2 2242 PCB之上的緊湊設計,使RC100的外形尺寸僅為22×42mm,成為最小的零售SSD產品之一。同時採用系統原生接口,無數據線連接,很好地避免了主機內部雜亂。
  • 坑王駕到,東芝RC100小精靈助力小鋼炮填坑小記
    每次看到身邊有人入手品牌機以後都會噴他人S錢多,而作為一個已經入坑品牌臺式遊戲主機的大牛人,也不知道寫下這篇實測會不會招來大波電腦高手的吐槽?38D就行了,我好方,不過俗語不是說了麼,自己挖的坑,含著淚也要填完。
  • QLC快閃記憶體已被強力吐槽 更渣的PLC快閃記憶體冒頭了
    NAND快閃記憶體下一步還要怎麼發展?我們知道提高3D NAND快閃記憶體容量現在主要有兩個方向了,一個是提高堆棧層數,今年多家NAND公司量產了96層堆棧的3D快閃記憶體,三星日前還首發了>DRA緩存拉高性能,QLC快閃記憶體的原始寫入性能實際上只有80MB/s,比HDD硬碟都不如(但隨機性能依然秒殺)。
  • 15nm TLC顆粒 西數黑盤SSD重出江湖
    在顆粒上,則是採用自家SanDisk研發的15nm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    在最終性能上,官方提供的數據是持續讀寫最高2050MB/s、800MB/s(256GB 700MB/s),隨機讀寫最高170K IOPS、134K IOPS(256GB 130K IOPS)。
  • 華虹半導體第二代90nm嵌入式快閃記憶體工藝平臺成功量產
    集微網消息,全球領先的200mm純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今天宣布其第二代90納米嵌入式快閃記憶體 (90nm G2 eFlash) 工藝平臺已成功實現量產,技術實力和競爭力再度加強。華虹半導體在第一代90納米嵌入式快閃記憶體 (90nm G1 eFlash) 工藝技術積累的基礎上,於90nm G2 eFlash工藝平臺實現了多方面的技術提升。90nm G2微縮了Flash的元胞尺寸,較第一代減小約25%,為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廠90納米工藝節點嵌入式快閃記憶體技術的最小尺寸。
  • 影馳ONE 240GB SSD總寫入715.5TB!TLC壽命延長一半
    我們知道,NAND快閃記憶體有寫入壽命的限制,準確的說應該是有擦寫次數的限制。由於快閃記憶體在寫入前必須先擦除,所以擦除次數就跟寫入數據量聯繫起來。SLC、MLC、TLC、QLC一路下來,隨著快閃記憶體技術的發展,不同規格的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其實是在倒退的,這就對主控和硬碟長壽的設計保護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考驗。
  • 同為入門級SSD 性能竟也有如此差異?_影馳固態硬碟_固態硬碟評測...
    SSD固態硬碟,說白了就是由主控晶片、快閃記憶體顆粒和緩存單元組合而成的一塊電子集成板。在這三大部件中,最有技術含量以及核心技術的莫過於主控了,它決定著SSD性能的優劣;緩存單元,由於不同廠商對於不同型號的產品的定位,存在著內外置緩存的區分。而採購成本最高的無疑是快閃記憶體顆粒,大約佔據了70%的份額。
  • PCIE+RGB燈 影馳HOF名人堂SSD評測
    根據官方披露的信息,此款主控在工藝上,採用臺積電28nm工藝製造,同時支持八個NAND快閃記憶體通道,支持PCI-E 3.0 x4總線、NVMe 1.3標準、第四代SmartECC LDPC糾錯機制、AES-256/TCG Opal/TCG Pyrite安全加密等技術,兼容未來96層堆疊的3D TLC/QLC快閃記憶體顆粒,最大容量8TB,還支持雷電3移動SSD。
  • 能反覆擦寫的紙,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如果紙張表面某些區域塗有墨水或者油墨,其中的顏料/染料或將入射光悉數吸收,我們會看到呈現黑色,或將可見光中某些波長的光吸收,其餘波長的光仍然可以被反射,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紅、綠、藍等顏色。通過這些顏色和白色背景的反差,我們就可以分辨出紙上的信息。
  • 致鈦PC005 Active 512GB M.2 SSD評測:快閃記憶體市場的生力軍
    目前存儲行業NAND快閃記憶體屆的巨頭是三星、SK海力士、威騰電子、鎧俠、Intel、美光這幾個大廠,他們不光在賣快閃記憶體,而且還自己的SSD品牌,市場知名度與銷量也很高。致鈦首批推向市場的SSD有兩款,分別是採用NVMe標準的PC005 Active與採用SATA 6Gbps的SC001 Active,前者只有M.2 2280一種規格,後者有2.5英寸盤與M.2 2280兩種規格,本篇是PC005 Active的評測,而SC001 Active請看另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