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齡少女,被老家逼親,十分窮困,唯一的出路便是將家中收集來的蟲草變賣,用於退還「聘禮」。這種情況,你幫還是不幫?目前,市場上品質上佳的冬蟲夏草價格不菲,這讓一些不法分子瞄準了「商機」,通過編造杜撰「蟲草姑娘」的苦情故事,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實施詐騙。(3月27日《揚子晚報》)
網絡上的「蟲草姑娘」終於出事了。1月上旬,上海長寧公安偵破了這起在微信朋友圈詐騙的案件。「蟲草姑娘」是30多人的不法團夥杜撰出來的,荒誕的故事說「蟲草姑娘」因家中貧困,不得不接受家中長輩為了獲得「聘禮」早早訂下的婚約。由於不願接受這種安排,獨自一人逃到了廣州。可是,老家逼親,家裡又窮,唯一的出路便是將家中收集來的蟲草變賣,用於退還「聘禮」。騙子的生意十分火爆,欺騙了一批批富有愛心的市民。
前段時間,就出現過「賣茶小妹」的騙局,如今又來了「蟲草姑娘」。這類銷售騙局統稱為悲情營銷,那麼悲情營銷何以屢試不爽?
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悲情營銷藉助了市民的愛心,讓富有同情心的人因為自己的善念而上當受騙。有愛心是溫暖的,但是愛心需要理智,不能如此泛濫。在遇到「蟲草姑娘」和「賣茶小妹」之後,要多些警惕的心理,要多尋根溯源,要多問幾句為什麼?不能讓自己的愛心成為騙子賺取不義之財的載體。
當然,市民被欺騙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歸咎於市民的愛心泛濫和不理智消費。現實生活裡,確實有很多人是不幸的,他們確實需要市民的幫助。如果因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懷疑一切也是存在問題的,就很可能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到幫助,從而在人生的沼澤地帶無法脫身。關鍵在於如何給「虛假的悲情營銷」設置門檻,將「虛假的悲情營銷」攔截在市場之外。
市場管理部門應該加大網絡營銷、微信營銷的管理力度,任何營銷行為都不能徘徊在監管之外,必須獲得相應的資質才能進行銷售,微信圈、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還應該借鑑「水滴籌」等善款籌集的管理模式,對於生活確實遇到困難而從事商品推銷的人,應該在平臺上進行統一管理,查驗身份,調查事實,而不能讓悲情營銷就像是「寫小說」「比悲慘」,當「情感營銷」沒有貓膩的時候,是有益於社會的。一個方面確實可以解決部分人的實際困難,一個方面是可以激發市民的善心。
悲情營銷屢試不爽的背後問題很多,警醒市民要多些愛心的理智,更警示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蟲草姑娘」來了,悲情營銷別指望騙子自己收攤。
文/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