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高山植物開花時,花比葉或莖要大很多?為了繁殖,「多年積蓄,一朝耗盡」;為什麼多刺綠絨蒿這麼扎手?因為「不想被吃,就多長點刺」……科普達人@顧有容所做的科普演講就是這麼幽默生動,生物知識的要點講得一點也不枯燥,還具有「網感」,符合網絡的流行邏輯。@顧有容日常會在網上發布科普文章、錄製科普視頻,介紹植物學的方方面面,收穫了許多忠實粉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科普要從大家喜聞樂見的角度切入
@顧有容本名叫顧壘,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也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學松鼠會會員,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顧問,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理事,他的研究日常就是跟植物打交道。「我從小就喜歡生物,上了大學後在學校圖書館裡面看到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這是一套有關植物分類學方面的工具書,當時感覺是『好,這輩子就它了。』」
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的分類和系統進化,這是植物學裡最古老的分支,同時也在嘗試回答植物學裡面最終極的問題——即植物多樣性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記者看過他演講的《綠絨蒿、雪兔子、龍膽……為什麼高山上花朵更迷人?》,高山植物就是他的研究領域。他告訴記者,在普通人眼裡,高山上的花都特別美豔,而對他來說,這是科學問題。「高山上植物的美感,實際上是適應特殊生境所演化出來的一些性狀。它們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它們是如何和環境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是我需要去探討的一些問題。」
「在這個年代,做科普,不能直接抄科學文獻,那太生硬了,一定要從大家喜聞樂見的角度切入。」@顧有容說,人的天性是關心吃啊喝啊穿啊這些,所以他做科普時也要想辦法從這些角度切入,才會有人看,比如他剛給物種日曆寫了一篇《桫(suō)欏:掐我葉子炒菜之前,能念對我的名字嗎?》,很多人就很好奇想點進去看一看。
高山植物開花堪比「多年積蓄,一朝耗盡」
對很多人來說,弄懂生物知識需要門檻,但是@顧有容的科普卻讓人感覺在聽故事,代入感強,深入淺出地搞懂知識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花店買花,第一印象是紅色白色系的花比較多。@顧有容介紹說,高山植物的主流顏色卻是藍紫色,要麼藍色,要麼紫色。這是因為高海拔是紫外線較強的環境,植物需要在花裡面去積累更多的花青素來抵禦紫外線,所以就產生了很多藍紫色的花,甚至出現了紫色深到接近黑色的花,比如報春、貝母,還有很多菊科植物。而在平地上要培育出這種接近黑色的花很難,要專門花很多年時間去做雜交選育。
我們日常在看一些高原紀錄片時也會注意到,高山上的花開得特別大,如果給我們一堆解釋資料,大概會看得雲裡霧裡。而對這樣的科普,@顧有容會用幾個植物來舉例,比如「擬秀麗綠絨蒿」,生活在高山流石灘,一個植株能開十幾朵花,每朵花的直徑可能有七八釐米,開花後完全看不到花下的葉子。這樣開是為了吸引傳粉昆蟲的注意力,「不過,開花對高山植物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負擔,它不能每年都開出這麼多花。像擬秀麗綠絨蒿,它是『多年生一次開花』植物,它會在好多年裡只長葉子,把光合作用積累的能量儲存在貯藏根裡,存夠了就在最後一年爆發式地開出好多特別大的花來,種子成熟後,整個植株就枯死了。」@顧有容介紹說,這是高山植物為實現繁殖目的,而高效調配資源的一種方式,而這拿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可以形容為「多年積蓄,一朝耗盡」。
又到了一年中「秋褲」二字頻繁出現的季節,北方城市已經開始供暖,南方人也要穿上秋褲了,而在高山上,低溫嚴寒和大風是常態,所以很多植物也會自覺地「穿秋褲和毛衣」。
@顧有容舉例介紹說,水母雪兔子就像一隻小兔子蹲在那裡,渾身長有細密長毛,如果你把手指頭伸到它這一叢毛中去,會發現裡面特別暖和,就像把手塞進一個毛手套裡面一樣。當然它也很「聰明」,既然毛褲和毛衣不能丟,又要開花傳粉,為了方便昆蟲傳粉,它的花開在頂端,並通過增加花的香氣來提高被昆蟲發現的可能。
還有些植物索性就把整個植株長成了一個厚厚的墊子,植物學上稱之為「墊狀植物」。@顧有容以高原點地梅為例,它的墊子由很多條縮短而且密集地擠在一起的莖形成,莖的表面是一些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子,墊子內部有很多腐爛的葉子,所以有保溫作用,「如果你去拿溫度計測,會發現墊子內部的溫度,可能會比外面的環境溫度高出10度之多。」
科普文「有網感」,不是貶義
你能想像「梗」這樣的網絡詞也可以用到科普文章中嗎?最近@顧有容在微博發了幾張圖,是他在山上敲石頭的戰果,「哪怕是蕨類植物的『爛梗』,只要印在石頭上,也能保留三億年」。
「爛梗」這個詞,對我們現代網絡人來說,都很熟悉,是沒有內涵且被人用爛的段子、笑點。而@顧有容表示,在植物學上,梗,是葉柄、花柄、果柄之類的結構,它爛了之後會剩下維管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由堅硬的厚壁細胞構成的組織,植物的形象才有機會印在石頭上,即便經過數億年的時光衝刷,仍然絲縷分明。
科普文章「網感化」,在@顧有容看來,並不是貶義。他認為,有網感,就意味著這些科普文字,能被普通網民看到、接受並願意主動傳播,自媒體時代自成套路,大家知道什麼樣的信息會被傳播,科普人也要適應這樣的傳播潮流,高冷是不行的,「我也是個俗人,網上有些表達方式,我看了也會很開心,所以在保證科普內容的思想性和正確性上,形式上靠近網感是必須的。」
@顧有容還向記者強調,網感不是胡編亂造和腦補,科普的內容是不能原創的,都來自確鑿的文獻記載,就像高山植物看似這麼特別,甚至有智慧,其實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是上百萬年演化的結果。在外界壓力增加的作用下,不適應的植物早就死掉了,低溫嚴寒等多重篩選後,留下了現在的這些。從當下的視角,我們只看到了篩選後的結果,也就是現在,而中間的進化是很漫長的,所以他在科普時是創新性、網絡化地描述了現在的結果。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