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盡興全靠變態辣

2020-12-01 澎湃新聞

原創: 盧楠 新周刊

法國藝術家 Hélène Vallas 作品《紅辣椒》。

辣,還是不辣?

微微辣、微辣,還是正常辣、變態辣?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飲食乃至整個文化的重要變化之一,就是人們變得越來越「重口味」了。而辣,無疑是「重中之重」。

數據顯示,中國食辣人群呈現地域多元化、人群集中化的特徵,且以年輕群體為主;在全球範圍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食辣主義者的行列。

如今,全球吃辣人群達到25.24億人,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愛吃辣。

辣,不僅是一種口味,更是當下這個24小時永不停歇的消費時代的表徵:亢奮、躁熱、炸裂、爽。

作為流行文化符碼的「辣味」,刺激、上頭、即時,它映射的,是這樣的現實:「我要我想要的,馬上!(IWWIWWIWI)」「所有女生!所有女生!買它!」

物理學意義上的辣度是可以衡量的——我們有百年前發明的史高維爾指數(SHU);社會學意義上的「辣味」及其辣度也是可以衡量的——通過社會學的方法論進行觀察,並遴選有類型意義的社會切片。

本期,我們推出「2019全球辣度榜」,盤點本年度的「熱辣」人物;另外,我們也推出「2019中國辣度報告」,深度解讀電商直播、廣告、音樂等場域的中國辣度。

以「辣味」統領一切的態勢,則是需要警醒的。正如生活家汪曾祺所說,一個人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這樣的人生才有趣。

「當實習生真的要拿外賣嗎?」

「是的。不僅實習生在拿,正式員工也在拿啊。不然,我這種超級大吃貨,每天點小龍蝦、麻辣香鍋、水煮魚、烤串、參雞湯⋯⋯一個人拿得動嗎?」

2017年7月,彼時仍被「實習生月入5萬元」傳說加持的咪蒙團隊發布了招聘啟事。在這則招聘啟事中,排在「團建去歐美」「節日發名包、口紅、香水」「高端醫療保險」等福利之前的,是每天和老闆一起「吃香喝辣」。

從新疆炒米粉到柳州螺螄粉,從水煮魚到雞公煲,辣味成為改革開放後新一輪中餐菜式創新潮流的制霸者。

2019年10月7日,貴州畢節,村民正在整理收穫的辣椒。/視覺中國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越吃越辣,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7年度美食消費報告》顯示,儘管鹹鮮口味最受歡迎(23.3%),但將票投給麻辣(17.2%)、酸辣(10.4%)口味的受訪者佔比卻達到27.6%。

京東在2017年「6·18」購物節開幕後的5分鐘內賣掉45萬隻小龍蝦;衛龍辣條年銷量保持100億包⋯⋯與此同時,一些公眾號試著將「不能吃辣」歸入「新型社交絕症」範疇。

以此為起點,回溯到4個多世紀前,首次出現於漢語文獻中的辣椒被視為一種觀賞植物——「味辣,色紅,甚可觀」;

回溯到40年前,辣椒是物質貧乏、優質食材短缺背景下的「下飯利器」,即使到了世紀之交,港片《慳錢家族》中以「一蚊雞」(一塊錢)為賣點的神菜「勁辣指天椒燜雞」也仍在佐證此種說法。

吃辣,是痛並快樂的過程。/《慳錢家族》

根據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食辣史》作者曹雨的描述,廉價、易於製作與保存、標識性強等一系列與飲食現代性要素高度貼合的屬性,使得辣味食品以攻城略地之勢拿下了中國人的味蕾。

辣味食品本身亦如同稜鏡,折射人口流動頻繁、地域文化融合加劇、階層邊界日益模糊等轉型時期意義深遠的社會變遷。

以下為曹雨自述。

「辣」的生命力源於辨識度

在談論辣椒近40年在中國的走紅之路之前,我們有必要釐清一個概念——「飲食現代性」。

像所有農業社會那樣,前現代階段的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聯繫就是人和土地的聯繫,這種聯繫以「地域性」為特徵體現在飲食中: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種水稻的吃米,種小麥的吃麵,夏天能享用各種時鮮蔬菜、水果,冬天可吃的就不多⋯⋯總而言之,和自然環境的出產是密不可分的。

工業時代來臨之後,大規模人口開始向城市流動,人和土地的聯繫隨之破裂,飲食自然也受到這種影響,按照美國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的說法,「現代社會將個人的文化體驗從原本所處的『地方性情境』中抽離,消解了飲食文化與地域長久以來的關係,因此產生了『去地域化』現象」。

比如說起藕,大家會意識到這是湖北人的最愛,卻也不必再專程去當地嘗鮮,因為它已經成為行銷全國的商品,「特產」的色彩越來越淡。

2007年10月20日,北京,東直門內大街的「簋街」。這是北京著名的小吃街,很多以辣聞名的傳統小吃都集中在這條街上。/視覺中國

工業化與商品化正是飲食現代性不可或缺的要素。在這種語境下,食物承載的最重要意義就是餵飽城市中的人口,不能轉化為商品流動、不能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食物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早在19世紀末,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美國紐約、芝加哥的食品生產就完成了這一歷史進程。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人的飲食也開始經歷類似變遷,辣味食物在其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生命力,和它同飲食現代性要素的高度貼合緊密相關。

我們知道,符合工業化、商品化標準的食品必須成本低廉、製作程序可控,具體到生產上,可以由冷鏈運輸和中央廚房提供的調味配方保證品質。

作為一種調味品,辣椒很便宜,強刺激的口感可以彌補食材不夠優質、不夠新鮮的缺陷,也相應地降低了對烹飪技巧的要求,「冷鏈運輸+中央廚房調味配方」已經足夠應付相關菜式的製作。

2017年4月27日,浙江杭州,一大盆引人食指大動的小龍蝦。小龍蝦做法繁多,但都離不開一個「辣」字。/IC

就像深受歡迎的麻辣燙,主要食材大多選用冷凍品,口味也基本上由湯汁、蘸料單方面決定,實操性極強。

強刺激口感的優勢還在於,比起「鮮」「清甜」這樣需要細品才能感知的味覺體驗,它能讓處於快節奏生活中的普羅大眾更為迅速地得到快意和滿足感,馬上作出類似「好吃」「真香」的評價。

與此同時,根據傳播學規律,容易被辨識和記住的東西往往具有突出的、可以輕易描述的特色,其中的一個反例即是,雖然滷香乾已經問世幾百年,也不乏擁躉,但提到「美食」,大家第一時間的反應可能不會是它。

而對於食品工業、餐飲業從業者來說,辨識度往往意味著包裝、推廣的抓手。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的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在副食方面的選擇越來越多,曾經被稱為「窮人吃的肉」的辣椒卻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開始大秀存在感。

誰在誘惑你吃辣?/unsplash

總而言之,一旦被納入現代化軌道、被資本裹挾,食品就不僅僅關乎「吃」,如何將其商品化並實現大規模生產,如何運作與宣傳這條生產線,如何克服種種限制讓更多人消費到,比其口感、出產時令與地域更值得關注。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有人說中國人越吃越辣,其實是被食品工業、餐飲業的生產偏好影響、塑造的結果,這點我基本贊同。

從「請你吃生猛海鮮」,到「一起吃串串」

拋開飲食現代性,對辣味的迷戀仍不失為一種中國特色。比如中國人喜歡和自己信任的夥伴一起涮火鍋吃串串,「集體食辣」也被認為是建立親密、平等社交關係的有效途徑。

這不難理解,因為辣椒特有的強刺激口感有助於建立共情,傳達「我願意與你同甘共苦」的信息,道理同喝酒差不多。

不過我更傾向於從深刻一點的層面解釋這種「中國特色」。其實,歷朝歷代的中國飲食都有清晰的階級分野,與之相匹配的則是社會底層對貴族飲食的崇尚和模仿。

夜市與辣密不可分。/unsplash

然而,經過徹底的革命和改造,傳統社會結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貴族不復存在,群眾眼中的「大人物」幾乎都出自底層,生活方式從本質上而言仍是平民化、接地氣的。

辣椒作為「底層標配」被廣泛認可,或多或少是以此為基礎的。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百姓重新找到了對標對象——有錢人。所以,與東南沿海「先富一族」緊密掛鈎的粵菜興盛起來,大家的社交飲食是展示性的,請客時一句「走,吃生猛海鮮」,顯得很有面子。

我在這裡要特別提醒的是,那時候大家同時在看電視、看報紙,精英的話語依舊顯得非常重要——無論奠定其精英地位的是權力、財富還是知識、聲望。

而當網際網路大行其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媒介的時候,精英話語的威權與主導性就開始消失。

相反,只要不那麼出格,許多以前被認為庸俗、譁眾取寵的言行都可以不經過濾地被展示,獲得熱捧,必要的時候,它們甚至會成為精英模仿的對象,用以破除自身高高在上的印象,拉近同「大多數人」的距離。

宵夜有多辣,同事情就有多火熱。/unsplash

在這個從跟隨精英向嘲弄、惡搞、解構精英轉變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請你吃生猛海鮮」的邀約轉化成「一起吃串串吧」,而邀約者很可能是你的上司。

所以,提到「城市文明」,你在西方語境下會想到咖啡館、酒吧、書店、畫廊,放眼中國則可以看到蒼蠅館、路邊攤、大排檔、小食店林立的美食街,售賣花樣繁多的辣味食物,顯得很不布爾喬亞。

但中國人的社會網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吃飯維繫的,至少有四五個學者提過中國文化中的泛食主義傾向,奪權叫「問鼎」,無能的人叫「飯桶」,打官司叫「吃官司」,受窮叫「喝西北風」,吃飯的意義遠遠大於填飽肚子。

對於中國人而言,要好的朋友從沒在一起吃過飯,是特別匪夷所思的事情。

考慮到這樣的因素,我們沒必要在威士忌和火鍋之間分個高下。不同文化的社交載體是不一樣的,中國人用來攢飯局、套近乎的大排檔,到日本可能就成了居酒屋,到韓國可能就成了烤肉館。

居酒屋,日本人的大排檔。/unsplash

但公共生活繁盛、社交活動增多應該是城市化的顯著特徵之一,火鍋、串串、麻辣燙、水煮魚、麻辣小龍蝦、鴨脖子和提供這些食物的人聲鼎沸的場所,無意中充當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節點。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城市中那些經歷士紳化改造的老城區,由於在流行過程中吸納了越來越豐富的含義,辣椒原有的階級標籤正在被稀釋,儘管辣味食品看上去仍舊不夠布爾喬亞,儘管你說不清究竟是什麼替換了它的「草根性」,只能將其籠統歸結為「時尚」。

在西方按照先後次序到來的變革,同步爆發於40年來的中國社會,使得許多來自西方的概念只能被借用,卻不能與中國社會的現實百分之百對等。

「麻辣燙還是不可能「麥當勞化』」

食辣作為一種「被發明的傳統」,在流動人口中釋放的巨大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

一方面,無論祖籍地與遷徙目的地是哪裡,不少人「出來之後變得特別能吃辣」,許多地域色彩鮮明的辣味菜式也在不同城市衍生頗受歡迎的變體;

另一方面,以「北上廣」這種大量吸納流動人口的大型城市為例,對辣味的偏好對本土飲食習慣形成衝擊,遍地開花的麻辣燙、串串香、螺螄粉、重慶小面等也在逐漸替代地域特色食物。

「辣」甚至成為全球性食品巨頭打開中國市場的突破口:樂事薯片推出香辣蟹口味、小龍蝦口味,麥當勞的麥辣雞翅也成了「中國限定」。

「加辣謝謝。」/unsplash

很明顯,食辣作為40年來中國人最具標誌性的飲食偏好已經被外國人感知到,從而完成了變相的文化輸出。

不過,這種影響力是不是絕對的,我覺得有待商榷。有人發現,能夠享用辣味食物的店鋪,可能更多分布在工業區、大學城、創業園這種外來人口扎堆的區域。

如果你在北京東城區或者廣州海珠區這樣的城市中心地帶隨便挑一個社區,更容易找到的還是驢肉火燒、滷煮或者腸粉、粿條,要吃川湘菜至少得上大馬路。

這種本土與外來飲食體系的平行關係確實存在,因為移民與城市原住民的活動空間、道路網絡利用層級是不一樣的。

儘管麻辣燙、串串香、螺螄粉、重慶小面的擴張讓人想到麥當勞——菜品單一化,用標準流程減少人為幹預的運作模式也確實很像洋快餐的發展路徑,但它們終究不是麥當勞。

因為中餐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空間,它不是被一道具體的菜式來界定的,拉麵、米飯、泡菜都不能代表它。

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被戲稱為「重慶小面宣傳片」。

按照人類學家張光直的說法,中餐是一套「關鍵變量叢」,是一套建立在具體理論(比如食物與健康的聯繫,比如葷素、口味的平衡)基礎上的搭配體系,抽象而又易於分辨,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中餐的包容性和不確定性。

於是我們會發現,海外中餐館永遠以千差萬別的面貌示人:

在不斷涵化(長期接觸異質文化使得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過程中,中餐接受了當地飲食文化的改造,有些是拒絕的,有些則有所保留;

而以100年為單位來審視,晚清、民國與當下的飲食文化有雲泥之別,當下海外中餐館的主流——宴席菜,在中國就幾乎是一種被拋棄的傳統,不同時期移居海外的華人及其後裔對中國、中餐記憶的分歧,導致你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食物都是不同的。

辣只是中餐的一個維度,正如製作者對某種辣味食品的駕馭方式,只是辣味的一個維度。

吃辣要趁早,老了不一定還吃得了。/unsplash

從根本上而言,食辣存在一個明顯的年齡區間,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的腸胃會出現問題,味覺方面也會有改變,食辣能力隨之下降,所以超過45歲還嗜辣的案例並不多。

考慮到老齡化趨勢,收入的提高也使追求優質、新鮮的食材成為可能,我倒覺得中國人有可能越吃越淡。

但食品工業化、商品化的主線一定不會變,食品將履行更多的「餵養」義務,並與「重新在食物中尋找土地與人的溫情」之類的宣傳文案長期共存。

作者 | 盧楠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第552期

原標題:轉型時期的中國人為什麼越吃越辣?

相關焦點

  • 中國辣王PK美國辣王,誰才是真正的「辣王」?讓我拭目以待
    如今各式各樣的美食越來越多,然而對一些重口味的人,會選擇都加一些調料,而常見的口味有酸甜苦辣鹹,其中最喜歡的就是辣了,那可是無辣不歡,但要說到吃辣就不得不服這個人,他就是李永志,可是說是吃辣界的一神人四川最能吃辣的人恐怕都比不過他,李永志吃辣椒非常上癮,無論是平日裡散步,還是下地幹活總會帶點辣椒
  • 這幾種變態辣零食你敢挑戰那種?嘗一口差點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
    我們常常用「酸、甜、苦、辣、鹹」這幾種口感來形容食物的味道,但實際上「辣」並不是我們的基本味覺之一,「辣」在我們的感官上其實是一種痛覺,它的辣味是由辣椒素提供的。但是對於喜歡吃辣的人來說,這種食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川渝、貴州、雲南、湖南等地,辣椒可以說是我們頓頓都不能少的。
  • 曾夢想靠嘴走天下,嘗一嘗世界的辣椒,中國最能吃辣,重新定義
    曾夢想靠嘴走天下,嘗一嘗世界的辣椒…「辣為五味之首」,可以叫你上躥下跳,懷疑人生,也可以讓你叫手拍好,回味無窮;生而為四川樂山人,曾經的我天真的以為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直到我出了四川上了大學之後,關於吃辣這個問題,學友們各不相讓。
  • 中國最辣的辣椒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四川,有人說雲南,你認為呢?
    湖南、四川、重慶、貴州的小姑娘們,天生就愛吃辣,而且皮膚還能保持水潤,實在讓人佩服,四川人吃飯,強烈要求加辣,辣度一定要是變態辣才過癮,普通人根本降服不了,四川人愛吃辣,跟氣候也有關係,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去溼。走到大街上,很容易就找到火鍋店和麻辣燙,無辣不歡已成為時尚,要問哪裡生產的辣椒好吃又夠辣?
  • 世界上最辣的植物是這種「仙人掌」,比最辣的辣椒還要辣1萬倍
    世界上最辣的植物是這種「仙人掌」,比最辣的辣椒還要辣1萬倍辣椒,人們從這種植物的果實中攝取辣椒素,火鍋、串串、川菜等等美食,辣椒的身影隨處可見。雖說五味裡面沒有辣,只有辛,但辣味已經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口味,這種作用於口腔乃至喉嚨的痛覺,讓吃貨們忍不住上癮。
  • 中國辣王PK美國辣王,誰才是真正的辣王?結果讓人傻眼了!
    中國辣王PK美國辣王,誰才是真正的辣王?結果讓人傻眼了! 美國辣王挑戰中國辣王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辣王 小編也非常的好奇
  • 外國人:老闆給了我辣的菜全中國,老闆:沒問題,但不要後悔
    胡椒是中國人的最終產品,可以生吃或放入蔬菜中,果皮含有辣椒素,有辛辣的味道,自明末引入中國以來,他已成為家家戶戶的「烹飪必需品」,對於中國的胃來說,可以算是「沒有辛辣,沒有樂趣」「如果你想說我們在中國有什麼辛辣的食物,有無數種,其中最著名的辛辣食物是川菜和湘菜。
  • 吃一個世界最辣的辣椒,人會被辣死嗎,看這個前車之鑑你就知道了
    很多人喜歡挑戰極限,吃特辣、變態辣的食物,就為了嘗試自己是否能接受更辣的辣度。最後導致腸胃出現問題,口腔也麻到嘗不出其他食物的味道。這讓很多人產生疑問,如果辣椒足夠辣,或是讓一個不會吃辣的人去吃一個世界上最辣的辣椒,人會被辣死嗎?
  • 韓劇中常出現的火雞面,吃一次就會愛上它,夠辣夠爽,還夠勁道!
    火雞面是很多年輕人喜歡吃的一款面,可以直接泡著吃,也可以煮開後弄出來幫著吃,味道都非常勁道。韓國三養火雞面是一款明星方便麵,吃過的人都覺得超級無敵辣,但就是忘不了這個味,吃了還會忍不住想吃。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韓國明星,韓劇裡經常會有男女主角吃火雞面的鏡頭,看到自己的偶像都這麼喜歡吃,自己當然不能落後了,也要買來吃,也就是明星效應吧。作為愛吃辣的人士,我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個三養超辣火雞面真的夠辣心夠味夠爽而且,還夠勁道!真的,你要是能吃辣。吃一次就會愛上它,絕對的挑戰味蕾!自己平時裡就喜歡吃辣,被室友安利這款三養火雞面,簡直超滿足,哈哈。
  • 「中國辣王」李永志,一天吃5斤辣椒兌烈酒,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清稗類鈔》根據史料記載,辣椒原產自中南美洲地區,中世紀時才傳入歐洲,直到16世紀末期才傳入明朝,從此開始了中國人的吃辣史。在清朝的《清稗類鈔》就記載了湖南人吃辣的變態之處——沒有辣椒根本不動筷子,連喝湯都要放很多辣椒!
  • 最愛吃辣的四座省份,誰才是中國「辣王」?
    辣椒自明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先在雲貴川等地區率先傳播,到清朝道光末年時才開始普遍。是目前中國眾多香辛料當中傳入時間最晚卻使用量和種植量最大的一種。目前我國辣椒種植區域有三千餘萬畝,年產量能達到4000萬噸,為世界上辣椒生產和使用最多的國家。
  • 59歲「中國辣王」李永志,曾挑戰印度「魔鬼辣」,現在戒辣了?
    但是你們知道當年被稱為「中國辣王」的李永志是出生河南嗎?他是正宗的河南鄭州人,他對於自己能吃辣也是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的,當年他到一家飯店吃飯,但是由於餓極了等不了那麼久,就用桌上的辣椒麵充飢,沒想到被老闆誤會他偷了辣椒麵,直到他再次吃下一碗辣椒麵才相信,那個時候也讓李永志發現自己原來那麼能吃辣。
  • 「辣王」李永志,一天吃5斤辣椒,9年後他的身體如何
    而說到吃辣,那的確是一種讓人身心爽快、讓一個細胞都頓覺通透盡興的體驗。正是懷著對這種過癮、刺激的執念,以至於無論人們來自北方還是南方,來自中國還是國外,一說到吃,湘菜、川菜、四川火鍋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選項。但要注意的是,在吃辣這件事上,一定要懂得講究分寸,懂得適可而止。
  • 中國辣王挑戰美國辣王,到底誰會當眾打臉呢?你知道答案嗎?
    中國辣王挑戰美國辣王,到底誰會當眾打臉呢?你知道答案嗎?夏天到了,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喜歡吃的一種美食,麻辣小龍蝦總算是上線了,對於喜歡吃辣的朋友們來說,這道菜可是夏天必點,但是也有人一點辣椒都不能吃,所以每個人的忍耐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最能吃辣的人,李永志他可以品嘗各種辣度的辣椒賣辣能力非常說到吃辣椒。
  • 辣椒為什麼這麼辣?誰才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
    懷才不遇的辣椒,只好捲起行囊,向中國內陸地區輾轉漂泊。所以,辣椒用了將近400年時間,才徵服這個星球上人口眾多的國家。△灌木狀辣椒(圖片來源:wikipedia.org)中國辣椒Capsicum chinense :特點是極辣,所有「吉尼斯世界記錄
  • 世界上最辣的十種辣椒,最辣的不在中國
    摘要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加上廣西北部、陝西、江西和湖南,是中國的嗜辣之地
  • 「中國辣王」欲挑戰世界辣人:辣椒白酒大蒜同吃
    「中國辣王」欲挑戰世界辣人:辣椒白酒大蒜同吃 2015-10-22 15:42:36周小雲 攝  中新網新鄭10月22日電(記者 周小雲)有著「中國辣王」稱號的河南省新鄭市沙窩李村村民李永志,再次向世界吃辣奇人發出挑戰,欲挑戰三辣同吃:辣椒、白酒、大蒜。  自幼愛吃辣的李永志因在當地飯館拿辣椒當飯吃,成為當地的「辛辣」人物。
  • 中國最能吃辣的省份,三個省份互不相讓,這兩個省份更是相爭多年
    中國的美食多種多樣,各色各味,酸甜苦辣鹹都是每到食物的獨特味道,每個地方的美食又是各有千秋,更是講究色香味俱全。辣椒,自從明朝時期傳入中國以來,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從顏色上看,辣椒是紅色的,是食物中很好的調色劑和調味劑。從味覺上說,辣椒以其辛辣在五味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 全球排名最辣5種辣椒,第1名藏身雲南農村,中國辣王也被它徵服!
    全球排名最辣5種辣椒,第1名藏身雲南農村,中國辣王也被它徵服!對於無辣不歡的人來說,辣才是飲食王道。可對於不吃辣的人,去嗜辣如命的湖南和重慶這些地出差,簡直是慘不忍睹。小編聽到這裡冷哼一聲:年輕人,你對辣椒的力量一無所知!美國有一位化學家斯科維爾用自己的姓來度量辣椒素含量,縮寫為SHU。為了給大家帶來更直觀的感受,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個SHU值,來衡量辣椒的辣度。上圖為甜椒,SHU值最高僅僅為100。而下面這幾種辣椒可謂是辣椒之王,每一種都能讓愛吃辣椒的人膽戰心驚!
  • 網評最辣的4種美食,中國居然有3種上榜,吃過第2種的是真厲害
    關於辣的食物,我們中國能夠舉出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四川人特別愛吃辣,雲南人也特別愛吃辣,湖南人也是吃辣的一把好手!就這三個省份,幾乎是將辣椒的美味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大多數的辣椒,都還在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有那麼幾種食物,甚至可以把人辣進醫院,大家有嘗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