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江豚回家 武漢市成立首個中小學校外長江環境觀測站

2020-12-01 江漢發布

11月27日,武漢市成立首個中小學校外長江環境觀測站。江漢區大興路小學的50餘名師生與市、區生態環境局、水務局的代表共同揭牌。

初冬的龍王廟江段,薄霧漸散,江清沙白,不時有鷗鳥掠過。師生們用高倍率觀測鏡遠眺江面,並現場取水檢測溶解氧、餘氯等水質指標。隨後,他們又先後前往白沙洲、鸚鵡洲、天興洲等江豚出沒的江段實地觀測。

1990年,大興路小學成立全國第一所紅領巾環境觀測站,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彰;2012年躋身國際生態學校行列,2013年成為全國「環境友好型」學校試點單位……榮譽背後是大興路小學2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生態興校為本,打造科學與人文交融生「綠」的綠色教育品牌。前些年,師生代表從秦嶺源頭出發,一路向南,系統考察漢江水質和生態系統變化。

「聽說今天要來觀測江豚的生活環境,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五年級(一)班的丁藝霖大清早就趕往學校集中,主動擔當記錄每個監測數據。六年級(一)班的張芷嘉在電視上看到江豚在江面跳躍的鏡頭,精心繪出了一幅彩色江豚油畫。

「江豚好可愛,它的嘴角總掛著微笑。有了美麗的長江,我們就不會和它告別。」四年級(二)班的石芯蕊朗誦自己創作的散文。在市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由大興路小學成立的校外長江環境觀測將形成常態,於每年2、5、8、11月進行觀測結果比較分析,站在童心立場提出愛江護豚建議。部分學生代表還將定期前往碼頭沿線開展保護長江、守護江豚義務宣傳。

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深入,9月中旬,市民拍下江豚與江對岸的黃鶴樓同框的畫面,這是近年來首次在武漢市中心江段拍攝到江豚活動的影像資料。

據了解,武漢市正醞釀「江豚重返武漢」計劃,推進市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園林、文化旅遊、交通運輸等部門與科研、公益、媒體機構聯合行動,儘快讓「江豚重棲武漢」。

科研工作者們建議,武漢應加快實施棲息地修復、魚類資源恢復,以及更嚴格的航運管理措施,將白沙洲、天興洲建成江豚的核心棲息地,讓江豚的微笑長駐江城。

來源:湖北日報

相關焦點

  • 長江揚州段首啟江豚環境DNA檢測
    此前,受疫情影響,江豚巡護工作已「斷航」5個月,此次巡護系今年首次啟動,巡護人員在三江營水域共觀測到4頭次江豚。   「江豚協巡員不僅是觀察和記錄江豚。」陳宜林說,在2019年,協巡員每個月都要完成300公裡—500公裡的巡護任務,巡護路線從啟航開始到終點,全程都有「江豚管家」APP定位。   目前,湖北、安徽等長江沿線9支協巡隊中,其它8支已陸續恢復巡護。在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這支江蘇首個江豚協巡隊也準備恢復巡護,卻一度因船隻問題而擱淺。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因為性情溫和,嘴部弧線天然上揚呈微笑狀,而被稱為長江的「微笑精靈」;它不僅是長江中現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有關它的記載,經常會伴隨著長江中已經滅絕的白鰭豚和白鱘,許多在江邊土生土長的人們,都親歷過它們的存在和消亡。
  • 救救長江江豚
    在今年出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長江江豚提升至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等級的提升意味著形勢的嚴峻。其實,江豚是站在水體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可是長江的生存空間並不大,留給頂端生物的容錯率也很小。更糟糕的是,江豚水生的特性,讓對水感到陌生的人類難以長期予以跟蹤,它們也無法依靠賣萌獲取更多關注。
  • 守護東亞江豚|海水裡也有江豚
    人們將它們分為印太江豚、東亞江豚和長江江豚。(圖片來源:南京江豚保護協會)但無論哪種江豚,有兩點卻成為古往今來的共識。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山東沿海每年至少有500—1000頭東亞江豚死亡,日本沿岸東亞江豚5個亞種數量從1978年-2000年下降69%,渤海東亞江豚約3000-7000隻,種群密度遠低於日本附近海域。
  • 守護東亞江豚|大海裡也有江豚
    我們可能都知道,長江裡有江豚。 但我們可能不知道,大海裡也有江豚! 人們將它們分為 印太江豚、東亞江豚和長江江豚。
  • 「捕魚人」轉型「護豚人」,只為留住江豚的一抹微笑
    瀕臨危機:長江江豚從常見到稀少,「漁民」加入觀測隊守護江豚12月24號上午,天空灰濛濛飄著細雨,在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江豚觀測點,兩名觀測員楊金龍和趙風海像往常一樣來到江邊,在寒風中守候著江豚的出現。圖片來源:南京江豚保護協會2014年,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沿岸100多戶漁民的「退捕轉產」工作也逐步展開。2016年,在南京江豚協會等單位的組織下,楊金龍、趙風海等十多名曾經的漁民又回到了這片熟悉的水域,成為了守護江豚的第一批江豚觀測隊員。「在禁漁之後,我們對長江江豚還是很有感情,所以自願報名參加觀測員工作,來保護江豚。」觀測員趙風海說。
  • 江蘇首個!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人與生物圈計劃(MAB)」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的科學計劃,其目的在於整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續地利用和保護全球生物圈資源,增進人類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全方位的關係。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實際上,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制定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相結合針對性保護長江江豚的策略。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先後設立近10個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並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自然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保護。這些舉措對整個長江漁業資源和江豚的保護起到了一定效果。
  • 闖蕩「江湖」 守護「長江的微笑」
    長江江豚被視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指標生物」。在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長江水域,有一群特殊的守護者。他們中多數人世代在長江、鄱陽湖沿岸以捕魚為生,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如今他們放下漁網,昔日捕魚人成為江豚守護者。圖為湖口縣江豚協助巡護隊列隊準備上船。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守護長江「微笑天使」 昔日漁民...
    江西湖口縣境內有24公裡的長江岸線、30公裡的鄱陽湖岸線,水域總面達160多平方公裡。為開展江豚保護工作,2017年6月15日,湖口縣率先成立江豚協巡隊,協助漁政和環保志願者開展江豚保護工作,守護鄱陽湖及長江湖口水域的水生物。發展至今,共有11餘名隊員和3條巡護船。
  • 獻給長江江豚的四季戀曲
    」歌曲《初見你的微笑》正式上線這首歌獻給長江一種靈動可愛的動物因為它的微笑、它的生存遭遇令人惻隱創作經兩年、幾十次修改,越來越多人參與「危在旦夕」四個字,用在江豚身上,簡直是寫實。環境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亟呼:長江保護刻不容緩,江豚保護刻不容緩!各界心痛:科研部門、政府機關、NGO、企業家、教師、學生、漁民、明星……紛紛加入江豚保護者隊伍。
  • 長江江豚:留下那抹微笑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長江江豚等物種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是1989年以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名單第一次大規模調整。長江江豚,俗名江豬。這種長江流域僅剩的淡水豚類,在地球上已生存2500萬年,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13個全球旗艦物種之一。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前不久,當記者到達位於武漢市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時,網約車司機指著「白鱀豚館」4個字問。 白鱀豚已經被宣告「極可能滅絕」多年了,「鱀」字對一些人來說也成了生僻字。世界第一頭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這個白鱀豚館生活了近23年,於2002年離世。白鱀豚的離去,讓科研人員更加重視對長江江豚的保護。
  • 長三角「壓軸」長江大保護 改過江通道「給江豚讓路」
    長江江豚作為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也被稱為「長江微笑天使」。曾幾何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江豚常見,站在崇明島的江邊,南通啟東啟隆鎮興隆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愛華告訴記者,小時候,當地居民常看到成群的江豚,不僅是江豚,那時丹頂鶴、大雁、野鴨等也會在蘆葦蕩出沒,後來漸漸少了。可喜的是,在2018年前後,他又在江上看到成群結隊的野鴨。
  • 長江江豚該怎麼保護
    我國目前有野生大熊貓1864隻,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的1164隻增長了67%,67個保護區覆蓋了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長江江豚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現存1012頭,數量比1990年的3600頭下降了76%,而豚類自然保護區只有9處,保護形勢比大熊貓嚴峻得多。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近年來,在湖北、安徽、湖南等沿江多地,江豚、揚子鱷、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受到嚴格保護,有的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有的種群數量逐漸增加——長江,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為了留住江豚,江城武漢制訂專門保護方案「女士,目的地到了。請問『白』後面那個字念什麼?」前不久,當記者到達位於武漢市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時,網約車司機指著「白鱀豚館」4個字問。
  • 留住「微笑精靈」,共守生態長江
    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生物,是長江流域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物種,它們與長江的命運緊密相連。近年來,受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長江生態警鐘已拉響,長江江豚的命運牽動著許多人的心。  拯救長江江豚,既是為了拯救水中精靈,也是為了拯救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
  •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是論壇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長江精靈的保護形勢十分嚴峻——白鱀豚、白鱘等長江水生野生動物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旗艦物種就像一把傘,保護好旗艦物種,就保護了傘下的生物和環境。保護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動物,就是保護長江母親之河。
  •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數據顯示,長江幹流每年的天然捕撈量已從1954年的42.7萬噸降至近年的不足10萬噸,僅佔中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為了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根據中央總體部署,2020年1月1日,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江豚通常生活在熱帶和暖溫帶鹹淡水之間的海域,也可以生活在江河下遊。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我國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宜昌以下、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長江江豚是江豚的一個亞種,也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三個江豚亞種之一。與其它江豚亞種在形態和習性上有許多差異,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江豚喜歡獨自或成對地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