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武漢市成立首個中小學校外長江環境觀測站。江漢區大興路小學的50餘名師生與市、區生態環境局、水務局的代表共同揭牌。
初冬的龍王廟江段,薄霧漸散,江清沙白,不時有鷗鳥掠過。師生們用高倍率觀測鏡遠眺江面,並現場取水檢測溶解氧、餘氯等水質指標。隨後,他們又先後前往白沙洲、鸚鵡洲、天興洲等江豚出沒的江段實地觀測。
1990年,大興路小學成立全國第一所紅領巾環境觀測站,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彰;2012年躋身國際生態學校行列,2013年成為全國「環境友好型」學校試點單位……榮譽背後是大興路小學20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生態興校為本,打造科學與人文交融生「綠」的綠色教育品牌。前些年,師生代表從秦嶺源頭出發,一路向南,系統考察漢江水質和生態系統變化。
「聽說今天要來觀測江豚的生活環境,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五年級(一)班的丁藝霖大清早就趕往學校集中,主動擔當記錄每個監測數據。六年級(一)班的張芷嘉在電視上看到江豚在江面跳躍的鏡頭,精心繪出了一幅彩色江豚油畫。
「江豚好可愛,它的嘴角總掛著微笑。有了美麗的長江,我們就不會和它告別。」四年級(二)班的石芯蕊朗誦自己創作的散文。在市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由大興路小學成立的校外長江環境觀測將形成常態,於每年2、5、8、11月進行觀測結果比較分析,站在童心立場提出愛江護豚建議。部分學生代表還將定期前往碼頭沿線開展保護長江、守護江豚義務宣傳。
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深入,9月中旬,市民拍下江豚與江對岸的黃鶴樓同框的畫面,這是近年來首次在武漢市中心江段拍攝到江豚活動的影像資料。
據了解,武漢市正醞釀「江豚重返武漢」計劃,推進市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園林、文化旅遊、交通運輸等部門與科研、公益、媒體機構聯合行動,儘快讓「江豚重棲武漢」。
科研工作者們建議,武漢應加快實施棲息地修復、魚類資源恢復,以及更嚴格的航運管理措施,將白沙洲、天興洲建成江豚的核心棲息地,讓江豚的微笑長駐江城。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