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
馮生剛馮偉偉
化子坪窟窿溝丹霞地貌
安塞是個神奇的地方,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人們通常只知道安塞腰鼓、安塞剪紙、安塞農民畫、安塞民歌和安塞曲藝,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片廣袤的黃土高原上,還有一片鮮有人知的神秘的丹霞地貌和丹霞大峽谷。峽谷在光影下色彩變幻的演示,波浪起伏的線條凹凸有致,猶如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光影魔術般的奇幻瑰麗的峽谷隱藏在黃土覆蓋的溝豁的地方,人跡罕至,一派原始神秘的自然風光。
王家灣丹霞地貌
由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紅層與丹霞地貌工作組、中國地理學會紅層與丹霞研究工作組、亞太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聯盟(APGN)、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陝西省自然資源廳、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延安市人民政府、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主辦,陝西省地理學會、長安大學、西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協辦的第四屆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學術討論會於2019年8月21日,在陝西省延安市開幕。來自世界7個國家、國內外70餘家科研機構的300餘名院士、專家、學者22日參觀了安塞王家灣的丹霞地貌。國際地貌家協會副主席蘇內爾·庫馬德,亞太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聯盟副主席李洙宰,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明,中國地理學會紅層與丹霞研究工作組副主任王少華,陝西省副省長魏增軍、延安市政府、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的有關負責人也隨團參觀。這說明了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跨入了世界級的行列。
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分布在化子坪、坪橋、王家灣、招安、王瑤、磚窯灣、西河口等。主要有溝谷型、孤峰型、丹霞赤壁、丹霞天生橋、丹霞石蘑菇、丹霞石動物和海洋生物等類型,2018年,陝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安塞境內丹霞地貌進行了系統勘察,共發現有線索丹霞地貌遺址遺蹟38處,考察出露面積約為48平方公裡,實際遠遠大於這個數。
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由數百萬年的風、水與時間交織,雕琢砂巖而成的奇妙世界。主要發育在9960萬年前形成的下白堊統洛河組地層中,以谷系形式成群連片出現,有別於南方丹霞的地貌景觀。安塞丹霞地貌多形成於梁峁紛披、大山開闔之處,頂部黃土覆蓋,底部經流水下切侵蝕使紅色砂巖外露,出露巖石紋理如波浪形,顏色赤紅,形態各異,多為紅砂巖、礫巖。安塞丹霞地貌形態多樣,有天井式峽谷、狹縫式峽谷、巷道式峽谷、寬谷式峽谷以及孤峰、天生橋、石蘑菇和各種石動物等多種獨特類型。
石蘑菇最早發現並拍攝宣傳出去的是安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家灣鄉鄉長劉殿榮,被認為是世界罕見的石蘑菇丹霞地貌,王家灣丹霞地貌大多外觀像波浪、如流水、似雲朵,形態豐富、造型奇特,有多種人物動物造型,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王家灣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石寨山、高川、榆山等村,出露面積約35平方公裡。屬於寬谷式和孤峰式類型,特點是景紅、孤峰、奇形怪狀,面積大、雄渾壁陡並以谷系形式成群出露,觀賞價值極高。在王家灣黃土高原基座上一座座險峰鑽出黃土站立在山峁,這山望著那山,有一句民謠「王家灣生的怪,山峁上長出些沙石蓋······」說的就是丹霞地貌。分布在河流的一漩漩鴻溝盤根錯節,讓人看了無比醉美。
王家灣高川村丹霞絕壁
高川村丹霞絕壁,150年前鑿出的崖居「豪宅」,千仞壁立,如刀切斧鑿,鳥獸絕攀。上下兩層13室,室內無柱無梁無梯,卻有樓有層,上下溝通,廚房、煙囪、水井、糧囤乃至廁所一應俱全,堪稱古代崖居建築史上的樣本。
化子坪鎮丹霞地貌天生橋位於化子坪鎮河西溝村閆山灣村,由紅砂巖丹霞地貌構成,儼然一座天然橋梁,河水從橋下洞中穿行而過,因天然橋拱洞外形酷似一個巨大的窟窿,當地人又稱其為窟窿溝。
化子坪窟窿溝丹霞地貌
窟窿溝天生橋最大高度70米,長度80米,寬度12至20米,跨度40米,厚度25米左右,上部覆蓋有10米左右的薄黃土層,天生橋呈自然狀態,頂部與周圍有植被覆蓋,底部有水流通過,河寬8至10米,平時清脆的流水聲伴隨著悅耳的鳥鳴聲迴蕩在山谷,山雞和野雞成群結對,綠色的植被與紅色的崖壁和天生橋交相輝映,景色不可謂不奇特秀麗。這裡遠離城市,可謂一處洗滌心靈的幽雅之地。站在橋下,仿佛進入仙境。天生橋屬象鼻山丹霞地貌,為溝谷奇特單體類型,紅橙紋理,縱切分明,形如象鼻,獨特罕見,拔地依天。據當地人講,象鼻曾經不開洞,北宋楊六郎鎮守雁門時,在一次戰鬥中被遼人追至此地,被一堵石牆擋住去路,天佑大喊一聲,天門洞開,六郎得以通過,再戰北遼數十載,保家衛國樹奇功。
窟窿溝天生橋最早發現並攝影宣傳出去的是安塞攝影家協會的馮生剛,被第四屆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學術討論會確定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丹霞獨體類天生橋。化子坪窟窿溝丹霞地貌
據調查人員勘查,窟窿溝天生橋丹霞地貌是以陸相為主的紅層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照片左邊的石崖和橋是相接的,純粹是橫臥東西的天然橋,後因推地而被破壞,成了現在的孤橋洞。現在細細看來,這個橋生的十分奇特,兩岸石理紋路南北走向,而橋為東西走向。現存的離橋十多米的橋體石崖還在,充分說明這是一座仙人橋。
清水溝谷式丹霞地貌,兩崖筆直,有一處被稱為鬼門關、一線天。
陳坪前柺溝的壁立崖窯丹霞,高數仗,就像刀切一樣,十分美觀。還有黃崖窯,馮岔石窟(上世紀70年代打壩時被埋),周河石窟都是雕刻在紅沙巖上的藝術,十分壯觀。
磚窯灣大峽谷
磚窯灣鎮範臺村、暖水泉村、張老莊村丹霞地貌,出露規模面積約18平方公裡,屬於地縫式及巷道式類型,內部的砂巖線條優美,狹窄修長,溝谷幽深,崎嶇蜿蜒,四壁陡峭,垂直節理,深數百米,寬處可3-5人並排行走,窄處僅容一人斜身而過,頂部黃土覆蓋,森林植被錯落有致、層綠疊嶂,氣候潮溼,峽谷內千迴百轉,鬼斧神工,人跡罕至,部分赤壁爬滿青苔,絲絲稠密,交錯相織。造型各異,變化多端,如同迷宮,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張老莊丹霞地貌在溝掌還有一近百米的瀑布,十分壯觀。曾有遊者頌揚道:「黃土高原一段秀,藏在雲深不知處。趣友知聞乘風來,夢幻奇妙入仙都。」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安塞丹霞地貌的深邃與奇特。範臺大峽谷是當地人範起兵發現並叫了安塞攝影家協會的高海洋拍攝宣傳出去的,接著安塞攝影家協會的會員接踵而至,現在名聲大震,遊客可免費參觀。
西河口丹霞地貌
張老莊大峽谷是2018年攝影愛好者谷萬生發現並攝影宣傳出去的,現在還未開發,溝中間有一小瀑布,遊客上第二臺遊覽時要注意安全。
神秘的安塞,火紅的丹霞,就像毛主席當年在王家灣一樣,讓全中國萬山紅遍。也預祝安塞福地洞天,展鴻業遠圖。
馮生剛,1959年2月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藝術攝影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攝影通訊社記者,《中國旅遊信息報》陝北記者站站長,延安作協會員,安塞攝影家協會主席。
從1978年開始學習寫作、攝影,創作了不少反映安塞境內的民俗和民間故事,拍攝了大量陝北的攝影作品,在《中國文化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畫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一千餘幅,為《中國攝影家全集》入集攝影家,7幅作品收入《中國當代攝影家作品鑑賞》大型畫冊,5幅作品收入《今日中國攝影》大型畫冊,2005年《古戰場》獲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書畫攝影作品展銅獎,《醉了》在「第二屆陝北過大年」全國攝影大賽中獲一等獎。主編了《全景延安——安塞卷》、《魅力延安》、《安塞攝影》、大型畫冊,《安塞年鑑》、《我是安塞人》、《安塞民俗》,《新聞典藏安塞》上下卷、《陝北寺廟》、安塞馮岔《馮氏家譜》和人合著了《塞北風雲》等書刊。
馮偉偉,生於1987年2月,2010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建八局山東人事處工作,2011年9月由中建八局山東人事處調回到安塞縣人事局,現為自來水廠幹部,2014年借調到區水務局工作至今,2016年6月25日被陝西省委黨校錄取為研究生,在讀。201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8年3月抽到區重點項目專項督查組工作。愛好新聞、攝影,曾被信息辦借用兩年搞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