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

2020-11-24 騰訊網

暢遊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

馮生剛馮偉偉

化子坪窟窿溝丹霞地貌

安塞是個神奇的地方,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人們通常只知道安塞腰鼓、安塞剪紙、安塞農民畫、安塞民歌和安塞曲藝,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片廣袤的黃土高原上,還有一片鮮有人知的神秘的丹霞地貌和丹霞大峽谷。峽谷在光影下色彩變幻的演示,波浪起伏的線條凹凸有致,猶如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光影魔術般的奇幻瑰麗的峽谷隱藏在黃土覆蓋的溝豁的地方,人跡罕至,一派原始神秘的自然風光。

王家灣丹霞地貌

由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紅層與丹霞地貌工作組、中國地理學會紅層與丹霞研究工作組、亞太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聯盟(APGN)、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陝西省自然資源廳、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延安市人民政府、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主辦,陝西省地理學會、長安大學、西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協辦的第四屆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學術討論會於2019年8月21日,在陝西省延安市開幕。來自世界7個國家、國內外70餘家科研機構的300餘名院士、專家、學者22日參觀了安塞王家灣的丹霞地貌。國際地貌家協會副主席蘇內爾·庫馬德,亞太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聯盟副主席李洙宰,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明,中國地理學會紅層與丹霞研究工作組副主任王少華,陝西省副省長魏增軍、延安市政府、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的有關負責人也隨團參觀。這說明了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跨入了世界級的行列。

安塞紅層與丹霞地貌分布在化子坪、坪橋、王家灣、招安、王瑤、磚窯灣、西河口等。主要有溝谷型、孤峰型、丹霞赤壁、丹霞天生橋、丹霞石蘑菇、丹霞石動物和海洋生物等類型,2018年,陝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安塞境內丹霞地貌進行了系統勘察,共發現有線索丹霞地貌遺址遺蹟38處,考察出露面積約為48平方公裡,實際遠遠大於這個數。

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由數百萬年的風、水與時間交織,雕琢砂巖而成的奇妙世界。主要發育在9960萬年前形成的下白堊統洛河組地層中,以谷系形式成群連片出現,有別於南方丹霞的地貌景觀。安塞丹霞地貌多形成於梁峁紛披、大山開闔之處,頂部黃土覆蓋,底部經流水下切侵蝕使紅色砂巖外露,出露巖石紋理如波浪形,顏色赤紅,形態各異,多為紅砂巖、礫巖。安塞丹霞地貌形態多樣,有天井式峽谷、狹縫式峽谷、巷道式峽谷、寬谷式峽谷以及孤峰、天生橋、石蘑菇和各種石動物等多種獨特類型。

石蘑菇最早發現並拍攝宣傳出去的是安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家灣鄉鄉長劉殿榮,被認為是世界罕見的石蘑菇丹霞地貌,王家灣丹霞地貌大多外觀像波浪、如流水、似雲朵,形態豐富、造型奇特,有多種人物動物造型,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王家灣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石寨山、高川、榆山等村,出露面積約35平方公裡。屬於寬谷式和孤峰式類型,特點是景紅、孤峰、奇形怪狀,面積大、雄渾壁陡並以谷系形式成群出露,觀賞價值極高。在王家灣黃土高原基座上一座座險峰鑽出黃土站立在山峁,這山望著那山,有一句民謠「王家灣生的怪,山峁上長出些沙石蓋······」說的就是丹霞地貌。分布在河流的一漩漩鴻溝盤根錯節,讓人看了無比醉美。

王家灣高川村丹霞絕壁

高川村丹霞絕壁,150年前鑿出的崖居「豪宅」,千仞壁立,如刀切斧鑿,鳥獸絕攀。上下兩層13室,室內無柱無梁無梯,卻有樓有層,上下溝通,廚房、煙囪、水井、糧囤乃至廁所一應俱全,堪稱古代崖居建築史上的樣本。

化子坪鎮丹霞地貌天生橋位於化子坪鎮河西溝村閆山灣村,由紅砂巖丹霞地貌構成,儼然一座天然橋梁,河水從橋下洞中穿行而過,因天然橋拱洞外形酷似一個巨大的窟窿,當地人又稱其為窟窿溝。

化子坪窟窿溝丹霞地貌

窟窿溝天生橋最大高度70米,長度80米,寬度12至20米,跨度40米,厚度25米左右,上部覆蓋有10米左右的薄黃土層,天生橋呈自然狀態,頂部與周圍有植被覆蓋,底部有水流通過,河寬8至10米,平時清脆的流水聲伴隨著悅耳的鳥鳴聲迴蕩在山谷,山雞和野雞成群結對,綠色的植被與紅色的崖壁和天生橋交相輝映,景色不可謂不奇特秀麗。這裡遠離城市,可謂一處洗滌心靈的幽雅之地。站在橋下,仿佛進入仙境。天生橋屬象鼻山丹霞地貌,為溝谷奇特單體類型,紅橙紋理,縱切分明,形如象鼻,獨特罕見,拔地依天。據當地人講,象鼻曾經不開洞,北宋楊六郎鎮守雁門時,在一次戰鬥中被遼人追至此地,被一堵石牆擋住去路,天佑大喊一聲,天門洞開,六郎得以通過,再戰北遼數十載,保家衛國樹奇功。

窟窿溝天生橋最早發現並攝影宣傳出去的是安塞攝影家協會的馮生剛,被第四屆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研討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學術討論會確定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丹霞獨體類天生橋。化子坪窟窿溝丹霞地貌

據調查人員勘查,窟窿溝天生橋丹霞地貌是以陸相為主的紅層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照片左邊的石崖和橋是相接的,純粹是橫臥東西的天然橋,後因推地而被破壞,成了現在的孤橋洞。現在細細看來,這個橋生的十分奇特,兩岸石理紋路南北走向,而橋為東西走向。現存的離橋十多米的橋體石崖還在,充分說明這是一座仙人橋。

清水溝谷式丹霞地貌,兩崖筆直,有一處被稱為鬼門關、一線天。

陳坪前柺溝的壁立崖窯丹霞,高數仗,就像刀切一樣,十分美觀。還有黃崖窯,馮岔石窟(上世紀70年代打壩時被埋),周河石窟都是雕刻在紅沙巖上的藝術,十分壯觀。

磚窯灣大峽谷

磚窯灣鎮範臺村、暖水泉村、張老莊村丹霞地貌,出露規模面積約18平方公裡,屬於地縫式及巷道式類型,內部的砂巖線條優美,狹窄修長,溝谷幽深,崎嶇蜿蜒,四壁陡峭,垂直節理,深數百米,寬處可3-5人並排行走,窄處僅容一人斜身而過,頂部黃土覆蓋,森林植被錯落有致、層綠疊嶂,氣候潮溼,峽谷內千迴百轉,鬼斧神工,人跡罕至,部分赤壁爬滿青苔,絲絲稠密,交錯相織。造型各異,變化多端,如同迷宮,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張老莊丹霞地貌在溝掌還有一近百米的瀑布,十分壯觀。曾有遊者頌揚道:「黃土高原一段秀,藏在雲深不知處。趣友知聞乘風來,夢幻奇妙入仙都。」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安塞丹霞地貌的深邃與奇特。範臺大峽谷是當地人範起兵發現並叫了安塞攝影家協會的高海洋拍攝宣傳出去的,接著安塞攝影家協會的會員接踵而至,現在名聲大震,遊客可免費參觀。

西河口丹霞地貌

張老莊大峽谷是2018年攝影愛好者谷萬生發現並攝影宣傳出去的,現在還未開發,溝中間有一小瀑布,遊客上第二臺遊覽時要注意安全。

神秘的安塞,火紅的丹霞,就像毛主席當年在王家灣一樣,讓全中國萬山紅遍。也預祝安塞福地洞天,展鴻業遠圖。

馮生剛,1959年2月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藝術攝影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攝影通訊社記者,《中國旅遊信息報》陝北記者站站長,延安作協會員,安塞攝影家協會主席。

從1978年開始學習寫作、攝影,創作了不少反映安塞境內的民俗和民間故事,拍攝了大量陝北的攝影作品,在《中國文化報》、《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畫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一千餘幅,為《中國攝影家全集》入集攝影家,7幅作品收入《中國當代攝影家作品鑑賞》大型畫冊,5幅作品收入《今日中國攝影》大型畫冊,2005年《古戰場》獲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書畫攝影作品展銅獎,《醉了》在「第二屆陝北過大年」全國攝影大賽中獲一等獎。主編了《全景延安——安塞卷》、《魅力延安》、《安塞攝影》、大型畫冊,《安塞年鑑》、《我是安塞人》、《安塞民俗》,《新聞典藏安塞》上下卷、《陝北寺廟》、安塞馮岔《馮氏家譜》和人合著了《塞北風雲》等書刊。

馮偉偉,生於1987年2月,2010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建八局山東人事處工作,2011年9月由中建八局山東人事處調回到安塞縣人事局,現為自來水廠幹部,2014年借調到區水務局工作至今,2016年6月25日被陝西省委黨校錄取為研究生,在讀。201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8年3月抽到區重點項目專項督查組工作。愛好新聞、攝影,曾被信息辦借用兩年搞信息工作。

相關焦點

  • 丹霞地貌: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半溼潤、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
  • 什麼是丹霞地貌?
    錦石竟然集雄奇秀美於一身你見過「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地貌嗎中國丹霞地貌以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風景最優美為特點形成了以「中國丹霞」為特色的地質景觀丹霞地貌是地質構造內動力和風化剝蝕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 地貌: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 丹霞地貌是什麼?丹霞地貌命名地了解一下!
    窗欞式丹霞什麼是丹霞地貌?什麼是丹霞地貌呢?丹霞地貌自提出以來,其定義始終充滿爭論。但無論分歧多麼大,人們對丹霞地貌的形態和顏色卻達成了共識。形態上,「頂平、身陡、麓緩」被認為是丹霞地貌的標準形態,陡崖則是其必需具備的特點。而顏色—紅色被認為是唯一的色彩要素,所謂「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所以,丹霞地貌的基本定義就是「有陡崖的紅層地貌」。
  • 除了張掖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丹霞地貌還有哪些
    前面幾篇圖文對張掖丹霞地貌做了一些介紹,那麼中國還有哪些著名的丹霞地貌呢?我們一起去看看。,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武夷山(福建南平)貴州省赤水丹霞地貌與湖南省崀山、萬佛山,廣東省丹霞山,福建省金湖,江西省龍虎山、龜峰,浙江省方巖、江郎山等以丹霞地貌著稱的風景名勝區合作,進行丹霞地貌「捆綁申遺」成功。這是是中國第四十個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
  • 探秘張掖丹霞地貌
    隨著電影的熱播,張掖七彩丹霞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張掖的名字由何而來?為什麼稱為「七彩丹霞」呢?這樣的地貌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張掖位於我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古為河西四郡之一的張掖郡,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七彩丹霞」位於張掖國家丹霞地質公園內。「丹霞」一詞原本指天上的彩霞,出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 丹霞地貌的「丹霞」名字的由來,它又是怎麼形成的?
    丹霞地貌,為什麼叫作「丹霞」呢?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 丹霞地貌並非中國獨有 為什麼中國丹霞還能成功申遺
    丹霞地貌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節理是巖石上的裂隙,其兩側的巖石沒有明顯的位移)發育的各種丹崖奇峰的總稱,因以中國廣東北部丹霞山為典型而得名,是紅層地貌中的一種,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
  • 丹霞地貌並非中國獨有 為什麼中國丹霞還能成功申遺
    丹霞地貌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節理是巖石上的裂隙,其兩側的巖石沒有明顯的位移)發育的各種丹崖奇峰的總稱,因以中國廣東北部丹霞山為典型而得名,是紅層地貌中的一種,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
  • 科普|丹霞地貌「深藏功與名」
    「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指天上美麗的紅霞。1928年馮景蘭和朱翽聲首次用「丹霞」描述特定的地層,即丹霞層,最初相當於地質填圖單位,適用於大範圍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特指粵北區域的地層單位,是基於其顏色、巖性組合、地質年代、地層接觸關係、地形地貌特徵幾大要素的綜合考慮。
  • 丹霞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
    都知道我國張掖有著非常美麗的丹霞地貌,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前往觀賞,那你知道丹霞地貌是怎樣形成的嗎?  丹霞地貌在我國就有廣泛地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 中國最美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張掖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境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著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溼地,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的裕固族風情,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景.這幾年,隨著我國西部旅遊熱的發酵,張掖七彩丹霞無疑成為張掖市的標誌性景點,是許多外地遊客到張掖的必看景點,許多優秀的攝影師拍出的圖片在網絡上瘋傳。其神奇的景觀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 擁有顏色的丹霞地貌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鄉的七彩丹霞
    張掖丹霞地貌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丹霞地貌冠絕全國,造型奇特,色彩斑讕,氣勢磅礴,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橫生,五彩斑斕。峰迴路轉間,層林疊彩,千變萬化,這些出自於大自然的匠心獨運,讓人無不稱奇。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張掖丹霞地貌群,由「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組成,近些年國內迅速飆升的旅遊網紅之地。
  • 陝北丹霞地貌谷系成群連片國內獨有
    9月20日,陝北丹霞地貌第一次聯合科考研討會在西安舉行。會上,來自國內的眾多地質學相關專家一致認為,陝北的丹霞地貌為國內獨有的一種丹霞地貌景觀。今年9月14日至19日,由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組織、中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工作組協助,國內1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專家組成的聯合科考隊對陝北丹霞地貌進行了第一次科考。這是我國在半乾旱地區開展的第一次丹霞地貌聯合科考。專家組重點考察了府谷蓮花辿、靖邊龍洲、安塞閻山灣、志丹毛項溝、洛河上遊谷地、耀州照金和旬邑馬欄河等丹霞地貌區。
  • 科普|丹霞地貌「深藏功與名」
    1928年馮景蘭和朱翽聲首次用「丹霞」描述特定的地層,即丹霞層,最初相當於地質填圖單位,適用於大範圍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特指粵北區域的地層單位,是基於其顏色、巖性組合、地質年代、地層接觸關係、地形地貌特徵幾大要素的綜合考慮。
  • 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在赤水考察 首次發現丹霞喀斯特地貌
    多彩貴州網訊 4月29日,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旅遊地貌組長,原廣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黃進教授,在赤水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對丹霞天然轉石和奇石進行科研考察
  • 「新聞地理」萬山紅遍映丹霞 保護丹霞地貌有多重要?
    央廣網北京8月2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0年8月,「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丹霞地貌壯美而珍貴,但在面臨外力介入時卻是脆弱的。為何保護丹霞地貌這麼重要?
  • 陝北神奇丹霞地貌震驚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
    陝北丹霞地貌是我國目前已知規模巨大的丹霞地質遺蹟景觀帶,有溝谷型、孤峰型、丹霞赤壁、丹霞天生橋、丹霞石蘑菇等類型,刷新了人們對中國丹霞地貌分區、丹霞地貌類型的認知。作為紅層與丹霞研究領域影響最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性學術大會,本次研討會主題為「紅層與丹霞地貌科學研究及其資源與環境保護」,與會專家就紅層與丹霞地貌基本理論方法及研究動態、紅層與丹霞地貌資源環境保護利用理論與實踐、陝北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對比與價值、陝北丹霞地貌地質公園建設及保護利用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為進一步改善地區旅遊產品結構、實施全域旅遊國家戰略和陝北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建議與意見。
  • 與丹霞地貌並列的嶂石巖地貌,知名度為何不高?
    見過張掖七彩丹霞的人,都會被那層理交錯、巖壁陡峭、造型奇特、色彩斑斕的地貌所震撼,這是中國特有的地貌結構之丹霞地貌,與之並列的還有喀斯特地貌、嶂石巖地貌、張家界地貌、岱崮地貌。巍巍太行八百裡,河北贊皇嶂石巖是雄險、壯美的典型代表地段。
  • 丹霞地貌去哪看?盤點最美的10大「中國丹霞」
    丹霞地貌,是指具有陡崖坡的「紅層」地貌。它是在1928年,由我國的地質學家馮景蘭首先注意到,並予以命名的。丹霞地貌,這個美麗動聽的名字,來自於擁有典型丹霞地貌的廣東丹霞山。顯然,「丹霞山」這個名字,又來自於其美麗的丹霞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