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高速高機動隱身的核心設計,這樣學到F22的精髓

2020-11-23 騰訊網

和國內的一些觀點不同,F-22採用的融合化、多組渦流增升裝置複合的設計,是五代機兼顧高速飛行、高機動能力、隱身能力的核心技術,是人類飛行器設計史上的一次重要飛躍;這種思路被殲20所學習繼承,並成為其高機動性設計的核心源泉。

一:俄國氣動專家對F22的真實看法

筆者首先引用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研究院的科研結論。米格29與蘇27的氣動外形設計,均是在該流體院提出基本方案,並對米高揚、蘇霍伊設計局的直接指導和技術支援下完成的。在該院的《超聲速飛機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中,對超聲速時代的飛行器劃分了三代:

「今後,改進發動機的內部參數靠提高發動機推力和在M>1的飛機升阻比,就可以在超聲速巡航飛行時不適用加力。第一批這樣的發動機用在製造遠程飛機,比如M-50,圖-144,協和號、T-4等已經研製出來。現在,對於新一代超音速殲擊機也採用類似的方法。在機動、加速、爬升、短距起飛情況下使用加力狀態。

因此,發展發動機和空氣動力學可以完成3次主要飛躍:

——轉入到超聲速M2~3;

——不用加力飛行狀態,以M=1.7~3.0作超聲速飛行;

——對於機動飛機不用發動機加力推力轉入到M=1.5~M1.8的超聲速巡航飛行狀態。」

圖:三代常規戰機靠邊條拉出渦流增加機翼升力,強化機動性。F22把三代機的獨立邊條,分三段融入前機身的側面稜邊、進氣道前沿、進氣道側面小邊條;以大幅度提升飛控設計難度為代價,實現隱身的同時,大大減小了重量、阻力,還極大的強化了機動性。

圖:F-22的渦流增升效果極為強悍,沒有任何一種三代機能與之相提並論

在這三次超聲速飛機的技術飛躍中,F16、蘇27等三代機的地位不言自明。俄流體院認為,F-22這樣具備完整超巡能力的高機動戰鬥機,相對於之前的所有超聲速飛機,都在發動機與氣動設計上,實現了1-2個飛躍性的技術突破。

而且F-22看似沒有明顯邊條的設計,正是其氣動設計技術相較於F-16和蘇27出現巨大突破的最大特徵,而且被殲20極大的學習和繼承。

二:F-22不僅有邊條和增升裝置,核心思路還被殲20完整參照和學習

飛機在天上飛,靠的是機翼等構件產生足夠的升力,增升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升力的增加。高性能戰鬥機上常用的增升裝置有兩種類型:

A:強化附著氣流能力的增升。比如各類機動襟翼/縫翼,它們的作用是通過調節機翼的彎曲程度,或者改變氣流的流經途徑,使得機翼能獲得更高的升力極限。

圖:簡單機翼模型的氣動力學展示,注意流線所顯示的氣流,它均勻的附著在機翼的上下表面。這種狀態下,機翼迎角越大,升力和阻力都越大。

圖:迎角超過一定限度後,流過機翼上表面的氣流就被完全撕碎成紊亂氣流了,此時機翼升力幾乎喪失殆盡

機翼獲得的升力和迎角相關,在極限來臨之前,氣流始終附著在機翼上;迎角越大,升力越大;直到突破某一個臨界角度,機翼上表面的氣流就會完全分離、被撕碎成紊亂氣流,這時候機翼的升力就會急劇喪失。

而這些機動襟翼和縫翼的用途,就是增大機翼的可用迎角極限,從而獲得更大的可用升力。

圖註:F22機翼的前後緣均有襟翼,襟翼是最古老、最正統的增升裝置設計之一。

圖:F-16的前緣機動襟翼與後緣襟副翼(該機採用襟翼、副翼一體化設計)工作原理,其它高機動飛機與之大同小異

B:利用脫體漩渦氣流進行增升。它是利用人為、主動的誘發特殊類型的氣流分離現象,實現機翼升力增加的設計;在實際型號上的應用,首先是從瑞典JA-37戰機開始的。

機翼升力的本質是上下表面之間的壓力差,在機翼的上表面形成高速旋轉的漩渦氣流,能夠顯著減小機翼上方的壓力;而且在漩渦的主導下,上表面氣流也更難以被撕碎成混亂的紊流,可以進一步擴大機翼的極限迎角。而這些製造出漩渦的構件,就是渦流增升裝置,也常被稱為渦流發生器。

圖:F-18E/F採用了典型的邊條渦流增升,邊條面積很大,阻力和重量也很大

圖:F22看似沒有獨立的大型邊條,但邊條設計被分為三段,前兩段整合在了機身與進氣道的外形中,其有效寬度和面積,遠遠超過F18三代機上的獨立構件邊條

渦流增升裝置的形式並不限定,可以是邊條也可以是鴨翼,還可以是機身的突出稜邊、進氣道的唇口。只要它具備較大的後掠角度、較為銳利的構型;隨著迎角的增大,氣流就會隨著它們的外沿被撕裂、並形成高速旋轉的漩渦。

漩渦增升與傳統附著氣流增升的聯合使用——比如「邊條+機動襟翼」、「鴨翼+機動襟翼」,是F-16開始所有的戰鬥機,其高機動性能的氣動外形設計核心所在。

F-22上不僅有邊條,而且其前機身稜邊、進氣道唇口上沿都是渦流增升裝置;它通過三組渦流發生器的耦合設計,用遠低於三代機的重量和阻力代價,實現了遠超三代機的渦流增升效果。

圖:殲20的渦流發生器組合:機首的側稜邊,進氣口上唇,鴨翼,邊條。

這些融合性的渦流增升裝置設計,以及多組渦流增升裝置之間相互耦合、放大增升效果的核心設計思路,均被殲20所成功的學習和繼承。

三:為什麼F-22隻剩很小的傳統邊條?

就筆者的印象中,除了筆者幾年前的專門文章外,很少有航空科普文章提及這一點:渦流增升的運用存在馬赫數相關的速度限制。在超聲速狀態下,由於激波的壓縮等因素作用,出現漩渦會變得細長無力等現象,導致增升效果基本消失殆盡。

這意味著過大的獨立渦流增升裝置,在超聲速飛行狀態下,很可能成為性能上的負面累贅。同時隨著隱身時代的來臨,戰鬥機的外形設計也要求氣動構件更為簡潔,並需要服從於電磁信號散射特徵的控制需求。

圖:超聲速下的激波會非常強烈的壓縮脫體漩渦氣流

這些要求對渦流增升裝置的影響有時候往往自相矛盾,比如不宜再保留類似F-18E/F的大面積尖拱式邊條——雖然單個構件的增升效果上它冠絕三代機,以減小阻力、重量、雷達反射面積;但有時候,也要保留小的邊條,利用它在前面形成低反射特徵,掩蓋住後面原本具備強反射特徵的機身結構。

F-22上的設計特徵——儘量取消獨立構件的渦流發生器,將渦流增升的功能融合到飛機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結構上去實現;但同時又在進氣道外側/機翼前方,保留了很小面積的獨立邊條,就是這兩種需求相互交織、權衡妥協的結果。

圖:F-22俯仰失控墜毀

F-22的新設計,建立在氣動和飛行控制技術的高度進步上;即使是單個構件的渦流增升,也具有非線性強、非常難以控制的特點,多組構件——比如3組,它們之間相互耦合帶來的控制難度,不嚴謹的說,那就不是簡單的加法式關係,而至少是乘法式關係、甚至是幾何級數增長式的關係。

圖:F-22以及其他的未最終實用化的美國五代機方案,都對殲20總體設計起到了極大的參考和指引作用,與機體高度融合的多組渦流發生器耦合設計,就是這些方案中最重要的共通特徵之一

雖然筆者本人向來極其厭惡文學化的描述,但F-22的渦流增升設計用「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來形容是非常恰當的;不具備足夠的氣動力學知識,連理解F-22基本的設計思路和工程實現難度都做不到。殲20在相關的增升設計上,是學習F-22的產物,其核心思路高度相近。

四:最大升力的瓶頸不在於增升,而在於控制能力

在高機動飛機的最大升力設計中,最大的瓶頸從來都不在於利用邊條這些構件實現多強的增升效果;而在於在增升以後,還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控制住飛機,避免它出現嚴重的失控乃至於墜毀。

因為飛機的飛行過程,實際上也是從機頭到機尾、從左側翼尖到右側翼尖,多個方向上同時在進行的蹺蹺板遊戲。某一邊的力一旦超出另一邊的平衡能力極限——比如邊條/機翼產生的升力,超出了平尾的控制力極限;擱蹺蹺板上就是一邊猛烈的砸地上,擱飛機上就是立刻失控、被掀翻式的上仰。

圖:JAS-39俯仰失控墜毀,升力是好東西,但失去控制的升力就是招災惹禍的根源。俯仰失控,一直是現代高性能戰鬥機氣動、飛行控制設計中最具風險和難度的問題;裝備仿改蘇-27系列的客戶,對此感觸尤其深刻。

在高性能戰鬥機的布局競爭中,由於鴨翼相當於水平尾翼與邊條的結合體,而且位於機翼前方;理論上可以用更輕的重量和阻力,做到與常規布局相同的性能。

但是鴨翼這種俯仰操作面與渦流增升器合一的特性,也使得它在增升與控制,乃至於亞、超聲速性能的協調上難度要更高,因此最終的型號總體飛行性能水平,並不一定優於常規布局型號——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颱風戰鬥機。

圖:F22的矢量推力

從二代機到五代機,從JA37到殲20;最大升力、升阻比等氣動性能的比拼,從來都是取決於具體每一個機型的設計水平高低、應用技術水平高低,而非其基本的布局形式。比如最簡單的例子——矢量推力的應用,就是相當程度無關於鴨式布局還是常規布局,但又對飛機極限控制能力影響極大的設計。

相關焦點

  • 前掠翼版殲20隻是臆想:將會喪失隱身能力
    網絡上流傳的一份內部論文截圖中,出現了採用前掠翼設計的殲20艦載機修改方案。從這份論文提到的整體設計角度來說,這種改進方案簡直不可理喻。按這種方案出來的殲20將失去隱身和高速性能。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在這一天的12時50分,殲20在四川成都的溫江機場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後,終於離地升空,在機場上空以中低速度進行了18分鐘的首飛,標誌著我國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揭開了新的一頁。殲20簡介殲-20(代號: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四代制空戰鬥機。
  • 殲-20高速飛行,為什麼機翼會冒出白煙?這是突破音障的音爆雲?
    近三年來,中國空軍的殲20隱身殲擊機多次公開展示,例如殲-20的雙機飛行表演,多機參加空中閱兵式。有觀眾發現,殲-20在進行低空高速飛行時,機翼的後方會出現醒目的白色煙霧。有專家解釋說,這是戰鬥機在進行超音速飛行,突破音障時產生的音爆現象。這是真的麼?
  • 總師刊文:如果只比設計理念,殲20比F22先進了整整一代
    就憑超機動、超音速巡航、超級航電、超級隱身四個超S指標,然而,任何飛機的評價都是基於一定的時代背景的,F-22設計於80年代,30多年過去了,這款飛機早就不再稱得上全球領先了,最近,著名的殲-20總師楊偉院士在重磅期刊《航空學報》上刊文研討六代機設計標準時,對飛機代差的由來論述非常精闢,其觀點就可以被歸納為,殲-20的設計理念要比F-22整整先進一代。
  • 帶「刀」亮相,殲-20隱身戰機彈艙有何奧秘
    殲-20與F-22A彈艙設計比較在殲-20隱身戰鬥機首次公開內置彈艙後,也有不少軍迷表示有些失望。之前殲-20隱身戰鬥機的原型機就曾經在試飛中打開過彈艙,在機腹主彈艙的載彈量就是4枚。相比之下,機體尺寸比殲-20小得多的美國F-22A隱身戰鬥機機腹主彈艙就可以掛載6枚AIM-120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因此,很多軍迷認為殲-20隱身戰鬥機的服役型號也應該能夠在機腹主彈艙掛載6枚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總之,因為少掛載了2枚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外界擔心殲-20隱身戰鬥機空戰能力不足。
  • 等離子隱身終於突破!殲20六邊形開口是重點,或讓雷達不可探測
    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自殲-20服役以來,關於它的各種話題在網絡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並且把目光放在了我國殲20戰鬥機上,而此前有關殲-20進氣道外側機體上的「六邊形」開口,就被網友宣稱是我國領先世界所採用的「等離子」隱身技術。妥妥的甩掉了美國F-22和俄羅斯蘇-57戰鬥機100條街!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為什麼說殲20比F22強?只因殲20靠一項獨門絕技能輕鬆圍毆F22
    這樣的話,和體系脫節,就勢必沒法將其戰力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來,那麼我們的殲20會不會也有這個問題呢?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我們憑藉後發優勢,已經完美避免了這個問題,而美國做到這一點卻用了10年時間。我們知道,殲20的隱身性能是很強大的,強大到一旦進入隱身狀態,自己人都發現不了,所以在某些情況之下,比如航空指揮管制當中,反而需要殲20主動將自身的隱身性破壞掉,讓我方雷達能夠看到自己。
  • 殲20的主要作用是什麼?截擊作戰只是一方面而已
    -20帶來很強的大範圍機動能力。在面對一個完整的防空系統時,殲-20首先需要和無人偵察機、預警機等偵察力量配合,掌握好敵人防禦系統的薄弱點和雷達開機的時間,掌握清楚敵人縱深各種爆炸力量的配置,防空陣地的部署,然後再利用大範圍機動,躲開敵人防禦嚴密的部位,在薄弱部位,它的隱身能力可以有效壓縮敵人的雷達搜索距離,進入武器射程後,發射飛彈掉頭就走。如果遇到空中攔截,它也可以發揮隱身和超機動的優勢,戰勝敵機。
  • 殲20大獎除了楊偉,還有一位「隱身」總師!美國想抄襲都不行
    據環球網7月18日報導,在第21屆中國外觀設計金獎項目名單上,有一項獲獎的專利名稱很特別,是「升力體邊條鴨翼式氣動布局」,設計人分別是楊偉、鄭遂、桑建華等人。毫無疑問,這正是中國第一種隱身戰鬥機殲-20拿下了外觀專利大獎,總設計師楊偉及其團隊代表榜上有名。
  • 中美俄隱身戰機速度比拼:F22飛2.2馬赫,蘇57兩馬赫,殲20多快?
    文\世界第五代隱身戰機是當之無愧的神兵利器,隱身戰機性能的強大與否直接關乎到一個國家空軍的總體戰力,不過考慮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隱身戰機,即便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裡,也只有中美兩國具備自研自產並服役隱身戰機的能力,所以說隱身戰機目前還只是軍事強國們手中的王牌神器、尚未全面普及
  • F22驚現脫漆掉皮,殲20如何應對這一現象?隱身塗層或許更先進
    網上流傳的殲-20高原實驗時的照片。當然,現在還沒有消息可以證實殲-20的隱身塗層如此牢固耐用。就在不久前,據稱中科院光電所研製成功了新型隱身塗層,可以對北約現役主要雷達實現「隱形」,但也只涉及到隱身性能,並未提及耐用性。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日常運行的場景,在具備整修能力的中心機場應該配置有「恆溫恆溼」式空調機庫,畢竟精密設備的維護也對環境有特殊要求。反觀美軍,近年來F-22和F-35戰機不時傳出蒙皮產生裂紋,生鏽掉漆,鼓起氣泡,甚至塗層大面積脫落的消息。
  • 殲20沒威脅,米格21就能對付中國!這話來自印度前空軍司令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本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思想,但是印度沒學到精髓,學成了膨脹過度,現在的印度可以說自信心爆棚。據環球時報8月25日報導,印度空軍前司令信心滿滿的分析稱:中國的殲20對印度沒威脅,印度用米格21就可以對付中國!
  • 殲20隱身性很差?機腹下這個地方暴露隱身能力不弱於F22
    自去年在珠海航展公開亮相之後,殲-20戰鬥機再沒有出現在公眾場合,直到上周末舉行的沙場大閱兵,3架殲-20戰鬥機以戰鬥姿態亮相,同時訓練過程中拍攝的座艙內視角視頻也被剪切進直播畫面中,讓廣大軍迷過足了眼癮。
  • 萬沒想到殲20還有這一拿手絕活:連美軍F22戰機都沒有
    在不久前的紀念建軍90周年沙場點兵上,殲-20三機編隊首次進行了飛行展示,有不少鏡頭甚至包含了殲-20戰機的座艙內部畫面,非常罕見。軍方表示,殲-20屬於中國的「新一代」戰鬥機,並沒有跟隨美國和俄羅斯的所謂「四代機」「五代機」的劃分,說明中國空軍對戰鬥機的劃代標準非常獨特。
  • 殲-14「雪鴞」與殲-20「威龍」競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看看
    因為殲14雪鴞戰鬥機的尺寸太大,而且隱身太差,另外氣動設計太過於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個比俄羅斯的蘇57還差的飛機,但是殲20卻要強很多,比俄羅斯的蘇57先進很多,設計也更加前衛,因此選擇殲20是正確的。
  • 中國殲20戰機到底多先進,為何力壓雪鴞號,到底有多麼先進?
    我國殲20戰機正是服役之前曾經和沈飛設計研發的雪鴞號同臺競爭過,為何最終雪鴞號敗北?事實上殲20戰機要不雪鴞號翼身融合程度更好,在同樣的機動能力之下殲20要比雪鴞號機體小,隱身能力更為突出。而沈飛的設計理念一直秉承的都是蘇軍的思想,雪鴞號可以被看作是非常接近俄制蘇57戰機的國產戰機,唯獨在翼身設計上要比殲20稍微遜色一點。
  • 中國殲20再創輝煌:劃時代隱身技術已上馬 楊院士頭功當之無愧
    殲20戰機不僅僅是一架五代機這麼簡單,通過這個項目,更多可以達成試驗平臺的一個作用,所以殲20也是在小批多次生產,不停進行改進,試驗新的技術。與其說殲20是多年來我國軍事航空尖端領域的結晶,倒不如說,殲20是一個開始:是我國真正向世界航空領域的頂峰衝擊的開端。
  • 事後復盤,殲20戰鬥機一飛沖天,不辱使命
    這些項目裡面,殲10戰鬥機和殲20戰鬥機最為引人注目,可謂是航空工業的明珠,殲10戰鬥機是一種具備高機動和先進武器的三代機,採用鴨式布局設計,原始設計要求能對抗美國F16戰鬥機和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同時也能攔截美國B1B轟炸機和俄羅斯圖26和圖160轟炸機,實際上也確實做到了不辱使命。
  • 尺寸與殲7相當,暗劍無人機搭配殲20組合!空戰能力幾何倍數增長
    而對於未來戰爭中無人機的發展應用問題,我們中國有著自己的理念與想法,暗劍無人機便是我們中國對於未來無人機作戰的發展探索之一,這款被設計用來進行空戰的隱身無人機,很有可能會和殲20形成一對強力組合,在空炸能力上可以說是呈幾何倍數增長。
  • 中國殲20獨特氣動設計,升力係數超美國F-22,因假數據創造的奇蹟
    但是非常讓人尷尬的是,印度空軍高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表示,殲-20並不算是一款真正五代隱形戰機,因為它的鴨翼設計是其他五代機所沒有的,這樣的氣動設計在飛行過程中將會破壞戰機的整體隱形性能,所以殲-20隱形戰鬥機只能算是一款假五代隱形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