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食性細菌使用獨特的工具安全逃離獵物細胞

2020-09-25 以和為貴生生不息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能夠入侵和吞噬有害細菌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掠食性細菌,使用一種獨特的工具來幫助它們逃離入侵的細胞而不傷害自己。

伯明罕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鑑定出一種細菌使用的特殊酶,這種酶可以打破被捕食細菌的細胞壁,在不破壞自己細胞壁的情況下離開。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這種細菌被稱為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它很重要,因為它們攻擊的細胞類型——革蘭氏陰性細菌——是導致許多感染的原因,而這些感染對現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藥性。這意味著可以利用掠食性細菌來治療這些感染。

準確地發現蛭形弧菌是如何成功地入侵並逃脫它的獵物細胞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他們發現的這種酶似乎是一種眾所周知的酶——溶菌酶——研究中發現的最早的酶之一,這種酶存在於人類的眼淚和唾液中;但是這個有一個轉折,它改變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

伯明罕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Andrew Lovering博士解釋道:「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以其入侵獵物細菌並在細胞內停留數小時而聞名,有效地將細菌存活下來。」

「在這個過程的最後,捕食者能夠打開獵物並逃跑。因為捕食者和被捕食細胞的細胞壁都是由非常相似的分子組成的,所以我們想知道捕食者是如何能夠切斷被捕食細胞的細胞壁材料並在不損傷自身的情況下離開的。」

研究小組已經知道,部分原因在於捕食者細菌在捕食者細胞壁上清除特定分子的早期行動。這就創造了一個「標記」來識別獵物的牆壁材料與捕食者的不同。

這表明隨後可能是一種被稱為溶菌酶的特殊類型的酶起作用。溶菌酶是一種酶,已知在分解某些細菌的細胞壁中起作用。

這種特殊的溶菌酶已經進化並在掠食性細菌中被改變,以承擔破壞獨特的改良細胞壁的任務,從而使逃逸發生。

準確地確定哪種溶菌酶具有不同的作用是博士生漢娜·薩默斯和克裡斯·哈丁艱苦工作的結果,他們與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員西蒙娜·胡威爾勒博士合作。

檢查蛭弧菌在捕食時使用每一種溶菌酶的時間,在顯微鏡下觀察數小時,觀察獵物的情況——當每一種溶菌酶都消失時,它們會逃跑,這給了我們強烈的預感,這可能是逃跑的重要原因。」

英國諾丁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Liz Sockett說

「當我們仔細觀察溶菌酶時,很明顯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洛夫林博士說。「它看起來像傳統的溶菌酶,但有一個彎曲的活性位點,這意味著它無法識別壁材,除非它被蛭弧菌修飾過並被標記過。」

下一步是確認溶菌酶只對修飾後的細胞壁有活性,該團隊與同樣來自伯明罕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派屈克·莫伊尼漢博士一起進行測試來驗證這一點。

這表明它是一種新的溶菌酶,與以往科學研究的溶菌酶具有不同的靶點。

在Sockett教授的實驗室裡,Simona Huwiler博士對捕食細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清楚地展示了在捕食過程中加入這種新的溶菌酶是如何導致捕食者在吃完食物之前就從捕食細胞中掉了出來。因此,新型溶菌酶是其生存的關鍵。

「了解這種新型溶菌酶的機制和作用可以幫助我們直接使用它來對抗病原體,這些病原體修改自己的細胞壁來抵抗唾液和眼淚中的溶菌酶。」這也是能夠利用掠食性細菌本身來治療問題細菌的重要一步,」Sockett教授補充說。

相關焦點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長期和大量不規範使用,糞腸球菌獲得性耐藥性不斷上升,治療糞腸球菌感染日益困難。「細菌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是指細菌暴露於抗細菌藥物(如常用的抗生素)時發生改變,使得這些藥物逐漸失去效果,不能發揮抗菌作用。」歐陽松應說。
  • 如果遇到霸王龍,人類可以逃離險境嗎?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類與霸王龍處於同一時代,或許是安全的,因為人類奔跑速度超過霸王龍。  如果人類穿越時空,到達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你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小命不保,很容易成為霸王龍的大餐,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類與霸王龍處於同一時代,或許是安全的,因為人類奔跑速度超過霸王龍。
  • 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
  • Science:揭示細胞凋亡期間,mtDNA逃離線粒體機制
    2018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Benjamin Kile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並拍攝了在細胞死亡期間線粒體DNA(mtDNA)逃離線粒體(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細胞器)的確切時刻。
  • 「細菌膠囊」或將取代接種疫苗 成新型疫苗輸送工具
    「細菌膠囊」的核心是一種無害的大腸桿菌。研究人員在大腸桿菌外面纏裹了一層聚合物外衣,就像鏈條漁網裝。聚合物外衣帶正電荷,能與細菌帶負電荷的細胞壁結合,形成一種混合膠囊。據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無害的大腸桿菌研發出一種可輸送疫苗的「細菌膠囊」。用這種膠囊輸送疫苗能引發特定免疫反應,比現有接種疫苗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研究人員近日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撰文稱,他們設計了一種能成功抵抗肺炎球菌的「細菌膠囊」。
  • Science 封面: 7 大類腫瘤各有獨特細菌,乳腺癌腫瘤內細菌最多
    發現每種腫瘤都有其獨特的微生物組成,乳腺癌腫瘤的微生物組最為多樣和豐富。同時,細菌主要存在於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中。腫瘤內細菌功能與腫瘤類型、患者吸菸狀況以及患者對免疫治療反應之間存在相關性。 此項研究為進一步探索瘤內細菌與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
  • 科莫多巨蜥用毒液攻擊獵物 而非帶有細菌的唾液
    中國網7月31日訊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30日報導,科莫多巨蜥——這一令生物學界為之著迷的爬行動物不斷引起爭議和話題:它們通過口腔細菌還是分泌毒液來攻擊敵人?前些年的研究發現,這些長約三米、重約140多公斤,能夠攻擊包括野豬、山羊、鹿甚至水牛在內的巨型爬行動物的唾液中含有多種高度膿毒性細菌,受到攻擊的獵物即使逃脫,也會因傷口引發的敗血症而迅速衰竭直至死亡。這種像鯊魚一樣有著鋒利牙齒,成群進攻的巨蜥也會攻擊人類——最有名的就是2001年發生在科莫多國家公園的一次攻擊事件。目擊者說,受害者身上多處被咬傷,血流如注,最後搶救無效死亡。
  • 亞洲的野狼和烏鴉組成獨特聯盟,烏鴉發現獵物,野狼狩獵獵物!
    例如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牛和牛椋鳥、蜜獾和響蜜鴷,美洲中的郊狼和美洲獾等,而在亞洲也有一種獨特聯盟,那就是亞洲的野狼和烏鴉的聯盟。在動物世界中,烏鴉和狼都是非常聰明的動物,特別是烏鴉是鳥類中智商最高的,烏鴉是人類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動物,烏鴉又是一種兇猛鳥類,以水禽、涉禽巢內的卵和雛鳥,同時很多烏鴉種類喜食腐肉。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許多細菌物種中都發現了稱為反轉子(retron)的特殊雜合結構,這種結構一半是RNA,一半是單鏈DNA。自大約35年前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中學會了如何使用反轉子產生單鏈DNA,然而儘管對反轉子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沒有人知道它們在細菌中的功能。
  • 男子製作特殊工具捕捉野豬,獵物落入陷阱後,發現這個獵物有點虎
    男子製作特殊工具捕捉野豬,獵物落入陷阱後,發現這個獵物有點虎。在農村很多人擅長捕捉一些野味給家裡加餐,捕捉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工具製作簡單,捕捉效果也很不錯。男子這天就製作了一件特殊工具想捕捉一頭野豬給大家打打牙祭,他帶著兒子來到森林,檢查了一下製作好的捕捉道具,然後挖好了陷阱。他們布置好陷阱後,還放了一個雞腿當誘餌,現在萬事俱備,只欠野豬了,他們藏在了不遠處,靜等獵物上鉤了。
  • 細胞培養之真菌,細菌的防治
    請遵守細胞汙染永恆定律:無論什麼細胞只要是不重要的細胞汙染了,立刻加84棄之,重新復甦新凍存管培養;實在需要挽救的請參考以下:細菌汙染:主要有洋蔥霍爾伯德菌型汙染確定是非常珍貴的細胞 建議分別配置含10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PBS和5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完全培養基各一份。
  • 細菌中的神秘分子原來是一名「守衛」
    在許多細菌中有一種叫做反轉錄子(Retrons)的特殊雜交結構,即半RNA,半單鏈DNA。自從35年前他們被發現以來,研究人員已經學會了如何在實驗室中使用反轉錄子來產生單鏈DNA,但沒有人知道它們在細菌中的作用,儘管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Nature Methods》介紹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工具
    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使用光控制生物細胞水平的新方法。
  • 總RNA提取試劑盒(適用於血液,細胞,細菌,真菌),滿足您所需!
    分離高質量,完整的RNA是分子生物學中使用的許多方法的必要前提,如Northern印跡,RT-PCR和微陣列分析。
  • 溶酶體是新冠病毒「逃離」細胞的關鍵
    >2020-11-03 05:14:40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張佳欣)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10月28日最新消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新冠病毒退出細胞的生物途徑,即病毒可通過溶酶體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離出來。
  • 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來自MIPT膜系統結構分析和工程實驗室的該論文第一作者薇拉·納扎倫科(Vera Nazarenko)說:首先,蛋白質比它的類似物更耐熱,它只在68攝氏度時變性,它也是微型的,而目前使用的螢光蛋白大多體積較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發光,研究小組最初在嗜熱細菌a的細胞中發現了這種蛋白。這種細菌生活在高溫環境中,比如溫泉。
  • 細菌的制勝法寶:給鄰近細胞「下毒」
    Wang 研究人員鑑定了一種新的細菌毒素,這種蛋白會被分泌到鄰近細胞中,通過耗盡細胞必需的供能分子使得細胞死亡。 為了生存,細菌必須壟斷寶貴的資源。一種方法是攻擊並戰勝鄰近的細胞,例如使用VI型分泌系統向鄰近細胞注射能夠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的毒素1。
  • 動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寄生細菌
    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一種細菌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首次發現早期寄生細菌可以對動物和植物提供能量,在細胞中作為能量寄生蟲存在,對寄居體十分有益。
  • 【網絡研討會】使用OD600和SoloVPE確定細菌生長曲線
    加入會議,了解OD600和SoloVPE如何用於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微生物,如包括E.Coli的細菌,在生物製藥、食品和農業產業中有諸多應用。過程監測和控制在此類微生物的生長中至關重要,以通過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監測,保證良好的產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