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論文!一種酶在10小時內降解200克的PET塑料,效率高達90%

2020-11-25 生物谷

2020年4月13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一種常見的酶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可以高效地斷開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的構成單元(即PET單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鍵。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 recycle plastic bottles」。在這篇論文中,他們介紹了他們是如何開發出這種酶的,以及這種酶在試驗工廠中的效果如何。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149-4。

PET是一種極其常見的塑料,用於從汽水瓶到塑膠袋等產品中,它也是大量垃圾的來源。儘管消費者努力回收此類材料,但是回收商將它們降解為PET單體以便重新利用的能力相當有限。迄今為止,用於斷開將PET單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鍵的工藝效率很低,只有30%的PET材料被循環利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對一種已知可以分解塑料的酶進行基因改造以便提高它的效率。

顧名思義,葉枝堆肥角質酶(leaf-branch compost cutinase)是一種在自然界中發現的酶,它能夠打破把葉子連在一起的化學鍵,使得它們易於消化。此前的研究已表明,它能夠對PET做同樣的事情,但效率很低。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對這種酶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專門尋找它用來結合將PET單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鍵的關鍵胺基酸。然後,他們構建出數百種具有不同胺基酸特性的突變體酶。

接下來,這些研究人員對這些突變體酶進行了塑料降解能力的測試。經過一番努力,他們能夠找到並分離出一種效果最好的突變體酶--他們發現這種突變體酶在切割PET化學鍵方面的效率是天然酶的10000倍。隨後,他們批量生產了這種突變體酶,並將它放入反應器中進行測試。他們發現,他們製造出的這種突變體酶能夠在10個小時內分解200克的PET,而且效率高達90%。他們然後用這種突變體酶產生的分解材料製造新的PET,發現它的強度與已被循環回收的PET一樣高。他們計劃製造一個更大的反應器,以證實這種工藝在經濟上是可行的。(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V. Tournier et al. 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 recycle plastic bottle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149-4.

2.Engineered enzyme able to break down PET in ten hours
https://phys.org/news/2020-04-enzyme-pet-ten-hours.html

相關焦點

  • 酶工程技術用於降解與回收塑料垃圾
    這種細菌以PET為主要碳源和能量源,在30攝氏度左右即可發揮作用降解塑料垃圾。降解機制為:I. sakaiensis細菌使用一種酶(PETase)先將PET降解為MHET,隨後另一種酶(MHETase)將其降解為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這項技術對於塑料的回收利用、環保等方面的意義非常重大。
  • ...死得越早;幹細胞技術可實現返老還童;塑料瓶 10 小時即可降解...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174-310 小時降解塑料瓶,分解率高達 90%針對當前的回收技術酶水解效率過低的問題,法國土魯斯大學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酶,可在 10 小時內水解 90% 的塑料瓶 PET,推動了塑料瓶的重複再利用,從而對環境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研發突變細菌酶,可以在 10 小時內分解 90% 的塑料
    一組科學團隊開發出一種突變細菌酶,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分解寶特瓶以利於回收。這種酶是在 2012 年由研究人員於樹葉堆肥中發現。它能讓塑料分解成原本的化學結構骨架,回收後可再用來製作全新的寶特瓶。該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
  • 研究人員發現在數小時內就能將塑料分解的酶,太給力了!
    許多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全球塑料回收的研究,繼發現食塑性昆蟲蠟蛾之後,最近發現的一種突變酶在這方面表現突出。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新發現的酶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將塑料瓶、紡織品和外包裝中使用的滌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轉化回原始材料。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 科學家合成出新型「超級酶」,降解塑料速度提升6倍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熱塑性塑料,用於製造飲料瓶、零售包裝、衣物或地毯等產品,在環境中自然分解需要數百年時間,現在,科學家們合成了一種新的「超級酶」,有望解決塑料垃圾難題。這種超級酶降解塑料的速度比此前發現的酶快了 6 倍,並有望在未來一兩年內用於塑料回收產業。這項研究由樸茨茅斯大學酶創新中心(CEI)主任約翰 · 麥基漢(John McGeehan)和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高級研究員格雷格 · 貝克漢姆(Gregg Beckham)共同領導,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塑料垃圾這樣變成能源
    Sadow和黃文裕(Wenyu Huang)等研究者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 雜誌上發表論文 [2],他們受自然界中蛋白酶通過反覆剪斷分子鏈來消化蛋白質的啟發,設計出一種基於介孔二氧化矽和鉑納米粒子的催化「剪刀」(mSiO2/Pt/SiO2),可以將常見塑料
  • Nature封面故事:關於P-型ATP酶的一組研究論文
    P-型ATP酶是對所有真核生物和很多原核生物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陽離子泵。本期Nature上3篇論文介紹了關於這一超級家族關鍵成員的結構及功能研究。本期封面所示為鈉離子和鉀離子泵的結構,是由Morth等人在本期雜誌上以3.5埃的解析度描述的,同時還刊登了J.  C.  Skou關於其50年前發現依賴於鈉離子和鉀離子的ATP酶活性的原始筆記。
  • 塑料降解新成果,解決白色垃圾,再也不用等200年了
    儘管如此,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仍充斥著各種塑料產品。它們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因難以自然降解而造成巨大危害。廢棄的塑料製品即使埋在地下200年也不會腐爛降解,還會破壞土壤的通透性,影響植物生長。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尋找快速降解塑料製品的方法,並呼籲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調節作物生長代謝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018年8月30日刊的《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科院傅向東等人的研究。研究表明:提高GRF4蛋白的活性可以提高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同時保持其高產量。
  • Science和Nat Commun兩篇研究揭示出塑料PET降解分子機制
    這是首次報導來自細菌Ideonella sakaiensis的PETase(即一種降解PET的酶,也被稱作IsPETase)的三維晶體結構,並且開發出它的一種具有增強的PET降解能力的新型變體。他們利用基於結構的蛋白工程構建出IsPETase的一種具有增強的PET降解活性的變體。據預計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新方法可能有助於進一步研究其他的不僅能夠降解PET而且也能夠降解其他塑料的酶。在使用後,PET由於其不可生物降解性而引起環境汙染問題。傳統上,PET在垃圾掩埋場通過焚化進行處理,有時使用化學方法進行再循環利用,但這會導致進一步的環境汙染。
  • 「超級酶」降解塑料速度快6倍
    來源:新華網英國和美國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將兩種能降解塑料的酶結合在一起,可以將原先僅靠一種酶降解塑料的速度提高6倍。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和多家美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名為PETase和MHETase的兩種酶混合在一起,它們降解塑料的速度比只用PETase快2倍,而如果把兩種酶結合成一種「超級酶」,降解速度比單獨用PETase快6倍。
  • 大洋底部驚現1500萬噸塑料,糞便中檢出塑料,誰是頭號嫌疑?
    ,這些鹿中吞食塑料垃圾最多的高達4.3千克,這些塑膠袋與塑料製品,都是遊客在公園中丟棄的!,通過食物鏈最終將回到人體,這就是人體內為什麼會檢出塑料微顆粒的原因,除了日常塑料包裝的微顆粒,還有的甚至可能來自於很久以前的汙染,最終通過生物體循環回到人類身上!
  • 聚乙烯塑料的微生物降解
    PE 塑料的廣泛應用導致大量 PE 廢棄物的累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一些研究陸續報導了 PE 塑料被微生物降解的現象,並從土壤、海洋、垃圾堆置點及昆蟲腸道等生境中分離篩選到了若干種具有一定 PE 塑料降解能力的菌株,而且發現一些單加氧酶、過氧化物酶和漆酶等氧化還原酶對 PE 塑料具有氧化降解能力。
  • 「PET水解酶」可在十小時內分解塑膠
    近來,有科學家找到了解決塑膠汙染的一種方法!法國「綠色科學」公司Carbios以及土魯斯大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改良版的「PET水解酶」,它能夠在10小時之內分解90%的PET,並且還有利於重造新塑膠樽。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塑膠之一,亦是用來製作塑膠樽的原料。塑膠樽每年生產量達7000萬噸,但這些塑膠樽只有30%的成分能夠被重新回收使用。
  • 科學家發現一種昆蟲,12小時能吃掉一整隻購物袋,或解決塑料汙染
    其實人類現在面臨的生存環境還是比較惡劣的,首先就是全球氣候變暖,其次就是塑料汙染。我們知道,塑料這種東西可降解性非常差,一個普通的塑膠袋,可能需要幾百年才會被降解。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分鐘至少需要消耗200萬個塑膠袋,照這樣的速度,人類變廢為寶的速度根本趕不上環境被破壞的速度。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快速分解掉塑膠袋呢?很多人都說,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焚燒。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昆蟲的腸道內存在PE降解細菌,為PE的生物降解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如果提取這種PE降解生物酶加入塑料原料中,則可以製造出可降解塑料。研究表明,從土壤中分離得到的微生物菌株,對於經過紫外輻照後的聚丙烯塑料顯示出一定的降解能力,而對於未經預處理的聚丙烯塑料沒有降解能力。這一方面說明獲得的微生物降解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說明非生物因素的處理在提高聚丙烯塑料的生物可及性中發揮著重要功能。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幾乎都可以被微生物完全利用和降解,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被微生物逐漸作為底物利用。通過微生物手段降解塑料不會造成汙染,且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是一種安全生態的降解方法。通常來說,因為微生物對塑料降解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也就是說,一種微生物只能降解一種塑料。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 雙語閱讀:科學家製造出了吃塑料的「超級酶」,塑料汙染有救了
    科學家製造出了吃塑料的「超級酶」,可以在幾天之內就把塑料瓶子給分解乾淨翻譯:塗博士全世界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的塑料,而大多數的塑料都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分解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通過改變食塑菌蛋白質的基因結構,科學家成功製造了一種「超級酶」,它可以在幾天之內將那些常見類型的塑料分解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