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王鳳雲課題組在金屬氧化物納米纖維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新進展

2021-01-09 青島大學新聞網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特聘教授王鳳雲課題組與香港城市大學何頌賢副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廉價易行的靜電紡絲法製備了形貌可控、大面積Mg摻雜In2O3納米纖維薄膜FET,這一成果以「High-performance enhancement-mode thin-film transistors based on Mg-doped In2O3nanofiber networks」為題發表於Nano Research期刊,物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洪超為第一作者,青島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

在眾多一維金屬氧化物中,In2O3因其優良的半導體性能已成為FET半導體層的熱門候選材料,但是In2O3中載流子濃度過高,以其作為半導體層集成的FET雖然具有較高的工作電流,但是其關態電流較高,開啟電壓較負,導致器件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高的能耗,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王鳳雲課題組通過調節In2O3納米纖維中Mg的摻雜濃度,不僅可以成功地降低器件的關態電流,提高器件的開關比,而且將器件的工作方式由耗盡型轉變為增強型。當In2O3納米纖維中Mg的摩爾摻雜量為2%時(最佳摻雜比),所製備的器件其開關比高達108,閾值電壓為3.2V,遷移率為2.04cm2/(V∙s),在有效提高器件性能的同時降低了器件的能耗。此外,結合溶液法製備的HfOx高-k介電層有效地降低了器件的操作電壓(由30 V降至2 V),進一步降低了器件的能耗。該工作對於構建大面積、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FET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幾年該課題組在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在光電子領域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發表多篇高檔次學術論文(Adv. Mater. Inter., 2017, 4, 700260; J. Mater.Chem. C, 2017, 5, 4393;ACS Nano, 2016, 10, 6283;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2910; Adv. Mater., 2013, 25, 4445)。

相關焦點

  • 我校單福凱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雜誌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高...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單福凱教授課題組在微電子器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 Low-Temperature Processing for p-Type Cu:NiO Thin Films for Transparent Electronics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 Adv.Mater.綜述: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
    近日,維吉尼亞理工學院Shashank Priya、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eon Jae Lee、韓國材料科學研究所Jungho Ryu(共同通訊作者)等人通過簡要概述雷射材料相互作用的原理,回顧了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的各種應用。最後總結了雷射輔助金屬氧化物加工的最新進展。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新納米電晶體展現強量子限制效應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圖1),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A FinFET with one atomic layer channel)的研究論文。
  •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4-17  瀏覽: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然而,利用鈣鈦礦材料製備經典的器件——場效應電晶體(FET)仍然存在很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電晶體中載流子在橫向和界面的傳輸特別容易受到鈣鈦礦多晶薄膜晶面狀態和晶粒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的影響。
  •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應用
    打開APP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應用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19-09-09 15:05:46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24日,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羅姆(ROHM)宣布推出超級緊湊,尺寸為1.6 x1.6毫米的RV4xxx系列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產品,可提供優越的安裝可靠性。
  • 【材料】日光浴抗衰老防氧化——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自保護抗氧化效應觀察
    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合成過程與形貌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宏志教授、侯成義博士與>丹麥技術大學化學系池其金副教授、電鏡中心緊密合作,觀測到多種金屬納米顆粒在光照下激發的表面等離子共振(LSPR)效應能夠有效阻止其表面金屬—氧鍵的生成。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InGaAs電晶體技術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甚至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祿認真研究了MIT團隊這項工作,尤其是該項工作的原始數據。「該團隊發現了9納米(nm) InGaAsFinFET結構電晶體的彈道遷移率特性,是InGaAs電晶體技術上的一個突破。」
  • 【趣知】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裡面有金屬嗎?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全稱為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中國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
    我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科技日報合肥1月2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路軍嶺教授課題組與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
  • 北大課題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展現出優異性能
    目前,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的縮小,由於短溝道效應等物理規律和製造成本的限制,主流矽基材料與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正發展到10納米工藝節點而很難提升,摩爾定律可能終結。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4/346372.htm  因此,開發新型高性能半導體溝道材料和新原理電晶體技術,是科學界和產業界近20年來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
  • 復旦課題組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
    央廣網上海4月9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電子自旋共振、螢光、色譜、電化學等傳統檢測方法需要標記,設備成本高,在選擇性、檢測限、定量以及便利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相比之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不需要標記,具有高靈敏度、低成本、微型便攜、實時檢測等諸多優勢,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傳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金屬離子、DNA、蛋白質、有機小分子等。然而,·OH自由基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壽命很短,只有10?6秒量級,很容易轉變成其他物質。
  • 化學所在高性能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場效應電晶體是電子學的基本元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由於其在柔性、大面積、低成本的電子紙、射頻商標和存儲器件等方面的潛在應用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有機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在中國科學院(先導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和相關單位合作,最近在高性能、柔性和噴墨列印高解析度有機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有關結果均發表在Adv. Mater.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