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課題組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4月9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4月4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自由基傳感器》(「Free Radical Sensors Based on Inner-Cutting Graph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據介紹,羥基自由基(·OH)是一種生物體內存在的超高活性自由基,能夠破壞諸如細胞與組織內的脂質、蛋白質、DNA等生物分子,與許多疾病及衰老現象密切相關。電子自旋共振、螢光、色譜、電化學等傳統檢測方法需要標記,設備成本高,在選擇性、檢測限、定量以及便利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相比之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不需要標記,具有高靈敏度、低成本、微型便攜、實時檢測等諸多優勢,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傳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金屬離子、DNA、蛋白質、有機小分子等。然而,·OH自由基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壽命很短,只有10?6秒量級,很容易轉變成其他物質。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OH自由基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的報導。

  針對這一問題,魏大程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在傳感器中,石墨烯作為導電溝道,並在石墨烯表面修飾金納米顆粒,以Au-S鍵在金納米顆粒表面固定原卟啉分子。當加入帶電金屬離子,金屬離子會和原卟啉分子發生絡合反應,從而對石墨烯產生電摻雜。在檢測過程中,·OH自由基與Au-S鍵發生氧化剪切反應,從石墨烯表面釋放帶電金屬離子,發生石墨烯的去摻雜,引起石墨烯溝道的電流變化,從而間接實現對·OH自由基的檢測。採用不同濃度金屬離子修飾的FET傳感器進行檢測,就能夠半定量地測量·OH的濃度。該傳感器對·OH具有良好的選擇性,最低檢測濃度達到10?9 M。據悉,這是首例·OH自由基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同時,魏大程團隊還原位測量了器件表面培養的Hela細胞在LPS刺激下釋放的·OH自由基,展現出這種技術在生物傳感及相關領域巨大的實用價值。

  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高分子科學系分別為第一、第二完成單位。高分子科學系博士後王振、碩士生易孔陽為共同第一作者。高分子科學系魏大程研究員為通訊作者,主持該項研究工作。復旦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陳惠參與了細胞檢測實驗。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經費支持。

  據悉,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團隊長期致力於開發場效應電晶體電學材料,包括共軛有機分子、大分子、低維納米材料,研究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設計原理以及在光電、化學傳感、生物傳感等領域的應用。

 

·OH自由基檢測機理示意圖。b-c, 器件表面Hela細胞釋放·OH的光學顯微鏡及螢光顯微鏡圖片。d, Hela細胞釋放·OH的電流響應曲線。e, 半定量檢測Hela細胞釋放·OH的濃度。(復旦大學供圖)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新聞...
    復旦大學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4月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介紹,羥基自由基(•OH)是一種生物體內存在的超高活性自由基,能夠破壞諸如細胞與組織內的脂質、蛋白質、DNA等生物分子,與許多疾病及衰老現象密切相關。 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傳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金屬離子、DNA、蛋白質、有機小分子等。
  • 中國科學家開發新型電晶體傳感器檢測羥基自由基
    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記者 郭敬丹、吳振東)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了對羥基自由基的檢測。
  • 場效應電晶體的檢測方法
    場效應電晶體是一種常見的電壓控制器件,易被靜電擊穿損壞,原則上不能用萬用表直接檢測各引腳之間的正、反向阻值,可以在電路板上在路檢測,或根據在電路中的功能搭建相應的電路,然後進行檢測。1.結型場效應電晶體放大能力的檢測方法場效應電晶體的放大能力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一般可使用指針萬用表粗略測量場效應電晶體是否具有放大能力。下圖為結型場效應電晶體放大能力的檢測方法。根據結型場效應電晶體放大能力的檢測方法和判斷依據,選取一個已知性能良好的結型場效應電晶體,檢測方法和判斷步驟如圖所示。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由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 納米材料學: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檢測黴菌毒素
    來自Biosense研究所(塞爾維亞),國家電子技術研究大學(俄羅斯)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美國)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GFET)的現場快速黴菌毒素傳感器。作者利用微技術製造方法生產能夠在液體中工作的GFET,並通過將基於特定適體的生物識別元件共價結合到表面上來生物功能化。
  •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我國首個ZnO納米棒場效應電晶體研製成功
  • 超強氧化劑,羥基自由基到底是什麼?
    但是由於氟其自身對環境的破壞作用---破壞大氣臭氧層、加劇溫室效應---被世界環保組織呼籲停止使用。因此,羥基自由基作為不可二選的強氧化劑,被提倡用於各種汙染處理。一定濃度的含羥基自由基的溶液(如3.0%濃度)對於消毒殺菌,是有明確作用的。
  • 場效應電晶體的功能應用
    1.結型場效應電晶體的特性和功能特點結型場效應電晶體是利用溝道兩邊的耗盡層寬窄,改變溝道導電特性來控制漏極電流實現放大功能的,如下圖所示。提示說明:下圖為N溝道結型場效應電晶體的輸出特性曲線。當場效應電晶體的柵極電壓Ugs取不同的電壓值時,漏極電流Id將隨之改變;當Id=0時,Ugs 的值為場效應電晶體的夾斷電壓Up;當Ugs=0時,Id的值為場效應電晶體的飽和漏極電流ldss。在Ugs一定時,反映Id與Ugs之間的關係曲線為場效應電晶體的輸出特性曲線,分為3個區:飽和區、擊穿區和非飽和區。
  • 德州儀器新型即用型600V氮化鎵(GaN)場效應電晶體(FET)功率級產品...
    德州儀器(TI)近日宣布推出支持高達10kW應用的新型即用型600 V氮化鎵(GaN),50mΩ和70mΩ功率級產品組合。與AC/DC電源、機器人、可再生能源、電網基礎設施、電信和個人電子應用中的矽場效應電晶體(FET)相比,LMG341x系列使設計人員能夠創建更小、更高效和更高性能的設計。
  • 新型有機電晶體:可應用於OLED、傳感器和憶阻器!
    導讀近日,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款有機電晶體,它可以在低電流和高電流條件下完美地工作。有機薄膜電晶體(圖片來源: Rob Felt,喬治亞理工學院)創新近日,德國慕尼黑大學(LMU)的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款有機電晶體,它可以在低電流和高電流條件下完美地工作。然而,目前普通的電晶體只能工作在受到限制的電流範圍之內。
  • 場效應電晶體的特點
    什麼是場效應電晶體?場效應電晶體(Field-effecttransistor,縮寫:FET)是一種通過電場效應控制電流的電子元器件。場效應電晶體依靠電場去控制導電溝道形狀,因此能控制半導體材料中某種類型載流子的溝道的導電性。
  • DNA生物傳感器晶片實現高靈敏度實時檢測單核苷酸多態性
    基於石墨烯的SNP檢測晶片將信號無線傳輸到智慧型手機《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於7月9日報導了研究團隊的成果,此項研究為價格更低、速度更快、便攜性更強的生物傳感器實現及早檢測出如癌症等疾病遺傳標記鋪平了道路。
  • 微生物所等利用限速步驟有序去瓶頸化技術開發羥基酪醇高效全細胞...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使用了鼠源酪氨酸羥化酶,嚴重地限制了羥基酪醇的有效生成。
  • 羥基自由基產生分子機理新突破
    朱本佔研究員在自由基化學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其有關「過氧化氫和滷代醌不依賴於金屬離子存在型的羥基自由基產生分子機理」的研究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Nano Letters:一種新型的敏感生物傳感器有望快速診斷唐氏症候群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敏感型生物傳感器,其有望通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來診斷唐氏症候群患兒,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no Letters上。羊膜腔穿刺術就是臨床醫生利用穿刺針插入孕婦子宮內抽取羊水標本來進行直接的檢測和診斷,但羊膜腔穿刺術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當前新興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其價格昂貴而且檢測過程比較緩慢;這項研究中,研究者Zhiyong Zhang等人就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快速、敏感且廉價的檢測手段,其能對孕婦機體的血液進行檢測來發現胎兒21號染色體DNA濃度的升高。
  • 復旦課題組在特定結構中首次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
    2017年11月03日 17:00 來源:央廣網 編輯:廖志榮   央廣網上海11月2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修發賢教授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探測到由表面態費米弧和體態手性能級構成的一種新型電子迴旋軌道
  • 福建物構所:柔性多孔有機聚合物膜用於質子場效應電晶體
    質子場效應電晶體(FETs)是一種有望在傳統電子學和生物系統之間架橋的候選材料。它們通常包含源極、漏極和柵極三個電極,通過施加不同的柵極偏壓,可以很好地調節質子導電材料中的質子載流子密度。探索新型質子導電材料和人工質子FETs生物電子應用製備技術是研究的重點之一。
  • 【技術】場效應電晶體的特點
    什麼是場效應電晶體?
  • 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針對其中兩類表位的全人源納米抗體能夠有效的中和新冠病毒,且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因此,這些全人源納米抗體有望開發成有效的防治藥物,應用於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A) 器件主要功能層示意圖;(B) 貼附於曲面上的柔性傳感器件陣列;(C) 智能傳感器件功能區的光學顯微照片;(D)用於溼度傳感的集成系統構造圖;(E) 氫氣通入前後參比器件與檢測器件的電流變化,紅色為參比電流,藍色為檢測電流矽晶片是當代信息技術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