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開發新型電晶體傳感器檢測羥基自由基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記者 郭敬丹、吳振東)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了對羥基自由基的檢測。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自由基傳感器》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介紹,羥基自由基是一種生物體內存在的超高活性自由基,能夠破壞細胞與組織內的脂質、蛋白質、DNA等生物分子,與許多疾病及衰老現象密切相關。傳統檢測方法,諸如電子自旋共振、螢光、色譜、電化學等都需要標記,設備成本高,在選擇性、檢測限、定量及便利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相比之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不需要標記,具有高靈敏度、低成本、微型便攜、實時檢測等優勢,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傳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金屬離子、DNA、蛋白質、有機小分子等。

然而,羥基自由基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很容易轉變成其他物質,這使其僅有百萬分之一秒的「壽命」而很難被發現。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羥基自由基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的報導。

針對這一問題,魏大程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在傳感器中,石墨烯作為導電溝道。檢測過程中,羥基自由基與Au-S鍵發生氧化剪切反應,從石墨烯表面釋放帶電金屬離子,引起石墨烯溝道的電流變化,從而間接實現對羥基自由基的檢測。

該傳感器對羥基自由基具有良好的選擇性,最低檢測濃度達到十億分之一摩爾。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新聞...
    復旦大學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課題組在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領域獲重要進展。4月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介紹,羥基自由基(•OH)是一種生物體內存在的超高活性自由基,能夠破壞諸如細胞與組織內的脂質、蛋白質、DNA等生物分子,與許多疾病及衰老現象密切相關。 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是一種潛力巨大的傳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金屬離子、DNA、蛋白質、有機小分子等。
  • 復旦課題組開發新型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實現羥基自由基檢測
    4月4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內剪切反應的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自由基傳感器》(「Free Radical Sensors Based on Inner-Cutting Graph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羥基自由基產生分子機理新突破
    朱本佔研究員在自由基化學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其有關「過氧化氫和滷代醌不依賴於金屬離子存在型的羥基自由基產生分子機理」的研究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超強氧化劑,羥基自由基到底是什麼?
    因此,羥基自由基作為不可二選的強氧化劑,被提倡用於各種汙染處理。一定濃度的含羥基自由基的溶液(如3.0%濃度)對於消毒殺菌,是有明確作用的。羥基自由基對於細菌病毒的殺滅作用,主要源自於它的強氧化性,當羥基自由基與微生物接觸時,其能夠迅速分解出新生態的氧,新生態的氧進入微生物內部,使細菌的相關酶發生變性,或者破壞病毒的核酸結構,從而殺滅細菌,使病毒滅活。
  • 新型有機電晶體:可應用於OLED、傳感器和憶阻器!
    導讀近日,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款有機電晶體,它可以在低電流和高電流條件下完美地工作。有機薄膜電晶體(圖片來源: Rob Felt,喬治亞理工學院)創新近日,德國慕尼黑大學(LMU)的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款有機電晶體,它可以在低電流和高電流條件下完美地工作。然而,目前普通的電晶體只能工作在受到限制的電流範圍之內。
  • 科學網—發現迄今為止最熱羥基自由基產物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
  • 超氧化物產生羥基自由基,分解水中的溶解有機物
    根據2020年4月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超氧化物在湖水中產生羥基自由基。羥基自由基會分解腐殖質和人為汙染物等生物降解能力差的有機物。在水生環境中,微生物、光和還原性化合物會產生超氧化物。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引入噪聲以改善微弱信號是動物領域中常見的傳感現象。然而,在人造傳感器的情況下卻較難辦到。研究人員研究了將該技術應用於傳感器,以檢測太微弱而無法捕獲的信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科學家現在已經引入了少量的背景噪聲,以改善太暗而無法感知的光源中的微弱信號。
  • 電化學消毒中羥基自由基的測定. - 論文-中國水網
    摘要 為了檢測電化學消毒過程中產生的羥基自由基(·OH),採用電子自旋共振(ESR)技術,以PBN(α-phenyl-N-tert-butyl nitrone)和DMPO(5,5-dimethyl-1-pyrroline-N-oxide)為自旋捕捉劑,測定出
  • 微生物所等利用限速步驟有序去瓶頸化技術開發羥基酪醇高效全細胞...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使用了鼠源酪氨酸羥化酶,嚴重地限制了羥基酪醇的有效生成。
  • 羥基自由基是已知的最強的氧化劑,幾乎可和所有細胞成分發生反應
    所謂自旋捕集技術就是為了檢測和辯認短壽命自由基,將一種不飽合的抗磁性物質(稱自旋捕集劑,一般為氮酮和亞硝基化合物),加入要研究的反應體系,生成壽命較長的自旋加合物,可以用ESR檢測。它們和自由基反應都可以生成氮氧自由基,所得ESR波譜的一級分裂都是氮原子引起的三重分裂,這一點和自旋標記所得到的ESR波譜很類似。但是自旋加合物的ESR波譜常常被分裂為二、三級更複雜的圖譜,由二、三級分裂峰值的數目和強度可以推導出捕捉到自由基的結構和性質.
  • 超靈敏電晶體可用於檢測水中除草劑濃度
    與現有的基於水凝膠的螢光傳感器晶片相比,一種新的基於聚合物的固態電晶體可以更靈敏地檢測飲用水中的除草劑濃度。詳細內容發表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上。該傳感器是一種特殊設計的有機薄膜電晶體,基於羧基官能化聚噻吩(P3CPT)的半導體分子。
  • 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中新社大連3月25日電(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5日發布消息稱,該所袁開軍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南京大學謝代前教授合作利用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又稱「大連光源」),揭示了星際中超熱的羥基自由基的來源。')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2019-03-26 中國新聞網 楊毅 【字體:大 中 小】
  • Nano Letters:一種新型的敏感生物傳感器有望快速診斷唐氏症候群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敏感型生物傳感器,其有望通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來診斷唐氏症候群患兒,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no Letters上。羊膜腔穿刺術就是臨床醫生利用穿刺針插入孕婦子宮內抽取羊水標本來進行直接的檢測和診斷,但羊膜腔穿刺術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當前新興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其價格昂貴而且檢測過程比較緩慢;這項研究中,研究者Zhiyong Zhang等人就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快速、敏感且廉價的檢測手段,其能對孕婦機體的血液進行檢測來發現胎兒21號染色體DNA濃度的升高。
  • 眨眨眼睛,電燈打開、關閉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傳感器
    想像一下,眨眨眼睛,電燈打開;再眨眨眼睛,電燈關閉……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設計出一種新型傳感器,可附在眼鏡上探測眨眼動作,從而使「眨眼」之間完成開關家用電器等日常任務成為現實。 「該項技術可以被認為擁有了『第三隻手』。」研究負責人之一、重慶大學胡陳果教授告訴新華社記者。
  • 【大連日報】揭示星際中超熱的羥基自由基來源 「大連光源」照出一個宇宙小秘密
    來源:大連日報發布時間:2019-03-26  羥基自由基(OH)是星際介質和行星大氣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
  • PNAS:有助保護心臟的自由基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與過去籠統認為自由基全都有害健康不同,實際上某些自由基可以幫助保護心臟健康。這將使人們重新思考現在一些為保護健康而全面清除自由基的療法。自由基是一類具有較強氧化性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總稱,它們常會損害正常的細胞和組織,因此現在許多療法都試圖使用抗氧化劑來全面去除自由基,以幫助保護健康。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動物實驗顯示一種名為Nox4的酶所生成的活性氧自由基有助保護心臟。研究人員改變了實驗鼠的基因,使一些實驗鼠體內有過多的這種酶而另一些實驗鼠體內缺少這種酶。
  • 兆億微波商城:可以用於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等離子體生物傳感器!
    201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病毒性肺炎在全世界開始蔓延,直到現在形勢依舊嚴峻。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新的方法來對抗病毒。通過研究疫苗來防止疾病的傳播,或者更有效的檢測和診斷方法來判斷某人是否感染了冠狀病毒。
  • 納米材料學: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檢測黴菌毒素
    來自Biosense研究所(塞爾維亞),國家電子技術研究大學(俄羅斯)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美國)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GFET)的現場快速黴菌毒素傳感器。作者利用微技術製造方法生產能夠在液體中工作的GFET,並通過將基於特定適體的生物識別元件共價結合到表面上來生物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