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評論│臺大論文造假事件能裝作視而不見?

2021-01-21 U臺說


臺大校長楊泮池。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界近日爆發驚人的論文造假事件。臺大某生化研究團隊接連有五篇論文遭檢舉其圖片及數據造假,部分已從國外知名期刊撤下,且當事人之一的郭明良教授已辭去臺大教職。可見,此案證據確鑿,已非「疏忽」、「助理錯誤」等尋常理由所能矇混過關,必須嚴格檢視、嚴厲究責。


較之過去幾件論文抄襲,或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所涉及的評審造假案,此次事件更為嚴重。首先,以前的抄襲或評審造假案所刊載的期刊聲望較尋常,故其負面效應尚不致影響學術發展。但是,郭明良被發現有問題的文章所刊登之期刊,是頗具影響力的刊物,其誤導學術發展的「造孽」更為嚴重,對臺灣的國際學術聲望的負面作用也更大。


其次,助理或學生因偷懶或剪貼前人文獻回顧的抄襲,通常只是由於疏忽偷懶,這種過失可能只在某個學生或某個助理任職時發生一次。但是,數據及圖片造假,則是作者處心積慮要誤導期刊編輯,通常會食髓知味而成累犯。此舉,違反學術倫理之惡意極為嚴重,絕不可輕饒。


當學術研究者一再靠造假的論文得到學界肯定,其學術聲望往往也不真實地水漲船高,進而取得學術行政高位,甚至主導分配學術經費與資源。例如,蔣偉寧做到中央大學校長與教育部長,郭明良做到國科會(現科技部)生物處處長、臺灣大學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其共同作者楊泮池則是現今臺大校長。他們位居要津,每年手上可分配支用的經費超過百億。如果主導科研經費分配的掌權者竟是論文造假、剽竊之輩,那麼他們的經費分配當然是師心自用、毫無公信力可昭。這對國家科技研發的衝擊何等重大?


因此,政府若不予以嚴厲追究,又如何能夠讓學術界重拾信心?科技部與臺灣大學目前對於此事都只從「倫理責任」出發,卻對類似「小偷當上警察局長」的制度性扭曲,裝作不聞不問。這樣的態度,顯然與社會和學術界的認知大有落差。


郭明良論文造假案引發的另外一個爭議,則是共同作者靦顏規避責任。兩年前的論文評審造假案,主角是陳震遠兄弟,蔣偉寧是共同作者。今天,郭明良是論文造假案的主角,臺大校長楊泮池則是共同作者。共同作者就是「共同撰寫文章的人」,如果當年文章發表時共同參與記者會、共同享受文章發表榮譽、因共同榮譽而拿到科技部的獎勵金、當上學術行政要職,甚至接受中研院院士的榮銜或提名;那麼,一旦論文證明有重大瑕疵,這些共同享受的榮譽、金錢、名位,當然應該自動受到重新檢視,甚至是自動歸零。簡言之,共同作者「有福同享、有難不當」的詭辯邏輯,社會當然不能接受。學術界要求臺大校長楊泮池承擔起等同於蔣偉寧的責任,自是合情合理的期待。


最後,我們也要對國內學術社群時有所聞的違反學術倫理現象,提出沉重的檢討。學術成就與榮譽來自於學術發表,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在任何社會都切斷不了,也不應該切斷。因此,理論上做研究是為了求真求善求美,但實務上,卻不乏為求名求利求官而做研究之輩。可以斷言,不論是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往往是名利薰心之輩才可能捲進論文造假或抄襲的漩渦,因為他們對嚴謹並不在乎。


臺灣學術界充斥著老師掛名學生、大尾掛名新進等陋習,甚至借用實驗室的設備都被要求掛名做買路錢。臺大校長捲進學術倫理風波,這已非首次了,臺大與科技部的調查委員會將如何處理自己的校長與自己的前生物處長,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社會所期待於此事者,卻不只是個人知情與否的辯詞,而是能不能對臺灣「大量掛名發表/累積學術勳章/掌控學術資源」的醜陋情狀,用堅定的作為,做出反省與斷然處置。



相關焦點

  • 「時間到了」賴內閣今總辭 蘇貞昌回鍋組閣│聯合報臺商版0111曬新聞
    6.臺大再爆論文造假 學者批:學倫案「累犯都沒事」記者黃義書/攝影繼臺大教授郭明良涉嫌論文造假案後,臺大醫師陳昆鋒再爆違反學術倫理。科技部早於去年初召開審議會,認定十篇論文造假,並處分停權十年;有五篇論文是共同作者的陽明大學教授蕭崇瑋則被停權五年,但科技部遲未公布。直到媒體披露,科技部昨才火速修改法規,未來違反學術倫理除情節輕微,將主動公布。
  • 論文造假臺「科技部」:至今仍未收到臺大資料
    華夏經緯網12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大論文造假風波延燒,被外界批評神隱的臺大生化所教授郭明良,昨日首度公開露面。據報導,臺「科技部」上月14日發函請臺大在1個月內提出說明,並要求臺大若查明若有違反學術倫理事實,必須依相關規定處分,但發函至今已超過1個月,「科技部」昨日表示,仍未收到臺大任何書面報告,也已經催促臺大,希望臺大儘速提供,也會持續追蹤。
  • 臺大醫院爆論文造假醜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臺大爆論文造假醜聞。&nbsp&nbsp&nbsp&nbsp中國臺灣網1月1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2016年,前臺大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被爆多篇論文涉及造假,當時臺大前校長楊泮池也擔任數篇論文作者,此事在臺灣教育界引起極大震動。事隔2年,臺灣醫界龍頭臺大醫院再次曝出論文造假醜聞,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陳昆鋒,多達10篇論文遭臺當局「科技部」認定造假。
  • 臺灣「中研院」怎麼處理學術造假?生命科學組研究員陳慶士被追繳獎金【附調查報告】
    ,今天公布調查結果,確認22篇論文中有4篇涉及數據及影像造假,將對其懲處。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前所長、特聘研究員陳慶士,在2018年被重量級的「科學」期刊網站披露其在2006年到2014年發表的8篇論文造假,中研院後續隨即組成調查小組,調查陳慶士在中研院任職期間掛名發表的總計22篇論文,其中16篇擔任主要通訊作者,陳慶士也在2018年3月辭去中研院職務。
  • 微談健康│養貓狗注意!犬蛔蟲侵人腦 加速失智?
    臺北醫學大學動物實驗發現,犬貓身上的犬蛔蟲入侵小鼠腦部,恐會造成神經退化,恐讓阿茲海默症提前報到,研究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臨床微生物學評論》上。但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阿茲海默症是沒有原因的腦部退化,犬蛔蟲入侵腦部,造成腦部傷害、記憶力下降提前智能減退,僅能說是造成失智症徵候群。人體感染犬蛔蟲後,犬蛔蟲會四處跑,可能入侵眼睛、肺臟、腸胃,腦部等,少部分人會造成腦部退化,但與阿茲海默症是否互為因果,還要進一步研究。
  • 一周文化講座│吳冠軍:2017熱點事件的「冷」思考
    北京│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時間:2018年1月3日(周三)15:00-17:00地點:海澱區西三環北路19號北外國際大廈外研書店二層主講人:蘇力(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李飄(新媒體人)、陳韻(媒體總監)、謝文菲 (編輯)等此次活動邀請了國內科學傳播領域的優秀同行,通過科學事件年度盤點活動,一起回顧這一年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從媒體角度如何看待公眾對科學事件的討論和新媒體時代下科學傳播呈現的特點和規律。
  • 臺大醫院再曝學術醜聞 專攻肝癌名醫多篇論文造假
    時隔兩年,臺灣醫學界龍頭臺大醫院再曝論文造假醜聞,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陳昆鋒的多達10篇論文遭臺「科技部」認定造假,規模不亞於當年郭明良案。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經過臺「科技部」、臺大及臺大醫院調查,認定以陳昆鋒為主的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造假,這10篇論文都有申請或取得臺「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校長有督導不周責任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校長有督導不周責任 劉歡 吳濟海/新華社 2017-03-30 16:47 來源:
  •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 校長督導不周
    新華社臺北3月30日電(記者 劉歡 吳濟海)有關臺灣大學教授涉及學術倫理案,臺灣地區科技主管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30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公布共有8人論文經審議被認定為造假,其中臺大教授郭明良遭處分停權10年。
  • 魯寧:被淡化的漢芯造假事件
    在經歷了數月的「冷凍」後,上海交通大學終於承認了「漢芯」系列晶片造假,並公布了處理意見。  精心選擇公布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的時間,同樣可以降低讀者們對醜聞的關注程度,以便把所謂負面影響降至最小。處置「漢芯」造假的新華社電訊通稿選擇在上周五發出,各報刊欲刊登此新聞只能在周六。這個時候,大多數讀者正在過雙休日,報紙的閱讀率最低。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近日,美國著名生命科學媒體 STAT 和《撤稿瞭望(Retraction Watch)》網站爆出前哈佛醫學院教授皮耶羅·安韋薩(Piero Anversa)學術造假醜聞的最新進展:哈佛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確定了涉及數據造假的 31 篇論文,並主動呼籲各大醫學期刊,將已發表論文撤回。
  • 澳科大論文「新冠肺炎CT影像檢測」獲國際權威期刊刊登
    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博士後葉奔與博士生袁茜茜在資訊科技學院蔡佔川教授的指導下在國際權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上發表題為「Severity Assessment of COVID-19 Based o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V-Descriptors「(DOI:10.1109/TII.2021.3056386)的學術論文
  • 造假 臺灣多位「大咖」因掛名而捲入論文造假風波
    記者:臺海網  薛洋 「臺大論文造假風波」不斷延燒,島內學界領袖、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因為掛名也牽扯其中,遭到各方質疑。臺灣學界盛行「掛名文化」,不太知名的研究人員在發表論文時,為了提高「命中率」,熱衷掛上「大咖」教授的名字,以示文章的「分量」與權威性。
  • 臺灣論文造假風波 「教育部長」蔣偉寧突然被證清白
    剛因「論文造假」而辭職的臺灣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一夜之間又重獲「清白」。據臺灣「今日新聞網」16日報導,蔣偉寧14日剛剛完成向「行政院長」江宜樺及馬英九的請辭,15日凌晨英國倫敦SAGE出版社澄清,蔣偉寧被《震動及控制期刊》(JVC)撤銷的5篇論文並非抄襲或造假,相信蔣「可能是無辜的」。
  • 質疑天貓雙11造假事件始末 真相究竟如何最新回應來了
    網友提出造假質疑一條發於今年4月份的微博今日被廣為轉發。截至11月11日24時止,天貓「雙11」總成交金額達2684億元,同比增長25.7%,正當所有人都在驚嘆今年「雙11」盛況的時候,一條今年4月24日「神預測」的微博突然刷爆朋友圈。
  • 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
  • 從小保方晴子事件看,在日本學術造假的後果
    在各國,學術造假的事件都不少見,但像這次一樣造成巨大輿論反響的卻不多見,日本人對學術造假的決絕和學術道德的重視從中可見一斑。據谷歌近日公布的年度話題人物排行榜,小保方晴子成為年度搜索量最高的女性話題人物,這與日本媒體對她學術研究和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挖掘和報導有很大關係。
  • 震驚的論文造假事件 「一場與SCI有關的醜聞」
    記者 來揚製圖論文造假事件震驚學界2009年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E分卷官方網站發表文章,公布了以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鍾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該刊物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並作出一次性撤銷的決定。文章稱:「這些報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間僅憑修改一套原始強度數據而發表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