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請點擊上方「陳達希」,歡迎關注!
什麼?山烏桕的葉子也會流蜜?
來源:小窩蜂2020-05-16 09:00
故事發生在2018年,那時的筆者還是一個學徒,在江西一個養蜂師傅的蜂場裡學習如何養蜂。山烏桕是當地五月下旬到六月底的一個主要蜜源,而筆者也有幸觀察到山烏桕流蜜的全過程,其中包括烏桕的葉子,也會在花期同步流蜜。
◎ 圖片攝於2018年5月,江西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葉子與葉柄的交接處有兩個小顆粒狀的結構,上方凝結的水珠清晰可見,還有一隻螞蟻正在吸食。圖中的小顆粒結構就是山烏桕的蜜腺,上方凝結的水珠正是其蜜腺分泌出來的含糖蜜水。
蜜腺也分為兩種,大多數生於花內,被稱為花內蜜腺,也有個別生於花外的,被稱為花外蜜腺。
只是,若說植物的流蜜吐粉主要是為了吸引授粉昆蟲,助其成功異花授粉。那麼,擁有開滿小花的長花序的山烏桕,天氣好時整個花序都在流蜜,十分洶湧,足以吸引蜜蜂前往採集並授粉。
山烏桕花序上小花生長的情況基本為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蜜蜂僅在訪花的過程中就能完成授粉,與葉子並無直接的接觸,為什麼還要在葉子的末端生有蜜腺分泌花蜜?
◎ 圖片攝於2018年5月,江西
關於花外蜜腺存在的原因,目前還處於研究中,並沒有準確的結論說它到底是為何存在,但是有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假說——保護假說。這個假說認為,植物通過花外蜜腺提供糖分吸引螞蟻等捕食者的拜訪來減少植食昆蟲危害。
通俗的來講就是,有許多昆蟲(主要是鱗翅目和鞘翅目)的幼蟲會以植物的葉子,甚至是嫩芽為食,進而危害到植物的生長。植物為了避免其傷害,就通過分泌含糖物質來吸引螞蟻等昆蟲,可以對具有危害性幼蟲形成震懾力,進而形成防禦,避免、減少它們帶來的危害。
圖片攝於2018年5月,江西
這也是為何明明不為吸引蜜蜂授粉,卻依然有花外蜜腺的存在,這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植物與螞蟻等昆蟲間的付出與回報的關係。
山烏桕花外蜜腺的存在當然不是個例,其他最常見的,擁有花外蜜腺的植物就當屬絲瓜了。它的葉子背面、葉腋(葉柄與莖的交界處),花萼(位於花的外端,包裹、託起花瓣的葉狀結構)都具有蜜腺。
除了山烏桕和絲瓜,還有櫻桃、楊樹、杏樹、棉花、蓖麻、百香果、蕙蘭、野桐等植物,都具有花外蜜腺,它的存在並不罕見,只看你有沒有用心去觀察。
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不知道看到文章的你是否也曾觀察到擁有花外蜜腺的植物,歡迎留言交流。
以上資料轉發自蜂博士。(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由「宋心仿蜂業發展基金會」監事兼宣傳委員會委員陳達希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