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四個關鍵點

2020-12-06 騰訊網

10月23日,在2020年第三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發布了《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0)》,並對此進行了解讀。

01.

站在新起點的文化科技融合

新定位:朝陽產業、大有可為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

新格局:「雙循環」下的文化科技力量

當前,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文化科技融合在「雙循環」戰略格局中能夠起到「潤滑劑」和「補缺口」的作用。

在國內大循環中,科技力量促進文化產業鏈加速循環,同時,文化內循環的加速對推動實體經濟內循環起到提質、升級、增效的驅動作用。

在外循環中,我國實體經濟貿易一直佔據主要地位,而價值觀和內容出海則發力不足、長期缺位。未來,文化科技融合將助推文化出海,使其與實體貿易分別以一裡一表構成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核心競爭力,填補外循環中的文化缺口。

新焦點:新貿易形勢下的文化科技業態「白刃戰」

實體經濟具有供應鏈長且複雜、需要多邊協作的特點,國與國之間在這一領域即便不是命運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競爭雙方都有回拉緊張關係的驅動力。相比而言,文化科技領域,特別是網際網路文化領域的供應鏈短,則無需合作便可獨立完成文化產業鏈(創意——生產——傳播——體驗)全環節;而在需求側,超級平臺們要爭奪共同的市場和用戶。因此,其競爭之激烈堪比「白刃戰」。

新空間:新一輪爆發性增長和產業變革前夜

當前,文化科技融合正處於新一輪爆發性增長和產業變革前夜,為文化產業新業態的誕生和文化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了新空間。隨著5G商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雲計算、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新一輪的技術爆發將加速向文化產業滲透,會有更多在實驗和設想階段的文化科技應用轉化為面向大眾的產品和公共服務。此外,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的融通將進一步整合文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助推文化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未來,文化科技融合將面對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02.

新時代文化科技融合動力模型

五位一體的文化科技融合動力模型

五位一體的文化科技融合動力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時代的文化科技融合。具體來看,即以產業增長為主動力,以「新基建」為底層架構,以場景創新、民生應用為重點領域,以現代化文化治理體系貫穿文化科技融合全鏈條。

新增長

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主動力——重點行業

網絡直播為經濟民生各領域全面賦能。

2020年上半年我國網絡直播市場規模達843.4億元,同比上升63.4%;用戶規模達5.26億人,佔網民整體的59.8%。「直播+」實現全面賦能,與電商、遊戲、教育、助農等領域深度融合。其中,直播+電商增長最快,成為助推我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力量。2020年上半年,直播+電商交易規模達到4561.2億元,已超過2019全年總交易額,預計年底交易額有望翻倍,達到超9000億元。

短視頻成為網際網路底層應用。

截至2020年6月,短視頻市場規模達1302.4億元,同比上升178.8%,是網絡視聽行業佔比最大、增速最快的領域;用戶規模達8.18億,佔網民整體的87.0%。同時,短視頻是用戶粘性最高的網際網路應用,超六成用戶每天看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最長,約110分鐘。此外,短視頻始於娛樂但不只娛樂,正不斷向新聞、電商、旅遊、廣告、教育等應用場景滲透,已逐漸成為網際網路底層應用。

遊戲行業成為文化出海排頭兵。

2020年上半年,國內遊戲行業實現營收和企業數量雙雙逆勢增長,其中,受疫情和長假影響,第一季度營收實現最大增幅,同比上漲26.98%;新增遊戲企業超過2.2萬家。隨著國內用戶規模趨於飽和,遊戲企業出海搶佔賽道已成趨勢。2020年上半年,我國自主研發遊戲在海外營收達75.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3.62億元),同比增長36.32%。同樣是第一季度漲幅最大,同比上漲31.19%,單季度營收達37.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2.54億元);二、三季度仍維持小幅上漲,總營收均在38億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53.81億元)。

數字營銷出海業務逆勢上漲,推進營銷在線化。

2020年上半年,藍色光標營業收入達173.75億元,同比增長47.91%。其中,出海營銷業務(客戶主要來自於遊戲、電商行業)為其營收的主要增長來源,佔比62.6%。其次是短視頻營銷業務,隨著各大短視頻平臺的迅速崛起,此業務有望成為其繼出海業務後第二條營收過百億的業務線。此外,藍色光標在疫情期間推出了聚焦中小企業智能營銷的「藍標在線」自動投放系統,全面推進營銷全鏈條在線化。

「一機遊」 智能文旅平臺遍地開花。

隨著「新基建」的逐步完善,以及全域旅遊的蓬勃發展,文旅行業繼續深耕數位化進程。「一機遊」作為全域旅遊的數位化樣本,實現了多方共贏、生態共建。繼「一部手機遊雲南」投入實踐並取得階段性成效後,各地紛紛興起「一機遊」平臺建設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目前已有近50個國家、省、市(縣)、景區在推進「一機遊」建設。

新基建

國家文化大數據重大基礎性工程

2020年5 月26 日,中央文改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通知》,指出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也是融通文化和科技,推動文化數位化成果走向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舉措。

國家文化大數據工程通過「三庫兩場景」的重點建設,打造文化產業數字生產閉環。所謂「三庫兩場景」,即供給側的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建設和中華文化素材庫建設,以及需求側的文化體驗園建設和文化體驗館建設。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建設,將「三庫」中採集的數據存儲、傳輸,連結到需求側的「兩場景」和旅遊景區、社區等,同時連結生產端的數字文化生產線,並通過國家文化大數據云平臺建設,為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的終端用戶提供雲服務。

新場景

「雲模式」成新風尚,傳統行業積極擁抱新技術

「雲模式」從自救手段到引領風尚。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下文化業態造成重創,各行業紛紛藉助網際網路平臺自救,雖是權宜之計,但也讓企業意識到線下模式的局限和線上平臺的機遇。「雲展覽」、「雲演出」、「雲娛樂」等逐漸成為居民娛樂的重要方式。

院線電影轉網或成為新方向。據《好萊塢報導者》估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院線票房總損失約達170億美元,助推線上影院新消費場景。電影《囧媽》打破院線首發先例,出售給短視頻平臺播出。

音視頻領域探索創作新模式。隨著5G、VR\AR等技術的普及,以及移動端使用習慣的改變,豎屏劇、互動劇等新形式視頻內容應運而生。2019年,國內共上線17部豎屏劇,單集時長多數在5分鐘左右。此外,芒果TV、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嗶哩嗶哩等平臺均開始布局互動視頻,為創作者提供互動內容生產的 站式創作平臺。

新民生

文化科技融合賦能就業、扶貧、科普

數字創意業態成為脫貧抓手。短視頻和直播電商利用平臺優勢打通農村「最後一公裡」。例如,快手開展了「百城縣長、直播助農」系列活動,累計成交額達3.6億元。

文化科技平臺推動網絡扶智。疫情期間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瀏覽人次達到20.73億,網絡打破地理時空限制,為邊遠地區的學生送去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文化科技新業態創造新就業。2020年上半年,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類的崗位需求比2019年增加約13萬個,而直播行業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漲大約134.5%。

新治理

推動形成現代化治理體系

文化科技融合有助於推動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多平臺賦能、社會參與的現代化治理體系。

一是數字媒體升級政務服務。截止2020年6月,我國政務機構官方微博共計14.1萬個、政務頭條號8.2萬個、政務抖音號2.5萬個。政務媒體平臺的普及既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也推動了政務治理的高效性。

二是數字平臺和社會參與共同發揮社會化治理效能。例如,新冠疫情期間,搜尋引擎、即時通信、短視頻新聞等網際網路應用加速了人們之間的信息共享;輿情地圖、疫情風險等級查詢、智能闢謠等信息通過數字平臺實時發布,並在用戶間實現裂變傳播,有效避免了由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謠言滋生。

03.

數據、算法、網絡、裝備未來文化科技四個關鍵節點

數據

從文化資源到資產到權力

數據是數字時代文化產業的核心生產要素。由於數據處理手段的重大突破以及人工智慧領域計算能力的發展,文化數據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生產資料。例如,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廣泛運用數位技術製作,電影中的女主角阿麗塔由8000多件數字製作的模擬人偶合成,整個影片數據佔用磁碟空間是《阿凡達》的三倍多,這些數據成為影片成片的重要素材。

文化數據經過交易和整合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為了真正把文化數據變成文化資產,必須對文化數據進行有意義的交換和整合,讓整個數據流通起來,成為真正可交易的產品。各種資源形態的原始文化數據經過標準化標記、解構及邏輯關聯,中間產品形態的文化數據即可轉化為文化資產。

數據資產化催生壟斷,數據從資產演變為權力。海量用戶數據通過超級平臺的人工智慧算法測算後,成為用來預測未來和輔助決策的重要資產。超級平臺往往在不告知用戶的前提下採集、佔有並使用用戶的私人數據,形成數據壟斷,獲得大數據支配優勢。數據於是從資產演變為權力——信息推送的權力、價格歧視的權力、任務分配的權力。

一是信息推送的權力。平臺根據用戶畫像主動迎合用戶需求進行信息推送,使人們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與其他信息之間形成一道無形的牆,形成「信息繭房」效應。

二是價格歧視的權力。平臺算法還會進行大數據殺熟,形成價格歧視。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2019年7月公布的調查數據,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網購、在線旅遊、網約車、外賣等成為大數據殺熟的高發領域。

三是任務分配的權力。平臺算法根據騎手、買家、賣家等信息,極限壓縮配送時間,外賣騎手執行任務被算法支配。

算法

數字時代文化產業的新流水線

工業時代的流水線是專業分工、批量生產。少品種大批量生產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低進一步擴大批量,成為工業時代的邏輯。這種生產方式導致能源投入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嚴重;產出的產品比較單一、固定,難以滿足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

數字時代文化產業新流水線是大規模算法。數字時代,文化產業通過大規模算法進行多元化、智能生產以及個性化、精準化匹配。能否擁有精準的算法成為文化企業創新的重要標尺。如今,眾多的頭部網際網路文化企業都有自己的算法,例如,今日頭條有智能新聞匹配算法,攜程、美團等OTA平臺有智能調度算法。

算法匹配大數據形成新競爭優勢。大數據算法技術並不獨特,微軟、甲骨文等任何一家科技巨頭都能實現,算法技術演變的關鍵是需要大量的場景、數據進行應用、測算和迭代。不斷迭代的算法匹配海量數據可以構成文化科技新競爭優勢。基於此,商務部、科技部在調整之後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增加了「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

網絡

透明通證、萬物互聯的文化新生產環境

區塊鏈技術加速形成透明通證的網絡環境,解決文化領域版權難題。

過去,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發展,將人、信息、設備、商品緊密聯繫在一起,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和消費環境。

但傳統網際網路下的文化產業生產環境由於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對稱等無法解決可信、評價、反饋等問題。而基於區塊鏈和雲計算技術形成的透明通證網絡,將加速版權流通,促進數字版權的開發利用。

萬物互聯、泛在生存的生產環境下未來文化產業形態巨變。

過去,通過社交軟體實現「人與人的連結」,通過搜尋引擎實現「人與信息的連結」,通過購物網站實現「人與商品的連結」,通過共享單車、無人駕駛等實現「人與設備的連結」。

未來,5G、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特徵的ICT潮流,推動從「物聯網」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 ,人置身於無所不在的網絡之中,實現在任何時間、地點,使用任何網絡與任何人與物的信息交換。泛在生存帶來全民娛樂和全民IP化,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製作者和消費者,文化產業將呈現升級、融合、重塑三大方向。

裝備

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慧參與下的硬體升級

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徹底重組傳統製作流程。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參與的影視製作,通過智能拍攝、自動剪輯與生成、虛擬預演、可視化增強等流程再造,將有效節省人力和製作成本,大幅度提升製作效率和質量。

在AI輔助後期製作領域,愛奇藝打造了愛創媒資系統,可以實現身份識別、表情識別、鏡頭識別、自動剪輯等功能,輔助大型綜藝節目製作。

在AI輔助自動生產領域,影譜科技首創推出機器自動化生產視頻引擎MAPE,可實現視頻自動生成、可視化增強、智能剪輯、輔助安全審查等功能,有效降低製作投入、提升視頻生產效率。

在虛擬預演領域,電影《獅子王》採用實時虛擬預演系統,運用遊戲引擎和遊戲製作方法,實現動態實時渲染,全面提升了電影製作流程、劇組分工,乃至電影的呈現方式。

新一代科技應用促進文化硬體設備迭代升級。伴隨著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術的發展,文化體驗裝備也將不斷升級,應用場景也將不斷拓展。

在交互體驗設備方面,索尼新推出了空間裸眼虛擬顯示器ELF-SR1,用戶無需佩戴任何設備,通過眼動追蹤技術就可以渲染逼真的3D對象。

在新一代投影設備方面,Moment Factory運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體設備打造定製化、沉浸式夜遊體驗。

在智能演出設備方面,大型無人機燈光表演秀,通過826架無人機通過控制,組成各式各樣的圖案,點亮夜空。

04.

站在下一個五年的起點展望文化科技重點發力領域

1.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主要方向:標準化採集、存儲、標註;大數據關聯解構;從生產到體驗全鏈條服務;數據閉環、應用開放 。

2.媒體融合

主要方向:超高清全媒體顯示;全媒體智能生產;全媒體精準傳播;全媒體內容監測。

3.智慧設計

主要方向:跨學科、跨領域工業設計;自適配生產創作;人機互動設計與決策;群智協同設計創新。

4.智慧製作

主要方向:AI自主創作;AI輔助生成。

5.智能影音

主要方向:動態渲染;數字孿生;虛擬預演。

6.泛娛樂文化體驗

主要方向:高沉浸式;強互動式;感官衝擊;思維認同。

7.區塊鏈版權服務

主要方向:版權確權;版權交易;版權保護。

8.全域智慧旅遊

主要方向:信息集成;資源集成;服務集成;智慧體驗。

9.數字文化裝備與設備

主要方向:超高清裝備;沉浸式音頻裝備;交互投影裝備;智能演出裝備。

10.文化安全與文化治理

主要方向:主動預警;安全體系;信息監管;社會治理。

文章來源於丨中經文化產業

相關焦點

  • 乳品廠「變身」文創園——北京E9區創新工場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文化與科技企業融合發展的平臺,北京市投融資協會副理事長單位,第三屆「文化產業學院獎最佳園區創新運營金獎」……前身為北京市雙橋乳品廠的E9區創新工場建園以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吸引了一批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創意為代表的行業領軍企業與獨角獸公司,形成北京東南新興的文化科技融合產業集聚區
  • 在文化科技融合中鍛造新增長極
    在整個展覽會場,共有一百多家南京企業以這樣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展示南京獨特的文化科技融合魅力。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時下的產業熱詞。在最新發布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十強榜單中,南京基地榜上有名。作為首個在全國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服務平臺和成果展覽交易平臺的城市,多年來,南京不斷把文化科技融合引向深入。
  • [安徽] 蕪湖文化與科技高融合 促進文化產業大繁榮
    在蕪湖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園的二維動畫設計室和三維建模設計室裡,一位位手點滑鼠、雙眼緊盯顯示器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智慧為全國的小朋友們帶來了無窮歡樂。  華強原創動漫的崛起是蕪湖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2011年,蕪湖完成增加值35.44億元,同比增長36%,分別高於全國、全省GDP增速26.8和22.5個百分點;實現出口600萬元。
  • 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演化?專家多層面分析
    圖為「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論壇現場。 劉賢 攝中新網重慶11月24日電 (記者 劉賢)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演化?如何補足中小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的短板?24日在重慶舉行的「金融科技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論壇上,業內專家代表建言獻智。
  • 上報集團掌門人裘新披露融合發展路線圖:今年布局四個新項目
    集團成立後以上海觀察、澎湃、界面等項目為標誌,我們以三種不同模式,探索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新路徑。在一兩年的時間裡,取得了傳統紙媒一二十年累積的影響力。 無論是百年大報,還是新生群英,都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 多維探索 鋒尚文化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破次元融合
    以科技為牽引 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設計與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的交叉性行業,為持續提升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以及公司的創意實現能力,鋒尚文化緊密圍繞主營業務和市場動向開展技術開發與創新計劃,具體措施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整合現有技術資源,建立「創意研發及展示中心」,統一調動技術研發與創新所需資源
  • 讓人工智慧與安陽歷史文化融合發展丨訪中擘航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
    「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其實它早就融入了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智慧型手機、乘車掃碼、人臉識別技術等,我們希望通過項目的實施,讓更多人享受到智慧生活,讓人工智慧與安陽厚重的歷史文化融合發展。」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之「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說。 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在過去40年有很大的發展,未來一定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期待。
  • 跨界融合新玩法!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在「網際網路+」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正面臨著各方各面全新的挑戰,而其中來自跨界轉型的困惑和難題成為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道路上繼續解決的痛點。「十三五」規劃中對文化產業的改革發展提出多項建議,也正是社會對文化改革發展的迫切需求使得傳統文化轉型這一話題被拋上桌面。當前,傳統文化如何深化轉型?如何通過網際網路傳承並保留文化的正統?
  • 【中國科學報】科技+文化=?
    在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張樹武看來,這些不同的方向都統一在「科技與文化相融合」這面大旗之下。作為自動化所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的領頭人,張樹武認為,以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將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衝擊。  近兩年來,從科研經費體量到成果產出,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都異軍突起,成為在科技與文化融合方面的一支生力軍。
  • 前沿丨中國科學發展的關鍵點在哪裡?
    如果我國要進一步在世界科技格局中佔據自己應有的地位,培育和發展適於創新的科學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全面影響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科技醫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在最近的演講中提出,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其土壤和環境——科學文化。
  • 建設中國特色的「雙一流」要把握好四個關鍵點
    我理解,「雙一流」建設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就是要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的「雙一流」。離開這個本源談「雙一流」建設,就會偏離正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建設中國特色的「雙一流」,要把握好四個關鍵點。對我國高校來說,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就是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服務中體現大學的價值追求。
  • ...署名文章:做深做實「四個強化」「四個融合」 堅定不移把大數據...
    一年來,「四個強化」「四個融合」紮實推進,大數據發展蹄疾步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動能。我們要大力唱響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新時代貴州最強音,堅定不移地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戰略方向前進,推動貴州大數據發展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要堅決貫徹落實省委關於推動「四個強化」、做實「四個融合」的戰略部署,堅定不移把大數據戰略行動向縱深推進,推動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新的更大的輝煌!
  • 陝西廣播電視臺臺長王福豹:傳統電視臺要做好四個融合
    陝西廣播電視臺臺長王福豹:傳統電視臺要做好四個融合時間:2016-06-03 15:03:29來源:光明網作者:陳海波編輯:肖昌希     王福豹認為,傳統電視臺要轉型,需做好四個融合:    第一,外來團隊與自有團隊的融合。很多傳統電視臺存在一種封閉的圈子文化,吸收進來的外來人才很難融入。因此,要為外來人才和自有團隊創造一個融洽的融入環境,能使他們的創造性、激情、能力都能被激發出來。    第二,節目製作上的社會化融合。
  • 優質內容和科技創新結合 是文化產業未來方向
    本報記者 王麗娟文化產業是2020年受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領域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019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7個百分點。
  • 程武:站在新世界路口,文化與科技正加速融合
    「科技與文化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新冠疫情之下,兩者的價值都得到凸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手段,在這樣的基礎上,文化得以衝破邊界,為人們帶來美和希望。」11月26日北京舉行的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就「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這一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 內容科技的未來發展
    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變革,為內容行業創造了時代機遇,同時加速了內容產業新的社會化大變革。主流媒體大力發展融媒體,從「兩微一端」等平臺建設、短視頻H5等形態擴展,到中央廚房等機制創新,媒體融合的「上半場」已然結束,以技術推動的內容產業價值鏈亟待重構,而內容科技在我看來,其實就是這個「下半場」的核心議題。
  • 騰訊副總裁:站在新世界路口 文化與科技正加速融合
    [PConline資訊]11月26日消息,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表示,文化的流動、溝通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  在程武看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所創激發的連接能力,不但能為從古至今的各種類型文化增進活力,還將進一步重構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促進文明、民族、國家、代際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互鑑,有效增進彼此理解。
  • 《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發布
    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的新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報告》指出,新時代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新歷史條件下催生出一批新的文化業態,而文化新業態的勃興與不斷壯大必然要求文化業界在治理方式或路徑方面做出新探索。總體來看,伴隨著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的新治理趨勢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國家頂層設計推動治理模式改革。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數字城市正在迅速構成,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場館未來發展要與大數據、共享和高質量這三個關鍵緊密結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數位技術重構場館的知識體系,即:教育在重構、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歷史在重現。場館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