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不知道「渦旋光束」?

2021-01-07 騰訊網

1836年,Whewell在對同潮線和潮汐峰演變過程的觀察中發現,多列同潮線交匯於同一點,並沿該點旋轉,潮汐峰隨之消失,且此處潮水位為零,該點就是存在於潮汐波中的相位奇點。在光學領域同樣存在著類似現象,我們稱這類光束為渦旋光束。

相比一般的光束,渦旋光束因其與眾不同的特性,自1989年被首次提出以後,很快引發了研究者濃厚的興趣,迅速成為現代光學研究中一個重要分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渦旋光束。

渦旋光束是一類具有環形光強分布,螺旋型波前結構的光束,除了具有自旋角動量還額外具有軌道角動量。在傳輸過程中,光束中心具有相位奇點,在奇點處光強為零、無加熱效應、無衍射效應。

首先,什麼是「渦旋」?其實「渦旋」就是「漩渦」的意思,生活中的「漩渦」,你一定見過,比如這些:

「漩渦」一般是指水流遇低洼處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渦。或者是氣體、煙霧等旋轉時形成的螺旋形流向。

——出自《新華字典》

理解了「渦旋」,再來看光束。

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光:

基本概念:

光線:在幾何光學中,通常將發光點發出的光抽象為許許多多攜帶能量並帶有方向的幾何線。

波面:發光點發出的光波向四周傳播時,某一時刻其振動位相相同的點所構成的等相位面稱為波陣面,簡稱波面。

光束:與波面對應的所有光線的集合稱為光束。

那麼,與「渦旋波面」對應的所有光線的集合是怎樣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回到生命之源——水。

扔一顆小石子到平靜的湖面,就可以看到美麗的漣漪:

用一張圖來仔細研究一下:

如圖所示,水波是由石子投入的地方開始,以波動的形式傳播到遠處。由於光是一種電磁波,具有波動性,是電磁振動在空間的傳播,即從發光處(光源)以交變的電磁場相互激發形式傳播到遠處。與水波不同的是,光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光的傳播

下面簡單介紹兩種常見情況:

情況一:

水波的傳播依賴於介質,因此會局限於水面上,是二維的,因此連起來的等相位線是一個圓周。但是,光的傳播依賴於電磁場的相互激發,其不需要介質,可在三維空間中自由傳播。這些等相位線組成面,就是等相位面,它是以電燈為球心的同心球面。如下動圖所示:

像燈泡這種由一個點向三維空間發出的光,等相位面(波面)是一個以發光點為球心的同心球面,稱為「球面波」。

情況二:

手電筒中傳出的光束近似為平行光,若將其等相位線連起來會形成一個近似的平面,即等相位面(波面),這種在傳播過程中波面是相互平行的平面的光波則被稱為「平面波」。

普通雷射器出射的雷射也可近似看作平面波。

那渦旋光束的波面又是怎樣的呢?

既不是球面也不是平面,而是螺旋的!

下圖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螺旋結構:

渦旋光束的波面就是類似這樣的螺旋

圖中的m是渦旋光束的軌道角動量,也稱為拓撲荷數,簡單來說就是指圍繞光束中心一周,相位的變化是2π的多少倍。自轉的地球具有自旋角動量(SAM),繞太陽旋轉的地球具有軌道角動量(OAM),光子也可以攜帶角動量——通過表現為偏振的自旋角動量,以及上述表現為螺旋等相位面的軌道角動量。這樣的渦旋光束中的每個光子攜帶的軌道角動量可以傳遞給粒子,驅動粒子旋轉,從而實現對粒子的捕獲、平移。

這種螺旋結構是怎麼實現對粒子的捕獲的呢?來做個簡單的生活實驗。

實驗準備:

實驗操作:

(圖中紅色的是標記的燒杯中心)

用玻璃棒攪拌燒杯中的水,形成漩渦以後,原本分散在燒杯角落的「粒子」(矽膠顆粒)先隨著水流開始旋轉,當攪拌停止以後,粒子慢慢旋轉並聚集在了燒杯底部的漩渦中心區域,它們似乎被一種力量束縛在了這個區域。顯然,是螺旋的水產生了這種力量。可以推測,這種螺旋結構具有捕獲粒子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當燒杯中的水被攪拌形成漩渦的時候,水面在中心形成凹陷,這是因為越靠近水流的中心,水面的扭曲變得越來越緊,最終形成奇點,這也可以幫我們理解渦旋光束環形分布的暗中空光強結構。

科學家們由此聯想到,渦旋光束也像這燒杯中的漩渦水一樣,螺旋著向前傳播,所以渦旋光束有可能同樣具有這種「束縛」粒子的能力。早在1995年,K. T. Gahagan 和 G. A. Jr. Swartzlander 等人的研究團隊就驗證了這樣的猜測,他們使用這種渦旋光束在水中對20微米直徑的空心玻璃球實現了三維捕獲。

捕獲過程:渦旋光束聚焦到水中的空心玻璃球,玻璃球開始旋轉,然後逐步向光環中心靠攏,在渦旋光束比較強並且粒子比較小的情況下,渦旋光束會將粒子束縛在光束光環上。當粒子比較大,光束不強時,粒子會旋轉著向光束的中心暗核靠攏,最終被捕獲在光束中心。當粒子比較小,光束很強時,由於強光強區域的梯度力,會使粒子被捕獲在光束的亮環上。

原理解釋:

對於小顆粒,由光散射產生的力,即動量反衝力佔主導地位。對於緊密聚焦的渦旋光束,散射力的主要分量在於光束傳播的方向,而梯度力再次將粒子約束到最大光束強度的環上。然而,由於渦旋光束強度分布是圓柱對稱的,因此粒子不受方位角的約束,而可能被捕獲在最強光環的任意位置。較大顆粒會與光束內在自旋和外在軌道角動量相互作用使顆粒圍繞著光軸旋轉的同時自轉。由於顆粒較大,其受到的梯度力相對較小,因而不會被束縛在光環上,而是慢慢旋轉到光束中心的暗核附近。

捕獲過程

早在1986年,人們就發明了利用光捕獲粒子的光鑷技術。所謂光鑷,是用高度會聚的雷射束形成的三維勢阱來俘獲、操縱和控制微小顆粒的一項技術。與機械鑷子相比,光鑷以非機械接觸的方式來完成夾持和操縱物體,它可以對目標細胞進行非接觸式的捕獲和固定,以及對細胞進行精確操作,且可通過選用適當波長的雷射,使光鑷對物質的熱學或化學等效應非常弱,從而對細胞產生的損傷非常小。因此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幾乎所有的單細胞操作都採用光鑷進行操控。不過常規光鑷使用的是高斯光束(等相位面近似於平面)。高斯光束的光強在光束中心最強,向邊緣指數衰減。其捕獲原理與渦旋光束不同,如下圖所示:

高斯光束利用梯度力捕獲粒子

高斯光束依靠的是作用在任意透明粒子上的偶極力導致的朝向光束焦點的力。如果光束聚焦緊密,合成的梯度力足以克服散射力和重力的影響,那麼就可以為直徑達幾微米的透明粒子創建三維陷阱,使粒子束縛在光強最強的中心區域。

高斯光束越強,其捕獲粒子的能力就越大,但是對於很多微小的粒子,尤其是生物顆粒,高強度的雷射有可能對粒子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而渦旋光束的光強分布是環狀的:

中心光強為零的環狀光束

這樣的中心暗斑會降低對生命物質的傷害,即使增加光強也不會對粒子造成太大的損傷,粒子可以毫髮無損地被束縛在光束中心,因此在生物醫學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渦旋光束被廣泛應用於粒子操控領域,如捕獲線粒體、溶酶體、金屬顆粒、無機物和有機物顆粒等。

捕獲CuO顆粒

捕獲並標記溶酶體

除了捕獲特性,渦旋光束攜帶的軌道角動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在光通信中,渦旋光束的拓撲荷數既可以作為載體傳遞信息,也可以為信道提供全新的復用維度,從而提高空間光通信系統的容量。

渦旋光束還有哪些奇特之處呢?

1.渦旋光束有螺旋式相位結構,光場中存在奇異點,在奇點處,振幅為零且相位不確定,光束傳播過程中光強呈現為環狀分布。

2. 具有軌道角動量,這種角動量具有機械效應,不僅可以產生扭矩還可以使物體移動,從而促進了上文中提到的光鑷技術的發展。渦旋光束的軌道角動量,還可用於自由空間光通信,並且具有信息存儲量大、穩定性高和保密性好的特點,為高密度信息存儲和傳輸提供了理論支持。

3. 帶有偏振態分布的渦旋光束還可用於雷射加工和材料處理等。

有了上述「特異功能」,渦旋光束在醫學、通信、材料加工等領域將會有更為廣闊的應用。

來源: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渦旋光束助力新型雙通道OPO
    光學渦旋光束因具備獨有的螺旋型波前相位以及環形光強分布,在量子光學、光學顯微鏡、光通信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其是否直接在光源處產生,渦旋光束產生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產生方式。相比於被動產生,主動產生渦旋光束的方法具有緊湊、高效、高純度的特點,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 多維、 雙通道渦旋光束髮生器
    通過摻鐿光纖雷射器 的高斯光束(lp = 0) 的泵浦,兩個可調製的信號發射出不同的光束模式,這一兩個不同模式的光可以同時被觀察到。儘管其中的一個發射可以在高斯光(ls = 0)的條件下在1520nm到1613nm之間進行調製,另外一束可以形成渦旋空間分布 ,且以不同的分布旋渦順序 (ls = 0 to 2)進行分布,調製範圍為1490到1549nm。
  • 多維、雙通道渦旋光束髮生器
    通過摻鐿光纖雷射器 的高斯光束(lp = 0) 的泵浦,兩個可調製的信號發射出不同的光束模式,這一兩個不同模式的光可以同時被觀察到。儘管其中的一個發射可以在高斯光(ls = 0)的條件下在1520nm到1613nm之間進行調製,另外一束可以形成渦旋空間分布 ,且以不同的分布旋渦順序 (ls = 0 to 2)進行分布,調製範圍為1490到1549nm。
  • 完美渦旋光束拓撲荷值的在線原位測量
    在渦旋光束中,拓撲荷值是一個重要的參數,它決定了軌道角動量大小及波分復用與信息編碼能力。對這一參數進行實驗測定是理解渦旋光束其他特徵性質的前提。近年來,完美渦旋光束及艾裡渦旋光束等新型光束被不斷產生出來,不過此類光束僅出現在空間光調製器的傅立葉平面。對於這些新型光束拓撲荷值的測量,傳統的幹涉/衍射方法已不適用。
  • 癌症量子掃描儀:矢量渦旋光束被用於醫療中的量子應用
    軌跡角動量,英語: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簡寫為:OAM,是光的內部屬性,它賦予空間輪廓以特徵性的甜甜圈似的形狀,還可以構造軌跡角動量光模的偏振輪廓。如圖所示不同的螺旋模式的特徵顯示了光束的螺旋結構及其相應的強度分布:兩個軌跡角動量模式的疊加,可以得到矢量渦旋光束(vector vortex beam,簡寫:VVB),其特徵在於光束橫截面中的甜甜圈似的強度分布,並且具有空間變化的偏振。 矢量渦旋光束被認為適合用於醫療技術中的量子應用。
  • 「超自由度」矢量渦旋光束雷射器誕生
    但是,超越SAM-OAM雙自由度描述限制的矢量光束在此之前還從未出現。試想如果我們可以突破這一限制,構造出更多自由度可操控的新型矢量光束,即可模擬更豐富的多粒子糾纏態,開啟更多經典量子耦合性質的研究,衍生出數不勝數的結構光應用新技術。另外,矢量渦旋光的產生一般都需要複雜的光學系統和昂貴的調製器件,這成了阻礙其進一步應用的一大瓶頸。
  • 「超自由度」矢量渦旋光束雷射器誕生
    但是,超越SAM-OAM雙自由度描述限制的矢量光束在此之前還從未出現。試想如果我們可以突破這一限制,構造出更多自由度可操控的新型矢量光束,即可模擬更豐富的多粒子糾纏態,開啟更多經典量子耦合性質的研究,衍生出數不勝數的結構光應用新技術。另外,矢量渦旋光的產生一般都需要複雜的光學系統和昂貴的調製器件,這成了阻礙其進一步應用的一大瓶頸。
  • 光學渦旋簡介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光學渦旋是一種具有螺旋相位波前,帶有軌道角動量(OAM),能夠攜帶不同拓撲電荷數的光束。攜帶不同拓撲電荷數的光學渦旋是相互正交的,因此,光學渦旋可以在光纖通信系統中進行模分復用,它能夠極大的提高光纖通信系統的容量。本文主要簡單介紹渦旋光束,以及渦旋光束的生成和檢測方法。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科學家實現「扭曲」的雷射光束
    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雷射器的幾何相,首次實現了一種改變雷射光束的軌道角動量的方法。  《自然光子學》NaturePhotonics 雜誌發表了由南非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發現的這一新型雷射器的研究成果,這種雷射器能夠產生「扭曲」的雷射束作為其輸出。雷射輸出和新型雷射形成的一組雷射束疊加,稱為矢量渦旋光束。
  • 【Thorlabs新產品】渦旋半波片
    渦旋波片能夠產生無衍射貝塞爾光束,已應用於光鑷中擴大其捕獲區域。特別地,渦旋波片還能夠將標準的TEM00模高斯光束變成「空心孔形」拉蓋爾高斯光束,如圖1所示。其它應用包括高分辨顯微鏡和光刻等。圖1: 空心孔拉蓋爾高斯光輪廓Thorlabs的渦旋半波片可選階數m=1或m=2,入射角高達±20°,光束直徑範圍從0.3到21.5 mm。安裝在Ø1英寸外殼內,外殼上刻有型號和輔助對準的標記線,因為m=1是偏振相關的,所以有一處刻有三段直線表示零度快軸方向,如圖2所示。
  • 精彩論文|通用光束軌道角動量譜分析技術
    PhotoniX於2020年8月17日在線發表了此工作成果,在該論文中,他們分別測量了單環渦旋光束、單環多模混合渦旋光束和多環多模混合渦旋光束,實驗結果表明,對於任意光場分布的待測光束,該技術均可準確的測得其OAM譜,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吻合良好。
  • 清華大學&深圳大學LSA綜述論文:光學渦旋三十年發展史
    (Mathieu)模式、SU(2) 幾何模式等,還包括如光學莫比烏斯(M bius)環、渦旋紐結等複雜的空間渦旋拓撲模型。 圖四:渦旋光束的分解,LG 渦旋光束可表示為以 HG 模式為基底的線性組合(虛線框內為空間渦旋的相位分布
  •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自由空間光束除具有自旋角動量(SAM)之外,還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OAM),對應於一個渦旋光束在傳播方向的螺旋相位。眾所周知,每個光子自旋角動量為 ±,而渦旋光束的相位變化為exp (ilφ),使偈每個光子攜帶值為l的軌道角動量,其中l為拓撲數(可以為正或負整數),φ 為方位角相位。過去二十年多年來,光學渦旋光束已經被應用在了許多領域,如光學操縱微粒子、超解析度聚焦、光通信、量子信息處理、幾何拓撲光子學等。
  • 上海光機所矢量漩渦光束雷射器研究取得突破
    矢量、渦旋光束是在光束橫截面內同時具有非均勻偏振態和螺旋位相結構的新型雷射光束。與其他雷射光束相比,矢量光束可被高數值透鏡聚焦更小的尺寸,並且在焦點處可形成極強的縱向電場或者縱向磁場,因此在粒子捕獲、生物光鑷、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帶電粒子加速以及高精度材料加工等領域有非常重要的應用。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通常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與光束傳播方向平行。光子角動量有諸多應用,以粒子操控為例,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可以使粒子以自身為軸進行旋轉,而光子的軌道角動量可以使粒子以光束中心為軸進行旋轉,類似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近年來,研究表明在高數值孔徑聚焦光場和瞬逝波光場中存在垂直於光束傳播方向的光子橫向自旋角動量,而垂直於光束傳播方向的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此前尚未見報導。
  • 【小麓講堂】偏振光學基礎知識(四):典型偏振器件:偏振片、波片、渦旋波片
    根據折射定律我們知道,一束單色自然光入射到各向同性介質時,只產生一束折射光。而當單色自然光在各向異性晶體界面上發生折射時,一般產生兩束折射光,這種現象稱之為雙折射。兩束折射光中,一束為尋常光(o光),一束為非常光(e光)。其中o光遵循折射定律,折射光線總在入射面內,折射率為no,no為常數。e光不遵循折射定律,通常情況下,e光折射光線不在入射面內,折射率為ne(θ),θ為入射角度。
  • DOE光束整形器在雷射加工及材料處理領域的應用
    眾所周知,不同的應用場景對雷射的功率、波長、光斑形狀等有著不同的要求,而要實現光斑形狀的改變,則離不開光束整形器。採用衍射光學元件(Difractive Optical Element,DOE)進行光束整形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非常方便、靈活、功能強大的光束整形方式。
  • 【十大進展】隨機光場中的渦旋產生和相干性退化
    Fleischer教授合作,對具有不同相干長度隨機相位光束經非線性傳播後所形成的散斑場的統計性進行了實驗測量,觀察到隨著自由光渦旋的產生,散斑場的自關聯函數從冪律衰減退化為指數衰減。這項研究以光子學系統對凝聚態物理中的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BKT)相變理論進行了量化實驗驗證,印證了非線性光學與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等多個學科之間有著某些共同的理論基礎,揭示了隨機光場的相關性與渦旋動力學之間深刻而複雜的聯繫,為進一步探索非平衡態下的相干-渦旋動力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基點。
  • 進展|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
    其中單模器件因為其最理想的線寬和光束質量,成為眾多應用的首選,而單模工作的關鍵是選模,依靠的都是光子晶體結構(圖一)。器件尺寸上不去,單模功率也就遇到了瓶頸。右)拓撲腔模的數量和簡併度等於渦旋的纏繞數w,圖中是w為1,2和3時的實驗光譜。最佳的大面積單模性是狄拉克渦旋腔有別於其他已知光腔的最獨特優勢,大面積單模性有利於提高單模雷射器的功率和穩定性。市場對於功率的需求永遠在增長,已有產品在單模能量輸出上已經達到瓶頸,需要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