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言到屠呦呦的獲獎,感受世界文明河流的大融合

2020-12-04 凌風談生話

全球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沒有中國的聯合國是不完整的。

同樣,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中心,沒有李白的詩壇是殘缺的,沒有老莊的哲學是殘缺的,沒有孫思邈的醫學是殘缺的,沒有中國文學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殘缺的。

當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中國兩位文學大師沈從文和老舍卻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給世界文學留下了深深的百年遺憾。

沈從文 的《邊城》 ,像一陣清風,吹過黃土地,他筆下湘西的人物風情風靡全球,也曾三次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提名單。

可惜因為政治思想的原因,沈從文的小說丶散文缺乏宏揚主旋律的基調,他在文革中飽受非議和打擊。後來聽了高人指點,致力於服飾丶服裝文化研究,放棄了文學創作。他的自我閉封,他的沉寂,讓天才的作家遠離塵囂,卻也讓世界文學少了多篇偉大的作品。

老舍呢?這個滿族貴族的後裔,極像一位得道高僧,他也是位性情中人,愛白山黑土,愛養育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茶館》和《四世同堂》代表了他在戲劇和小說上的最高成就,他揭露了軍閥黑暗混戰的百姓苦難,也有幸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可一場政治運動,無休止的檢查、批鬥,乃至對家人的摧殘,使這位書卷氣十足的老先生自沉於 湖底。當諾貝爾文字獎的組委會來中國審定時,這位文學大師已驚奇地辭世了好幾年。

也許,有人遺憾地說,中國沒得諾獎是因為翻譯人才的匱乏,也許有人歸宿於西方文化的偏見,也許有人遺憾於中國文學的封閉。但事實就是事實。中國人與諾貝爾文學獎再次擦肩而過,得多從自身找原因,才能擁抱世界。

人類歷史的長鏡頭,有時陰翳 蔽日,有時百柯橫斜,但總有陽光篩下的光斑,透過來,於是林子裡便光明了起來。

2012年,終於中國文學的號角嘹亮了瑞士和挪威。莫言以《紅高粱》丶《食草家族》丶《蛙》等一系列詩史般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中華文化旺盛生命力的勝利,這是東方文化在大洋彼岸的綻放,畢竟世界文學的最高殿堂裡,缺少中華文學將黯然失色。世界文學如果少了中國人生活的畫卷,就像聯合國一樣,少了中國就是四肢殘陋。

這是歷史的趨勢,所以當非洲的國家,將我們抬進了聯合國後。毛領袖節衣縮食支援非洲,這是大國的擔當,也是領袖的襟懷。既然中國是五常裡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大中國援助窮弟小國就義不容辭。

同樣,中國的文學,必得是民族的精神丶真實的生活記錄;打動人心的,震撼人心的,也往往真實的生活和情感。

當我們探求歷史真相,總會執疑歷史迷霧,又為什麼不讓現實的光散發出呢?

有人說,莫言的演講,似乎不得 不合時宜,他的小說揭穿民族的醜陋。如果這樣說,那麼馬克恩說法蘭西丶英國是兩個搶劫圓明園的強盜;默克爾對波蘭對猶太人的負罪一跪;日本反戰聯盟的川端康成暴露日軍罪行,何以舉世稱頌呢?諾貝爾獎是世界科技人文的標杆,只有立足全人類的貢獻,才堪配此殊榮。

莫言之所以能走上了世界文壇,是因為他寫出了世界性的文學,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思索人類的未來。

沒有這樣的情懷人文,沒有這樣的境界,他走不上諾獎臺。

一如中國,如果不站在大多數弱國的立場,那麼世界五常,將沒有發展中弱國的心聲,這祥的聯合國是不公平,不公正,當我們尋求國家平等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包容莫言的人文思想呢?

只要沒有醜化,沒有歪曲,沒有惡意,我們有時候理由阻擋平民真實生活的歷史的記錄呢?

就像我們可以粉臉,可以口紅,可以眼影……又為什麼不容許別人批評我們語言粗俗呢?難道心靈的,無形的美就不重要嗎?

為什麼要給人打擊,潑骯水,說別人是惡毒丶醜化,甚至囚籠呢?那些菲薄莫言者,」己所不欲,強施於人」,小而言之,是小器,大而言之,是居心險惡。

同樣,屠呦呦的醫學獎。她發明的青蒿素,挽救了數千萬甚至數以億計人的生命,就是這一貢獻,中國智慧在人類歷史划過了一道閃電。

可以自豪地說,造紙術將文字的載體從竹丶木丶帛丶綢,進步至紙,讓書便宜,可以大眾化丶平民化,也讓文明的燈點亮了平民生活。

就如電燈,如果不是愛迪生發現了鎢絲,大大長了壽命,節省成本,還得多少年,多少人生活在黑暗中。

愛迪生發現了燈,他的逝去,美國黑三秒(原定黑一天,但損失無法承擔),全世界黑三秒,讓地球人記住他的偉大貢獻?

為什麼屠呦呦,得了醫學獎,在國內反倒有雜聲呢?

說什麼學術貢獻不大,說什麼科研推動不夠,說什麼技術強度不大,什麼研究方法不前沿先進?

這就好像打擊陳景潤,是數學家,講不好中學生的課,不修邊幅等

這些批評說大點是以諞概全丶顛倒黑白,說小點是求全責備丶心態失衡。就像沒有人會說愛迪生身材不足二米,就不配稱為偉大一樣。

中華文明如一條長江,走向了大平洋,擁抱藍色海洋,就必須防止農藥的過度使用,就必須和諧自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讓中華鱘,讓中國白豚鰭迥遊大洋,多子多孫,才是長江對大洋對全人類的貢獻!

莫言的文學獎,屠呦呦的醫學獎只是一個開始,當科技和人文比翼雙飛,當思想和物質文明百花齊放,盛世的中國必將來到。

喜歡歷史故事的朋友,歡迎上百家號評論區留言,也可關注凌風談生活,私信必回!

相關焦點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莫言和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為何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莫言和屠呦呦,這是國內培養出來的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得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獲獎的消息傳來時,有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到他們的名字。莫言、屠呦呦獲獎後,他們的名字在國內變得幾乎家喻戶曉,這是好事,起碼能夠體現出對作家、科學家的尊敬。在他們獲獎之前,他們的名字在公眾中其實也應該更響亮一些。如果能夠更響亮一些,也許對他們儘早獲諾貝爾獎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1.美國(352人)2.英國(116人)3.德國(83人)4.法國(69人)5.瑞典(30人)6.瑞士(30人)7.日本(27人)8.俄羅斯(20人)9.荷蘭(17人)10.加拿大(15人)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
  • 中國內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莫言,再一次向他們致敬
    值得榮幸的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中國作家莫言,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個諾貝爾獎,是國人企盼了100多年的世界最高獎。莫言,1955年生,山東省高密縣人,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2020年諾貝爾獎獲獎人員已經揭曉,到底是哪些人獲得該榮耀呢?喜歡文學的朋友,歡迎點擊下方購物車,購買莫言的文學作品《晚熟的人》,對於我們的成長,還是很有幫助的。04、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於浙江寧波,她的名字取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那麼,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2011年,莫言憑藉《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的《蛙》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這個曾經連中學都沒有讀完的作家,如今卻站在了學術界最高的頒獎舞臺,一時間使得莫言的名字名聲大振,一夜成名。
  • 獨家剖析莫言獲獎原因
    十年後,2012年10月11日傍晚,消息傳來:中國山東作家莫言榮獲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世界文學和輿論界從此開始了「莫言時間」。為什麼是莫言?近30年的寫作裡,這個土地之子如何使神秘的高密東北鄉成為世界性的中心舞臺?他的作品,又如何痛哭著歡笑著解釋苦難?從1985年《透明的紅蘿蔔》到2009年《蛙》,為自己取名「莫言」的管謨業筆下卻是寫不盡的千言萬語。
  • 莫言獲獎名至實歸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酒國》俄譯版首次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安芙蘭出版社出版,10月12日上架銷售。在此之前,在俄羅斯出版的只有莫言的幾篇短篇小說。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為最先在俄羅斯出版的《酒國》寫序。他認為這部小說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寫作風格,將非同尋常的形象性、無窮的想像力和不同的高超的敘述形式融合在一起。
  • 為何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沒有成為全民偶像,而是不被認可?
    自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距今已過了119年,在這一百多年當中,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文學家都在為諾貝爾獎而奮鬥,許多得獎的人都會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和歡迎 但是在這百年來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非常少,其中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不是屠呦呦,而是莫言,作家莫言憑藉長篇小說《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獲獎,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對於莫言是這麼評判的:「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
  • 屠呦呦拿下諾貝爾醫學獎 獲獎成果最初在南京發布
    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及出生於愛爾蘭的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因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分享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首次榮膺諾貝爾獎,也是傳統中醫藥首次在諾貝爾舞臺綻放光彩。這是繼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獎後,中國人再折桂。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但是有不少獲獎者會抓住演講時機秀一下自己的文學天才,會談到文學核心的一些東西,會談到自己對世界文學的理解。當然,一些獲獎者會在演講中感謝與自己有緣的那些前輩作家。」  令郜元寶印象最深的還是川端康成的獲獎演說《我在美麗的日本》。這篇演講的出彩之處就是將自己對文學的理解,融入到對日本文化的精妙描述之中。  耐人尋味的是,接受採訪的不少評論家都談到了這篇演說。
  • 周迅談飾演屠呦呦感受,壓力挺大很緊張
    而一部新劇《功勳》也即將開拍,同樣是以單元劇的形式呈現,有屠呦呦、張富清、申紀蘭、袁隆平等知名人物組成。這些偉大的人都是對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人物,所以究竟會有哪些明星來演繹,也令不少觀眾非常期待。近日有網友曝出屠呦呦單元由周迅主演,這令不少觀眾大為期待,相信以周迅的演技定能駕馭自如。最近,周迅接受央視採訪,談及了在新劇《功勳》中飾演屠呦呦的感受。
  • 科學網—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它標誌著中國本土科學家登上世界醫學科技高峰,標誌著中醫藥現代化的成果獲得世界的公認、中醫藥走向世界並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力。無疑,這將有力地提振民族自信、激勵科技創新。 中華民族聰明、勤勞、勇敢,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的一百多年裡,雖然有多位華人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但他們都不屬中國大陸。
  • 諾貝爾獎曬愛因斯坦成績單,同樣拿諾獎的屠呦呦、莫言成績怎麼樣
    在諾獎歷史上,我國只有2位獲得過,一位是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一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讓我們不禁好奇,這兩位在上學時的成績怎麼樣呢?屠呦呦中學時的母校——寧波中學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屠呦呦留給同學和老師的印象是:為人很低調,表現不是很突出,但讀書很認真,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 海巖:很多人對莫言一無所知 他獲獎絕對有政治性
    一方面,中國當代文學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學傳統,嫁接西方現代文學的精華,在千年未有的時代變局中櫛風沐雨地成長;另一方面,遭受讀圖時代大眾傳媒的衝擊,中國當代文學被嚴重邊緣化,即使莫言這樣在文學界具有相當知名度的作家,如果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社會上依然不被大眾關注。莫言獲獎,會給中國文學以至中國文化帶來怎樣的變化?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籌劃藉助莫言獲獎的契機推動大眾閱讀的普及。
  • 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原標題: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王思北、吳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獲此殊榮。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算是暫時了卻了心願。能不能獲諾貝爾獎文學獎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能夠獲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
  • 莫言領諾獎後,卻被楊振寧調侃出身問題,莫言:以中國農民自豪
    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諾貝爾獎是實力者的競技場,當初是瑞典化學家諾貝爾設立的,他在遺囑中寫道:將我的財產變作基金,用基金的利息獎勵為人類做出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專業獎項。諾貝爾獎是以國家或組織為單位推薦的,不允許毛遂自薦,當然很多獲獎者都是無意獲得的,他們為世界人民做貢獻是他們自定的使命,甚至有人拒絕接受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趣知識;美國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四,從1901年截至到2018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04位個人和24個團體,這其中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聯合國難民署)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個團體(紅十字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故總計908次授予個人、27次授予團體。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昨晚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