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天之「焦子」困境何解?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新一輪就業季開啟,對於找工作的焦慮也正在畢業生中蔓延。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對期望值過高的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中產生自責、自卑的心理,甚至發生了學生在畢業論文和就業雙重壓力下自縊身亡的極端案例。愈演愈烈的「就業焦慮症」不容小視。

  案例

  不堪畢業壓力自縊身亡

  4月17日,這一天是中山大學歷史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提交畢業論文的最後期限,該校歷史系碩士生小蔡卻選擇在這一天到來的前一晚結束生命,他留在書桌上的遺書中寫道,「我找不到工作,也無法按時畢業,無顏以對」「我咎由自取」「痛苦啊!」等字句,令人觸目驚心。

  按照中山大學的規定,碩士研究生如果不能在4月17日這一天前交上畢業論文,便需要申請延期畢業,這就意味著找工作的事情要往後推延,這個看來正常的事件,卻成了小蔡焦慮乃至絕望的「導火索」。

  據小蔡的校友反映,小蔡對自己被分到的畢業論文選題並不感興趣,而當發現自己可能因論文而無法按時畢業時,十分懊悔自己早先為找工作花費了太多時間。小蔡不想回老家工作,也曾應聘到海南一家公司,但嫌太遠沒去,最終還是希望在珠三角就業。

  在小蔡周圍的人看來,他做事認真,在乎別人的眼光,恰恰這樣的性格讓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和過於苛責。就這樣,在論文「折戟」和求職挫折的雙重壓力下,小蔡在深深的懊悔和自怨自艾中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現狀

  畢業生焦慮心態普遍存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畢業生對於未來的焦慮心態普遍存在。

  即將從北京一所高校電子專業畢業的小何對此感同身受,「參加過幾場招聘會,但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和實操能力,加上自己是女生,投出去的上百份簡歷都石沉大海了。」小何說,無奈中報了個承諾能找工作的培訓機構,全部學費過萬元,但至今還是沒有單位接收自己。同時現在也到了要搬出宿舍到校外租房的時間,剛剛被房產中介「坑」了800元,感覺生活前所未有的灰暗。

  「就業是我心靈受到的最大摧殘,越是好學校的學生,找工作的心理落差越大,會傾向於自責,覺得對不起所有人。」一所一線城市理工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坦言,很多單位不能解決戶口,一些金融單位報名時要填社會關係等,面試更帶有很大不確定性,隨著自己的優勢在找工作中捉襟見肘,自卑情結也越來越嚴重,常常感到頹廢、暴躁或抑鬱。

  甚至還有個別的受訪畢業生告訴記者,面臨未知世界的諸多不如意,失眠常常光顧,有時在挫敗和孤立中確實處於崩潰邊緣,唯恐更多的變故和壓力,成為壓倒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育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比2013年再增28萬。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人人網近日聯合推出的「2014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觀調查」也顯示,在476名受訪的應屆畢業生中,52.3%的受訪者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工作不好找。70.2%受訪者坦言工作或實習經驗不足是求職中最大的問題。此外,就業單位歧視(19.3%)、受到父母約束(12.8%)、與愛人分居兩地(12.0%)等就業難題也被提及。

  對策

  拿什麼緩解畢業生的「就業焦慮症」?

  在當前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形勢下,關於未來的焦慮無處不在,有的畢業生迷失自我,對提供的就業信息置之不理,甚至沉迷於網路遊戲中逃避現實;更多對自己期望值過高的學生,理想與現實的較大差距讓他們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而小蔡的極端悲劇也在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愈演愈烈的「就業焦慮症」不容小視,來自全社會的援手不可或缺。

  「從前端預防來說,緩解結構性就業難的現狀,還需要改變高校學科專業趨同的狀況,找到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完美契合點;而到了後面的擇業期間,一些城市可以探索為畢業生提供就業過渡期的免費公寓等人性化的經濟援助。」中央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除了技能和物質層面的輔助,最根本的還是畢業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曾錦華表示,從學校到社會的畢業生處於「高原適應期」,難免會遇到一段泥濘的道路,此間,學生自己找到排解壓力的渠道,建立更多的生活支點,同時學校方面也宜安排心理醫生定期針對畢業生「一對一」交流談話,公開播放一些勵志電影等,引導他們走出困境和迷茫。

  專家表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不流通造成就業渠道變窄,拼爹、女性歧視等現象等,都容易讓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扭曲,只有搭建更加開放、平等的就業平臺,讓學生能夠從容、自然地去擇業,才能從根本上醫治好「畢業季」的就業焦慮。

  記者馮璐 廖婷婷

  (新華社廣州5月3日專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化展示美好新海南
    本報海口11月2日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文粹)11月2日,「壯麗新時代 美好新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之南的薩瓦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種被稱為「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色,吸引著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愛好者。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稀樹草原,就在海南島的西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空之鏡」引候鳥舞翩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鶯歌海萬畝鹽田,造就了「天空之鏡」的美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海南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的安排部署,在做好省內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舉全省之力向湖北派出7批醫療隊,並捐助醫療和生活物資支援湖北武漢、荊州抗擊疫情,在「全國一盤棋」的抗疫大局中,體現海南擔當,彰顯大愛情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周氏瞼虎隱含的生物密碼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孫慧  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於成千上萬年之後,剛好趕上時空的站點,發現物種新紀錄,為之命名,證明其與人類共同存在於此時此刻的地球上。  80後周潤邦撞上了這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