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不堪畢業壓力自縊身亡
4月17日,這一天是中山大學歷史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提交畢業論文的最後期限,該校歷史系碩士生小蔡卻選擇在這一天到來的前一晚結束生命,他留在書桌上的遺書中寫道,「我找不到工作,也無法按時畢業,無顏以對」「我咎由自取」「痛苦啊!」等字句,令人觸目驚心。
按照中山大學的規定,碩士研究生如果不能在4月17日這一天前交上畢業論文,便需要申請延期畢業,這就意味著找工作的事情要往後推延,這個看來正常的事件,卻成了小蔡焦慮乃至絕望的「導火索」。
據小蔡的校友反映,小蔡對自己被分到的畢業論文選題並不感興趣,而當發現自己可能因論文而無法按時畢業時,十分懊悔自己早先為找工作花費了太多時間。小蔡不想回老家工作,也曾應聘到海南一家公司,但嫌太遠沒去,最終還是希望在珠三角就業。
在小蔡周圍的人看來,他做事認真,在乎別人的眼光,恰恰這樣的性格讓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和過於苛責。就這樣,在論文「折戟」和求職挫折的雙重壓力下,小蔡在深深的懊悔和自怨自艾中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現狀
畢業生焦慮心態普遍存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畢業生對於未來的焦慮心態普遍存在。
即將從北京一所高校電子專業畢業的小何對此感同身受,「參加過幾場招聘會,但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和實操能力,加上自己是女生,投出去的上百份簡歷都石沉大海了。」小何說,無奈中報了個承諾能找工作的培訓機構,全部學費過萬元,但至今還是沒有單位接收自己。同時現在也到了要搬出宿舍到校外租房的時間,剛剛被房產中介「坑」了800元,感覺生活前所未有的灰暗。
「就業是我心靈受到的最大摧殘,越是好學校的學生,找工作的心理落差越大,會傾向於自責,覺得對不起所有人。」一所一線城市理工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坦言,很多單位不能解決戶口,一些金融單位報名時要填社會關係等,面試更帶有很大不確定性,隨著自己的優勢在找工作中捉襟見肘,自卑情結也越來越嚴重,常常感到頹廢、暴躁或抑鬱。
甚至還有個別的受訪畢業生告訴記者,面臨未知世界的諸多不如意,失眠常常光顧,有時在挫敗和孤立中確實處於崩潰邊緣,唯恐更多的變故和壓力,成為壓倒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育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比2013年再增28萬。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人人網近日聯合推出的「2014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觀調查」也顯示,在476名受訪的應屆畢業生中,52.3%的受訪者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工作不好找。70.2%受訪者坦言工作或實習經驗不足是求職中最大的問題。此外,就業單位歧視(19.3%)、受到父母約束(12.8%)、與愛人分居兩地(12.0%)等就業難題也被提及。
對策
拿什麼緩解畢業生的「就業焦慮症」?
在當前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形勢下,關於未來的焦慮無處不在,有的畢業生迷失自我,對提供的就業信息置之不理,甚至沉迷於網路遊戲中逃避現實;更多對自己期望值過高的學生,理想與現實的較大差距讓他們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而小蔡的極端悲劇也在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愈演愈烈的「就業焦慮症」不容小視,來自全社會的援手不可或缺。
「從前端預防來說,緩解結構性就業難的現狀,還需要改變高校學科專業趨同的狀況,找到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完美契合點;而到了後面的擇業期間,一些城市可以探索為畢業生提供就業過渡期的免費公寓等人性化的經濟援助。」中央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除了技能和物質層面的輔助,最根本的還是畢業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曾錦華表示,從學校到社會的畢業生處於「高原適應期」,難免會遇到一段泥濘的道路,此間,學生自己找到排解壓力的渠道,建立更多的生活支點,同時學校方面也宜安排心理醫生定期針對畢業生「一對一」交流談話,公開播放一些勵志電影等,引導他們走出困境和迷茫。
專家表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不流通造成就業渠道變窄,拼爹、女性歧視等現象等,都容易讓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扭曲,只有搭建更加開放、平等的就業平臺,讓學生能夠從容、自然地去擇業,才能從根本上醫治好「畢業季」的就業焦慮。
記者馮璐 廖婷婷
(新華社廣州5月3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