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3月8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8日宣布,該所研究人員利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不易產生排異反應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將來有望使更多患者受益於iPS細胞「異體移植」。
該研究所一個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撰文說,他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實驗鼠iPS細胞的部分基因,將經過這種基因編輯的iPS細胞培養成血液細胞,然後移植給其他實驗鼠,結果成功避免了接受移植實驗鼠免疫系統的排異反應。
iPS細胞是通過對成熟體細胞「重新編程」而培育出的幹細胞,它擁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可分化為各種器官和組織,在醫療上可用於移植。如果將患者本人細胞培育成iPS細胞並進一步用於移植,需要較多資金和時間;而如果利用來自他人的已培育好的iPS細胞,所需費用和時間會大幅減少。
不過,利用來自他人的iPS細胞進行異體移植,可能引起患者免疫系統的排異反應。此前,日本一名老年黃斑變性患者接受異體iPS細胞移植後出現併發症,不得不接受視網膜前膜剝除手術。為了避免排異反應,目前需要預備非常多種類型的供體iPS細胞以供配型。
研究小組稱,如果使用過去技術,要使供異體移植的iPS細胞覆蓋九成以上日本人,需儲備140個不同類型的iPS細胞株以供配型。目前,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的iPS細胞庫僅能覆蓋約三成日本人的配型需求。而採用新技術後,只需7個iPS細胞株就可以覆蓋超過95%的日本人的配型需求,這有望大幅促進iPS細胞異體移植的發展和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