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盛諾一家原創編譯、整合,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該校的研究小組運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技術,成功分化出血小板並完成了輸血治療。據了解,這是歷史上頭次利用iPS細胞技術進行輸血的相關研究。
從去年5月到今年1月,研究人員共為患者進行了3次輸血。輸血對象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
患者在接受輸血後,未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輸血是成功的。此前在2018年9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就已經批准該技術開展臨床研究。
負責輸血的高折晃史教授表示:「患者在輸血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過程很順利,我們也鬆了一口氣。今後,我們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在確認了該技術安全有效的基礎上,儘快投入到實際應用,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據了解,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由於血小板較常人減少,經常會出現出血的症狀,也很容易得傳染病。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則需要通過輸血的方式來補充患者體內的血小板,但會有個別患者因為特殊免疫類型的關係,出現排異反應導致不能輸血治療。
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就是這些免疫類型特殊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了避免患者出現排異反應,研究人員將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單核細胞培育成iPS細胞,並進一步將其誘導分化為血小板,為患者輸血。
為了儘可能避免出現副作用和排異反應,三次輸血過程中,輸血量採用梯度遞增的形式。經過長達1年的觀察,研究人員確定了該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前,有傳聞質疑iPS細胞可能會誘發癌症,為了消除風險,研究人員也做了動物實驗進行驗證。從動物實驗的結果上看,iPS細胞並不會提高患癌風險。
日本國內有大概1萬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我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病率為0.74/10萬人口,可發生於各年齡組,老年人發病率較高,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1]。相信本次的研究成果,能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iPS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應用廣泛,該技術已經在視網膜疾病、帕金森病和心衰等領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來源:
參考連結:
[1]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26d8938832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