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歷史空白!日本用iPS細胞技術成功為血液病患者完成輸血治療

2020-11-30 騰訊網

本文由盛諾一家原創編譯、整合,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該校的研究小組運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技術,成功分化出血小板並完成了輸血治療。據了解,這是歷史上頭次利用iPS細胞技術進行輸血的相關研究。

從去年5月到今年1月,研究人員共為患者進行了3次輸血。輸血對象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

患者在接受輸血後,未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輸血是成功的。此前在2018年9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就已經批准該技術開展臨床研究。

負責輸血的高折晃史教授表示:「患者在輸血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過程很順利,我們也鬆了一口氣。今後,我們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在確認了該技術安全有效的基礎上,儘快投入到實際應用,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據了解,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由於血小板較常人減少,經常會出現出血的症狀,也很容易得傳染病。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則需要通過輸血的方式來補充患者體內的血小板,但會有個別患者因為特殊免疫類型的關係,出現排異反應導致不能輸血治療。

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就是這些免疫類型特殊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了避免患者出現排異反應,研究人員將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單核細胞培育成iPS細胞,並進一步將其誘導分化為血小板,為患者輸血。

為了儘可能避免出現副作用和排異反應,三次輸血過程中,輸血量採用梯度遞增的形式。經過長達1年的觀察,研究人員確定了該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前,有傳聞質疑iPS細胞可能會誘發癌症,為了消除風險,研究人員也做了動物實驗進行驗證。從動物實驗的結果上看,iPS細胞並不會提高患癌風險。

日本國內有大概1萬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我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病率為0.74/10萬人口,可發生於各年齡組,老年人發病率較高,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1]。相信本次的研究成果,能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iPS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應用廣泛,該技術已經在視網膜疾病、帕金森病和心衰等領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來源:

參考連結:

[1]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26d8938832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首例使用ips細胞的患者將現身日本
    一名日本眼病患者將成為第一個用誘導幹細胞(ips)治療疾病的人。
  • CCTV報導:iPS細胞量產血小板,輸血不用血或將成為可能!
    因此,科學家們紛紛把目光轉向了通過幹細胞技術生產人造血小板的科研中,以減少血液對獻血者的依賴。 血小板是人體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用於止血,幫助傷口癒合,迄今為止,血小板完全依賴於獻血。 01. 2020年,輸血不用血!
  •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成功以iPS細胞培育大量血小板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團隊7月13日宣布成功研發出利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製成大量血小板的技術,可在5日內培育出1000億個血小板,且人工培育的血小板質量與正常獻血血小板質量基本無異。
  • 日本ips技術攻克疑難病病理,有望開發藥品!
    這種病發病率小,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一旦罹患就很難康復。但即使是這樣,日本研究人員還是沒有放棄這種冷門疾病的治療希望,他們通過ips細胞建立模型還原了CADASIL的致病機制,這對研發治療藥物有非常大的幫助。 CADASIL是什麼?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第27屆世界地貧日:國內TCRαβ-T細胞清除移植治療地貧首獲成功
    今天,曉燕終於通過李教授探索的TCRαβ-T細胞清除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地貧方案,成功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了這一天,一家人苦苦等待了13年。   輸血祛鐵、脾切除等方案是中重度地貧的常規治療手段,但具有無法根治且年花費大,耗費大量血液資源的特點,據統計,中國地貧患者在僅在輸血祛鐵治療上的花費便高達10萬元每人每年,以40歲患者為例,累計花費將高達400萬元,不僅在費用上耗費巨大,更需要依託豐富血液資源,地貧患者每人每年耗費血液資源20000毫升,輸血40年將消耗80萬毫升血液,將需要由4000人次的獻血才能支撐一名地貧患者的生存
  • 日本用iPS細胞治腎病初現曙光 腎透析或成歷史
    中新網3月17日電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日本一家大型製藥公司和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展開合作,用iPS細胞製成的腎臟細胞成功治癒了急性腎功能不全這一重大疾病。若下一步研究能順利進行,腎透析或將走入歷史。據報導,研究團隊先將試驗用小鼠的血管扎住,使之出現腎功能不全症狀。
  • 日本批准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人體臨床計劃
    1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醫療技術主管部門)的專門會議批准了慶應大學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計劃。這將成為全球首例向患者移植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製成的神經幹細胞,改善運動機能的臨床研究。預計最早將於2019年夏季啟動。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比如,你發現自己臉上有了皺紋,那就用iPS細胞修復自己的肌膚,讓自己重返年輕。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 健康系統綜合科學研究科 納米生物系統分子設計學研究室的妹尾昌治教授與Said M Afify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類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育出小鼠的iPS細胞,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肝臟中,製備成肝癌模型。
  • 日本ips幹細胞的特點與移植現狀
    造血幹細胞是能夠產生身體所需的各種血細胞的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將細胞取出體外,用輸液移植到患者體內。造血幹細胞不僅能夠製造這些血液細胞,而且能夠為移植者產生新的造血幹細胞,並能夠持續維持造血系統。
  • 新技術:日本團隊用iPS細胞再生心肌
    最近傳來一個好消息,日本大阪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宣布,已成功為心臟功能不全患者移植了心肌薄膜,而該薄膜正是利用iPS細胞培養出來的。簡單來說,未來有重度心肌梗塞甚至心衰竭的病人,不用仰賴人工心臟或是等不到的器官捐贈,用幹細胞就可以救回心臟。
  • 幹細胞行業:開啟第三次醫學革命 國內研發加快望填補空白
    4.應用 實際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幹細胞已成功用於治療惡性血液病,如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地中海貧血和多發性骨髓瘤。這種類型的幹細胞療法,就是我們熟知的「骨髓移植」。
  • iPS細胞迎來新進展,治療膝關節軟骨損傷丨醫麥猛爆料
    因此,iPS細胞在器官再生、修復和疾病治療方面極具應用價值。作為該領域發展最早最快的國家,日本將『iPS細胞技術產業化』做為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並且向全世界範圍內擴張。除了上述的軟骨損傷外,日本此前已利用iPS細胞實施過對黃斑變性、脊髓損傷、帕金森病、角膜疾病等適應症的臨床治療。
  • 東莞14歲重型地貧患者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
    14歲的曉燕是一名重型地貧患者,就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她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並順利出倉。這一刻,曉燕自己和家人都苦等了13年。曉燕移植的成功,對李春富教授團隊救治的近4000名地貧患者裡可能是一小步,但對於因配型困難而遲遲得不到移植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次生與死的大進步。
  • 日媒:日本將用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新媒體專電 日媒稱,日本厚生勞動省專家委員會近期批准了慶應義塾大學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移植使因事故等損傷的神經再生,恢復失去的運動機能和感覺。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治療人類帕金森病
    新華社東京11月9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已經開展了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試驗,向一名患者腦部移植了由iPS細胞培養的神經祖細胞。這種療法在全球尚屬首次使用。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神經元移植法治療帕金森
    【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東京新聞》報導,日本京都大學11月9日宣布,由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與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聯合開展的iPS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目前已完成。該試驗主要是將iPS細胞(人造多能幹細胞)製備的神經細胞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腦部以改善病症。
  •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這種細胞可用於建立疾病模型,研究各類疾病的致病機理,可幫助醫生進行藥物篩選,便於醫生根據患者的個體特性針對性地使用藥物。「從理論上講,這種技術可應用於漸凍症、血友病等多種嚴重疾病的治療。主要方式是把患者的體細胞提取出來,然後製作成病人自己的iPS細胞,再把這個細胞分化成相對應的疾病細胞。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用這個疾病細胞,在患者體外進行致病機理的研究,或是進行藥物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