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抗日戰爭終於結束。當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對中國實行無條件投降。無條件投降,聽起來是中國大獲全勝。但當我們走進歷史,細細揣摩當年的投降詔書時,就會發現,投降詔書通篇都沒有投降兩字。從日本天皇的語氣中不難發現,他不僅沒有一絲懺悔之意,甚至對於法西斯戰爭和軍國主義還頗有維護。
是什麼原因能夠讓日本無條件投降呢?這一切自然離不開「利益」二字。關於這一點首先就要提到美國,美國在二戰時大發戰爭財,二戰過後,美國順利成為世界經濟霸主。
二戰時期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美國參加二戰的前一年就明確指出,我們對於法西斯這些國家是不能講道理的。對於實行軍國主義的國家,只有他們以無條件投降為代價,才能讓世界重新獲得和平。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美國一直處於觀望狀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損失巨大,美國隨即向世界宣布正式參戰。同年12月9日,羅斯福向全美人民發布通告,通告宣稱必定讓日本人為背信棄義的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
1942年5月6日,美國對外安全問題小組提出,從迫使主要戰敗國無條件投降這一假定出發,著手討論停戰的問題,對於義大利可以進行談判,要求其停戰,但對於德國和日本,只有他們自願接受無條件投降,世界才能承認並接納他們。安全問題小組的這一假設和建議獲得了羅斯福的高度贊同。
1943年1月24日,羅斯福在記者會上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了美國的無條件投降政策。他多次表示,只有徹底消滅了德意日的戰爭力量,世界才能獲得和平。
想要徹底消滅德意日力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德意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自此之後,儘管英、蘇等國對於此政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為了同盟還是保持了對外一致。
史達林與邱吉爾也分別在羅斯福演講後表示,支持羅斯福提出的投降政策。至此,無條件投降成為盟國處理戰後問題的基本方針,而羅斯福提出的無條件投降政策,不僅包括軍隊的覆滅,還包括現有國家機器的滅亡。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這些國家的軍國主義力量復闢。羅斯福的投降政策曾在同盟國飽受爭議,有的人擔心,如此高昂的代價會不會讓法西斯同盟孤注一陣,而同盟國會不會因為這個政策付出更多的代價?
但是對於羅斯福來說,這個政策是不可動搖的。但遺憾的是,直到他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德國也沒有宣布投降。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繼任。杜魯門是一個一貫敵視蘇聯的右翼政客,在德國投降以後,美國就失去了最大的對手。同時美國也在二戰末期靠著出口軍事裝備,實現了經濟的迅速增長,而杜魯門的野心也逐漸膨脹。杜魯門政府為了戰後稱霸遠東太平洋地區,首先把蘇聯視為主要阻礙。
此時,美蘇之間的矛盾已經超越了如何處理二戰戰敗國的問題,而如何獨自佔領日本,對於杜魯門來說,是確定戰後美國在遠東稱霸的重中之重。
對於杜魯門佔領日本的設想,美國政府也沒有絕對的把握。這時,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曾擔任過駐日本大使的約瑟夫·格魯,此人對於日本早已了如指掌。他認為,無條件投降原則忽視了日本天皇制度的特殊性。他表示,想要日本無條件投降,只有日本的裕仁天皇頒布投降詔書才能促成。
隨後,在杜魯門的支持下,格魯主持起草對日本的勸降文告。在勸降文告裡,格魯明確表示,日本在戰後依舊可以保留自己的政治體制,包括皇統之下的君主立憲制。
1945年7月17日,在美國主導下,針對處理日本問題的波茨坦會議召開。4月26日,各國通過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而這一公告也是違背了無條件投降原則,因為根據公告顯示,日本除了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之外,大多數國家機器得以保留。
波茨坦公告公布以後,日本政府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東鄉茂德敏銳地感覺到了美國的深層次內涵。他認為,同盟國已放棄以前的絕對無條件投降的主張,代之提出了同日本建立和平的八個項目的特定條件。無條件投降一詞。在這個公告中只用過一次,而且規定只適用於日本武裝部隊。
1945年7月26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中所列舉的條款,但是卻不包含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特權。對此,美國政府展開了激烈討論。杜魯門表示,美國可以保留日本的天皇政治制度,但必須消除日本的軍國主義精神。
之後,美國的貝爾納斯代表盟國向日本保證,宣布投降後,日本依舊可以保留制度,同時依舊擁有實際決定權利。對於美國的暗示,日本人也是心領神會。
1945年8月15日下午,日本天皇就向全日本宣讀了通篇連投降二字都沒有的所謂投降詔書。至此,美國與日本可以說是各得其利,日本保留下天皇制,達成了有條件的投降。
而美國則實現了獨佔日本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