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神經炎症破壞獎賞環路,腦成像可以預測兒童體重的增加

2020-11-29 腦科學君

自1975年以來,世界範圍內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已經翻了兩番,這是日後肥胖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眾所周知,炎症與肥胖有關,但它在人腦中究竟是如何運作的,一直是個挑戰。以往的工作一直在觀察與獎勵相關的大腦區域(如伏隔核[NAcc])的宏觀測量與不健康飲食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然而,這些關聯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

最近的研究強調了神經炎症在飲食誘導肥胖動物模型中NAcc的潛在作用。在這裡,我們利用擴散MRI技術,限制譜成像 (RSI,圖1所示),來探測大腦皮層下區域的微結構 (細胞密度)。更具體地說,我們驗證了獎勵相關區域的細胞密度與肥胖相關指標和早期體重增加相關的假設

圖1:RSI示意圖。細胞內的水在神經元(橙色)和周圍的膠質細胞(灰色)內的擴散受到限制,而細胞外的水擴散(藍綠色)受到阻礙。限制擴散的比例與阻礙擴散成反比,即更大的細胞密度增加限制分數(底部)相對阻礙分數(頂部)。

我們利用了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ABCD)研究公開數據集,研究跟蹤1.1萬多名兒童的大腦發育和健康結果。這些發現表明,腰圍較大的個體中存在細胞內擴散增加(受限)和細胞外擴散減少(受阻),在尾狀核、殼核和蒼白球有更大的細胞結構。但NAcc與腰圍(圖2)和BMI的關係最為密切。

圖2:基於RSI的限制成分與基線腰圍之間的關係。成像指標歸一化為單位SD。誤差條表示95% CI。

腰圍的變化與NAcc中的細胞密度有關,即腰圍的增加與受限分量增加(P = 0.001, 95% CI: [16, 52 cm])和受阻分量減少(P = 0.006, 95% CI: [-64, -17 cm]) 有關(圖3)。

圖3:在1年後腰圍變化的ROI預測。基於RSI的限制成分與腰圍變化的相關性 (考慮包括基線腰圍在內的協變量)。成像指標歸一化為單位SD。誤差條表示95% CI。星號表示bonferroni校正的有意義。

灰質的體素分析進一步證明了我們發現的空間特異性。體素模型分析與感興趣區域(ROI)分析結果是一致的,均表明NAcc中限制擴散分數與腰圍變化之間的關係是穩健的(圖4)。

圖4:腰圍1年後變化的體素預測。限制擴散分數與腰圍變化(包括基線腰圍在內的協變量)之間的關係顯示了腹側紋狀體的空間特異性。

我們的發現為揭示獎賞迴路中促進兒童早期體重增加和肥胖的微觀結構特性邁出了第一步。這些發現表明小兒肥胖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符合齧齒動物的工作顯示, 高飽和脂肪飲食引起了神經膠質過多症和神經炎症,增加了與獎賞相關的大腦區域, 這反過來又導致進一步的不健康的飲食和肥胖。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吃不好的食物會導致想要吃更多不好的食物。這些數據為這一想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大腦機制,」 BJ Casey說,她是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和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全球兒童肥胖率在過去40年翻了兩番, 部分原因是更容易獲得和消費不健康食品」。

隨著兒童肥胖的流行率持續上升,確定兒童體重縱向增加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對於提供早期幹預和預防策略至關重要。我們的研究發現NAcc細胞密度增加是與肥胖群體密切相關的,並且是預測未來體重腰圍的獨立因素這些結果延續了動物研究的結果,即飲食引起的神經炎症會導致大腦獎賞迴路的破壞,進而促進進一步的不健康飲食和體重增加。

原文連結:

Kristina M. Rapuano et al. Nucleus accumbens cytoarchitecture predicts weight gain in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DOI:10.1073/pnas.2007918117

編譯作者:CholeFu(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記憶是腦認知功能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細胞水平上,我們的記憶究竟存儲在哪裡、記憶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等問題,仍然是腦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5,人類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1,通過損傷和間接結構-功能中斷預測腦卒中後缺損期刊:Brain作者:CholeFu 卒中的行為缺損既反映了損傷部位的結構損傷,也反映了由結構、功能和代謝斷開引起的廣泛的網絡功能障礙。
  • 腦科學日報:基因突變可預測壽命;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1,【Nature子刊】壽命可預測?猶他大學首例研究:基因突變能夠預測壽命和生育能力來源:轉化醫學網根據最近猶他大學健康科學家們的研究,健康年輕人基因突變累積率的差異有助於預測男性和女性的剩餘壽命,以及女性的剩餘生育年限。
  • 科學家解析出本能防禦樣行為的神經環路
    ,在「本能防禦與逃避樣行為」的神經環路解析的又一進展。VTA參與了腦內重要的認知加工如獎賞、厭惡、成癮、動機、情緒、記憶等,眾多精神疾病的發生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抑鬱症、藥物成癮等常伴有VTA功能的異常。因此這項研究有望為研究VTA參與新的腦功能與腦疾病的發生提供可能依據。
  • Molecular Psychiatry | 深圳先進院揭示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然而,目前針對壓力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大腦神經環路的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由BNST投射到NAcPV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屠潔研究員團隊、徐富強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特定皮層位置的摺疊可以用遺傳影響皮層發育相應的解剖學模式來解釋,但沒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解釋。本研究使用高解析度的大腦MRI來展現遺傳影響大腦皮層厚度的預測模式。這種模式利用在發育過程中共享的遺傳影響,在成人神經解剖學中創建了皮質厚度的協變性預測。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外側韁核(lateral habenula, LHb)是大腦的「反獎賞中心」,它接收來自邊緣前腦和基底神經節的輸入,並主要靶向中腦單胺能神經調控系統。LHb獨特的解剖學位置使其成為一個整合多種信息(包括基於價值、感覺和經驗依賴性的信息)的中樞,以調節各種動機、認知和運動過程。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撰文 | 李向寧、俞 彬  乙醯膽鹼能神經元是腦內一群重要的調製類神經元,主要分布在基底前腦和腦幹等多個腦區,通過其廣泛分布的軸突纖維投射釋放乙醯膽鹼,調控皮層和皮層下核團的神經活動,參與運動、睡眠以及情感與記憶等重要功能。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精準成像fMOST技術示意圖,圖片來自nature該研究基於駱清銘團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顯微成像方法——精準成像fMOST技術,在單神經元水平解析了膽鹼能神經元在全腦定位分布和基底前腦內的精細形態結構。膽鹼能神經元的數目、分布及形態結構信息是研究這類神經元功能的關鍵因素。已有研究顯示,其數目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Cell重磅-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腦科學中心的Naoshige Uchida研究團隊利用虛擬實境、光纖成像、電生理記錄、光遺傳學等技術手段,探究了小鼠在複雜環境下多巴胺信號時相性活動的神經機制,並與2020年11月27在頂級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Unified Framework for Dopamine Signals across Timescales
  • Lancet子刊重磅綜述:腦出血中神經炎症的關鍵作用
    原發性損傷包括原發性出血或血腫擴大導致淤血所引起的機械性破壞,隨後由興奮性毒性、水腫和紅細胞裂解釋放鐵等迅速引起繼發性損傷。亞鐵通過生成活性氧(ROS)來誘發神經毒性。關鍵的是,血腫周圍會發生炎症級聯反應,包括激活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以及白細胞的浸潤。這些嚴重傷害性神經炎症會在數小時至數天甚至數周的時間內發展,為治療幹預提供了時機。
  • 可預測兒童腦創傷功能結局的MRI生物標誌物
    在美國受腦創傷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是0-14歲兒童。如何可靠預測這類患者腦創傷後的功能結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MRI在腦創傷患者中廣泛使用,並且具有識別病理生理學關鍵變化的巨大潛力,這些變化可用於預測患者的功能結局。
  • 伏隔核和聽覺皮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預測音樂的獎勵價值
    通過多巴胺能反應來實現或超越預測的預測錯誤模型,可能會形成基於預期圖式的對音樂的生物反應,而不是依賴於明確的知識。本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研究第一次聽到音樂時的神經過程。如下圖所示,採用拍賣範式,讓被試聽60個音樂片段,然後讓被試回答其對每一個片段願意付的金錢數。其中,被試可以選擇0美元、0.99美元、1.29美元和2美元。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腦成像技術或可用於預測PTSD
    目前,科學家們並未完全明確PTSD病症(焦慮、抑鬱和認知障礙等)的產生機制,也無法對其進行預測。如果醫生能夠更準確地預測PTSD的潛在患者,相關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結果也將得到改善。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在創傷性腦損傷(TBI)患者身上發現了可用於預測PTSD的生物標誌——腦結構的體積變化。 「近年來,TBI和PTSD之間的關聯收穫的關注越來越多。」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2020年9月22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那麼,有沒有行為可以刺激這條腦-脾神經軸從而增強免疫應答呢?作者通過監測小鼠在不同行為範式下 CeA/PVN 的 CRH 神經元活動發現,一個他們新開發的「孤立高臺站立」(elevated platform standing,如圖2和視頻)行為可以同時激活這兩個核團的CRH神經元。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清銘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絡。「現在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看到的是腦區之間很粗的纖維束,而中間的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網絡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一根電纜,看不到中間一根根的銅絲,而我們現在做到的是每一根銅絲都要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