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患病主要原因:神經突觸死亡

2020-11-29 中國網

中國網10月22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大腦中的神經突觸死亡與分泌型糖蛋白不正確的積極活動有關,分泌型糖蛋白攻擊連接腦細胞的神經突觸,導致神經死亡,這樣就形成了帕金森。

因此,如果可以影響這些蛋白質,便能夠阻止疾病的發展。那麼怎麼做呢?對此,《新科學人》雜誌寫道,需研製出一種可以操縱分泌型糖蛋白工作的藥物。

帕金森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中老年疾病,男女患病概率相同。但也可能會在40歲或者更年輕的時候患上帕金森,比如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帕金森病症的主要表現為,手臂和腿不自主地震顫。(實習編譯:張左)

相關焦點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近期帕金森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該發現可以提供一種在症狀開始顯現之前就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是帕金森病)的方法,提供了阻止疾病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已經確定了一種分子標記,可以使醫生準確,早期地並且以臨床實用的方式診斷帕金森氏症,」神經外科副教授Xinnan Wang博士說。 「該標記可用於評估候選藥物阻止疾病惡化的能力。」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自90年代後期第一個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發現以來,目前至少有6個致病基因與家族性帕金森病相關。但帕金森病中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還是散發病例。遺傳因素也只是PD發病的因素之一。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該發現為兒童如何成為自閉症患者提供了線索並可幫助解釋諸如對噪音和社交過度敏感的一些自閉症症狀以及為什麼很多自閉症患者還會出現癲癇性發作的情況。這也能幫助科學家尋求相應的治療方法,科學家能制訂安全的治療方法,通過清除多餘的神經突觸來修復大腦系統。此項研究在國際神經元雜誌上發表,此項研究的範圍為2歲至20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腦組織。
  • 阿爾茨海默病病理有新解:突觸異常應受重視
    新華社北京2月7日新媒體專電;法國《費加羅報》2月6日刊登題為《科學家發現解釋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線索》的報導稱,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退化程度竟然並不大嗎?是否可能主要是神經元機能問題?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嗎?
  • 新療法層出不窮 治癒帕金森病未來可期
    根據報告,「神經系統疾病現正成為世界上致殘的主要原因。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帕金森病,速度已經超過了阿茲海默病。」與此同時,報告稱,到204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預計將翻一番,從2015年的近700萬增加到1400多萬。
  • 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神經元之間的「信使」   突觸,這個對普通人而言有些拗口的專業詞彙,卻是腦科學研究的主要陣地之一,歷史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都主攻該領域。在大腦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中,突觸是最基本的單位,作為神經元之間的「信使」,腦的各種功能都與它脫不了干係。科學研究顯示,人腦內大約有140億個神經元,突觸的總數更是個天文數字。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畸形和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疾病背後的「罪魁禍首」)能夠從腸道移動到大腦中,從而在大腦中擴散並聚集成為致命的塊狀結構—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這些塊狀結構積累,其就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朊病毒(prion)是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它們會破壞神經組織,並且是幾種影響人類和動物的災難性但罕見的疾病---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的原因。在帕金森病中,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朊病毒樣機制有助於驅動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神經退行性過程。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Katsuya Araki博士的領導下,來自日本多個研究中心的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人腦的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後,發現不存在朊病毒樣活性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不支持針對帕金森病提出的朊病毒假說。
  • 檢測眼淚竟有望診斷是否患帕金森病?科學家這麼說的!
    阿爾法-突觸核蛋白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突觸前及核周表達的可溶性蛋白質,與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和相關功能障礙相關。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檢測眼淚竟然可以判斷帕金森病,這是怎麼回事呢?帕金森病的痛苦,無論對患者還是家人都影響巨大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眼淚中的蛋白質,有望診斷人們是否患上帕金森病。將在4月下旬舉辦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年會收錄了此研究論文。
  • 地中海植物提取物或可有效抵禦多種神經...
    ,其主要特點就是隨著時間延續,患者的大腦中會積累損傷患者機體神經系統的粘性蛋白聚集物,進而就會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和記憶力。日前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science Letter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爾他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提取自地中海植物仙人掌和褐海藻中的特殊化合物或可作為新型候選藥物來幫助抵禦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美國研究發現眼淚可用來診斷帕金森病:一蛋白質是常人5倍
    【編譯/觀察者網 陸雨聆】打個哈欠哭兩下,就可以知道自己得沒得帕金森病?這一天也許不再遙遠。 由於病因複雜、患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等原因,精確診斷帕金森病向來不是一件易事。高漏診率和誤診率,給全球各地的患者都帶來了極大痛苦。 而近期,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便宜、可靠、還不具侵襲性」的全新診斷方法。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腦-腸軸的神經通路主要包含以下3個層次:第1層是腸神經軸對腦的調控;第2層是消化道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對於椎前神經節的調控;第3層是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接受各種內外環境改變的傳入信息,經分析整合之後再由自主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傳至消化道神經細胞或直接作用於胃腸道的效應細胞。迷走神經是走行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腦神經,是腦-腸軸的重要神經組成。
  • Nat Commun:鈣在帕金森症發病過程中的作用
    2018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們發現大腦中鈣的水平的上調會導致毒性物質團塊的形成,而這則是帕金森症的發病標誌。在這項由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研究中,作者發現鈣能夠介導神經末梢細胞膜微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這對於大腦神經信號的傳遞,同時也影響了帕金森症發病關鍵蛋白alpha-synuclein的活性。大腦中鈣水平的過高或者alpha-synuclein蛋白水平的過高都會觸發腦細胞死亡的鏈式反應。
  • 帕金森病的希望:對α-突觸核蛋白聚集抑制劑的研究突破
    多見於老年人,據國內權威機構統計,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大約是1.7%,並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據推算,目前國內帕金森病患者已經超過220萬。目前的醫學水平對這一病理改變的準確病因仍不清楚,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診斷方法(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目前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帕金森病新發現: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