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輛自行車,11次穿越青藏高原,這個64歲大叔有點酷!

2021-01-15 朝聖之旅服務站

「誰說老了就該認老、服老,

不能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因為一句「不服老」,

他騎上自行車,環行中國大陸。

今年8月,已經64歲的他,

第11次騎行穿越青藏高原,

目標,拉薩!

騎行!再騎行!

環繞赤道5圈只是開始


他叫黃仁義,今年64歲,

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

13年間,5次環中國,

每次騎行2.5萬公裡,

6次騎行橫穿

「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

11次穿越青藏高原,

直面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缺氧環境。

總騎行路程已經超過20萬公裡,

相當於沿赤道環行地球5圈。



對此,網友們也紛紛驚嘆:


@動感超人:鐵騎將軍加油,我支持你!

@未來網警:關注中,你是中國自行車運動的驕傲!


年過半百

實現夢想還不晚!


像絕大多數退休的人一樣,

黃仁義曾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是否要安於自己的退休生活圈,

一個院子、一張搖椅、一杯茶,

就是整個世界?



不服老的心,蠢蠢欲動,

因為他知道,

熟悉的習慣、熟悉的日子,

永遠不會有奇蹟發生。


為了籌錢騎行中國,

他賣掉了30平米的一套房子,

這是他唯一的住所。

一開始家人反對,

不理解,不支持。

但妻子最後還是選擇了支持他,

奮鬥了一輩子,

不想讓這個倔老頭留下遺憾。


2004年4月4日,

背負著旁人不理解的目光,

以及家人的支持和祝福,

黃仁義獨自騎行上路。

2.5萬公裡的環中國騎行,

他沒有任何退卻,

因為他知道,

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已經開啟!



 「我和老伴說好了,

我會一直騎下去,

直到永遠倒在這條路上。

哪天沒回家,也不必找,

我已經在路上了……」


「只有在騎車的時候,

看到沿途的人和風景,

我才感覺像是真正地活著。」

乾瘦黝黑的黃仁義,

一邊把裝備放上「愛車「,

一邊露出憨厚的笑容。

眼周被曬出一道白印子,

眼底藏著堅毅樂觀的態度。



一路上,他遇到很多騎友。

他們對黃仁義紛紛伸出大拇指,

甚至有的騎友還一路與黃仁義同行,

為他加油鼓勁。


在他們看來,

這樣的「高齡」,

還能騎行環遊中國,

這樣的勇氣,令人敬佩!



沿途遇到的人和風景,

讓黃仁義覺得

騎車環華的決定並沒有做錯。

看到壯美的大雪山、遼闊的大草原,

到不同地方遇到淳樸的當地居民,

還有路途上給予幫助的其他騎友。


如果沒有走出家門,

哪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哪會遇見這些美好的人和事?

這一切,都值了。



但騎行的路上並非一路坦途,

黃仁義感觸頗深:

「途中各種危險都存在,

比如穿越青藏高原的

『生命禁區』阿里時,

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度,

氧氣十分稀薄,別說騎車了,

就是走著也喘不上來氣兒,

還時常下起陣陣冷雨。

面對公路旁邊的深溝險壑,

精神高度緊張,

稍不留神就有葬身溝底的危險。」


這個時候,騎行已經是

這個六旬老人最大的夢想,

這一路上的經驗,

是窮盡前半生,也不能企及的。



「我用3天時間

橫穿了塔克拉瑪幹沙漠,

那種乾燥的酷熱簡直讓人虛脫。

在新疆的百裡大風區,

大風來勢兇猛,

能將載貨的汽車吹翻。

我在達坂城郊外遇到了大風,

一連十幾次被從自行車上吹翻在地,

腳脖子都摔破了,現在還有疤呢!」


     

相比於外面艱苦的環境、

動輒上萬公裡的騎行路程,

最令人擔心的還是黃仁義的身體。


為了能讓自己擁有好身體,

讓自己的夢想可以持續,

他比其他人付出得都多。

從決定出發的那一天起,

黃仁義就開始進行系統的鍛鍊,

舉啞鈴,慢跑,鍛鍊肌肉,

聽從醫生建議補充氨糖等營養,

讓自己的體力更好,關節更加靈活。



 「人和車都不能『掉鏈子』,

有好的身體,

才能支持我走出更大的世界」,

這是黃仁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有了環華大賽的夢想

絕不氣餒,絕不停下


一個人內心要是真的

堅定了自己想做的事,

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撓。


受環法自行車賽影響,漸漸地,

黃仁義有了想要辦中國人自己的

環華自行車賽的想法。

他想要讓更多人了解

中華大地上的風土人情,

想要讓騎行幫助更多人健健康康地生活。

黃仁義內心的那份「固執」逐漸顯露。



每四年一屆環華騎行的堅持,

讓他的騎行車隊

從最初的1人擴展到21人,

從最小的12歲到年紀最大的73歲。

他的騎行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


提到未來的打算時,黃仁義表示,

他在有生之年就不會停下環華的腳步。



騎行!再次騎行!

讓更多的人一起騎行,

哪怕一公裡都行!

這是黃仁義最大的夢想,

也是一份生命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

為黃仁義點讚!

2020朝聖之旅川進青出大環線自駕之旅!詳情請點擊下方連結

2020去西藏!川進青出大環線16天終極自駕之旅

2020朝聖之旅川藏南北線+珠峰大本營+唐蕃古道19日巔峰之旅

2020川藏南北線+珠峰大本營+唐蕃古道19日巔峰之旅

2020穿越德貢公路-丙察察-阿里南北線(岡仁波齊轉山)-新藏線!帶你深度體驗最險峻的進藏之旅!

招募:勇敢者的遊戲—— 2020穿越德貢公路-丙察察-阿里南北線(岡仁波齊轉山)-新藏線!帶你深度體驗最險峻的進藏之旅!


相關焦點

  • 甘肅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出徵
    中國蘭州網10月21日消息 記者10月20日從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獲悉,省科學院防災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已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裡範圍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
  • 中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凍土區高速路實現通車
    8月1日,經過近7年的建設,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共玉高速由中交一公院負責項目全線的總體設計並承擔科研攻關任務。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6點10分起床、8點辦公、晚11點睡覺,閒暇時喜歡聽古典音樂、看芭蕾舞劇,與人講電話時夾雜著「OK」「Thanks」等英文單詞……86歲的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過著自律又時髦的晚年生活,有著超脫同齡人的硬朗身體與清晰思維。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6點10分起床、8點辦公、晚11點睡覺,閒暇時喜歡聽古典音樂、看芭蕾舞劇,與人講電話時夾雜著「OK」「Thanks」等英文單詞……86歲的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過著自律又時髦的晚年生活,有著超脫同齡人的硬朗身體與清晰思維。
  • 90後酷女孩王璐:我在青藏高原養雪豹
    這兩隻雪豹來自西寧野生動物園,一隻叫傲雪,是個3歲的小姑娘,一隻叫大豹,是個19歲的老爺爺。而在籠舍裡忙碌的這名女孩叫王璐,就是她細心照顧了這兩隻雪豹兩年。26歲的王璐,2016年進入西寧野生動物園猛獸區工作,一年後因為工作認真、心思細膩,正式成為了雪豹館的主管飼養員。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目前,青藏高原已經建成各級自然保護區155個(其中國家級41個、省級64個),面積達82.24萬平方公裡,約佔高原總面積的31.63%,佔中國陸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57.56%,基本涵蓋了高原獨特和脆弱生態系統及珍稀物種資源。  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國政府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青藏鐵路線上,西藏自治區的安多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點,由此往北上溯550公裡,是青藏高原的連續多年凍土地帶。多年凍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6月22日,安多成為青藏鐵路第二個鋪軌點。此前,青藏鐵路已從青海的格爾木鋪過沱沱河,鋪軌裡程超過400公裡。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人類進入青藏高原的徵程究竟是怎樣一種曲折的歷程?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組從遺傳學的角度,基於藏族人和夏爾巴人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參考全球200多個現代人群以及幾個已滅絕的遠古人類的遺傳信息、運用和發展新的計算分析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1.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青藏高原自然災害總體上點多面廣,具體分布見圖 1。而青藏高原大範圍的雪災主要發生在東部積雪年際波動最顯著的地區,有兩個雪災高發中心:一個是靠近喜馬拉雅山的西藏山南地區,尤其是仲巴縣、薩嘎縣、吉隆縣、聶拉木縣、定日縣,平均每年都會有 1—2次雪災,是我國雪災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另一個是位於青海南部與川西北的交界地區,以青海瑪多縣、稱多縣,四川石渠縣最為嚴重。垂直地帶性分布。
  • 來看青藏高原鐵路建設的又一壯舉
    來源:經濟日報經過拉林鐵路建設者長達64個月的艱苦奮戰,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拉林鐵路)米林隧道、巴玉隧道、藏噶隧道等7座控制性隧道相繼貫通。至此,拉林鐵路全線216.5km隧道全部順利貫通,為項目開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6月10日,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驗收會上,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平講述數年「摘星之路」,也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比過去更清晰的青藏高原大氣圖景。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外場綜合觀測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第三次向「高地」出發在氣象乃至地球科學領域,青藏高原不僅意味著海拔數據之高,更如同待攀登的科學「高地」,極其重要卻也迷霧重重。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浙江·嘉興烏鎮(N 30°64′)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正是青藏高原>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4總人口卻不到中國總人口的1%
  • 青藏高原冰芯有多老
    1987年鑽取的祁連山敦德冰芯揭開了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序幕。敦德冰芯初始定年結果為距冰芯底部5 m處對應40 ka,冰芯底部(即冰-巖界面)的年代超過100 ka,但後來採自靠近冰-巖界面的一個冰芯樣品的14C測年結果為6.24±0.33 ka,表明其年代可能僅囿於全新世時間尺度內。此後鑽取的達索普冰芯、普若崗日冰芯、東絨布冰芯和崇測冰芯的年代範圍也僅囿於全新世(圖1)。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我的世界:初探「地球OL」,我的出生點居然在「青藏高原」!
    我的世界:初探「地球OL」,我的出生點居然在「青藏高原」!我的世界:地球OL,穿越現實的伺服器!感覺十年的MC算是白玩了一:EarthMC是一個怎樣的伺服器?當然這個隨機是根據玩家的帳號國籍來的(應該是這樣)。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差點錯過「地理學諾獎」    作為我國冰芯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因為獲得2017年維加獎,原本低調的姚檀棟一下子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物,這讓他有點不習慣。「打電話來採訪的太多了,我只能簡單回復幾句,能推的我都推掉了,怕影響工作。」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從今年7月1日開始,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科考隊在海拔4730米的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持續鑽取巖芯,8月3日下午16點45分,鑽探深度達到153.44米,這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鑽取點水深達94.5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