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2020-07-24 a李文煦a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先祝賀中國的長五火箭今天在海南成功升空,「天問一號」啟動奔向火星之旅!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目前全世界在軌最大、最重的人造天體就是國際空間站。

它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導建造的大型人造軌道空間站,聯合世界五大航天機構再加11國參與共16個國家。差不多就是G20猴版,沒有中國、南非與印度外,囊括了地球村裡的主要經濟和科技強國。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國際空間站(以下簡稱空間站)設計壽命10~15年,通過不斷&34;方式,最終達到423噸重的「大傢伙」。自1998年空間站的首個分段-曙光號多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10年正式投入運營。運行的艙段最短的時間接近10年,整體超期5年。按照美國NASA估計,空間站已是壯士暮年,究竟無奈花落去。雖然希望通過延壽,將使用年限延長到2028年,但這個僅是美好願望。一旦空間站退出現役,新一代的空間站建設計劃還在停留在紙面,尚無實質性計劃。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國際空間站為什麼後繼無人? 有四個客觀方面原因:高,貴,大,少。



1.科技含量高

毫無疑問國際空間站是地球人造太空物體水平的最高峰,在其內部能夠從事太空環境下的各種高精尖的學科研究。位於地球軌道430公裡的「真空」(還不是100%真空環境),擺脫了地球的絕大部分引力,從事生命、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學、流體物理等研究方面,具有地球上無法比擬的研究環境,這種環境對相關學科研究具有非凡的意義,所以每個艙段研製都是參與國最高科技水平的結晶,在16國中能夠獨立研製科研艙段國家鳳毛麟角。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2.研發建造貴

空間站是個「燒錢貨」,80年代美國啟動空間站項目,為了得到國會批准,NASA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終以1票極其微弱優勢通過國會審批,得以啟動項目。空間站預算約500億美元,美國是發起者,所以負擔系統的大頭-研發費276億美元,俄羅斯承擔30億、歐航局貢獻36億、日本出資35億、加拿大買單10億,外在軌組裝費各艙段約110億美元。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據公開媒體報導,實際上空間站的建造及運營費用遠遠超過當初預估的500億美元,直逼16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燒錢的科技合作項目。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經過2008年次貸危機,但是大多數歐洲國家並未真正走出經濟衰退的陰霾;再加2020年convid-19的全球肆虐,各國經濟再次受到重創。就在本周歐盟峰會,為了討論歐盟內部「救助基金」項目,分成兩大派別,差點造成歐盟峰會走進死胡同。在此大環境下,還有多少歐盟國家有雅興參與到新一代空間站的建設項目中來。




3.使用成本大

按照設計,空間站建成後常年駐留6~7人。由16國共同參與此次國際計劃,因受到各國經濟與政策的影響,獨立研製相應艙段進度快慢不一,不同艙段又將影響周邊艙段的發射和空間組裝進度。太空人不得不多次出艙進行安裝與調試,延遲空間站投入正式使用的時間。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90年代初俄羅斯接經濟蹣跚,資金不到位,拖延研發進度,迫使空間站一度考慮關閉,好不容易熬出頭,再遇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又失事,二次重創建設進度,項目延遲到2010年才基本建成。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為了維持在空太空人基本生存條件。每年每名太空人平均需消耗860kg各類主副食品、日常和個人用品。按照2.2萬美元/公斤發射成本,維持空間站太空人基本生活生理開銷11~13億美元。上述數據僅是維持國際空間站人員的維持費用。據航天專家估計,若考慮設備老化,更換以及地面指揮控制系統,每年的維持空間站運營費用不少於30億美元



4.參與國家「少」

雖說有16個國家與組織參與空間站的建設與運營,真正具備獨立研製並發射的艙段能力的國家也就2~3個。美國在2003年太空梭折戟沉沙,直接迫使空間站的組裝計劃被拖延好幾年;俄羅斯在整個空間站項目中受國內經濟條件限制,除了「曙光」與「星辰」號艙段外未再有其它亮點。日本雖然具備獨立研製艙段能力,但沒有直接用自己火箭發射,送到美國有太空梭分3次送入軌道組裝完成。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歐洲10餘國聯合40家公司共同製造的 「哥倫布」號實驗艙,是歐空局對空間站唯一貢獻,終於把參與國的名字寫到了國際空間站中。

據查詢公開資料顯示,為空間站進行設備艙段發射,只有俄羅斯質子號火箭、歐空局阿里安5號火箭以及美國太空梭,其他國家尚無發射記錄。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明天再談談造成國際空間站後續計劃久拖不決的主觀方面原因。您的看法就是我們不斷更新的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二)
    遙想裡根總統1984年上臺就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逼得蘇聯也飛速發展出了和平號軌道站(國際空間站的前身),大把大把掏銀子,最終掏空了蘇聯的身子骨,把前蘇聯給直接忽悠沒了。現在搞了國際空間站,總不能在對方面前大搖大擺的架起望遠鏡直接窺視吧,而且邊上還有這麼多的第三世界邊上監督著,想動手也沒難啊。想當年無論是美國的天空實驗室,還是前蘇聯的&34;和&34;號軌道站,都是自家建,自家用,跑到別人頭上,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好不舒服。
  • SpaceX即將再次與國際空間站(IIS)對接
    第一次成功發射:2020年5月30日-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美國宇航局(NASA)的兩名資深太空人與龍飛船機組人員一起登上了軌道實驗室,這是美國自2011,並成功與軌道實驗室對接。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全球博弈(quanqiuboyi)——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解讀,8000
  • 中國空間站與當年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有何不同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在建的空間站與在軌飛行的國際空間站有什麼不一樣天宮空間站中國載人空間站被稱為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運轉。天宮空間站包括核心艙「天和」、實驗艙「夢天」和「問天」、載人飛船「神舟」和貨運飛船「天舟五個模塊,組成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裡,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2011年,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它重約80噸,內部體積達到了368立方米,大約相當於一棟120平的房子飛在空中,前後接待了三批太空人,載人任務於1974年2月8日結束,任務非常短暫,隨後天空實驗室被封閉,於1979年7月11日返回地球大氣層燒毀。從性質來講,天空實驗室僅有一個對接口,也屬於第一代空間站。這也符合它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是趕鴨子上架為了應對蘇聯壓力上馬的。
  • 沒有中國為何也稱「國際」?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的參與?
    1998年,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發射入軌,國際空間站開始建立。在過去的20年裡,來自19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百位太空人曾在這裡停留或執行任務。這個經由多國合作才建立完成的空間站向人們展示了國際合作的魅力,它也告訴我們,只有要精誠合作,就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 最貴馬桶(淨水機)將飛往國際空間站
    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Don Pettit有個精妙的比喻——昨天的咖啡變成了明天的咖啡。ISS運送補給之外,這次發射還有個重要任務——要將價值1.6億元的通用廢物管理系統(UWMS)送上去,方便太空人們上廁所。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日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NASA表示,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正在「制定計劃以隔離、確認和修復洩漏源」,當前洩漏水平仍處在標準範圍內,「不會對太空人或空間站帶來危險」。
  • 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參與?背後原因令人深思,西瓜視頻講航空
    但就是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合作性工程設施卻始終沒有中國人的身影,無論是建設階段還是完善運營階段,中國的國旗和太空人始終都沒能踏足這一空間站,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且聽小獸給大家娓娓道來,希望大家聽完後能有收穫。
  • 中國自己建造的空間站能比得上國際空間站嗎
    自1971年開始,人類經歷了4代空間站。目前,還在地球軌道上漂浮的國際空間站是第四代空間站,它的大小在420噸級左右。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的建設目標為第三代,它的大小大約為80-100噸級,但是我們還留有許多可擴展的接口,可以擴展成100多噸級的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漏氣顯「報廢危機」?唯一替代品在中國,2022年建成
    很遺憾16個國家中沒有中國,因為一來中國當初經濟落後,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太過燒錢;二則是美國反對中國加入,警惕中國成為可以與美國抗衡的大國。不得不說,美國有時候眼光很毒辣,中國的確有潛力成為世界強國,並且在美國百般打壓下還是壯大了。16個國家合作而成的國際空間站當然是個好東西,在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甚至有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
  • 對比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主要區別在哪
    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首先是在設計方案上,人類空間站的發展其實共經歷了四代,如1971蘇聯發射的禮炮一號,1973年美國發射的天空實驗室,以及我國的天宮一號都是第一代空間站,這些空間站本質上是實驗飛行器,僅設置有一個對接口,每次僅能對接一艘飛船。像天宮一號承擔的便是,驗證飛船對接、太空行走和長期在軌運行等任務,這為日後中國空間站的運行打下基礎。
  • 外媒:中國公布天宮空間站計劃,可與國際空間站相媲美
    近10年來,中國的航天科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五月初長徵五號的順利升空,有國外航天機構認為中國航天已經完全超過歐盟、日本等國。六月初有外媒報導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建設天宮空間站的新計劃,預計這個中國即將建成的新空間站(CSS)將在未來與16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ISS)相「媲美」。
  • 第1657回:國際空間站曙光號,載人太空飛行器實驗室
    阿爾法(Alpha)空間站」,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理由是此名字暗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而蘇俄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直至2011年5月底,共完成了27次長期考察(長期考察1-27),1次進行中(長期考察28),11次計劃中(長期考察29-39)。
  • 國際空間站(ISS)持續一年多的氣體洩漏現象 原因或與溫度短暫改變有關
    國際空間站(ISS)持續一年多的氣體洩漏現象 原因或與溫度短暫改變有關(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美國太空總署(NASA)9月29日表示,國際空間站(ISS)上的太空人通宵檢查後,終證實空間站內持續已一年多的氣體洩漏現象,源於俄羅斯的太空艙星辰號(Zvezda),原因或與溫度短暫改變有關。
  • 中國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已開始「散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明年將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就是空間站工程的全面實施。目前,工程全線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規建造計劃,為後續空間站實現長期穩定在軌運營做好準備工作。
  • 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中國空間站有可能成為太空唯一空間站
    美國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或者最晚2028年落幕,為什麼會落幕最關鍵原因就是缺少資金支持。參與空間站的國家經歷金融危機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都已經沒有精力出資出物。美國新一代空間站目前還在圖紙階段遙遙無期,太空在2022年以後,中國空間站將有可能成為太空唯一空間站!
  • 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對比中國空間站,主要區別在哪
    ,也就是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俄羅斯欣然同意,並且將日本、歐盟的幾大國家一併納入其中,一共包括十六個國家。而中國後來居上,憑藉自己的努力也建造起了中國空間站,那麼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裡呢?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人類對於宇宙的觀測雖有數千年的歷史,但直到 20 世紀,人類才開發出了進入太空的航空技術。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
  • 中國空間站正式部署,為什麼NASA局長要求保住國際空間站?
    今天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9月24日NASA局長要求保住國際空間站,他建議可以把它承包給私人公司進行維護。而就在此前三天,我們剛好宣布了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當然,我不認為NASA的反應能如此神速,事實上我國的空間站建設早在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後就已經開始正式部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