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通信網絡面臨嚴峻考驗—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2020年,火星窗口嚴重擁堵
深空通信網絡面臨嚴峻考驗

 

2020年的火星將賓客盈門,它將「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但若不精心謀劃,仔細打算,可能會因接待窗口時間有限造成通信網絡的嚴重擁堵。

美國太空新聞網3日報導了這顆紅色星球面臨的窘境——各類航天飛行器發射後需要開展大量遙測和跟蹤,但多國發起的多項火星任務,將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地面跟蹤網絡帶來巨大壓力,其作為國際合作夥伴的能力也將受到挑戰。

火星任務列表很長

現在,讓我們細數一下2020年的火星任務——

NASA的火星2020漫遊器、歐洲空間局(ESA)的ExoMars2020漫遊器和平臺、中國的軌道器/著陸器/流動站、阿聯的希望軌道飛行器、印度的火星軌道任務-2,以及美國私營航天企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紅龍」火星著陸器。

除了新來的訪客,原本已在火星軌道上的其他任務,包括NASA的「奧德賽」軌道飛行器、火星氣氛和揮發性演變任務(MAVEN)軌道飛行器,歐空局和印度的「火星快車」及追蹤氣體軌道儀等,都還在按計劃運行。火星上還有NASA的「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車,以及將於2018年登陸火星的「洞察」號火星地質勘探太空飛行器。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火星探測局火星中繼網絡辦公室主任查爾斯·愛德華茲說:「這將是6個獨立的新任務,代表6個不同的航天組織,包括9個獨立的太空飛行器,再加上目前正在開展的9個任務。」

深空網絡重任在肩

NASA的深空網絡(DSN)是用於與火星太空飛行器通信的大型無線電天線網絡,由JPL負責運營,除了為火星及其他深空太空飛行器提供網絡支持,還為在地球軌道運行的太空飛行器提供幫助。現在,JPL正在進行詳細的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火星新探測器的湧入。

DSN項目經理斯提芬·裡奇頓介紹說,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個時段。第一個是2020年夏天,屆時幾乎所有的火星任務都要在這一限定時間內發射;第二個是2021年初,火星任務將全部抵達火星軌道或登陸火星。

雖然DSN在規劃和應對意外事件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且已做好應急準備,但裡奇頓說:「2020年面臨的火星及非火星任務量龐大,需要更新現有機制才能更好地提供支持,所以,我們正在研究新的應急處理程序,以便適應新情況。」

從哪裡尋找中繼服務

科羅拉多大學科學院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布魯斯·亞克斯基認為,這麼多火星任務將引發諸多問題,包括如何處理從各類太空飛行器傳回地球的數據,以及如何同時處理多家軌道運營商的雙向通信。

雖然「奧德賽」仍可能作為通信中繼繼續工作,但自本世紀以來,這個在火星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已開始逐漸老化。

「MAVEN有一個固定天線,但並不具備同時提供中繼服務和實施自身科學研究的能力。」亞克斯基說,「因此,我們希望尋找更多提供中繼服務的太空飛行器。」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參與了支持運營「奧德賽」和MAVEN,還擁有處理進入火星大氣層、下降並著陸的經驗,比如2008年5月觸及火星表面的「鳳凰」號。該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學習如何更好地為其他任務提供支持。

此外,於2016年10月進入火星軌道的歐空局ExoMars氣體追蹤軌道器上,載有兩個NASA提供的中繼設備,該硬體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行了測試,確保了火星和地球之間數據傳輸的中繼兼容性。

處理數據能力有待提升

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火星通信業務,愛德華茲說,絕對需要跨國公司整合下載和上傳數據的能力。「關鍵是NASA的DSN與歐空局及更廣泛的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建立可以互操作的空間通信協議。」

目前,DSN還推出了新技術,能同時跟蹤四個太空飛行器,讓更多的任務得到現有設備的支持。

裡奇頓說:「我們還在與非NASA火星任務協調發射或到達時間,儘量避免在短時間內發生太多航天事件。」

上一個如此高密度任務期是2003年和2004年,雖然順利完成了諸多任務,但是,「即將到來的2020年—2021年窗口期絕對不容小覷,需要嚴陣以待。」愛德華茲強調。

(科技日報北京5月4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年會以「迎接航天新時代,開創深空新紀元」為主題,以特邀大會報告和專題學術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來自全國60多家從事深空探測及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斬獲4項重量級國際大獎;今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自主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 "黑馬"泗陽,闖入中國紡織行業矩陣,江浙坯布廠家面臨嚴峻考驗
    "黑馬"泗陽,闖入中國紡織行業矩陣,江浙坯布廠家面臨嚴峻考驗 2020-08-31 16:19:40 來源:中國紡織報   據各集群地區統計,2020年上半年
  • [足彩310]09055期大勢解讀:米涅羅面臨嚴峻考驗
    巴甲·難度大,選膽需謹慎本周巴甲又是雙賽,連續作戰對各球隊都是考驗,爆冷的機率增大,競猜難度也很大,彩民選膽時需慎重考慮。領頭羊米涅羅本輪再次面臨嚴峻考驗,對手戈伊亞客場3勝2平1負,僅輸給利斯菲1場。不過,從威廉1.73 3.40 4.00的開盤看,戈伊亞贏球的可能不大,但1不可少。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上海也正在推進「光進銅退」全光纖通信網絡升級改造項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居民享受更好的通信服務保駕護航。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用戶對網際網路流量的需求日益增長,如何提升光纖通信的容量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光纖通信技術自出現以來帶來了科技和社會領域的重大變革。
  • 馬斯克面臨最嚴峻考驗:SpaceX載人航天成敗在此一舉
    如今SpaceX正面臨著自2002年成立以來的最大考驗。5月27日,總部位於加州的SpaceX公司計劃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兩名資深太空人鮑勃·貝恩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臺送往國際空間站。
  • 「天問一號」即將著陸火星,如何實現深空通信?
    據2021年1月3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截止目前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830萬公裡。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深空測控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深空光通信技術
    從歷史上看,提高測控通信工作頻率,獲得更有效的傳輸能力是一個有效的技術途徑。NASA深空網及其所支持的太空飛行器向更高頻率的遷移就是其深空通信能力穩定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在20世紀60年代使用L 頻段(900MHz)和S頻段(深空分配的2.29—2.30MHz)的頻率。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9月29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使用自動化網絡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之後再將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的數據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野生動物服務執法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的數據結合起來。
  • 人類重返月球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重要意義都不足以維持載人登月計劃的可持續發展,因為載人登月需要的經費過於高昂。 吳季認為,航天科技從誕生開始,其屬性就與國防、軍工,以及科學探索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屬於由政府投資的特殊領域。也形成了責任重大要求零失誤,因此存在大量冗餘設計、大量重複試驗,人員趨於老齡化,政府訂貨形成非市場機制的價格壟斷,從而成本高企的怪圈。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李永全:修憲後,普京的繼任者都會面臨嚴峻的考驗
    俄羅斯也面臨重建政治制度的任務。此時的俄羅斯聯邦,仍沿用蘇聯時期的名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曾經共同反對戈巴契夫、與蘇聯中央政府對立對抗的俄羅斯上層精英,無論是在社會經濟政策還是政權建設方面, 此時開始出現分歧、矛盾和對立。
  • 三峽大壩面臨竣工以來最嚴峻考驗 爭議話題常存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回望三峽  實踐正在檢驗著三峽。7月20日,三峽水庫迎來了流量達7萬立方米/秒的洪峰。這是工程竣工以來,所面臨的最嚴峻考驗。他是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的副總工程師,關於三峽調度的權威發言人。  同樣的問題,他要在不同場合解釋若干遍。比如,在三峽大壩的防洪標準問題上,他每天都要給面前或者電話裡的記者們不斷「掃盲」。  這一切均緣於他身後的三峽大壩。7月19日,三峽建成以來最大的一次洪峰抵達宜昌。這座大壩的防洪能力被洪水推到了時代的高處。
  • 俄專家:太難了,考驗7個月後到來
    米特羅法諾夫強調:「火星探測計劃最嚴峻的挑戰都是火星表面著陸,進入火星軌道只是一個常規的任務。蘇聯在1971年曾經發射過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但是並沒有進行表面探測活動,這項探索工作後來只有歐美在繼續。需要注意的是,火星著陸才是這次探索任務的最難階段,將決定著任務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如果中國成功了,將是人類深空探索的一項最高榮耀。」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NASA:深空網絡!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深空網絡了。這是NASA建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部分,主要目的就是支持星際任務中的無線電通訊,當然也還有其他作用,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敏感的通信系統。當旅行者一號要發回信息時,會自動將天線對準地球。但是由於距離原因,他的信號也是越來越少了,據悉現在只有一臺電腦還與他保持聯繫,沒有人會特別注意了。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
  • 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千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和「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自此,中華民族的「奔月」夢想逐步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相繼發射成功,火星「繞落巡」任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
    圖片來源:新聞聯播作為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五院研製團隊經過4年多的艱苦攻關,按節點順利完成了探測器的模樣研製、初樣研製、正樣研製、大系統對接試驗等工作。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天問一號任務的工程目標為: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EDL)、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