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過去5年,是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重視程度最高、投入力度最大、動員範圍最廣、貧困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5年。為確保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西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突出高位統籌,注重打牢基礎,強化頂層設計,廣泛凝聚合力,下好精準扶貧「攻堅棋」。
圖為山南市曲松縣邱多江鄉江塘村合作社的農牧民身著民族盛裝現場展示彩色氆氌和傳統藏毯技藝編織。
一雙巧手開創致富路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次仁宗巴是山南市加查縣安繞鎮熱果村遠近聞名的「女能人」。因患小兒麻痺症,左腿落下了殘疾。說起以前家裡的情況次仁宗巴娓娓道來,「我家裡有三口人,弟弟和我,還有雙目失明的父親,沒有特長,日子過得很清苦。」面對貧困的家,她沒有灰心,反而更激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雖然殘疾,但還有一雙手,我可以用這雙手做很多事情。」就這樣,次仁宗巴憑著自己的一雙巧手,開始了她的創業路。在村委會的幫忙下,她開始學習編織氆氌技術。為了學到好技術,勤奮好學的她東奔西走、到處拜師學藝。天資聰穎的她,勤奮加努力,使她的編織技術不斷提高,出師並獨自承攬業務。學會了編織氆氌技術後,她又開始自學縫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做出樣式美觀、別致大方的藏族服裝,深受周圍群眾好評,許多人家辦喜事都找她做藏被、藏墊或藏裝。
永不滿足的次仁宗巴,在政府的幫助下,又開始步入了學習農業種植技術的行列。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她學會了藥劑拌種、化肥施用、良種精選和果樹嫁接、蔬菜種植等技術。短短2年間,她家種植的蔬菜、水果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收益。
隨著農牧民安居工程的深入實施和自家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她家原有的破舊房子擴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藏式二層小樓。收入多了,次仁宗巴又幫弟弟買了輛車子,跑起了運輸,小日子如今越過越紅火。
圖為章巴村藏家樂 攝影:劉睿
積極動腦用科學致富
聊到阿乃的致富故事,要從幾年前說起。那時,阿乃一家五口人雖然不缺衣少食,但生活談不上多麼富足。儘管阿乃一家有8畝耕地,但由於觀念陳舊、科技意識淡薄,靠傳統的耕作方式,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入並不理想。「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阿乃反覆思考,最終她得到的答案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於是,她自費購買了相關的農業科技讀本,利用空餘時間學習,並主動向科技人員和有經驗的鄰居討教。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種地的收入可觀,全家人的生活得到了較大改觀。
在逐步富裕起來的同時,阿乃還積極利用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的旅遊資源優勢,開辦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藏家樂」。熱情主動的她,經常為來客介紹昌珠鎮的旅遊景點,還主動帶遊客到藏民家中,品嘗藏式食品,體驗藏族文化,向國內外遊客展示農牧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得到了遊客的好評。阿乃把自家的「藏家樂」搞得有聲有色,並自籌資金開起了百貨商店,家庭收入從以前的每年2萬元增長到3.5萬元。由於阿乃的辛勤努力和不斷學習,阿乃被乃東縣昌珠居委會評為「雙學雙比」致富女能手。
圖為媒體聚焦西藏自治區「兩會」。攝影:楊慶軍
次仁宗巴和阿乃的致富故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據西藏「兩會」公布,過去五年,西藏貧困人口由86萬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33萬人,減少了5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2.33%下降至12.4%。
2018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8年,西藏自治區將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續保持16%以上,減少貧困人口15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以下,2100個貧困村居退出,25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
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一個個莊嚴承諾,一串串沉甸甸的數據,一幕幕各族群眾用汗水改善生活的場景,都將繼續在西藏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這片熱土上,一批又一批源源不斷地譜寫出新的「致富故事」。(中國西藏網 綜合/周晶)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