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6期:拼多多提供10萬份免費核算檢測,新型...

2020-12-04 前瞻網

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新型豬流感病毒 具有大流行病潛力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能引發大流行病的新型豬流感病毒。法新社報導,這種名為G4的豬流感病毒是從2009年大流行病的H1N1流感毒株演變而來。中國農業大學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科學家指它呈現出「高度適應感染人類的所有基本特徵」。

達安基因實際控制人將由中山大學變更為廣州市人民政府

7月2日晚間,達安基因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中山大學通知,中山大學已於6月30日與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籤訂《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將持有公司100%股權無償劃轉給廣州金控,公司實際控制人將變成廣州市人民政府。據了解,此次國有股權無償劃轉已獲得教育部和廣州市國資委的審批,尚需履行國有產權調撥、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反壟斷審查等程序。

中國疾控中心:北京新冠疫情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CDC)公布「6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其中病毒來源分析中指出,從2例確診病例及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環境採集的標本中獲得的3株病毒基因分析顯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老」;可以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也排除今年4月前北京本地傳播毒株或武漢流行毒株導致本次疫情。

科學家揭示TRIM35抗流感病毒雙重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TRIM家族蛋白抗流感病毒天然免疫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蛋白與細胞》(Protein & Cell)。該研究發現,TRIM35是維甲酸誘導基因I(RIG-I)信號通路介導Ⅰ型幹擾素(IFN)產生的正調控分子,闡明了TRIM35抑制流感病毒複製和致病的分子機制。

研究建立新型可預測多核苷酸刪除基因組編輯系統

最近,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於胞嘧啶脫氨以及鹼基切除修復(BER)原理,首次將野生型SpCas9與胞嘧啶脫氨酶APOBEC、尿嘧啶糖基化酶(UDG)以及無嘌呤嘧啶位點裂合酶(AP lyase)組合,建立了新型的多核苷酸靶向刪除系統(AFIDs),並成功在水稻和小麥基因組中實現了精準、可預測的多核苷酸刪除。

研究鑑定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團隊,在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系統鑑定了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和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

主效基因往往具有較高的等位基因頻率、容易被自然選擇固定且不易被遺傳漂變丟失,因此能夠更容易從基因組中檢測到,且與表型具有強的相關性。為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團隊通過對14種山雀科鳥類的基因組比較研究,揭示了一個潛在的主效基因(COL27A1),調控因適應青藏高原地面覓食和掘洞築巢生活習性的地山雀的特化而長且彎曲的喙。

世衛組織:全球已分享超六萬個新冠病毒基因序列

當地時間7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舉行新冠肺炎研發進展發布會,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幾乎所有國家都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目前已有超過六萬個基因序列,讓科學家可以著手進行流行病學追蹤,研究病毒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以及病毒的變異情況。

世衛組織:尚無證據表明D614G突變會導致更嚴重的病情

7月3日,針對有實驗室研究發現新冠病毒D614G變異可能導致病毒加速複製和加強其傳播性,世界衛生組織一位高級官員表示,D614G突變並非新的變異,研究顯示29%的新冠病毒樣本都出現了該變異。此外,帶有該變異的病毒早已在歐洲及美洲傳播,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其會導致更嚴重的病情。

《RNN》:揭示SARS-CoV-2單一基因上調如何導致細胞因子風暴

近日,在《恢復性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雜誌中,研究者描述了AhR通過IDO1-犬尿氨酸-AhR信號通路過度激活,導致"系統性AhR激活症候群"(SAAS)的過程。作者還假設,針對AhRs和IDO1基因下調的治療應該可以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研究人員表示,冠狀病毒(CoV)對AhRs的直接激活可能導致不同的表型疾病圖像,這取決於感染後的時間、整體健康狀況、激素平衡、年齡、性別、共病,但也包括調節AhRs的飲食和環境因素。

研究:6萬年前尼安德塔人基因可能會增加新冠重症風險

近來自德國和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組遺傳自6萬年前的古老基因與COVID-19死亡風險增加有關。在對義大利和西班牙3199名COVID-19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攜帶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的一組特定基因的人死於冠狀病毒的風險可能更大。其中,需要使用呼吸機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中,70%具有該基因變體。

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的演化分離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

普遍認為許多人類傳染病出現在新石器改革後,但關於麻疹出現的確切時間仍有爭議。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對1912年的麻疹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並使用選擇導向的分子時鐘模型來確定麻疹病毒和牛瘟病毒分離的時間。分析結果顯示麻疹在人類出現的最早時間可能在公元前六世紀,和人類大城市興起幾乎同時發生。

基因療法進步催生個體化療法監管框架

近日,FDA生物製品審評與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副主任Celia Witten博士在Gene Therapy雜誌發表文章指出,真正發揮定製療法的潛力,滿足嚴重病症患者的未竟醫療需求,需要轉向能夠提供個體化治療產品的端對端方法,尤其是在直接使用載體基因療法、基因修飾細胞療法,以及反義寡核苷酸(ASO)基因療法的領域。制定監管框架,是實現支持個體化醫藥產品開發的基礎,這種框架,與過去一直採用針對數以萬計或更多患者開發醫藥產品的方法有所不同。

以色列創新署批准成立基因編輯技術聯盟

近日,以色列創新署(IIA)批准成立以色列基因編輯技術聯盟CRISPR-IL,該聯盟將開發用於基因組編輯的高級計算工具,以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端到端的基因組編輯解決方案。資金總投入3600萬新謝克爾(約合1036萬美元),執行期限18個月,可再延長18個月。

研究發現生牛奶會傳播危險的抗生素耐藥基因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科學家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也就是俗稱的生牛奶,蘊藏著大量的抗菌抗性基因,在室溫下放置時,會非常迅速地催生危險的細菌。研究人員對牛奶樣品中的遺傳物質進行了歸位,發現生牛奶中 "含有的ARGs(抗菌素抗性基因)比巴氏奶顯著增多"。

研究發現Pax5促進V基因重組機制

奧地利維也納生物中心(VBC)分子病理研究所(IMP)Meinrad Busslinger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發現Wapl 抑制 Pax5,從而促進免疫球蛋白重鏈(Igh)環擠壓造成的V基因的重組。該研究於2020年7月1日發表於《自然》。他們證明基因座收縮是由整個Igh基因座上的環擠出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在pro-B和pre-B細胞中,Wapl的表達被Pax5特異性抑制,通過增加黏著蛋白在染色質上的停留時間,促進了延伸的環擠出。

國家藥監局發布行業標準《核酸提取試劑盒(磁珠法)》

近日,國家藥監局正式發布行業標準《核酸提取試劑盒(磁珠法)》。據悉,該標準由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安徽省立醫院、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所等共同制定。此標準對核酸提取試劑盒(磁珠法)的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等進行了相關規範,填補了該領域標準空白,促進了該行業產品的長遠發展。

華大基因擬募資20億元 擴大基因診斷試劑及DNA合成產能

7月1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2020年度創業板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募資不超過20.12億元,募集資金計劃投向五個項目。五個項目分別是:青島華大基因檢測試劑生產及基因檢測服務項目、醫學檢驗解決方案平臺建設項目、雲數據處理系統升級項目、生物樣本庫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華大基因「火眼」日檢測通量超16萬人份

由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目前已在北京、武漢、深圳、天津等13個城市落地,日檢測通量超16萬人份。在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座「火眼」實驗室已啟動或在洽談中,日檢測通量將超過30萬人份。

拼多多聯合華大基因向六大群體提供10萬份免費核酸檢測

7月3日,拼多多宣布將聯合華大基因,即日起為軍人、警察、醫護人員、教師、傷殘人士、軍烈屬等六大群體,提供總量為10萬人份的免費核酸檢測,覆蓋北京大興、豐臺、順義、西城、朝陽等。該活動持續到7月14日。

精準療法公司Sarepta與Hansa達成4億美元協議

7月3日,罕見病精準療法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宣布與Hansa Biopharma達成協議,獲得獨家全球性許可,開發和推廣imlifidase作為一種預治療手段,擴展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和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LGMD)的基因療法的使用範圍。Imlifidase是一種能夠切斷IgG抗體的蛋白酶。根據協議條款,Hansa將獲得1000萬美元的前期付款,並有資格獲得總額可能高達3.975億美元的額外開發、監管和銷售裡程碑付款。

科華生物兩項體外診斷試劑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

7月3日,科華生物公布,公司收到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兩項《醫療器械註冊證》(體外診斷試劑),產品名稱為類風溼因子測定試劑盒(膠乳免疫比濁法)、抗鏈球菌溶血素O測定試劑盒(膠乳免疫比濁法)。以上新產品醫療器械註冊證的取得,豐富了公司產品線,將對公司發展具有正面影響。

熱景生物擬投資2億元建設全場景免疫診斷儀器、試劑研發與製造中心

6月29日,北京熱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為了實現公司研發、辦公、生產集合運營以提高公司工作、運營效率,公司擬投資2億元人民幣建設「全場景免疫診斷儀器、試劑研發與製造中心項目」,其中使用公司剩餘 6,824.90萬元超募資金投入項目建設,不足部分公司自籌補足。

生物技術公司AGC Biologics擴大海德堡中心的pDNA服務開發能力

近日,生物技術公司AGC Biologics已宣布在德國海德堡擴建其pDNA卓越中心,致力於對其服務組合進行不斷創新和擴充。這家全球性生物製藥合同開發與生產組織(CDMO)正在進一步擴大業務,以滿足市場對質粒DNA(pDNA)的工藝開發與生產日益增長的需求。100萬歐元的實驗室擴建投資包括顯著擴大實驗室區域,以及增添人員和一流設備,旨在通過設計流程培育高通量技術和提高質量。

沃森生物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獲批臨床

6月28日,沃森生物公告稱,公司作為共同申報方於近日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審批結論為應急批准本品進行臨床試驗,適應症為預防由SARS-CoV-2感染所致的疾病(COVID-19)。本疫苗是中國首個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mRNA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目前僅有美國、德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基因療法再遇挫:最安全的AAV基因治療致兩名患者死亡

Audentes Therapeutics 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中,接受了高劑量基因治療後,2020年6月23日發生了第二例死亡,患者因嚴重細菌感染和敗血症而死亡。2020年5月Audentes表示,X連鎖肌小管肌病(X-linked Myotubular Myopathy XLMTM)的一名患者接受名為AT132的基因療法治療後死亡。該患者是接受較高劑量AT132的三名患者之一,死於敗血症。死亡的兩名患者有肝臟疾病史。

基因技術公司Genome Medical完成1400萬美元B輪融資

7月1日,遠程基因組技術和服務公司Genome Medical宣布完成1400萬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Samsung Catalyst Fund領投,現有投資人、創始人和其他合作夥伴跟投。融資資金將用於擴大其臨床遺傳學護理和運營,解決虛擬護理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基因組健康護理專家的短缺。

Carmine與武田籤署研究合作協議 研發並商業化變革性非病毒基因療法

7月1日,生物技術公司Carmine Therapeutics(博泌生物)宣布與武田籤署一項研究合作協議,利用Carmine Therapeutics的REGENT™技術(基於紅細胞外囊泡)發現、開發和商業推廣治療兩種罕見病的變革性非病毒基因療法。根據協議條款,Carmine Therapeutics將獲得預付款,作為研究資金支持,並可獲得總額超過9億美元的分期付款以及分級版稅。

細胞及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商「和元生物」完成約2億元Pre-C輪融資

細胞及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商「和元生物」宣布完成約2億元Pre-C輪融資,由倚鋒資本領投。據了解,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公司布局啟動臨港大規模精準產業園建設、引進海外高端人才,開發基因治療載體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此將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國內基因治療CRO/CDMO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更好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對重組病毒載體全方位需求。

因組學解決方案提供商「聯川生物」完成1.15億元B輪融資

基因組學解決方案提供商「聯川生物」宣布完成總計1.15億元B輪融資,由杭州和達生物醫藥創業投資領投。2017年10月,聯川生物完成6360萬元A輪融資,由華睿投資領投,如山創投及浙商創投跟投。據了解,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自主基因捕獲平臺及基因合成平臺的研發,及其在臨床基因檢測領域的技術轉化及市場開發。

中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約佔全球的9%-10%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從全球的範圍來看,目前測序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是亞洲市場,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市場增長率均超過了20%,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據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達到102.0億美元,其中中國基因測序產業規模達到92.0億元,如果按照美元比人民幣1:7匯率進行計算,那麼中國約佔全球的9%-10%市場份額。

精準診斷佔我國精準醫療市場的29%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從我國精準醫療市場結構上來看,由於我們在精準診斷髮展較早,該領域發展較為成熟,在整個精準醫療市場中大概佔領29%份額,遠高於全球的17%,其中基因測序在精準診斷產業中佔據了最大份額,所佔比例達52%。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6期: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監管遇阻...
    安哥拉衛生部長盧圖庫塔在10日的揭幕儀式上表示,羅安達「火眼」實驗室的落成填補了該國在全自動檢測病毒方面的空白。復星醫藥自主研發新冠檢測試劑盒列入WHO應急使用清單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復星長徵醫學科學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算檢測試劑盒(螢光 PCR 法)被正式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應急使用清單(EUL)。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7期:法國疫情由當地不明毒株引發,「基因...
    I期臨床試驗在成都完成:安全有效近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完成的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哈爾濱「火眼」實驗室誕生:7天建成、每日可檢測核酸1萬份5月1日,歷經7天火速打造的哈爾濱「火眼」實驗室(氣膜版)項目正式建成,投用後每日核酸檢測通量將達10000份。該萬人通量規模化核酸檢測平臺誕生後,將發揮規模化應急能力、「前哨」作用和覆蓋作用,助力哈爾濱及時精準排查新冠病毒。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03期: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
    東方生物及時跟蹤新冠病毒變異、繼續加快檢測試劑迭代,現成功研發了用於鑑別診斷英國和南非新冠變異毒株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分別為新型冠狀病毒N501Y和HV69-70del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螢光PCR法)、新型冠狀病毒K417N和E484K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螢光PCR法)。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8期:華大「三聯」檢測試劑盒獲歐盟認證...
    據悉,金陵隊列研究專項採用世和基因MERCURY多組學液體活檢早篩技術,計劃為南京市居民免費提供10萬例腫瘤早篩檢測(I期江北隊列1.5萬例)。該項目旨在提高腫瘤高危人群腫瘤早篩早診率,改善預後。該技術可用於通過實時PCR和包括下一代測序(NGS)在內的相關分析方法,利用循環腫瘤DNA(ctDNA)分析檢測組織、血液和腦脊液中發現的癌症生物標誌物等罕見突變。這是Primer-Switch技術的第三項授權專利,該技術提供了一種特異性富集患者標本以檢測相關腫瘤基因突變的方法。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
    原標題: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
    猛獁基金會第三次跨國捐華大基因新冠試劑盒:捐安哥拉一千份據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3月10日發布的消息,此前的3月5日,經中國駐安哥拉使館協調,中國深圳市猛獁公益基金會(Mammoth Foundation)捐贈的中國華大基因(BGI)研製的1000人份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順利移交給安哥拉衛生部下屬的國家衛生研究院。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9期: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
    來自英特爾及聯想的專業技術與生命科學專家將通力合作,為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提供全新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和計算資源,進一步提升其基因測序工具的分析能力,更高效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性。華大基因在全國完成新冠核酸檢測36萬例截至3月2日24時,華大基因已累計完成130萬人份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生產,在全國完成新冠病毒肺炎核酸檢測36萬例。由華大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經從武漢成功複製到深圳、天津、長沙、石家莊、北京、無錫等地區,為疑似排除、臨床確診和患者康復提供重要依據,也為全國復工復產提供科學支撐。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Genome Biology》:新型軟體能夠識別癌細胞基因融合近日,《Genome Biology》發表一項研究,St Jude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公開了一個新型軟體系統,該軟體系統可以更好地檢測基因融合情況。該系統稱為CICERO,可提供有關癌症的更多信息以及藥物治療的新靶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
    基因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在上周的周報中提到,5月27日,在貴州貴陽舉行的「2019數博會生命大數據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基因組雲計算技術開發者峰會(GCTA 4)」上,連續4年參與數博會的華大基因攜新的黑科技到來——用手機進行個人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同時,華大基因自主開發的多組學交互式數據挖掘系統Dr.Tom也在大會上亮相。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龍頭地位穩固!華大基因上半年營收逾...
    基因技術幫珊瑚礁免受全球變暖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基因測序可以揭示造礁珊瑚在進化上的差異,有朝一日能幫助科學家確定哪些種類能適應溫暖的海洋。7月17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它為了解珊瑚的基因過程提供了一個窗口,這些基因使一些珊瑚能夠抵抗劇烈的氣候變化。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5期:檢測試劑盒大賣,華大基因回應「月賺...
    京東健康開通全國首個新冠核酸檢測在線預約服務近日,京東健康與北京金域醫學實驗室達成合作,上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在線預約服務,成為全國首個提供核酸檢測服務在線下單及預約的平臺。據悉,北京金域醫學實驗室是北京市衛健委公布的面向團體和個人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官方指定機構之一。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Zynteglo在歐洲的價格標籤高達157.5萬歐元(約合1210萬人民幣),是繼諾華脊髓性肌萎縮症(SMA)一次性基因療法Zolgensma之後全球第二貴藥物,後者的官宣定價為21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0萬元。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對於目前市場上備受爭議的基因檢測,《辦法》予以了否定。《辦法》指出,除家族遺傳病史之外,保險公司不得基於被保險人其他遺傳信息、基因檢測資料進行區別定價。保險公司銷售健康保險產品,不得非法搜集、獲取被保險人除家族遺傳病史之外的遺傳信息、基因檢測資料,也不得要求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提供上述信息。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此輪融資由比鄰星創投、普華資本和體外診斷資深產業人士等聯合投資。所融資金將用於病原宏基因組mNGS相關設備及試劑盒的註冊報證、檢測服務網絡建設等。本次融資為傑毅生物成立以來的首輪融資。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規模2018年達到39.0億美元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3期:英國專家警告消費級基因檢測結果未必...
    英國基因專家近日在《英國醫學雜誌》周刊上撰文警告說,目前市場上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基因檢測可能會給消費者帶來誤導:當這種檢測結果提示「健康風險」並不意味著消費者肯定會患上某種疾病,而「令人安心」的好結果同樣並不可信。
  • 前瞻基因產業洞察周報第3期:日本花王擬推出個性化基因定製護膚品
    基因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基因鑑定、基因製藥、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克隆等方面。此前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掀起了軒然大波,也讓低調的基因產業走入人們的視野,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24期:高校發明隔離式電子聽診器,微光...
    釘釘新增醫療器械銷售資質 可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4月26日,釘釘(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經營範圍發生變更,新增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第一類醫療器械銷售等相關資質。新增的醫療資質主要用於上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而本次與釘釘合作進行核酸檢測的機構為知名第三方醫學檢測企業迪安診斷。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7期:中國南方現1.1萬年前未知現代人群
    中疾控:北京部分新冠樣本與武漢毒株相比發生四個位點突變7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2020年6月至7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在全球嚴峻的疫情籠罩之下,截至2020年7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共批准全球範圍內15款新冠檢測產品。美國FDA共緊急授權全球範圍內的137款新冠檢測產品。ING 2020 第三屆免疫及基因治療論壇將在上海舉行9月4-5日,上海求實醫藥諮詢有限公司主辦的ING 2020 第三屆免疫及基因治療論壇將在上海舉行。
  • ...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產生新...
    《Genome Biology》:新型軟體能夠識別癌細胞基因融合近日,《Genome Biology》發表一項研究,St Jude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公開了一個新型軟體系統,該軟體系統可以更好地檢測基因融合情況。該系統稱為CICERO,可提供有關癌症的更多信息以及藥物治療的新靶點。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12期:超3000家企業轉產口罩,深大研製...
    深大稱研發成功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2月10日晚,深圳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以及深圳市天深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全球首家單人份2019新型冠狀病毒IgM和IgG抗體化學發光檢測試劑盒宣布獲得成功。該試劑盒採用血清或血漿作為檢測樣本類型,可大大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風險,22分鐘即可得到檢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