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地礦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2019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
大會共邀請18位專家做大會報告並開設主題為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生命科學與醫學、同位素質譜、儀器研發與應用、環境與食品等多個分會場。會議同期還設置了青年論壇專場和學術牆報展示,以促進我國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展示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及增進同行間的學術交流。儀器信息網對本次會議中針對地礦領域樣品的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及應用新進展進行了整理,以饗讀者。
-
重點研發計劃「面向礦床學研究的變革性原位分析新技術」新進展
【系列成果】重點研發計劃「面向礦床學研究的變革性原位分析新技術」新進展礦床,尤其是大型礦床,往往是複雜地質過程多期次綜合作用的結果。現代礦床學研究需要對礦床形成不同期次的複雜產物進行精細分析,以精確限定成礦物質來源,準確釐定成礦時間與期次,查明成礦元素的賦存方式,詳細刻畫元素遷移-富集-沉澱機理,從而精準重建成礦過程。
-
大氣碳同位素雷射在線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劉玉柱教授領導的雷射光譜/雷射質譜課題組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合作,在大氣碳同位素的雷射在線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地質地球所研究出實時在線氧校正高精度鋨同位素測定方法
鋨同位素分析最關鍵的技術進展是負離子熱電離質譜(NTIMS)鋨同位素測定方法的建立。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同位素實驗室副研究員儲著銀及其合作者,通過優化熱電離質譜儀(TRITON
-
地理資源所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東勳及研究員張以春、張華、祁玉平和王玥等,與南京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緬甸東枝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對我國華南、美國德克薩斯和緬甸克倫邦等地區的二疊紀牙形類進行了綜合研究,獲得系列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Earth-Science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地質地球所研究得出始新世新特提斯洋板片斷離模型
沿著雅魯藏布縫合帶新特提斯洋板片橫向延伸超過2500公裡(圖1A),但目前能夠有效制約其斷離的直接地質證據主要局限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西緣的西構造結(南迦巴爾特)地區,如超高壓巖石的折返和地震層析成像觀測等;而縫合帶中、東部地區板片斷離的時間還缺乏直接證據的約束。
-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Li)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Li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匯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匯融合併形成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並控制該海域板內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科學依據,為泛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交互帶空間開發和城市群建設提供地質信息支撐。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地質地球所發明一種實現電感耦合等離子體離子源
同位素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是同位素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釐定地質體的時代、示蹤地質體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如巖漿、變質和熱事件發生的時間、巖漿源區和演化過程等,是探索殼幔相互作用、構造熱事件和地球動力學等前沿科學問題的基礎。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
-
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基於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研究存在爭議、礦產地質研究薄弱等科學問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長安大學湯中立院士團隊,依託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了「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等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陝西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新成果。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2020-06-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同位素效應引起的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相關研究成果以Counterintuitive effects of isotopic doping on the phase diagram of H2–H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