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蘿蔔夏至姜 適時進食無病痛

2020-12-06 人民網河南頻道

  街坊排隊購買燒臘。(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攝

  很多市民喜歡冬至吃羊肉(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攝

  冬至日,廣州曾有宰雞殺鴨燉八珍的習俗。(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黎旭陽 攝

  廣州素有「冬至大過年」的傳統,本周五又將迎來冬至。過冬至,除了人們熟知的吃餃子、吃團圓飯等習俗,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傳統和故事?古人向來視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舉辦一系列祝賀、祭祀活動,在廣府地區,也流傳不少冬至習俗,如拜祖先、「團圓」聚餐、食湯圓、做腊味糯米飯、餵耕牛吃糯米糕、貼「飼耗」……隨著時代變遷,冬至對農耕的指導作用漸漸減弱,只存留祭祖、吃團圓飯等節日習俗。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以冬至為界點,古代節氣開始新的輪迴,《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冬至歷史悠久,起源於周代見制以農曆十一月為正月,冬至便為「小年」,秦漢沿襲周制,「冬至為小年」的觀念得以流傳。待到清代道光年間顧祿在《清嘉錄》書寫「冬至大如年」,冬至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而冬至作為節慶,則源於漢代,盛於唐宋。《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禮記·月令》在冬至日要求「君子齊(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由此可見,在漢代冬至前後,朝廷上下會安身靜體,商旅停業,邊塞閉關,擇吉日舉行「賀冬」儀式。

  到了宋代,過冬至成了普羅大眾的節日,民間私塾也會酌情放行,流傳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的民諺。據《東京夢華錄》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古時冬至如何過節?《周禮·春官·神仕》有「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之說,而《中華全國風俗志》也記載「冬至節,祭掃墳墓」這一習俗。在古代農業社會,先輩們歷經春耕、夏耘、秋收,勞作一年才得以獲取平穩度過冬季的各項物資。因此,每到冬至,皇帝通過祭天薦太廟,老百姓通過祭祖等一系列祭祀活動,把勞動成果奉獻給列祖列宗,感謝祖宗保佑以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邦興盛。

  此外,古人還有冬至守夜習慣,《醉翁談錄》就有「守冬爺長命」的記載,認為男性冬至守夜,能延年益壽。

  冬至蘿蔔夏至姜 適時進食無病痛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古人認為冬至為「陰陽」相爭之日,是預測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時機,甚至可佔卜來年的人間禍福。對於後者,也許與農耕收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豐收年,百姓安居樂業;歉收年,則民不聊生,道盡人間悲歡離合。

  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古人得出不少與冬至相關的諺語,用以揭示天文氣象、飲食進補,指導農業生產。如「冬節夜最長,難得到天光」,說的是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最長。相對而言,次日陽光到來就顯得越晚。

  而「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意思是要在適應不同季節進食恰當食物,以達到養生目的。冬季人們為禦寒,習慣進補而日常少動,體內易生熱生痰,食用蘿蔔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臟腑之氣,夏日食姜則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揭示了氣象與農耕的關係,說的是如果冬至在上旬月到來,天氣不太冷,農戶可養殖更多耕牛,擴大生產;若在下旬月到來,就需要把家中黃牛賣掉,用所得錢買棉被來禦寒。

  廣東省民俗文化協會副會長潘劍明認為,有關冬至的民間諺語,雖無法考究其科學依據,但古人通過日積月累的生活和自然現象總結,一定程度上能指導先輩更好地生活。

  有段古:廣東素有「冬至大過年」說法

  相傳,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古人最先測定的節氣,與春節、端午、中秋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一直備受重視。又因古時冬至關係著農業生產,冬至一到,意味著提醒農戶做好儲備種子的準備,而且新年也近在眼前,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廣東地區,甚至流傳有「冬大過年」的認識。

  元代馬臻《冬至即事》寫道:「店舍喧譁徹夜開,熒煌燈火映樓臺。歡遊未曉不歸去,早有元宵氣象來。」可見,古時冬至夜熱鬧非凡,人們相聚慶賀,一點都不亞於春節的喜慶氛圍。

  潘劍明認為,廣東人感恩重人情,在「冬至大過年」的認識中更感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在歡慶的節日更需酬謝自然饋贈和先祖庇蔭,也祈願宗族團圓,生活和美,由美好的祝願衍生出不少冬至習俗。但隨著社會變遷,一些習俗被淘汰或被簡化,現演變為酬謝先祖、呼籲闔家團圓聚餐的節日。

  冬至習俗

  最傳統: 老一輩還有拜祖先的習慣

  許多老一輩人至今依然將冬至祭祖看作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要在這一天向逝去的先人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在過去一年的庇護。

  居住在白雲區沙貝村的曹婆婆一直遵循舊禮,每年冬至前日,會事先購置鯪魚,「用鹽把鯪魚醃製,再將鯪魚表皮煎至金黃色,用保鮮膜封好放進米缸,稱為『壓冬』。」待到冬至當天,她會早早起床開缸拿魚,寓意年年有餘,再將燒肉、冬柑、湯圓等供品悉數放在大廳敬供祖先。

  「以前日子過得緊湊,完成祭祖儀式後,部分供品就被子女哄搶成為早餐,吃進肚子。」曹婆婆笑言,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孫子們也不再稀罕祭祖供品。

  最懷念: 吃湯圓成「老廣」童年回憶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之品,要全家人圍桌合吃,寓意合家團圓。」潘劍明回憶,四五十年前的廣州,家家戶戶需要自己手工製作小糕點,每逢冬至前後,珠村的街坊鄰裡一般喜歡製作肉包、糖心丸或粉果。「母親在冬至一般需要起早搓粉,每人都需吃幾個肉包或一碗糖心丸才出門。每到這時,我們才知道冬至又到了。」

  他介紹,肉包和糖心丸製作簡單,前者是豬肉粒塞進搓好的麵粉團中,再用小蘇打發酵,後者是將甜的配料塞進粉團,用水煮開而成;廣州粉果則做工稍複雜,用粘米粉製作,塊頭較大,呈透明狀,配料有馬蹄粒、冬菇、豬肉、花生等。據廣州文史記載,廣州粉果曾作為特色小吃招待第一期黃埔軍校教官及家屬,得到當時蘇聯顧問鮑羅廷的誇獎。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對很多廣州人來說,如今冬至吃湯圓已不再是「標配」,反而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過節新形式。90後的小張從潮汕來到廣州已有5年,每逢冬至,都難忘家中沒餡料的湯圓。「冬至前一天晚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搓沒有餡料的冬至丸,再配上紅糖或白糖煮成甜湯丸。」他坦言,以前在家都會吃上一碗,據稱能祈求闔家平安;現在工作忙,儘管在外地,冬至那天仍會去餐館吃一碗湯圓來應節。

  團圓飯: 九道菜餚意味長長久久

  潘劍明認為,冬至因沒有公眾假期,難以引起現代人的關注。不過,到了晚上,廣東人依舊願意聚在一起,享用團圓飯。「以前大多數家庭選擇在家烹調,現在則更願意到餐館聚餐,省下麻煩。」

  住在西華路的馮姨告訴記者,她小時候的冬至記憶離不開一頓團圓飯,通常由母親掌廚,提前宰雞殺鵝,買燒肉,醃製鯪魚,再加上粉絲、蝦米、魚蛋、冬菇、蘿蔔等材料做出九道葷素菜,再分別放進有公雞圖案的「八角碗」中。

  「『九道菜餚既意味著長長久久,也表示了對節日的重視。」馮姨說當時條件差,平常都沒什麼葷菜可吃,因此都特別期待冬至的到來,「吃到最後,連碗中的燜汁都會舔乾淨。」不過現在,她一家人已經習慣上酒樓吃冬至團圓飯,認為這樣省心又省時。

  除了九道菜餚,有一些廣州家庭還會特地做腊味糯米飯。潘劍明說,做腊味糯米飯需要提前買好臘肉、花生、芫荽、蔥等材料,提前處理配料,再將其和糯米混淆蒸煮。在長輩看來,冬季食用腊味糯米飯能暖胃、養生,而小孩子也喜歡吃,「不過長輩擔心小孩吃太多會吃壞肚子,規定最多只能吃兩碗。」

  逝去的習俗: 餵耕牛吃糯米糕和貼「飼耗」

  事實上,關於冬至餵耕牛吃糯米糕和貼「飼耗」的習俗,大多數廣州人都並不了解。記者翻閱資料,找到1956年《廣州日報》曾刊載的冬至報導記載,舊時廣州人過冬至有充滿「廣味」的一套「規則」: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腊味糯米飯,宰雞殺鴨燉八珍(指燉熬八種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時過境遷,祭祖嘗傳統節日美食依舊流傳,但冬至貼「飼耗」這一做法已幾乎無人能識,但在《話說我們的節日》一書中得到印證。書中描述「廣州人既開放,也傳統,從語言到習俗,古風尚存。」 冬至當天,全家人吃完湯圓後,要將幾顆湯圓或糯米丸粘在門楣、窗等屋內各處,用以餵食老鼠。至於此做法的緣由,則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解釋:一是據說因為最初的谷種是老鼠從很遠地方運來,因此人們約定每年鋤禾時要留下一些稻穀給老鼠吃;二是據《鍾馗斬鬼》神話描述的「耗」是「虛耗」,其「所至之處,令人損失財物,庫藏空竭」,因此要用燈照射、擊鼓恫嚇或投遞食物來驅趕。

  此外,1956年的報導也提及古時廣州農村地區會在冬至那天餵耕牛食糯米糕、米汁、酒糟、蘿蔔、菜水等,以犒勞其過去一年的辛勤勞作,同時也是祈盼耕牛在來年能一如既往做出貢獻,換來豐收。但此做法如今也甚少人知曉。(記者葉碧君、申卉)

(責編:尚明楨、黃莎)

相關焦點

  • 為何說冬至大過年?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
    古代重視冬至,因為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曆法準確,測可證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順天應人的資格,所以特別受到重視。《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古人在冬至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拜冬,自魏晉以下,一直存在著按慶元旦的禮俗來過冬至節的慣制。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謂之除夜。」
  • 冬至餃子夏至面 你知道夏至怎麼養生嗎
    冬至餃子夏至面 你知道夏至怎麼養生嗎時間:2020-06-21 09:1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餃子夏至面 你知道夏至怎麼養生嗎 夏至,是古代24節氣中,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沒有之一。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 2020年夏至丨無論夏至,或二十四節氣,30字的標題不足以描述
    2020年06月21日,則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夏至為二十四個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民間有句俗語:「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日長長到夏至」,則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日照時間為全年最長。
  • 冬至羊夏至狗!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客家人這樣過冬至!
    客家人有「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的說法。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冬至羊夏至狗」,冬至前後,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廣東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 農村俗語「冬至始打霜,夏至幹長江」,什麼意思,明年莊稼歉收?
    眼下,冬至節氣馬上就到了,冬至在農村有祭祀的習俗,不過在我們這裡冬至這天少不了蘿蔔餡的大餃子,隨著寒潮的結束,這幾日氣溫有了4~5度的升溫,很多村民為了節約,白天也停了火爐子,走到村口和鄰居聊天。在農村冬至即將到來,村裡老人說,冬至這一天能預測來年的收成和天氣的變化,大家看看靠譜嗎?一、冬至月半腰,過年不戴帽村裡老人說,冬至這一天如果在陰曆的月半,那麼今冬不會太冷,將比往年暖和一些,過年出門拜年也不用穿很厚的衣服!
  • 今日夏至,農諺「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為什麼要吃麵?
    夏至到,農諺「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吃麵有啥說法?文/農夫也瘋狂今天是6月21日,農曆五月十九日,也是24節氣中的夏至。當夏至節氣到了,酷暑也就到了。從夏至這天就開始數九了,每九天為一九,經歷過九個九天以後夏季也就結束了。而在夏至節氣的時候,氣溫不斷升高了,人也因為酷暑難耐而沒有食慾了。那在夏至節氣的時候吃什麼好呢?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夏至節氣這天,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流行吃「夏至面」,也就是苗條,那夏至為何要吃麵?夏至吃麵有啥說法嗎?
  • 夏至和冬至是最值得注意的節氣
    在一年四季中,除了每個季節養生要注意的問題外,有兩個節氣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一個就是冬至,另一個就是夏至。一年有24個節氣,冬至和夏至這兩個節氣在一年裡邊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冬至大家知道,它第一個特點就是太陽直射點到了最南邊了,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第二個特點就是陽氣開始出生了,所以大家說「冬至一陽生」;夏至時太陽到了北回歸線,到了我們大家覺得最熱的時候,這時太陽開始重新向南走,既是最熱的時候,也是陰氣開始生的時候。所以一年裡邊,冬至和夏至這兩個節氣是很特殊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我們老百姓有句古話說,冬至和夏至都是「收人」的時候。為什麼?
  • 二十四節氣|夏至至,農諺「夏至大晴天,無雨到秋邊」什麼意思?
    ——宋·蘇軾《鷓鴣天》夏至簡介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也是夏季第四個節氣,每年06月21日-06月22日時太陽到達黃經90°時交節。它與春分、秋分、冬至一樣,都是反應四季更迭的節氣。說明,古人很早就發現,夏至的北半球白晝最長,夜晚最晚,與冬至正好相反。這裡說的是夏至日,要注意與夏至節氣的區別。此日過後的夏至節氣,隨著太陽直射點的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會越來越短。夏至時間夏至是在公曆每年06月21日-06月22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90°。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印加最大的4個宗教節日
    各地的人們則根據庫斯科頒布的年曆來安排生產作息、適時參祭神明。通過這種方式,帝國對各地的情況了如指掌。中央了解每個地方播種收穫的具體訊息,就能在全國範圍內合理調配各類資源,也能在對外戰爭時根據具體情況恰當地安排軍隊在各地通過的時間和路線。在此基礎上,國際大事獲得了合理安排,經濟計劃成功地運作起來。
  • 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各地麵條惹垂涎
    在幾個城市間,流竄吃麵文圖原創 / 盡色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是,在夏至這件事上,卻在古代就達成了共識: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夏至都是最早被確定的重要日子。東方人講夏至,這個「至」當頂點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西方人則把夏至當做「夏天到了」講。我們說的三伏天,到了西方人眼裡,就是「dog days」。
  • 夏至比冬至長6個多小時
    本報訊(記者 李爽 趙春剛) 昨日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夏至,夏至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平時我們都知道,一年當中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日白天最短,但你知道,夏至日這天長春的白天有多長時間,究竟夏至日比冬至日長多少嗎?
  • 北方夏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國南北夏至冬至各地吃什麼
    ­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的每一個節氣都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在吃的方面也是很有講究,那麼北方夏至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傳統節氣,我國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尤其在食物方面,南北方有很大的差異。夏至節氣的時候,南方嶺南地區會吃狗肉或荔枝,有的地區會吃湯圓。而北方地區的傳統食物中自然是離不開麵食的,所以,夏至北方人吃各式各樣的面。
  • 夏至冬至,你還記得這些知識嗎?
    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而南半球則相反,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長,白晝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啥意思?今年冬至後會冷麼?
    除了尊崇一些習俗外,在農村,冬至日討論俗語也是人們的一個愛好,因為這俗語承載著千百年來的農村文化,各種經驗都被包含其中,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的,就像今天這句「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就是一個非常意義的冬至俗語,下面筆者帶大家來了解下。
  • 夏至一年中最長的一天,除了吃麵,原來還有這些風俗習慣
    馬上就到夏至了。關於一年中最長的一天,夏至你了解多少呢?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 為什麼唐詩中寫夏至的很少,寫冬至的卻很多?
    今天就是夏至了,有什麼夏至的古詩呢,我特意搜索了全唐詩,用題目進行檢測包含夏至的詩只有4首,如果用內容進行檢索,則又多了一首白居易的《思歸》。也就是說在將近五萬首唐詩中只有5首詩是和夏至有關的。接著,我有搜索了表現冬至的詩,用題目進行檢測包含冬至的詩有27篇,而用內容進行檢索,則又多出11首,也就是說唐詩中和冬至相關的詩有38首。相比和夏至相關的5首要多出很多。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呢?我們就要從夏至和冬至在唐代受到重視的程度來說了。
  • 谷歌塗鴉慶祝冬至/夏至的到來
    據外媒CNET報導,北半球的冬至已於12月22日正式到來。為了突出我們中許多人在未來三個月左右可能會遇到的嚴酷天氣,谷歌製作了一個塗鴉(與今年早些時候慶祝秋分到來的塗鴉具有相同的風格),這一次谷歌塗鴉展現的是一個令人驚訝的表情和出現在北極上的雪人。
  • 冬至到,深圳市民笑言氣溫如夏至
    原標題:冬至到,市民笑言氣溫如夏至   近來深圳天氣溫暖,白天最高氣溫在24℃~26℃,今日冬至到來,預計氣溫20℃~27℃,深圳依舊沒有嗅到冬天的氣息,不少市民不禁感嘆「冬至如夏至」。據深圳市氣象臺專家介紹,今年冬至與往年相比偏暖,深圳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上有四成年份無冬。
  •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魚生夏至狗!對這天的荔枝狗肉節咋看?
    比如題主這句俗語「冬至魚生夏至狗」,至今仍流傳著三種說法。而且廣西等地還有夏至舉辦荔枝狗肉節的習俗,外人乍看有點難以接受,是否該保留這種習俗也是飽受爭議!「冬至魚生夏至狗」其實是一種曲解的說法,冬至並不是代表冬季的開始,而冬至的「至」是到頭之意,指這天北半球的太陽要開始北移了,而且這天的白晝時間最短,在民間也有「冬至吃麵,一天長一線」就是指冬至後白晝會逐漸變長。而在寒冷的冬至吃魚生我們這邊沒有這個習俗,因為魚生本身生冷,並不適合在冬至食用,屬於冷上加冷傷害脾胃之嫌!
  • 原來「長到夏至,短到冬至」是這個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一般都在公曆6月21、或22號這天,夏至表示已經真正進入了炎熱的季節了,至就是到、極的意思。夏至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最長。從這天開始,白天的時間又慢慢地變短,短到冬至過後,白天的時間又慢慢地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