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排隊購買燒臘。(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攝
很多市民喜歡冬至吃羊肉(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攝
冬至日,廣州曾有宰雞殺鴨燉八珍的習俗。(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黎旭陽 攝
廣州素有「冬至大過年」的傳統,本周五又將迎來冬至。過冬至,除了人們熟知的吃餃子、吃團圓飯等習俗,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傳統和故事?古人向來視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舉辦一系列祝賀、祭祀活動,在廣府地區,也流傳不少冬至習俗,如拜祖先、「團圓」聚餐、食湯圓、做腊味糯米飯、餵耕牛吃糯米糕、貼「飼耗」……隨著時代變遷,冬至對農耕的指導作用漸漸減弱,只存留祭祖、吃團圓飯等節日習俗。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以冬至為界點,古代節氣開始新的輪迴,《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冬至歷史悠久,起源於周代見制以農曆十一月為正月,冬至便為「小年」,秦漢沿襲周制,「冬至為小年」的觀念得以流傳。待到清代道光年間顧祿在《清嘉錄》書寫「冬至大如年」,冬至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而冬至作為節慶,則源於漢代,盛於唐宋。《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禮記·月令》在冬至日要求「君子齊(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由此可見,在漢代冬至前後,朝廷上下會安身靜體,商旅停業,邊塞閉關,擇吉日舉行「賀冬」儀式。
到了宋代,過冬至成了普羅大眾的節日,民間私塾也會酌情放行,流傳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的民諺。據《東京夢華錄》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古時冬至如何過節?《周禮·春官·神仕》有「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之說,而《中華全國風俗志》也記載「冬至節,祭掃墳墓」這一習俗。在古代農業社會,先輩們歷經春耕、夏耘、秋收,勞作一年才得以獲取平穩度過冬季的各項物資。因此,每到冬至,皇帝通過祭天薦太廟,老百姓通過祭祖等一系列祭祀活動,把勞動成果奉獻給列祖列宗,感謝祖宗保佑以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邦興盛。
此外,古人還有冬至守夜習慣,《醉翁談錄》就有「守冬爺長命」的記載,認為男性冬至守夜,能延年益壽。
冬至蘿蔔夏至姜 適時進食無病痛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古人認為冬至為「陰陽」相爭之日,是預測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時機,甚至可佔卜來年的人間禍福。對於後者,也許與農耕收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豐收年,百姓安居樂業;歉收年,則民不聊生,道盡人間悲歡離合。
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古人得出不少與冬至相關的諺語,用以揭示天文氣象、飲食進補,指導農業生產。如「冬節夜最長,難得到天光」,說的是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最長。相對而言,次日陽光到來就顯得越晚。
而「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意思是要在適應不同季節進食恰當食物,以達到養生目的。冬季人們為禦寒,習慣進補而日常少動,體內易生熱生痰,食用蘿蔔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臟腑之氣,夏日食姜則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揭示了氣象與農耕的關係,說的是如果冬至在上旬月到來,天氣不太冷,農戶可養殖更多耕牛,擴大生產;若在下旬月到來,就需要把家中黃牛賣掉,用所得錢買棉被來禦寒。
廣東省民俗文化協會副會長潘劍明認為,有關冬至的民間諺語,雖無法考究其科學依據,但古人通過日積月累的生活和自然現象總結,一定程度上能指導先輩更好地生活。
有段古:廣東素有「冬至大過年」說法
相傳,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古人最先測定的節氣,與春節、端午、中秋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一直備受重視。又因古時冬至關係著農業生產,冬至一到,意味著提醒農戶做好儲備種子的準備,而且新年也近在眼前,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廣東地區,甚至流傳有「冬大過年」的認識。
元代馬臻《冬至即事》寫道:「店舍喧譁徹夜開,熒煌燈火映樓臺。歡遊未曉不歸去,早有元宵氣象來。」可見,古時冬至夜熱鬧非凡,人們相聚慶賀,一點都不亞於春節的喜慶氛圍。
潘劍明認為,廣東人感恩重人情,在「冬至大過年」的認識中更感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在歡慶的節日更需酬謝自然饋贈和先祖庇蔭,也祈願宗族團圓,生活和美,由美好的祝願衍生出不少冬至習俗。但隨著社會變遷,一些習俗被淘汰或被簡化,現演變為酬謝先祖、呼籲闔家團圓聚餐的節日。
冬至習俗
最傳統: 老一輩還有拜祖先的習慣
許多老一輩人至今依然將冬至祭祖看作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要在這一天向逝去的先人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在過去一年的庇護。
居住在白雲區沙貝村的曹婆婆一直遵循舊禮,每年冬至前日,會事先購置鯪魚,「用鹽把鯪魚醃製,再將鯪魚表皮煎至金黃色,用保鮮膜封好放進米缸,稱為『壓冬』。」待到冬至當天,她會早早起床開缸拿魚,寓意年年有餘,再將燒肉、冬柑、湯圓等供品悉數放在大廳敬供祖先。
「以前日子過得緊湊,完成祭祖儀式後,部分供品就被子女哄搶成為早餐,吃進肚子。」曹婆婆笑言,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孫子們也不再稀罕祭祖供品。
最懷念: 吃湯圓成「老廣」童年回憶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之品,要全家人圍桌合吃,寓意合家團圓。」潘劍明回憶,四五十年前的廣州,家家戶戶需要自己手工製作小糕點,每逢冬至前後,珠村的街坊鄰裡一般喜歡製作肉包、糖心丸或粉果。「母親在冬至一般需要起早搓粉,每人都需吃幾個肉包或一碗糖心丸才出門。每到這時,我們才知道冬至又到了。」
他介紹,肉包和糖心丸製作簡單,前者是豬肉粒塞進搓好的麵粉團中,再用小蘇打發酵,後者是將甜的配料塞進粉團,用水煮開而成;廣州粉果則做工稍複雜,用粘米粉製作,塊頭較大,呈透明狀,配料有馬蹄粒、冬菇、豬肉、花生等。據廣州文史記載,廣州粉果曾作為特色小吃招待第一期黃埔軍校教官及家屬,得到當時蘇聯顧問鮑羅廷的誇獎。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對很多廣州人來說,如今冬至吃湯圓已不再是「標配」,反而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過節新形式。90後的小張從潮汕來到廣州已有5年,每逢冬至,都難忘家中沒餡料的湯圓。「冬至前一天晚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搓沒有餡料的冬至丸,再配上紅糖或白糖煮成甜湯丸。」他坦言,以前在家都會吃上一碗,據稱能祈求闔家平安;現在工作忙,儘管在外地,冬至那天仍會去餐館吃一碗湯圓來應節。
團圓飯: 九道菜餚意味長長久久
潘劍明認為,冬至因沒有公眾假期,難以引起現代人的關注。不過,到了晚上,廣東人依舊願意聚在一起,享用團圓飯。「以前大多數家庭選擇在家烹調,現在則更願意到餐館聚餐,省下麻煩。」
住在西華路的馮姨告訴記者,她小時候的冬至記憶離不開一頓團圓飯,通常由母親掌廚,提前宰雞殺鵝,買燒肉,醃製鯪魚,再加上粉絲、蝦米、魚蛋、冬菇、蘿蔔等材料做出九道葷素菜,再分別放進有公雞圖案的「八角碗」中。
「『九道菜餚既意味著長長久久,也表示了對節日的重視。」馮姨說當時條件差,平常都沒什麼葷菜可吃,因此都特別期待冬至的到來,「吃到最後,連碗中的燜汁都會舔乾淨。」不過現在,她一家人已經習慣上酒樓吃冬至團圓飯,認為這樣省心又省時。
除了九道菜餚,有一些廣州家庭還會特地做腊味糯米飯。潘劍明說,做腊味糯米飯需要提前買好臘肉、花生、芫荽、蔥等材料,提前處理配料,再將其和糯米混淆蒸煮。在長輩看來,冬季食用腊味糯米飯能暖胃、養生,而小孩子也喜歡吃,「不過長輩擔心小孩吃太多會吃壞肚子,規定最多只能吃兩碗。」
逝去的習俗: 餵耕牛吃糯米糕和貼「飼耗」
事實上,關於冬至餵耕牛吃糯米糕和貼「飼耗」的習俗,大多數廣州人都並不了解。記者翻閱資料,找到1956年《廣州日報》曾刊載的冬至報導記載,舊時廣州人過冬至有充滿「廣味」的一套「規則」: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腊味糯米飯,宰雞殺鴨燉八珍(指燉熬八種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時過境遷,祭祖嘗傳統節日美食依舊流傳,但冬至貼「飼耗」這一做法已幾乎無人能識,但在《話說我們的節日》一書中得到印證。書中描述「廣州人既開放,也傳統,從語言到習俗,古風尚存。」 冬至當天,全家人吃完湯圓後,要將幾顆湯圓或糯米丸粘在門楣、窗等屋內各處,用以餵食老鼠。至於此做法的緣由,則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解釋:一是據說因為最初的谷種是老鼠從很遠地方運來,因此人們約定每年鋤禾時要留下一些稻穀給老鼠吃;二是據《鍾馗斬鬼》神話描述的「耗」是「虛耗」,其「所至之處,令人損失財物,庫藏空竭」,因此要用燈照射、擊鼓恫嚇或投遞食物來驅趕。
此外,1956年的報導也提及古時廣州農村地區會在冬至那天餵耕牛食糯米糕、米汁、酒糟、蘿蔔、菜水等,以犒勞其過去一年的辛勤勞作,同時也是祈盼耕牛在來年能一如既往做出貢獻,換來豐收。但此做法如今也甚少人知曉。(記者葉碧君、申卉)
(責編:尚明楨、黃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