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昨天推送的內容有幾處拼寫錯誤,訂正之後,重新發表。
今天重新閱讀了CVD大牛Pulickel M. Ajayan在2014年發表在Nat. Mater.上的關於MoS2和WS2異質結生長的文章,正所謂萬事究其理是科研中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不同實驗條件下兩種單層TMD材料是如何形成不同形式(垂直和平面)的異質結的原因。暫且不管這些原因是不是實驗真實的情況,但至少這些理論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文獻信息:Yongji Gong et al. Vertical and in-Plane Heterostructures from WS2/MoS2 Monolayers. Nat. Mater. 13, 1135-1142, 2014.(相關文獻請PDF版本請加入QQ群獲取:574543664)
該工作成功的一大原因是作者在生長WS2時,使用了Te和W的混合物(質量比10:1),而不是選用WO3作為W源。作者發現,當使用WO3作為W源時,將會得到MoxW1-xS2合金材料(Fig. 1),而不是WS2。
Fig. 1 (A) 單層MoxW1-xS2合金的OM照片; (B)該合金材料的Raman譜; (c)該合金材料的PL譜。
正如Fig. 2的Te-W合金相圖所示(一個查合金相圖的強大網站:http://www1.asminternational.org/AsmEnterprise/APD),在反應溫度區間,Te有助於降低W的熔點,使得W溶解在Te中,這樣就形成液態物質,所以生長WS2的過程不是氣態過程,而是液態反應。而MoO3與S反應形成MoS2是氣態反應過程。液態反應的反應速率慢,氣態反應的反應速率快,這也就導致了異質結的形成,而不是形成合金相。另外,Te的存在是必須的,如果僅僅用W作原料,得到僅僅是WS2的顆粒,而不是層狀材料,如Fig. 3所示。
Fig. 2 Te-W合金相圖。
Fig. 3 僅用W作為W源,得到僅僅是WS2的顆粒。
作者使用的實驗裝置如下:分別將MoO3以及Te/W粉末放置在兩個SiO2/Si片上,沉積產物是沉積在放置Te/W粉末的襯底上。通過實驗作者發現,在低溫下(650℃),所的產物是WS2/MoS2平面異質結,而在高溫下(850℃),所的產物是WS2/MoS2垂直異質結,在750℃下,所的產物是兩種形式的異質結共存。這表現出了異質結形式具有溫度生長選擇性。
Fig. 4 實驗裝置示意圖以及在650和850℃下生長得到的WS2/MoS2平面和垂直異質結。
這種通過調節生長溫度而得到不同形式的異質結機理是什麼?
針對此,作者提出了低溫下平面異質結的形成是生長動力學結果,而高溫下的垂直異質結則是生長熱力學結果。
作者採用以下模型來解釋不同形式異質結的溫度選擇性生長行為:設三角形WS2的邊長為L。無論是平面異質結還是垂直異質結,此兩種情況的邊界能是基本一樣的。而在生長過程中,對於平面異質結來講,所需能量主要是WS2與MoS2的邊界結合能,而對於垂直異質結而言,其所需能量主要是WS2與MoS2的範德瓦爾斯相互作用能。邊界結合能與接觸長度成線性關係,定義為αL,α是連接單位長度所需的能量,以化學鍵結合為主,其值為1.62eV/Å。而範德瓦爾斯相互作用能則正比於WS2與MoS2的接觸面積,該值為,其中β是形成單位面積異質結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範德瓦爾斯相互作用能,其值為0.026eV/Å2,而因子則來源於WS2的三角形形狀。對於邊長為1μm的WS2三角形來講,平面異質結和垂直異質結形成所需的能量分別是1.62×106eV和1.1×1010eV。L越長,則兩者差距越大。因此,垂直異質結是熱力學穩定態。
在低溫下(650℃),WS2通過化學鍵連接到MoS2的邊緣所需能量比在MoS2的頂上成核生長所需能量更小,因此形成平面異質結。在高溫下(850℃),此時環境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克服在MoS2頂上的形核勢壘,形成熱力學穩定態,因此得到垂直異質結。
該公眾號運行平臺的宗旨是為大家提供促進科學信息經驗交流的平臺,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自己的科研素材,比如文獻解讀,數據處理方法,畫圖經驗總結,投稿經驗等至上述郵箱,一經錄用,立即由本公眾號發表,以後由發表內容得到的各種讚賞等都會分文不少的獎勵給內容作者,期待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