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新的聯邦組織並且將支出增加4倍

2020-12-06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據報導,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周四提議,美國需要成立一個新的機構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除此之外,還需要將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經費增加4倍。

這位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在其博客Gates Notes上表達了自己的這個看法,當前其他商業領袖正在推動美國下一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和美國國會制定有意義的氣候政策。周三,共有42家公司發布了請求,希望美國政府制定持久的兩黨氣候解決方案,微軟也是其中之一。

2016年11月,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宣布退出旨在對抗氣候變化的《巴黎協議》。拜登在當選下一任總統後,承諾美國將重新加入該協議。拜登還希望限制企業在公共土地上進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

而蓋茨心中有著更大的目標。他在周四表示,他希望看到美國建立一個名為「國家能源創新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Energy Innovation)」的組織。

蓋茨在博文中寫道:「當前美國沒有負責評估和培育偉大想法的中央辦公室。例如,關於清潔燃料的研究是由能源部、交通部和國防部的辦公室管理的,甚至還有美國宇航局。同樣,關於儲能的研究責任至少由能源部的四個辦公室來負責。」

今年早些時候,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美國蔓延,蓋茨退出了微軟董事會,開始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上,該基金會為疫苗的研發提供了資金。除了經常在媒體上談論疫情之外,他還會談到氣候變化問題。今年2月,著名出版社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將出版蓋茨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

在當前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蓋茨排在第三位,他表示美國在清潔能源研究上的投入應該比現在提升4倍。

他在博文中寫道:「在清潔能源研究方面,聯邦政府每年投入的資金大約為70億美元,而每年對醫學研究投入的資金超過了350億美元。將能源與健康置於同等地位,將是關鍵的一步,它將創造超過37萬個就業崗位,同時也將推進清潔能源的發展。」

蓋茨表示,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可以作為他想像中的機構的模式。

他寫道:「國家健康研究院為什麼如此成功?它有一個明確而又具體的任務。它擁有非政治性領導人,讓獨立的研究人員以科學為導向,而不是每隔幾年就改變優先事項的政治工作人員。其組織方式讓每個獨立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都擁有權力,而且它得到了兩黨政策制定者和公眾的大力支持。」

他表示,他所設想的國家能源創新研究院可以在整個能源領域設立研究所,類似於能源部在各地設立的國家實驗室,每個實驗室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重點,例如交通脫碳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德國直面挑戰
    德國聯邦政府上個月出臺了「氣候保護計劃2030」,以期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5%的目標。這是德國氣候內閣經過近半年的反覆磋商後最終推出的計劃。德國默克爾被稱為「氣候總理」,她希望以此回應德國激烈的黨派競爭和高漲的民眾呼聲,並在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 比爾蓋茨呼籲美國組建專門機構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新浪財經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周四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建議美國政府組建一個新的機構,專門應對氣候變化,並投入相當於現在5倍的資金來研究可再生能源。美國42家大企業周三籤署了一項倡議,呼籲「制定雄心勃勃的、持久的兩黨氣候解決方案。」微軟是其中一員。蓋茨周四表示,他希望看到美國建立一個名為國家能源創新研究所的組織。他在文章中寫道:「目前還沒有一個中央辦公室負責評估和培養偉大的想法。
  • 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報告:協同應對交織的危機
    目前至少有51個國家制定了國家健康適應計劃,全球在健康適應方面的支出在2018-19年度增加到所有適應支出的5.3%,2019年達到184億美元(指標2.1.1和2.4)。 2017年,醫療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到全球總排放的4.6%,醫療部門正採取重要舉措來減少自身排放,儘管這些措施還處於早期階段(指標3.6)。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的極端氣候時間強度和頻率都會有所增加,類似於「利奇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自然災害事件可能會變成常態,那麼應該如何應對和適應呢。瑞士氣候情景預估根據瑞士聯邦氣象和氣候辦公室2018年發布氣候情景預估報告指出,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中葉及以後,瑞士將經歷「更加乾燥的夏季」,「強降水」,「炎熱天數增加」和「降雪稀少的冬天」。因此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尤為重要。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其中,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超過2360億斤,比去年增加近200億斤,東北糧食增量對於全國糧食增產及平抑國內物價起到重要作用。雖然目前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增長,但面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我們是否可以高枕無憂?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 德國政府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至2023年將投入540億歐元
    德國政府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至2023年將投入540億歐元 2019-09-21 09:45:5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比爾·蓋茨向美國國會推廣新核反應堆,願自掏腰包10億美元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蓋茨對議員們表示,他將自掏腰包10億美元,加上在私人投資領域籌集10億美元,與聯邦資金一起為其創辦的泰拉能源公司一項未投入實際使用的技術進行試驗。不久前發布於個人博客的2018年度總結中,蓋茨為「能源」章節著墨頗多。相比於風電與太陽能,蓋茨對核能青睞有加,稱其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理想能源」。他認為,當前核反應堆存在的問題與風險,可以通過創新來解決。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六、健全體制機制  完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信貸政策和投資政策,充分發揮價格槓桿的作用,形成有利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並根據工作需要,適當增加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財政投入。完善有利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法規,依法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 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大選結果將決定應對氣候危機速度
    這一事件發生在全球綠色復甦熱潮興起之際,總統大選結果將直接決定美國應對氣候危機的速度。2015年,全球共196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並於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確立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到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1.5℃以內;全球儘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並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但川普在其任期內一直對氣候科學持懷疑態度,視全球氣候變化為一場「騙局」。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歐巴馬時代限制鑽井、成本計算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及特許權使用費等措施,不僅阻礙了聯邦的能源生產,也妨礙了油氣產業的就業。時任美國環保局局長Scott Pruitt認為精準計算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十分困難,有關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存在巨大爭議,所以不認為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最主要原因,並且將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評價為一個「壞協議」。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項目選擇了我國最典型的巖溶地區開展調查與研究,取得的成果揭示出巖溶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性,構建了巖溶作用過程增匯試驗示範,編制完成巖溶碳循環及碳匯效應調查評價技術規程,構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具體而言,項目取得了以下4方面的重要成果或進展。  一是創立了巖溶動力學理論。
  • 植萬億棵樹:應對氣候變化 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當前,生物滅絕的速度已經是過去一千萬年平均值的數十至數百倍,並且還在進一步的加速。以最低成本實現 1.5℃目標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表明,自然損失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而由於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導致紅樹林、泥炭地和熱帶雨林損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持續加劇氣候變化。樹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佳的碳捕獲與碳封存載體,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風險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推動再造林的遠大目標與行動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指導並開展大規模植樹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最優方案之一。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第一,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核心目標的減緩氣候變化,會產生較為顯著的汙染物減排效果,對於發展中國家汙染較為嚴重的區域,這種環境協同將更明顯。但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管理和環境標準越來越嚴格,減緩氣候變化的環境效益將逐漸降低。應對氣候變化對汙染物減排和空氣品質的影響程度,與已經實施的環境政策和管理的嚴格程度密切相關。
  • 《氣候變化動態》特刊——《華沙回聲》第3期
    他強調「海燕」這一極端氣候事件證明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我們不能坐視氣候談判的僵局,我們需要動員發達國家解決問題」。 斐濟代表在發言中指出,COP19 是一次「落實會議」,落實峇里到多哈氣候變化大會上締約方通過的決定。此次會議應確定一些優先領域,包括資金問題,技術轉讓,能力建設,適應,損失損害補償機制,及應對措施等。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原創 鍾寰平 中國環境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布了我國新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對世界許下了積極的承諾。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