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邏輯分析

2021-01-08 國際電力網

「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結構低碳化發展取得靚麗成績。2018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首次低於60%,2019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雙雙突破「兩億千瓦」,水電、核電平穩發展,能源結構低碳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對於電力系統而言,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十三五」時期的低碳化發展成績單?

理解電力系統的低碳化水平,至少需要從裝機和發電量兩個方面分析。

下表給出了2015-2019年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及其增速變化情況。數據來源為《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8-2020),2015年數據來源為《2016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

表1. 2015~2019年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及其增速變化

由表可知:

在裝機方面,2019年與2015年相比,火電裝機持續降低6.5個百分點,其中煤電裝機比重持續降低7.2個百分點到51.8%;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比重分別持續增長2和7.4個百分點;水電裝機比重持續降低3.5個百分點;核電增長0.6個百分點。發電裝機結構低碳化水平顯著提高。

在發電量方面,2019年與2015年相比,火電發電量佔比持續降低4.2個百分點,其中煤電發電量比重持續降低3.7個百分點,但仍處於62%以上高位;風電、太陽能發電量比重分別持續提高2.2和2.4個百分點;水電發電量比重有下降趨勢,2019年比2015年降低2.1個百分點;核電發電量佔比持續增加1.8個百分點。可見,煤電仍是我國最重要的電源類別,在發電量結構中佔比超過六成。與電源裝機結構低碳化顯著成績比較,我國發電量低碳化水平改善得不顯著。

筆者認為,我國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呈現「喜憂參半」的局面——喜的是風光新能源裝機和電量比重雙雙提升、煤電裝機比重大幅降低;憂的是煤電發電量比重仍然過高,超過60%,而風光新能源發電量比重過低,不足9%。

到底該如何理解我國的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筆者認為,關鍵是深刻認識和緊緊抓住風光新能源發電對燃煤發電的替代作用這條主線。

表2給出了2015年~2019年將火電分為煤電與其他發電(主要是燃氣發電和生物質發電)之後的發電量構成情況。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比重提高了4.6個百分點。在火電方面,火電總體發電量佔比降低了4.2個百分點,其中,煤電降低3.7個百分點,其他火電降低0.6個百分點。水電發電量佔比有下降的趨勢,減少2.1個百分點。核電發電量佔比緩慢提高,增加1.8個百分點。但核電與水電發電量有一定的對衝現象,兩者發電量總佔比始終保持在22%~23%之間左右。這與核電多處於沿海受電區域,而水電多處於西南送電區域有關,當來水情況不理想時,受電區域核電通過提高發電量實現補充。

表2.  發電量結構調整後的發電量構成

將表2中的數據進行年同比yoy處理後(當年數據減去上一年數據的變化值)得到表3。正值表示當年佔比超過上一年,負值表示當年佔比低於上一年。

由表3可見,2016~2019年,風光新能源、核電發電量佔比增量始終為正(即發電量佔比持續增加);煤電發電量佔比增量始終為負(即發電量佔比持續降低);而水電發電量佔比增量2016~2018年連續為負(即發電量佔比持續3年下降),僅2019年為正值,處於一種波動趨勢;其他火電除了2016年外,其他年份處於微增趨勢。如果將核電與水電作為一個整體看,核電+水電組合2016~2019年呈現「U」形變化的波動趨勢。

由此可見,我國電力系統的低碳化主力應該是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核電,水電受來水情況影響有較大不確定性,燃氣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由於受到上遊燃料價格和可及性影響可作為局部調節性的電源。

表3. 發電量結構進行同比yoy處理後的佔比增量情況

新能源發電量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對燃煤發電量的完全替代?筆者認為,最理想的條件是:煤電發電量佔比年增量始終保持負值且要大於新能源發電量佔比年增量(即燃煤發電量佔比持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要大於新能源發電量佔比),核電+水電發電量佔比年增量始終保持正值。需要重視的是,水電發電情況對新能源發電能否實現對煤電發電量完全替代的重要因素,即來水情況對新能源發電影響很重要。

對我國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的外延和內涵應該是:

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的外延:包含電源結構低碳化和發電量低碳化兩層含義,而且後者更為有現實意義,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的內涵:重點是新能源發電量對燃煤發電量的替代。但在近中期(未來10年內),因為存在水電來水不確定因素影響,新能源發電量對燃煤發電量替代效果如何將在很大程度將取決於核電+水電組合的發展情況。

筆者認為,我國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邏輯應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加快新能源發電發展,使其yoy值足夠大,足以覆蓋煤電、核電+水電發電量yoy值的波動。

二是保持其他火電(燃氣發電、生物質發電)一定的發展速度,使其與發電量yoy增長值相匹配。

三是重視水電與核電的發展,兩類電源分別地處沿海受電區域和西部送電區域,存在對受電區域的雙重保障作用,需要統籌考慮,由於兩類電源開發建設周期較長,現在應該加緊謀劃(以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開發、沿海核電建設為重點),積極實施。

四是加快東中部受電區域風光新能源發展,建立當地電能多樣化供給方式和「遠中近」相結合的多層次電能保障體系,形成能有效對衝西部水電來水不確定性造成的供給緊張情況。

五是加快建立適應我國西電東送跨區跨省大電力流交換、東中部受電區域多樣化多層次電能保障體系協同發展的市場機制、調度體系和規則。

以上是從我國過去幾年電源結構與發電量結構的變化方面,理解我國電力系統低碳化發展。但在這些數字背後,特別是這些帶有「+、-」符號的數字背後,都有著深刻、複雜的因素影響,如燃料價格、市場規則、政策趨勢、供需變化、產業調整,甚至是氣候變化等。如何找到中國電力系統低碳發展、清潔發展乃至綠色發展之路,需要我們理解主邏輯,抓住主線,找到破解問題的「金鑰匙」——應該是一套「組合鑰匙」。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力系統的發展困境
    關於電力系統結構體系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說,中國電力工業結構體系的定義是指服務於社會主義價值工程的建設而創立的,必然同國家的方針政策密切聯繫,但它的本身不是方針政策,而是在方針政策決定之後組織實施的理論分析判斷,就是為了發揮系統的功能及達到系統的目標,利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建立一套分析範疇體系,進而制訂一套經濟有效的處理步驟或程序,或提出對原有系統改進方案的過程
  • 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呼喚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
    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呼喚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黨委書記、院長 杜忠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電力系統從小規模、分散式供電系統,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
  • 系統推進我國煤電優化發展:布局調整、功能轉變、政策建議
    建設能源網際網路是承接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電網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新時代和新戰略下,對能源網際網路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國網能源院能源網際網路研究所聚焦於能源網際網路基礎理論、綜合能源系統規劃優化與市場機制、能源電力轉型發展、能源網際網路新技術新元素、城市智慧能源系統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
  •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現狀和發展研究
    摘 要:綜述我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發展的過程,詳細探討了我國繼電保護未來發展趨勢。隨著計算機、網絡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繼電保護必將向綜合自動化技術方向發展。計算機控制技術成功運用到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使得未來繼電保護技術發展趨勢具有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特點。   我國繼電保護學科、技術、繼電器製造和人才隊伍培養從無到有,在小活吸收國外先進繼電保護設備和運行技術的基礎上,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和豐富運行經驗的繼電保護隊伍。經過60年的發展和探索,我國已經建成了繼電保護研究、設計、加工製造、運行維護和教學的完整體系。
  • 國家能源局:能源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大綱以電力系統為核心與紐帶
    電動汽車是交通運輸系統電氣化轉型的重要手段,而能源網際網路本身是以電力網絡為核心,涵蓋石油網絡、天然氣網絡以及交通運輸網絡的多層耦合網絡系統,因此能源網際網路的建設能夠為電動汽車提供更為完善且具有較強通用性的基礎設施。在能源互聯背景下,電動汽車作為一種分布式儲能設備,將能夠與電力系統更好的對接,從而優化系統運行,提高交通運輸系統以及整個經濟社會的低碳化水平。
  • ...書記、院長杜忠明: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呼喚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
    與此同時,我國在發電及輸變電裝備製造、規劃設計及施工建設、科研與標準化、系統調控運行等方面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電力工業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能源行業正在全面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推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
  • 經濟向低碳化方向發展,呼聲基本上都是充耳不聞?
    當世界其他國家都在追隨全球能源轉型的軌跡,從化石燃料轉向替代能源形式時,無論是為了創造一個低碳化的未來,還是為了在迫在眉睫的低碳化經濟中保持活力,美國都落在了後面。COVID-19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基本沒有預料到的對工業和經濟現狀的破壞,許多專家認為,這些特殊的情況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可以讓全球經濟重新向低碳化方向發展,構建世界經濟論壇所倡導的 "能源新秩序 "和 "大重置"。世界經濟論壇並非孤軍奮戰。聯合國、國際能源署、歐盟等國際機構,目前都在考慮或積極起草綠色刺激計劃。
  • 電力物聯網是未來電力系統一大發展方向
    物聯網應用於智能電網是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其將有效整合通信基礎設施資源和電力系統基礎設施資源,提高電力系統信息化水平,改善電力系統現有基礎設施利用效率,為電網發、輸、變、配、用電等環節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梅生偉:電力系統的偉大成就及發展趨勢 ​
    19世紀後期,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等電力設備及輸配電技術迅速發展,各種小型的區域電網逐漸被聯結起來, 人類社會進入了大電網時代。歷經一個多世紀,電力系統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系統,其規模龐大,結構複雜,技術、資金和人員密集,堪稱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工程成就。
  • 社科院朱彤:探討能源轉型問題,「小邏輯」要服從「大邏輯」
    「小邏輯」要服從「大邏輯」「在進行能源轉型相關現實問題分析與政策制定時,不同利益主體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應遵循『小邏輯』服從『大邏輯』的原則。」朱彤在發言時表示。所謂「大邏輯」即為能源轉型的方向和趨勢,以及未來能源系統的基本特徵。
  • 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基本概念
    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對電價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的改革,一方面是電價結構由發電價格、輸電價格和配電價格三大電價構成;另一方面是電力交易市場由電力用戶和用電結構的組成。因此,從電力用戶和用電結構的角度來講,對於電力行業用電降價的對象圍繞電力用電大戶和工業園區是有政策支持的降價條件,即電力需求側管理,一般的居民住宅用電在短期時間內不太可能涉及到明顯的降價問題。此外,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基本概念應該是要包括了企業管理體制的內容。
  • 核能在我國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藍皮書作為每年定期出版物,對外公布我國核能發展的重要年度數據,客觀、公正、專業地全面反映和分析我國核能行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從核電生產運行、核電工程建設、核能科技創新、核燃料循環產業、核電裝備製造、核能行業管理與安全保障以及核能國際合作7個方面介紹了2019年中國核能產業發展情況,並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對我國核能發展趨勢作出分析和展望。
  • 中國電力工程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電能的輸送和分配主要通過高、低壓交流電力網絡來實現。作為輸電工程技術發展的方向,其重點是研究特高壓(100萬伏以上)交流輸電與直流輸電技術,形成更大的電力網絡;同時還要研究超導體電能輸送的技術問題。20世紀出現的大型電力系統將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諸環節綜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中空間跨度最廣、時間協調嚴格、層次分工極複雜的實體工程系統。
  • 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潛力分析
    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長期深耕分布式電源、微電網和綜合能源系統的政策管理、規劃運營和技術經濟等方面研究。本專欄將圍繞分布式發展潛力分析、分布式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綜合能源系統、微電網調峰輔助服務等,結合相關研究成果和思考與讀者共赴一場思想盛宴。
  • 高壓電力監控系統的設計以及實際應用案例的分析
    高壓電力監控系統的設計以及實際應用案例的分析 acrelwyy 發表於 2020-12-03 16:25:26 摘要:介紹中信右岸一期項目的電力監控系統,採用智能電力儀表採集配電現場的各種電參量和開關信號
  • 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路徑多
    (文丨本報記者 盧彬)需正確認識靈活性價值煤電、氣電、抽水蓄能等均可以為電力系統提供靈活性,但在我國煤電裝機整體過剩、大量存量煤電可實施改造的情況下,煤電靈活性改造的單位千瓦造價具有明顯成本優勢。但據記者了解,煤電的靈活性改造優勢目前並未充分發揮。
  • 《電力系統分析》15#
    B、隨著系統負荷增加,系統頻率將會增高。C、隨著系統負荷減少,系統頻率將會降低。D、隨著系統負荷減少,系統頻率將會增高。2、電力系統備用容量有(   )。D、機組的勵磁調節特性7、電力系統的一次調頻主要與以下哪些因素有關?
  • 【電力十三五】姜紹俊:電力發展注重轉換效率
    「十三五」電力發展要注重效率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專職顧問 姜紹俊  2014年8月7日,國家能源局召開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正式部署「十三五」能源規劃編制工作。當前面臨的是產能過剩,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電力消費秩序產生某些紊亂,加劇了預測的難度。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行業的電力消費即將進入飽和期。
  • 世界能源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3D列印技術應用於太陽能電池...
    能源將繼續向著低碳化、綠色、高效方向發展。電池儲能將在改變儲能裝機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尖峰負荷時段的電力能源系統中起到電源的作用。儲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給能源系統帶來顯著變化,同時,在化石燃料需求上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畢竟,儲能將越來越多地取代火電,在電力能源系統中發揮強大的電源調節能力。
  • 全球與中國電力系統備用電源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一、2016-2026年中國電力系統備用電源產能、產量、產能利用率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二、2016-2026年中國電力系統備用電源產量、表觀消費量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三、2016-2026年中國電力系統備用電源產量、市場需求量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第七節 新冠肺炎(COVID-19)對電力系統備用電源行業影響分析    一、CO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