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達爾文研究的是它 也許物種起源就是另一種版本了

2020-12-03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一種斐濟蜜蜂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進化生物學認為,新物種出現並進化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但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斐濟高山地區發現的稀有蜜蜂講述了另外一個版本的進化故事。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這些蜜蜂提供的證據表明,它們還沒來得及適應不同棲息地,就已經進化成許多種類。

該文章第一作者、弗林德斯大學的詹姆斯·道裡說:「科學家們通常認為,適應新棲息地和生態環境會推動並促進物種多樣化,但我們發現,單一蜜蜂物種在斐濟的殖民化行為最終進化出20多種地方性蜂種。至少對斐濟蜜蜂而言,物種的多樣性是由於無法很好地適應棲息地所致。

研究作者、弗林德斯大學副教授邁克·施瓦茲補充說:「如果達爾文研究的是斐濟蜜蜂而非加拉帕戈斯的雀科,他可能對物種起源得出不同結論。」

研究人員解釋稱,斐濟蜜蜂的「祖先」起初在氣候寒冷時定居於低地,但隨著氣候變暖,低地變得太熱導致蜜蜂無法舒適地生活,因此,這些蜜蜂便分道揚鑣,遷往不同山坡安家,這些「各自為政」的蜜蜂種群後來演化成新物種,且此後每個氣候周期都有可能產生新物種。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鑑定出的22種斐濟蜜蜂物種中,受溫度限制,大多數生活於極其有限的海拔範圍內,其中14種來自不同的山頂

道裡指出:「這說明自殖民斐濟以來蜜蜂適應新氣候的速度有多慢,這種系統發育信號可能表明,蜜蜂面臨與氣候有關的滅絕風險。確實,自上世紀70年代『現身』以來,一種斐濟蜜蜂的數量日益稀少,人們也由此開始關注來自其他山峰的13個物種。如果氣候繼續變暖,這些蜜蜂可能無處可去,因此,遏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有利於物種多樣性的保護。」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物種起源》:版本學及其他
    所以我常跟年輕朋友們說,儘管你們現在壓力很大,要追蹤前沿,要發表文章,但還是要看一些「閒書」,因為這樣的閱讀在你以後的研究中會給你想像不到的啟發和靈感,像《物種起源》這樣的名著尤其如此。    《物種起源》是少數幾本可以稱得上改變了世界的書,這樣的書還有大家熟悉的《聖經》,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它是這一級別的名著。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你看的《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第幾版?看錯版本可是要會錯意的喔
    該書責編宋暘的這篇編輯手記,講述了譯者與編者如何多版比對找尋「最佳」翻譯母本、如何通過不同版本的《物種起源》去發現達爾文觀點改變的蛛絲馬跡,以及如何從原書的「只有一張插圖」到插圖版的圖文並茂。距古生物學家苗德歲教授所譯「譯林人文精選」版《物種起源》出版,已有5年。
  • 《物種起源》,你會讀哪個版本?
    底本:並非完美著作   或許對英文世界國家的人來說,《物種起源》的版本不是一個問題,每個版本都在出版,可以自由選擇。對中國讀者來說,就有一個翻譯的問題,儘管翻譯家會選擇他認為的最好的版本,但對讀者來說就是唯一選擇。
  • 科學網—《物種起源》,你讀哪個版本?
    底本:並非完美著作 或許對英文世界國家的人來說,《物種起源》的版本不是一個問題,每個版本都在出版,可以自由選擇。對中國讀者來說,就有一個翻譯的問題,儘管翻譯家會選擇他認為的最好的版本,但對讀者來說就是唯一選擇。 而不同中文版本的出版,對讀者來說不僅是多了一個選擇,而且對這部經典增加了認識。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農牧民早就發現了,如果留下最肥的豬不吃,那麼它配種生下的後代就會比別的豬更肥一些。而留下最優質的穀子充當明年的種子,就會讓作物變得越來越好。藉助於生物可以遺傳的突變,人們可以在漫長的時光當中主動改變生物的種種特徵,而且這種改變可以有著很多的維度。牧民養牛基本上就是為了吃,最多再偶爾充當勞動力。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59年11月24日。該書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
  • 歷史上的今天,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以下資料來自網絡公開資源,由孫壯編輯整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在160年前的今天,1859年11月24日(農曆1859年11月1日),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歷史循環論讓位於進步史觀,它當時更多地預示著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然而一百多年後,這個理論並沒有徹底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物種的起源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那麼達爾文的理論究竟遇到了哪些挑戰?物種起源之謎究竟還能否被揭開?達爾文的理論1859年11月下旬,達爾文的著作《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首次出版,並迅速發行了三個版本。在這本著作中,達爾文提出了他的進化論理論。
  • 給孩子買《物種起源》,哪個版本好?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自出版至今161年仍舊是經典。在注重擴大知識面的今天,它絕對應是孩子的書架上的書。我在一年多前給娃買的《物種起源》是由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兩個韓國作者編輯的漫畫版。漫畫版最大的好處就是易讀,孩子不會覺得枯燥,而且很有趣。它的定位就是科學普及。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
  • 達爾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物種起源》的由來
    1859年十一月二四號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正式出版一共是一千多冊發行當天就銷售一空,從這天起進化論逐漸的撼動整個世界!達爾文圖片來源於網絡達爾文1836年曆時五年的環球航行結束,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這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
  • 聖經解密:從聖經中的生物演化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作為一個較真的程式設計師,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好好研究一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看看他的理論依據是都靠譜!剛好最近抽出了幾天時間,好好拜讀了一下達爾文第一版本的《物種起源》!不得不說,達爾文是一個比較認真的人,也比較實在!但本人對他的《物種起源》的論據,確是實在不敢認同的!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物種起源》第一版發行,共1250冊,當日便銷售一空。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進化論逐漸撼動整個世界——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一生物學的理論,意外地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乃至中國現實產生巨大影響,且至今不絕。
  • 達爾文曾把《物種起源》「捂」了15年
    >  昨天,旅美知名生物學家、唯一獲得「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羅美爾獎」的亞裔教授苗德歲,作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為南京市民講述了「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的故事。苗德歲通過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向觀眾展示了達爾文鮮為人知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  據介紹,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苗德歲翻譯的《物種起源》也正式上市。同時,少兒版《物種起源》也將上市。  達爾文學醫從手術臺逃跑  「達爾文註定是一個大科學家,不想當科學家幾乎不可能。」苗德歲說,達爾文的血脈裡就流著科學基因。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22歲的達爾文從大學畢業後,並沒有按部就班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登上了名為「獵犬」號的輪船,開始了環球考察。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之後,達爾文用了20年的時間來實驗、整理、分析,最終用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闡述新物種是如何形成的: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由其祖先通過極其緩慢的進化而來的。1959年,達爾文將自己的想法匯集成書,公開出版,這就是現在依然十分有名的《物種起源》。
  • 達爾文20年的痛苦「難產」出的《物種起源》,真正的貢獻是什麼
    1836年他環球航行結束回到倫敦,直到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中間20多年啊,他一直磨磨蹭蹭,既然所有資料已經收集完了,包括標本啊,進化論的思想啊都已醞釀完成,20多年他為什麼就是不動筆?但是說身體真的不好呢,其實這20多年他也幹了不少事兒,比如說他在倫敦的鄉下養鴿子、蘭花,然後還研究一種生物叫藤瑚,他還寫了一部四卷本的關於藤瑚生活史的輝煌巨著。可他為什麼就是不寫《物種起源》呢?有人說,達爾文在繼續認真地準備他的理論,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理論不完善、資料不完備,所以他才種蘭花啊,養鴿子啊,做更多的科學實驗。
  • 《物種起源》:達爾文並沒有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
    這種思想一旦從生物層面運用到社會層面上,會造成謬誤,那就是認為白人優越與黑人,社會也是「適者生存」的大叢林。經過100多年的探索,生物學家已經證明,簡單的進化論模型是錯誤的。物種間並非有高低之別,而只是不同。各類不同的物種更像是在不同的軌道上,不斷使自己優越的地方更優越。
  • 達爾文對早期生命的猜想也許是對的
    該理論認為,同一物種的動物需要為了食物、庇護所、以及繁殖後代的能力彼此競爭。只有最適合所在環境的動物才能成功產下後代,因此這些有益性狀可以遺傳給下一代,變得越來越常見。假如長脖子對長頸鹿有益,一代代過去,擁有長脖子的長頸鹿就會越來越多,直至達到最佳的脖子長度。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陳述。
  •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記錄的寵物貓變異進化的研究的故事
    法國大革命時代傑出博物學家布希的學生拉馬克(Jean Baptiste Larmarck),不顧《聖經》教義,1809年發表了著名的《動物學的哲學》,第一次提出了人類起源與四手類(猿類)的理論。看得出來19世紀的歐洲是科學與神學的矛盾時期。19世紀的著名博物學家還有:法國的小聖提雷爾、德國的泰特先生、聖約翰先生、還有英國的達爾文先生,達爾文也是在19世紀完成發表了《物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