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著永遠不要忘記,醫藥是為人服務的,不是為了盈利。當我們記住這一點時,盈利自己就來了。
正解局出品
在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中,美國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韋無疑是最被寄予厚望的。
就在昨天(2月27日),吉利德宣布開啟瑞德西韋最大規模三期臨床,結果預計5月揭曉。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30年前的一段往事:一家美國藥企,將疫苗低價轉讓給中國,幫助中國防治B肝。
這段往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1. 中國第一病
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
作家趙玉泓在《中國第一病》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的家鄉是個依山靠海的小村莊,當地居民得肝病的人特多,有的甚至全家都是B肝,其中一小部分不幸者逐步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各種治肝藥幾乎掏空了村人的錢袋,病情卻毫無起色,而患者卻像滾雪球越來越多……
雖是小說,卻也是殘酷的事實。短短兩段話,道出了B肝的巨大危害。
B肝不僅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還讓患者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1992年,中國開展的全人群B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當時1-29歲的人群中,B肝病毒攜帶率(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75%——遠遠高於8%,符合了世衛組織定義的「高感染區」。
(全球B肝地圖)
柳葉刀雜誌的一篇《B肝在中國》提到,中國有1.2億B肝病毒攜帶者,大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
中國每年因B肝病毒感染相關疾病而死亡的人約有30萬人,致死人數僅次於吸菸。
因此,B肝被稱為「中國第一病」。
2. 爆發的原因
30年前,B肝是如何在中國大規模傳播的?
B肝是一種血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傳播。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醫療水平落後,共用針頭的情況比較嚴重。在很多農村和偏遠地區,甚至全村共用一個注射器。根本不消毒,或者僅僅是用熱水燙一下。
另一個傳播途徑是母嬰傳播。當時對B肝的傳染性認識不足,幾乎沒有母嬰幹預的概念。有的家庭代代傳染,成了「B肝世家」。
1996年出版的《傳染病學》教材中提到,母嬰傳播佔我國嬰幼兒B肝病毒感染的三分之一。
正因如此,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短短二十多年時間,B肝在中國大爆發。
B肝得以大爆發的另一個原因,是預防手段的缺失。
預防B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當時的中國,是有疫苗的。只不過,是血源性疫苗。
1975年,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創始人陶其敏教授不顧自身安危,接種了自己所研發的中國第一支血源性B肝疫苗,獲得了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第一手資料。
(陶其敏在自己身上試驗B肝疫苗)
1986年,血源性B肝疫苗在中國獲得批准。但是,血源性B肝疫苗生產需要抽取B肝感染者血液,產量受限,還有交叉感染的風險。
因此,中國自己的疫苗只能小規模生產,無法滿足每年上千萬新生兒的需求。
3. 美國「神藥」來了
其時,中國B肝已呈爆發之勢。每年新生兒過千萬,如果沒有足量、安全、可靠的疫苗,B肝將無法控制。
形勢迫在眉睫,時任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趙鎧向國家衛生部門建議,引進世界最先進的B肝疫苗生產線。
世界最先進的B肝疫苗生產技術,掌握在美國默克公司手裡。
中國開始與美國默克談判。
一開始,美國默克走的是老套路,希望以100美元一支(美國本土售價)的價格向中國銷售疫苗。在今天,100美元的價格也不低,對當時的中國家庭而言,無疑是天價。
後來又算了一筆帳,即便是美國默克將疫苗價格壓到幾乎接近成本,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承受不起。
談判陷入僵局之際,美國默克總裁瓦傑羅斯主動提出了一個方案,以700萬美元價格將最先進的重組B肝疫苗技術轉讓給中國,並為中國培訓技術人員。
(美國默克總裁瓦傑羅斯)
如果按原來100美元一支的價格,美國默克每年至少能賺20億美元。700萬美元的價格,幾乎等於免費。培訓中國技術人員及派美國員工到中國的花費,都不止這些。
瓦傑羅斯當時的想法是:
我很焦慮,時間如此緊迫,我想保護孩子們免受這種致命疾病的侵襲,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之內就應第一次接種疫苗……考慮到中國B型肝炎的嚴重性,接種B肝疫苗是唯一有效能夠防止這種疾病發生及其後果的方式……終有一天,所有的中國寶寶都能接種B肝疫苗,免於B型肝炎的危害。
1989年9月11日,美國默克正式將重組B肝疫苗生產技術轉讓給中國。1993年10月,中國生產出第一批重組B肝疫苗,開始造福新生兒。
(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和默克公司技術人員合照 圖片來源:Merck&Co.Inc)
數據顯示,中國新生兒B肝病毒攜帶率,已從1992年的9.7%下降至2006年的1%以下。
時至今日,中國B肝病患的增量已經很少了。
4. 真相與啟示
1993到2018年,中國平均每年有2000萬新生兒。按這個數量計算,中國至少有5億新生兒接種疫苗,避免被B肝傷害。
第一批接受美國默克技術B肝疫苗的新生兒,如今已經28歲。他們的孩子也有可能接種美國默克技術的B肝疫苗。
正如中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所說:
對一個製藥企業來說,在此期間接種的疫苗數量足以產生高額利潤,但我們知道默克公司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中國,對中國人民來說,這是一件無價之寶。
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並感恩美國默克。
網上很多文章,將中國防控B肝的成績,全部歸功於美國默克,這顯然是以偏概全。
美國默克公司的報告顯示,該公司援助技術的產量佔中國B肝疫苗產量的65%。可見,美國默克並非一直是「獨家供應商」。
事實上,B肝的防治,僅靠疫苗是不夠的,與一國經濟實力和公共衛生體系密不可分。
1992年,中國開始對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但直到10年後,才開始對新生兒免費接種B肝疫苗。
如果沒有國家財力的支持,B肝疫苗不可能普及,B肝的傳播勢頭也不可能得到遏制。
還需說明的是,美國默克將疫苗技術低價轉給中國,出於公益,但又不僅僅局限於公益。
試想一下,如果美國默克不將疫苗技術轉讓給中國,就一定能賣個好價錢嗎?不一定,因為以當時中國的國民收入水平,大部分人消費不起。屆時,一個賣不掉,一個用不到,落了個「雙輸」。
美國默克退而求其次,將疫苗技術低價轉讓給中國。首先贏得了名聲,最實在的好處是得以進入中國市場。
在將疫苗技術轉給中國的第三年,美國默克便在中國成立了子公司。2019年,美國默克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累計收益早已遠遠大於最初的20億美元。
在美國默克公司的入口牆上,寫著這樣一段話:
我們試著永遠不要忘記,醫藥是為人服務的,不是為了盈利。當我們記住這一點時,盈利自己就來了。
追求理想與企盼利潤不僅不矛盾,反而是一個統一體,這是美國默克帶給中國企業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