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引進實驗動物非洲爪蟾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非洲爪蟾

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是珍貴的水生實驗動物,由於其卵細胞大,胞膜及幼體皮膚滲透性高以及卵母細胞表達系統穩定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細胞分裂與細胞周期調控研究、發育生物學及離子通道等方面的研究。日前,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神經藥理學國際科學家工作站與實驗動物室合作共同引進了這一珍貴的實驗動物資源。

水生實驗動物的飼養與實驗開展對於藥物所是首次,為此,實驗動物室對照AAALAC第八版認證指南要求,從非洲爪蟾的飼養水箱、水質控制、水體流動、環境溫度、營養等方面進行了合理配置,並與工作站相關科研人員共同協商制訂了相關的飼養管理操作規程,開展了非洲爪蟾生物學特性和飼養管理規程的培訓。目前,非洲爪蟾已適應飼養環境和飼養方式,生長狀態良好。

相關焦點

  • 非洲爪蟾:模式生物裡的青蛙王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是實驗胚胎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人們採用各種胚胎手術或物理、化學的方法來處理動物胚胎,觀察、分析其發育的各種現象。那個時間流行的動物模型有蠑螈、蜥蜴、青蛙和海膽等。比如著名的德國胚胎學家施佩曼主要是以蠑螈為實驗材料。1924年,他發現蠑螈原腸胚的胚孔背唇具有很強的誘導能力。
  • 非洲爪蟾不但基因與人類相似,甚至還可以用來驗孕?
    非洲除了那一片比較出名的沙漠以外,其它的地方可以說是相當的適合野生動物們生存了,也正因如此在那裡經常能夠找到些奇特物種,甚至有人說《捉妖記》中一些妖怪的原型可能就來自非洲?生物學家查理德研究表示:他們對大量的動物進行了基因方面的研究,很少能夠應用於脊椎動物,而非洲爪蟾的基因卻和人類的基因極其相似,除此之外連染色體結構上也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 可向非洲爪蟾注入尿液
    當時,科學家們知道孕婦的尿液中含有由垂體產生、可影響卵巢發育的激素,如果這些激素能夠刺激非洲爪蟾產卵,或許它們就能被用作一種活體「驗孕棒」。隨後的試驗表明,非洲爪蟾在接觸到孕婦的尿液時確實會產卵,而且除了在交配時,它們不會自發產卵。  霍格本驗孕法操作很簡單,只需收集一名女性的未處理的新鮮尿液,注射到雌性非洲爪蟾的皮下,等待結果就行了。
  • 鄭州現「白蛙」 通體雪白系非洲爪蟾白化種(圖)
    上午10時,在附近工作的小薛發現,水裡面一隻貌似青蛙的動物正在遊泳。它通體雪白,準確地說應該是白得透明,因為它的眼球是透明的,身上的血管都一根根看得清楚。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捉住,放到了臉盆裡。   小薛發現的這隻「白蛙」,引來不少人關注。   「該不會是扒了皮的青蛙吧?」有人問,伸手摸了一下,雖然光滑,但還是有紋理的。
  • 非洲爪蟾體節發生標誌基因Mespo的表達調控研究
    之前的研究證明,Wnt  和FGF信號途徑以及轉錄因子Mespo等參與了體節發生,但具體的分子機制目前尚所知甚少。生化與細胞所丁小燕研究員帶領研究人員通過對下遊轉錄因子Mespo的研究,探討了在體節發生中Wnt和FGF信號途徑控制體節發生的可能作用方式,成果發表於2007年3月出版的《Developmental  Biology》雜誌。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數百萬年前基因組複製的產物,這使得非洲爪蟾成為了理想的多倍體研究目標,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基因組測序的複雜性。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
  • 美國科學家利用非洲爪蟾活體幹細胞研製出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
    1月15日新聞:美國佛蒙特大學與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下,利用非洲爪蟾活體幹細胞研製出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 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的「進化算法」挑選出可用的細胞組合方案,然後根據方案將非洲爪蟾的胚胎幹細胞分化為表皮細胞和心臟細胞並進行組裝和測試。該機器人長度不到1毫米,可定向移動,在被切割後可自行癒合。研究人員認為,xenobots的特性展示了其未來無限的可能性,可被用來清理微塑料汙染、定位和清除有毒物質、進入人體血管精準輸送藥物、清除動脈壁斑塊等。
  • 非洲爪蟾立大功!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新機制助力新療法開發
    因此,對於臨床研究人員來說,開發戊肝疾病藥物已經迫在眉睫。最近,來自普林斯頓的研究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一份研究論文,報告了他們在病毒侵染細胞過程中的新發現,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開發針對戊肝病毒的新療法。在戊肝病毒侵染細胞周期中,一種名為Viroporin的蛋白在感染病毒的細胞釋放成熟病毒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上海藥物所煙臺分所舉行揭牌儀式
    上海藥物所煙臺分所舉行揭牌儀式 2017-04-28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上海藥物所副所長、煙臺分所所長葉陽主持揭牌儀式。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與煙臺市政府副市長王曉軍分別在儀式上致辭並為煙臺分所正式揭牌。煙臺分所揭牌儀式的舉行標誌著歷經前期努力,籌建工作已完成,分所將正式進入運行階段,未來發展任重而道遠。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非洲動物多奇特, 嚇得中國老司機滿嘴跑火車
    非洲爪蟾,非洲爪蟾是南非的一種水生青蛙,是一種只能水棲且沒有舌頭的生物,由於沒有舌頭只能利用其前肢攪食水中的脊椎動物 ,自然條件下非洲爪蟾以小魚、蝦、蟹、昆蟲為食,進食時常迫不及待地用前肢的三隻長爪將食物撥進口中(想起來也是有點萌萌噠),它們每年會脫皮一次,並且會吃下脫下的皮。
  • 瞧這群「偉大」的醫學實驗動物
    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溫州醫科大學200多名師生手捧菊花向「實驗動物」紀念碑鞠躬,致敬這些為人類醫學發展而獻身的「無名英雄」。記者走進溫醫大實驗動物中心,揭開其神秘面紗。  「這裡的不少動物都價值不菲,尤其是基因敲除動物(基因鏈中有基因段缺失)和轉基因動物價格頗高,很多都是從美國、歐洲的科研機構或生物公司引進的。」實驗動物中心有關負責人說,「普通的轉基因鼠一個品系要五六萬元人民幣,基因敲除小鼠一個品系要十多萬元人民幣。而且科研價值高的實驗動物是買不到的,都是有科技專利的,一般只能通過項目合作,才贈送幾隻給我們。」
  • 全球非藥物阻斷新冠病毒產品露德潤動物實驗取得驚人成果
    禪泉醫藥露德潤並在今年5月份率先開始動物實驗,由於對於新冠病毒特性目前全球都在探索階段,新冠病毒的動物實驗全球暫時沒有。露德潤放棄傳統藥物動物實驗的小白鼠,首先露德潤並非藥物,不是通過抑制或殺死病毒取得抗擊新冠病毒的效果,而是改善人體黏膜組織內分泌來清除病毒,相對於阻斷製劑,類似疫苗的效果,而小白鼠和人體基因和黏膜組織系統差距太大,不太適合。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報導抗萬古黴素耐藥菌候選藥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與藍樂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Extra sugar on vancomycin: new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2 藥物篩選  目前篩藥絕大多數是細胞篩藥模式,把藥物作用在細胞上,發現有效果的再作用到動物身上,但實驗結果顯示通過細胞篩選的絕大多數藥物對動物無效  我們熟知的信息是,人類與黑猩猩的同源性超過了95%,在基因數、基因結構與功能、染色體與基因組構造上,人類和黑猩猩幾乎相同。但人類和黑猩猩實際上存在著根本區別。
  • 上海藥物所丁健院士世博挪威館應邀報告
    會上,上海藥物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研究員應主辦方奧斯陸市、奧斯陸腫瘤研治中心、奧斯陸大學、奧斯陸大學醫院的邀請作了題為Anti-cancer Research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SIMM)的報告。報告簡要介紹了藥物所的歷史、組織機構和主要研究領域。特別介紹了藥物所抗腫瘤藥物研究的歷史、發展戰略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2020-05-20 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羅成、復旦大學研究員黨永軍、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劉川鵬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劉博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孫中雅、上海藥物所博士張豪、副研究員張元元、博士生廖麗萍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周文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疫情中實驗動物可怎麼辦
    各地的研究人員都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在封城、大學停課和實施就地避難(shelter-in-place)命令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處理研究動物。一些科學家仍能夠在他們平常的設施中照顧動物,並且讓動物護理人員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來保持社交距離。而其他人,例如Bock和Páez,則選擇把動物帶回家或釋放從野外捕獲的樣本。可悲的是,許多動物已經或將要被殺死,特別是像小鼠這樣的小動物。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躍偉團隊與德國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