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生物分離與分析技術的理論、方法與應用;電泳學基礎與...

2021-01-14 生物谷

導師姓名:曹成喜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姓名: 曹成喜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先進生物分離與分析技術的理論、方法與應用;電泳學基礎與應用研究

聯繫方式

E-Mail: cxcao@sjtu.edu.cn       電話: 021-*******       郵編: 0 地址:

個人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TOACJ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Ltd出版)編委,中國化學會有機分析專業委員會委員。2000年年獲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分析化學的教學與研究。2002年-現在,於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從事"生物分離與分析"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學術貢獻:1、提出了較系統的移動化學反應界面(MCRB)的模型和理論;2、建立了一系列移動化學反應界面的方法,驗證並完善了MCRB理論;3、提出了系統的等電聚焦電泳動力學理論;4、利用MCRB,發展了多種毛細管電泳在線富集技術的理論和方法,並為其他富集技術的闡明提供了基礎;5、利用MCRB,提出了大體積樣本同步富集分離的新理論和新方法;6、提出了基於MCRB膠體複合材料合成的理論與方法。

著作及論文

先後在"Anal. Chem.", "Electrophoresis", "J. Chromatogr. A", "J. Chromatogr. A"和"自然科學進展"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其中SCI論文40餘篇),近幾年獲得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
代表性著作
  1.Zhou X, Fan LY, Zhang W, et al.,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acrylamide in potato chips by 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 TALANTA 2007, 71: 1541-1545
  2.Li M, Fan LY, Zhang W, et al. Stacking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ovastatin in urine samples by the transient moving chemical reaction boundary method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AL BIOANAL CHEM 2007, 387 (8): 2719-2725.
  3.Wang QL, Fan LY, Zhang W, et al. Sensitive analysis of two barbiturates in human urine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sample stacking induced by moving reaction boundary, ANAL CHIM ACTA 2007, 580: 200-205.
  4.Huang XY, Weng JF, Sang F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quantum dot bioconjugate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t detection, J CHROMATOGR A, 2006, 1113: 251-254.
  5.C.-X. Cao, W. Zhang, W.-H. Qin, S. Li, W. Liu, Quantitative predictions to conditions of zwitterionic stacking by moving chemical reaction boundary created with weak electrolytic buffers in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Anal. Chem., 2005; 77, 955-963.
  6.C.-X. Cao, Y.-Z. He, M. Li, Y.-T. Qian, M.-F. Gao, L.-H. Ge, S.-L. Zhou, L. Yang and Q.-S. Qu, Stacking ionizable analytes in a sample matrix with high salt by a transient moving chemical reaction boundary method in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Anal. Chem., 2002; 74: 4167-4174.
  7.W.-H. Qin, C.-X. Cao, W. Zhang, S. Li, W. Liu, Quantitative predictions to selective stacking of zwitterions by moving chemical reaction boundary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lectrophoresis, 2005, 26, 3113-3124.
  8.C.-X. Cao, Mobilities of proton obtained by moving boundary method and an empirical equation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J. High. Resol. Chromatogr., 1997; 20: 701-702
  9.C.-X. Cao, S.-L. Zhou, Y.-T. Qian, Y.-Z. He, C.-R. Wang, L. Yang, Q.-S. Qu and W.-K. Chen, Investigations 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oving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boundary method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isoelectric focusing J. Chromatogr. A, 2002; 952: 29-38.
  10.C.-X. Cao, Y.-Z. He, M. Li, Y.-T. Qian, L. Yang, Q.-S. Qu, S.-L. Zhou and W.-K. Chen, Improving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of tryptophan and phenylalanine with the transient moving chemical reaction boundary method, J. Chromatogr. A, 2002; 952: 39-46.

承擔項目

應邀擔任國家基金和科技部863等項目評審專家,應邀為Anal. Chem., Electrophoresis, J. Chromatogr. A, Anal. Chim Acta, Talanta和J. Chromatogr. B等多種學術期刊擔任論文評議人。先後主持十多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衛生部課題1項、安徽省課題4項、橫向課題2項。

相關焦點

  • 科研乾貨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經典方法——雙向電泳技術解讀
    圖像採集完成後,可以應用各種分析軟體進行分析可以收集、詮釋、比較蛋白質組數據資料等。一旦通過差異分析或其它方法找到感興趣的蛋白後,就可以從凝膠中或膜上切取這些目標蛋白質作鑑定。現在絕大多數蛋白質的鑑定是通過質譜分析來完成的。雙向電泳的解析度較高,自第一次應用該技術以來,其解析度已從15個蛋白質點發展 到 10000 多個蛋白質點。一般的雙向電泳也能分辨1000~3000個蛋白質點。
  • 現代生物分離技術在多肽蛋白質分離純化中的應用
    摘要:蛋白質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生物製藥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紹了現代生物分離技術反膠束萃取、雙水相萃取和電泳在多肽蛋白質分離中的應用和現狀。關鍵詞:蛋白質  反膠束萃取  雙水相萃取  電泳一、前言隨著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的發展,儘管傳統的分離方法(如溶劑萃取技術)已在抗生素等物質的生產中廣泛應用,並顯示出優良的分離性能,但它難以提取和分離蛋白質。
  • 二維凝膠電泳在蛋白質樣品分離中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二維凝膠電泳(2D PAGE)分離方法可以說已經成為蛋白質組學的代名詞了,是目前解決高度複雜蛋白質混合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2D PAGE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分離類型的組合。,它在許多年內都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有兩個原因:(1)實施等電聚焦技術有一定難度;(2)將聚焦的蛋白質放入SDS PAGE凝膠中也存在困難。
  • 一維凝膠電泳SDS PAGE在蛋白質分離中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在所有蛋白質化學中應用最廣泛的凝膠色譜分離蛋白質一維凝膠電泳SDS PAGE是相當有用的。一維凝膠電泳1D SDS PAGE分析通常會給出一個清晰的單一條帶,而同一樣品的2D-SDS-PAGE會沿著相同的分子量條帶,用不同的等電點將樣品分解成多個點。這可以反映多個翻譯後修飾,這些修飾不會對SDS在聚丙烯醯胺凝膠中的結合或遷移產生顯著影響。
  • 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
    目前蛋白質組研究採用的主要技術是雙向凝膠電泳和質譜方法。雙向凝膠電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質首先根據其等電點,第一向在pH梯度膠內等電聚焦,然後轉90度按他們的分子量大小進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離。質譜在90年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生物質譜當上了主角,蛋白質組學又為生物質譜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包括蛋白質組、蛋白質組學、功能蛋白質組學和結構基因組學等新的概念的提出,蛋白質組學已成為當今生物領域中極其活躍的學科。其中雙向電泳 (Tw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 2DE) 是蛋白質組研究的三大關鍵核心技術之一 ( 另兩種是質譜技術和蛋白質組信息學 ) 。
  • 多肽物質分離與分析研究進展
    多肽物質分離與分析研究進展    綜述了近幾年來多肽類物質的提取分離與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法、電泳、質譜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在肽類物質研究中的最新應用進展。
  • 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召開
    400餘名國內同行和20餘名國外專家參加,將討論交流微/納尺度分離、微全分析、以及微/納技術在化學生物學和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等學術問題。  在蛋白質分離鑑定平臺方面,研製了多種固定化酶反應器,實現了蛋白質組的在線快速酶解。研製了多種色譜柱和毛細管等電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質和多肽分離的柱效和解析度。建立了多維液相色譜、多維毛細管電泳和多維晶片毛細管電泳分離方法;通過與樣品預處理或在線酶解的集成,不僅提高了系統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質鑑定的可靠性。
  • 電泳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
    免疫固定電泳:可對各類Ig及其輕鏈進行分型,最常用於臨床常規M蛋白的分型與鑑定。一般用於單克隆Ig增殖病、單克隆Ig病、本周蛋白和游離輕鏈病、多組分單克隆Ig病、重鏈病、CSF寡克隆蛋白鑑別、多克隆Ig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6. 同工酶電泳:臨床上用於同工酶或同工酶亞型分析。
  • 生物質譜領域的特斯拉!它用創新CE-MS聯用技術樹立行業新標杆
    目前基於重組蛋白的生物藥技術飛速發展,單克隆抗體藥物以及新一代的生物藥層出不窮,生命科學領域在生物分子尤其是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方面分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果要進一步推動生物醫藥和臨床分子診斷研究,那麼作為地基的生物質譜技術需要在微量樣品分析、高效蛋白質分離、多組學分析、試劑消耗量、新型分離模式、自動化程度、儀器使用成本、規模化應用上進行全面的提升,這也意味著質譜前端的分離技術需要經歷從傳統的機械泵驅動的液相色譜到先進的電驅動的毛細管電泳技術的底層技術革新。「這其實類似於傳統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轉變。永道致遠就是質譜領域的特斯拉。」夏博士補充說道。
  • 毛細管電泳及其應用(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一、毛細管電泳的概述:毛細管電泳又稱高效毛細管電泳,它是在熔融的石英毛細管(內徑為25~100m)中進行電泳,其管內填充緩衝液或凝膠,是近年來進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毛細管電泳是電泳技術和現代微柱分離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樣品和試劑消耗量特少的特性。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5)
    在這種情況下,食品組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來研究食物和營養,主要通過應用先進的組學技術來改善消費者的健康和幸福感。因此,食品組學作為一門全面的學科,包含了食品、先進的分析技術(主要是組學工具)和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發展為我們現在利用食品組學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帶來了極大的機遇。
  • 攜手並進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藥物分析技術分會在京成立
    日至21日舉行的「藥物分析技術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特邀劉昌孝院士等10位相關領域的領軍科學家和著名學者,就新技術、新方法進展及其最新應用研究成果、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藥物、研究方法、應用等方面實現創新。
  • 電泳的原理、分類和應用
    毛細管電泳: 1981年,Jorgenson和Luckas,用75μm內徑石英毛細管進行電泳分析,柱效高達40萬/m,促進電泳技術發生了根本變革,迅速發展成為可與GC、HPLC相媲美的嶄新的分離分析技術——毛細管電泳。電泳原理電泳裝置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電源和電泳槽。
  • 生物製藥分離純化網絡會議即將開講!報名從速!
    主編《高速逆流色譜分離技術及應用》專著1部,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排名第一)。,包括分離新方法、分離新介質、過程優化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主編《分析生物化學技術》和《生物化學儀器分析基礎》。先後在Biosen Bioelectron, Lab Chip, Anal Chem, Chem Comm和ACS系列等發表論文150餘篇,申請獲得發明專利40項。應邀在國際會議報告30多場、國內會議百餘場。已研製雙向凝膠電泳成套技術設備、自由流電泳技術設備、糖尿病電泳診斷技術裝備、地貧篩選技術設備及POCT診斷技術等。
  • 核磁、質譜等多種分析技術在中藥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中藥質量控制之核磁共振波譜核磁共振最主要的應用是通過物理方法測定化合物的分子結構,而中藥有效性的物質基礎研究是中藥質量控制中的重要環節。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能夠獲得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化學結構。除單獨利用核磁共振技術,HPLC-NMR聯用技術也被應用到中藥質量控制中。
  • 楊——復旦大學——生物質譜技術和蛋白質分離和分析方法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復旦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化學工程 研究領域: 生物質譜技術和蛋白質分離和分析方法
  • 技術生物所舉行雙向電泳技術基本原理與操作專項培訓
    現場示範為提高科研人員實驗操作技能,保障儀器操作規範,中科院技術生物所於6月20日邀請通用電氣工程師圍繞雙向電泳技術展開原理與技能培訓,以幫助相關研究人員從蛋白質組學層面,更精準地進行生物樣品的蛋白質動態變化研究。
  • 「多維色譜技術」助力半導體等產業關鍵基礎材料電子氣的品質檢驗
    近日,「基於多維色譜技術快速檢測電子氣中痕量雜質的檢測方法研究」通過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的專家組驗收會。項目成果項目成果為我國半導體、光電子信息產業用的關鍵基礎材料電子氣的品質檢驗提供技術支持,助力IC產業蓬勃發展。多維色譜技術是將同種色譜不同選擇性分離柱或不同類型色譜分離技術組合,構成聯用系統的技術。
  • 南土所褚海燕組綜述微生物組學的技術和方法及其應用
    因此, 該文首先介紹了微生物組學的基本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其次簡述了微生物組學研究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及其發展歷程, 並進一步闡述了微生物組學的技術和方法在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最後從技術、理論和應用層面闡述了未來微生物組學技術和方法發展的前沿方向, 並提出了今後微生物組學研究的優先發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