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篇 | 太空製造開啟材料「智造」
,已在國際空間站部署了多臺聚合物材料成型製造裝備;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完成微重力環境下製造相關技術試驗驗證的國家,如國際首次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陶瓷材料及金屬材料進行了微重力下的製造實驗;歐洲航天局(E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
-
肯德基計劃下周送其上太空
肯德基計劃下周送三明治上太空國際在線專稿:據美國《赫芬頓郵報》6月14日報導,肯德基準備於6月21號用一個太陽能氣球運送一個雞肉三明治進入太空
-
Made In Space將把SLA陶瓷3D印表機送入國際空間站
2020年9月24日,白令三維獲悉,空間製造技術的領導者 " Made In Space"(MIS),將於9月29日將第一臺陶瓷3D列印製造設備送入國際空間站(ISS)。作為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第14次商業補給任務(NG-14)的一部分,這臺渦輪陶瓷製造設備(CMM)將成為第一臺在軌運行的立體光刻(SLA)3D印表機。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近日,刊發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讓飽受關注的國際空間站又刷了一波存在感,起因是一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中,利用磁懸浮裝置製造出人工人類軟骨。近年來,太空3D列印的人體骨骼等生物製品也是學界的熱門課題。2018年底,俄羅斯太空人利用俄羅斯Invitro醫療公司研製的生物3D印表機在國際空間站首次在軌列印了人類軟骨組織和齧齒動物的甲狀腺組織。美國Allevi公司等也計劃在微重力環境下列印生物材料甚至器官。
-
如果太空製造有邊界,那只能是想像力
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美國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完成了其首次載人飛行,兩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3天後成功返回地球。這不僅是商業航天新時代的「開幕秀」,也意味著更多人距離「上天」探索太空更進一步。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如何將太空獨特的環境為我所用,成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太空製造」就是其一。
-
俄羅斯將製造數個太空機器人,其中只有一個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
莫斯科(Sputnik)--總部位於莫斯科的安卓科技科學生產協會(Android Technologies Scientific Production Association)執行長杜多羅夫(Evgeny Dudorov)說,俄羅斯將製造數個專為在國際空間站表面運行而設計的太空機器人
-
馬斯克成功把人從太空送回地球,歷時64天,SpaceX首次載人任務圓滿...
NASA兩名太空人Doug Hurley和Bob Behnken在執行64天的任務後,從國際空間站安全返回地球,成為首個搭乘龍飛船往返天地的太空人。這是美國9年來首次用自己的太空飛行器完成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自2011年7月以來,NASA一直依賴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運送太空人。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馬斯克成功把人從太空送回地球!SpaceX首次載人任務圓滿收工
NASA兩名太空人Doug Hurley和Bob Behnken在執行64天的任務後,從國際空間站安全返回地球,成為首個搭乘龍飛船往返天地的太空人。10年前,NASA決定不自行製造太空梭替代品,而是將這項任務外包給商業公司,這一決定引起了極大爭議。而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SpaceX這家初創公司能實現這一任務。如今,馬斯克做到了!
-
中科院太空製造技術團隊介紹太空立體光刻3D列印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在王功研究員帶領下,成功實現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太空製造的零的突破。關於此次實驗的重要意義及研究過程中的難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王功研究員。
-
十年來第一艘載人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美國將重回太空統治地位
說起來有些諷刺,曾經第一個登月,也是唯一成功登月的美國,居然在載人航天上沉寂了將近十年,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一直用的俄羅斯航天的聯盟號飛船去到國際空間站,這一用就是整整十個年頭了!月27日,甘迺迪航天中心將會發射由SpaceX公司研發製造的Falcon 9火箭搭載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十年來看著俄羅斯臉色做事的美國將一掃陰霾,川普總統據稱要親自前往甘迺迪航天中心觀摩此次揚眉吐氣的發射!
-
2020年十大太空飛行故事|SpaceX|太空人|國際空間站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美國宇航局商業太空載人計劃終於迎來了首次載人太空飛行。今年5月份,SpaceX公司龍飛船Demo-2任務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運送至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3個月的載人測試飛行。 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夥伴加強了對進入者的常規隔離限制,以防止病毒向太空傳播,這一措施取得了成功。儘管任務進度放緩,大多數航天公司和機構依然繼續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但是新冠疫情帶來了其他負面影響:天文學組織被迫取消面對面會議,而開始進行網絡會議;首個月球巨型火箭發射系統推遲發射;印度為了應對新產業需求以及其他影響,取消了2020年大多數火箭發射計劃。
-
國際空間站上打造太空最低溫 零下273.15攝氏度
國際空間站上打造出太空最低溫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最新報告說,他們利用一個叫冷原子實驗室的設備,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製造出僅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高100納開爾文的極端低溫。這是太空中迄今已知存在的最低溫度。
-
盤點黑科技太空微重力列印研究現狀
該項目資助太空製造公司建造了首臺微重力3D印表機,並計劃在SpaceX-4補給任務中將其運送至國際空間站。這臺3D印表機通過擠出加熱過的塑料製造三維物體。為了在空間站實現「機加工車間」的目標,在空間站對該機器進行測試是第一步工作。這一技術能夠降低空間站運行成本和風險,對於太空探索人員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
-
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國際空間站還能幹點啥
,根據其最新公布的國際空間站商業政策文件,將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產品製造、生產和廣告等其他商業應用。 記者了解到,NASA已經通過「國際空間站國家實驗室」計劃承接了50多家公司的商業科學研究項目,並且正與11家企業合作在國際空間站安裝14個商業科研設備,以輔助NASA和國際空間站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早就開始嘗試更進一步的商業應用。」
-
太空研究項目轉向中國,國際空間站將被廢棄
據俄羅斯通訊社11月3日的報導稱:俄羅斯第一頻道宣布,將舉行全俄羅斯公開比賽,選出一位女主角,在2021年前往國際空間站拍攝首部太空電影。此消息一出,就讓人十分驚訝了,這將會是人類第一次真實地在外太空拍攝電影,也是國際空間站上首次迎來不屬於太空項目研究純屬紀錄的電影拍攝,這是國際空間站眼看著就不行了,之後的廢物利用吧!
-
史上最貴馬桶抵達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在太空上個廁所有多難?
太空梭上的廁所和馬桶和這貨的原理差不多國際空間站上的廁所相比太空梭要稍微寬敞一些,這個由俄羅斯製造的看上去挺像那麼回事兒的廁所價值1900萬美元,同樣採用風扇的吸力來實現,而排尿則通過一個漏鬥和軟管,也帶有吸力,確保滴水不漏。不過這個馬桶對女性如廁的考慮不周,女太空人使用起來不那麼方便,而且對異味的控制不佳,長期使用後會出現煩人的氣味。
-
歐空局籤署全球首個太空清理任務
「清潔太空」(ClearSpace)計劃將在可控的條件下讓廢舊衛星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該公司將展開全球首個太空清理任務。這家名為「清潔太空」(ClearSpace)的公司計劃於2025年發射一顆特殊衛星,用於清理地球軌道上的太空碎片。
-
太空電梯真的來了!下周,日本將進行世界首次太空電梯試驗
但由於技術上的重重障礙,這一設想始終停留在概念階段。下周,日本靜岡大學打造的一個迷你版太空電梯將搭乘H-2B火箭從種子島發射,在太空接受測試。靜岡大學發言人表示:「這將是世界上第一項在太空測試電梯移動的實驗。」美國宇航局設想的太空電梯。
-
計劃通過Luna-25登月任務,成為太空大國!
中國已經在月球表面降落了兩架嫦娥號著陸器,並計劃在2020年晚些時候進行一次樣本返回任務。同時,中國打算將人類降落在月球上並建立基地。以色列和印度曾嘗試過登陸月球,即使失敗,也將進行第二次嘗試。以色列的第二次嘗試是與一家德國公司合作建立一家私人企業。日本一家名為ispace的私人公司正計劃在2022年使用一種名為Hakuto-R的探測器登陸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