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間皮細胞瘤的高頻突變

2021-02-23 裕策生物

近期發表在自然·遺傳學文章中,來自美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惡性胸膜間皮瘤中發現的變異特徵及高頻突變。


研究團隊對216個惡性胸膜間皮瘤進行了全外顯子、轉錄組和基因靶向測序分析,逐步找到了這種罕見但有侵襲性肺癌的高頻突變基因和通路,並且得到了一些潛在的治療靶點。

布萊根婦女醫院胸外科主任,文章第一作者Raphael Bueno表示:「我們已經能夠描述該罕見腫瘤的突變頻譜,這些突變有一小部分已經在其他癌症中被發現過,並且已經有現成的藥物靶向這些突變,之前並沒有人知道這些突變也存在於間皮瘤腫瘤中。」


間皮細胞瘤雖然很罕見,但是病程通常發展很快。在美國,每年約有3000名患者因惡性胸膜間皮瘤死去。大約80%的間皮瘤患者是由於接觸石棉導致的,其餘病例則是由於遺傳易感性,胸部放射,或者間皮細胞中自發產生變化。

為了探尋間皮細胞瘤的分子特徵,研究人員收集了216名惡性胸膜間皮瘤患者的腫瘤樣本和正常樣本。並且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對其中211例腫瘤進行了轉錄組測序。


該團隊還對其中103例腫瘤進行靶向測序(使用了包含344個基因的Ovation Cancer Panel kit ),又對其中的99例腫瘤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其中有20例樣本是被送往CG公司進行了平均深度約100X的外顯子組測序。

這些腫瘤最終被分成了四個轉錄群,它們是肉瘤樣,上皮樣,雙相肉瘤樣,以及雙相上皮樣。肉瘤樣腫瘤亞型傾向於增強PD-L1免疫檢驗點基因的表達,這表明它可能對基於免疫療法的治療敏感。研究人員發現,經過轉錄組測序分析的超過三分之一的腫瘤都是PD-L1陽性。


當研究人員基於RNA-seq數據分析基因的可變剪切,發現了其他潛在的治療線索,即腫瘤樣本中ABL1基因的可變剪切變異會激活其對應的酶(ABL1為原癌基因)。

他們篩選了超過2500個可改變蛋白質序列的體細胞突變,並將它們與COSMIC資料庫和MedGenome的OncoMD中的突變相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10個顯著突變的基因,包括編碼蛋白質激酶和染色質修飾通路相關的基因。


基於全基因組序列和Illumina的SNP array數據,他們分析了95個惡性胸膜間皮瘤腫瘤的拷貝數變異,發現了幾個基因上存在的拷貝數變異。數據的整合分析則又發現了和間皮瘤相關的幾個通路。

該團隊注意到,有將近二十例腫瘤至少包含一個基因融合。和其他癌症中融合基因變異主要會激活原癌基因形成鮮明對比,間皮瘤中的融合基因則是導致抑癌基因失去或降低活性。惡性胸膜間皮瘤中最高頻的突變基因,SF3B1和TRAF7,其突變頻率大約是2%。


Bueno解釋說,「當你面對一種五年內死亡率達到80%~90%的癌症,你發現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有可治療的突變靶點,這就意味著你可以降低這種病的死亡率。既使該突變出現的可能只有1%~2%,但這對一個病人來說就意味著死亡和生存的區別。」

文章來源:Genomeweb


文獻下載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屬於幾級?能活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顱腦常見的惡性膠質瘤,其在基因分子水平診斷上分兩種,分為IDH野生型和IDH突變型,IDH突變即為為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是在這種腫瘤中發現的最重要的遺傳改變之一。該文主要著重在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的介紹。
  • Cancer Cell:揭示巨噬細胞支持PTEN缺陷膠質母細胞瘤的機制!
    2019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基因缺陷使膠質母細胞瘤能夠向錯誤類型的免疫細胞傳播分子信息,從而召喚巨噬細胞來保護和培育腦腫瘤,而不是攻擊它。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人神經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是形成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源驅動力,為實現針對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型研究平臺和藥物評價體系。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原發性腦腫瘤中最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該類腫瘤在術後及放化療後極易復發,這導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超過16個月。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檢查報告中的IDH突變意味著什麼?
    到目前為止,儘管在治療模式上有所改善,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中位總生存期<1年。關於長期倖存者的定義,文獻中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之前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時間段,從1.5年到5年不等。1992年,Vertosck的研究小組報告了在匹茲堡西賓夕法尼亞醫院診斷並隨訪的556 GBM患者中,有22名(5%)長期存活超過4年。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CNS-PNET 現被稱為GBM 伴有原始神經元成分(WHO 2016版),而有研究報導證實CNS-PNET是一組分子表型各異的腫瘤,因此G34R/V突變腫瘤應該作為GBM伴有原始神經元成分的一個新的亞組而被認識。此外有研究發現G34R/V突變在星形母細胞瘤的發病機制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0:10 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Iigo Martincorena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 Science:揭示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惡化和消退的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科隆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不同腫瘤亞型和其預後背後的特殊遺傳因子,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臨床醫生準確預測患者疾病的臨床進展過程,並對患者採取合適的療法進行治療。
  • 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的研究進展
    起到對SHH通路信號表達的負調控作用,它的突變易導致SHH信號通路過度表達,從而導致SHH亞型髓母細胞瘤;該通路的SM0和SUFU基因的突變也易致髓母細胞瘤。WNT亞型是通過透克氏症發現,其最常見的基因突變是CTNNB1突變,APC、AXIN1也是常見的突變基因。此亞型核免疫組化染色顯示為6號染色體缺失。而Group3、4亞型的具體發病機制仍然沒有詳細的報導。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本工作首次揭示出組蛋白H3致癌點突變(oncogenic mutation)通過抑制甲基轉移酶SETD2的甲基轉移活性導致癌症發生的結構基礎,為SETD2或致癌組蛋白靶向的藥物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近五年來的研究表明,組蛋白自身突變也會導致癌症。有趣的是,這些突變往往發生在組蛋白的賴氨酸位點或其臨近殘基,比如組蛋白H3第9位,27位和36位的賴氨酸或第34位甘氨酸等。上述組蛋白突變導致癌症發生的生化、細胞和分子機制是當前表觀遺傳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到甲硫氨酸(H3K36M)和異亮氨酸(H3K36I)的點突變已經在成軟骨細胞瘤,結腸直腸癌等病人樣本中被發現。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研究揭示腦皮層中體細胞突變情況
    研究揭示腦皮層中體細胞突變情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3:55:26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Christopher A. Walsh和哈佛醫學院Peter J.
  • 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研究獲新突破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20日對外透露,該院眼科專家在「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 TP53在髓母細胞瘤分子分型中的臨床意義與相關研究進展
    Tabori等報導了108例連續的髓母細胞瘤病例,提示TP53突變與結局不良相關。Pfaff的研究卻呈現出相反結果,TP53基因突變常常與CTNNB1基因突變及MYCN擴增相關,且預後良好。 不過Tabori的研究中,TP53突變的病例均沒有17p缺失或者MYC擴增,且只有一例合併MYCN擴增,這說明兩組腫瘤的分子亞型不同。近年來隨著對髓母細胞瘤的基因分型研究的深入,TP53突變的臨床意義得到進一步闡明。TP53突變的意義取決於髓母細胞瘤的分子亞型。
  • 華東師大劉明耀教授團隊最新研究 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的代謝特徵
    前期有研究發現,癌基因KRAS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調控腫瘤細胞的代謝編程,包括增強腫瘤細胞糖酵解、重編程穀氨醯胺代謝、增強自噬和巨胞飲等。然而,在特定的腫瘤類型中,KRAS突變後是否直接調控代謝酶及代謝軸活性尚有待深入研究。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難以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異質性。遺傳突變的多樣性是其異質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現有以組織病理特徵為標準的分級方法無法解釋腫瘤異質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具有相同病理學分級的病人經過相同的治療手段後產生不同的藥物反應和預後,因此要改善對膠質母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尋找新的分類方法。
  • "芳·華"視界| 專訪天壇醫院李文斌:近期膠質母細胞瘤診療的更新與...
    聯合發布成人膠質母細胞瘤治療共識),討論了膠質母細胞瘤診斷與治療方面的最新進展,並且闡述了當前的膠質母細胞瘤治療所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研究方向?李文斌:這是最近膠質母細胞瘤診斷和治療變化的第一個大事情:美國神經腫瘤學會(SNO)和歐洲神經腫瘤協會(EANO)發布專家共識建議修訂成人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病理分型,即建議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修訂的框架內,將IDH突變的膠質母細胞瘤與其他IDH突變的膠質瘤重組;且將「膠質母細胞瘤」一詞限制為沒有IDH突變的腫瘤。
  • 膠質母細胞瘤的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深入了解GBM的生物標誌物將有助於GBM的診斷、預後和預測,本文對其研究現狀及進展綜述如下。另外,具有一定的預後價值,多項研究顯示與化療±放療的效果有關。攜帶1p/19q共缺失患者生存期更長,即使在腫瘤復發後。某些研究指出,1p/19q共缺失是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OD)的早期分子改變,存在於1/3的攜帶OD成分的GBM,而不存在於無OD成分的GBM。
  • 癌症中U1剪接體RNA發生高頻突變
    癌症中U1剪接體RNA發生高頻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0 16:50:15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Lincoln D. Stein研究組研究顯示,U1剪接體RNA在多種癌症中發生突變。
  • 2020膠質母細胞瘤值得期待研究進展盤點
    (4)大約半數的入組患者,仍然在接受paxalisib治療,隨著研究的繼續推進,OS和PFS數據可能進一步改善。在基因突變較少的兒童低級別膠質瘤中,MAPK信號通路是其主要的突變來源,BRAF基因是MAPK信號通路中的重要組分,在膠質瘤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 膠質母細胞瘤難治,離不開這個「惹禍精」!但它也有弱點…
    研究同時揭示了這種層次的可能起源,可能有助於識別癌症幹細胞的特異性靶點。最新的研究表明,多種亞型共存於同一腫瘤的不同區域和不同細胞中,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腫瘤內的異質性,給臨床研究和治療帶來很大挑戰。 四 最大ScRNAseq研究 麥吉爾大學蒙特婁神經學研究所和醫院的研究小組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ScRNAseq)研究,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