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得晚了,葉子卻落得更早了?|《科學》研究揭示落葉機制

2021-01-08 騰訊網

近來,發表於《科學》雜誌的新研究顯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落葉林在秋季的落葉時間提前了。這說明了溫度升高並不代表著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周期變長,科學家們還需要其他的方式應對全球變暖。

來源 The Conversation

作者 Philip James

翻譯 謝一璇

編輯 李姍珊

隨著北半球的白天變短、氣溫降低,樹葉也紛紛有了變化。當葉子還掛在樹上時,我們能欣賞到絕美的屬於秋天的色彩;而等到落葉的時候,我們可以在散步時踩在紅色、棕色和金色的落葉地毯上。

當春天氣溫回升,樹木的生長季節便回來了。在溫暖的季節裡,樹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其儲存在複雜分子中,並釋放出氧氣。這就是光合作用的大致過程。光合作用越多,樹木的固碳量也就越多。

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氣候變暖的主要驅動力,所以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越好。由於氣候變暖延長了植物的生長季節,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樹木及其他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將比以往更多。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完全顛覆了這一理論,並且有可能對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Hedi Alija onUnsplash

達到上限

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 Deborah Zani 帶領其研究團隊,探究了植物春夏季節的生長情況對秋季樹葉顏色變化時間的影響。

溫度和日照時長通常被認為是樹葉變色和凋落時間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部分科學家認為溫度升高會推遲樹葉在秋季的變化。通過研究歐洲落葉樹種,比如歐洲七葉樹(Aesculus hippocastanum)、垂枝樺(Betula pendula)及夏櫟(Quercus robur),研究團隊記錄了每棵樹每季的固碳量,探究這是如何影響落葉時間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泛歐洲物候學項目(Pan European Phenology Project)」的數據,該項目對部分樹木進行了長達 65 年的追蹤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樹木的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樹葉便會在當年更早的時候變色和凋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長季節,光合作用每增加 10%,樹木的落葉時間平均提前 8 天。

他們還在 5 年樹齡的歐洲水青岡(Fagus Sylvatica)和粉花繡線菊(Spiraea japonica)上進行了氣候控制實驗,揭示了可能導致這種意外結果的原因。實驗設計了不同的光照條件,樹木被完全暴露在陽光下、一半在陽光下一半在陰影下以及全部在陰影下。結果表明,即便在生長季節中,樹的光合作用的量也是有限的。這就像向桶中裝水,可以裝得快也可以裝得慢,可是一旦桶滿了,就沒有空間放下更多的水。

這項研究表明,落葉樹每年只能吸收一定數量的碳,一旦達到這個上限,樹葉就會變色。這意味著此時樹木無法吸收更多的碳了。這個上限取決於可利用的營養物質,特別是氮;同時還取決於植物本身的物理結構,特別是植物內部輸送水和可溶營養物質的導管。氮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關鍵營養物質,可利用的氮的含量往往限制了植物生長的最大限度。這就是為什麼農民和園丁使用氮肥來突破生長限制。

綜上所述,這些限制意味,樹木和草本植物在生長季節的固碳量是受其自我調節的。他們只能吸收有限的碳。

圖片來源:Omid Arminon Unsplash

更早出現的秋季色彩

這些新發現意味著,儘管當前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呈增多趨勢,變暖的氣候和更長的生長季節並不能使溫帶落葉樹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該研究中的預測模型表明,到 2100 年,樹木的生長季節預計會比現在長 22 到 34 天,而落葉時間則會比現在早 3 到 6 天。

這對氣候變化預測有著重要意義。假如像英國這樣的溫帶氣候國家的落葉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不隨生長季節變化而改變,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速度將超過此前的預期。改變這種狀況的唯一方法是增強樹木的固碳能力。

要是環境中充滿了可利用的氮,植物可能在氣候變暖的環境中或許能夠生長得更久。一部分樹木能夠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氮,比如榿木。然而,由於它們的生長環境中日照時間較少且氣溫較低,這些物種仍然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內落葉。

也許樹木落葉時間變早的唯一好處是,我們將有更長的時間欣賞秋天的色彩,也有更多的時間享受踩在落葉上的感覺。

論文信息

【論文標題】Increased growing-season productivity drives earlier autumn leaf senescence in temperate trees

【論文作者】Deborah Zani, Thomas W. Crowther, Lidong Mo, Susanne S. Renner, Constantin M. Zohner

【發表時間】2020.11.27

【發表期刊】Science

【論文連結】

【論文編號】10.1126/science.abd8911

【論文摘要】Changes in the growing-season lengths of temperate trees greatly affect biotic interactions and global carbon balance. Yet future growing-season trajectories remain highly uncertain because the environmental drivers of autumn leaf senescence are poorly understood. Using experiments and long-term observations, we show that increases in spring and summer productivity due to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temperature, or light levels drive earlier senescence. Accounting for this effect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senescence predictions by 27 to 42% and reversed future predictions from a previously expected 2- to 3-week delay over the rest of the century to an advance of 3 to 6 day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critical role of sink limitation in governing the end of seasonal activity and reveal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growing-season lengths and carbon uptake of trees.

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

相關焦點

  • 冬天來得晚了,葉子卻落得更早了?
    新研究顯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落葉林在秋季的落葉時間提前了。當葉子還掛在樹上時,我們能欣賞到絕美的屬於秋天的色彩;而等到落葉的時候,我們可以在散步時踩在紅色、棕色和金色的落葉地毯上。當春天氣溫回升,樹木的生長季節便回來了。在溫暖的季節裡,樹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其儲存在複雜分子中,並釋放出氧氣。這就是光合作用的大致過程。光合作用越多,樹木的固碳量也就越多。
  • 全球變暖將導致秋天來得更早,只因森林不是吸收碳的...
    由於氣候變化,秋天可能會提前一周到來:這是因為樹木捕獲了更多的碳,並更早地落葉。然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對歐洲樹木進行的一項新的大規模研究發現,這種趨勢已經開始逆轉,樹葉掉落的時間提前了。這項新發現意味著,在本世紀的整個過程中,秋季將提前3到6天開始,而不是晚3周開始。落葉樹木上的葉子標誌著季節的變化,也標誌著樹木儲存空氣中碳的時間。
  • 研究揭示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
    圖1.反芻思維的腦網絡機制是怎樣的已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可能與人腦的大尺度腦網絡——默認網絡有關。圖2.默認網絡包含的腦區,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子系統紅色:核心子系統;藍色:背內側前額葉子系統;綠色:內側顳葉子系統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嚴超贛研究組開展研究。
  • 百科解答丨為什麼松樹的葉子總是綠油油的?它不落葉嗎?
    冬天,外面一片蕭瑟,出門的時候我們需要穿上厚厚的衣服,而各種樹木也因為受不了寒冷,變得光禿禿的。可是有一種樹,在如此寒冷的季節,卻依然綠油油的,似乎一片葉子都不落下,那就是松樹!不僅是冬季,似乎一年四季,松樹一直都是綠色的呢,這是為什麼呢?很多樹的葉子表面比較大,並且有許多氣孔,這樣水分會大量蒸發,葉子落了,就可以減少樹木中水分的消耗。
  • 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實驗室揭示植物機械碰觸「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細胞壁中的果膠結構能受到機械觸碰的動態可逆調節,反覆多次或長時間的碰觸將逐漸改變細胞壁的機械強度,最終使得植物呈現接觸形態建成的表型。由於植物不能移動,他們對複雜環境需要更強的適應性。我們對於過往的天氣和環境是有記憶的,比如某年的冬天特別冷,去過的某個地方溫暖溼潤等,那麼植物對於天氣和環境有沒有「記憶」呢?
  • 落葉是秋天最美的詩,美醉了!落葉景觀裡還藏著這些「門道」
    申城最美落葉季來了,懸鈴木、銀杏等不盡相同,各有千秋。落葉增添了城市的詩意,從滿地紅黃中我們如何感知城市的深秋?為何有的落葉變黃,而有的變紅?秋天落下的葉子,你能認出多少種? 【秋葉是城市的「寵兒」】 這段時間,全國各地陸續進入「賞秋模式」。「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 聆聽 徐志摩:落葉
    見到落葉並不稀奇,但是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見得最多的應是傲然怒放的鮮花和春風得意的楊柳,而不是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縈繞的落葉。我看著地上的落葉,有三種不同的顏色:翡翠般綠的,金子般黃的,火一般紅的,真可以說是色彩繁多了。
  • 六月雪落葉是怎麼回事,六月雪掉葉子解決方法
    六月雪生命力較強,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喜暖氣候也抗寒,所以養殖六月雪很容易,但是在養殖六月雪的過程中,花友們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一不留神六月雪就落葉了。昨天剛澆得水,今天就落葉了,一片一片黃的葉子看著就心疼。六月雪落葉是怎麼回事?六月雪落葉正常嗎?
  • 為什麼它的葉子在冬天都是綠色的?
    枸骨的葉子如同尖刺,供圖/PPBC 攝影/劉冰究竟誰才是真冬青?其實,通常被稱為冬青的植物遠遠不止一種,它們甚至分屬衛矛科、黃楊科和冬青科,這些植物沒有半點親戚關係。被稱為冬青,只是因為它們都是在冬季保持翠綠葉子而已,其中最常見的就要屬枸骨、冬青衛矛和小葉黃楊了。首先說這冬青科的「冬青」就是枸骨了。它們的葉子邊緣都長著又粗又硬的尖刺。
  • 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為世界上農業產生的食物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病原菌奪走了,現在知道了植物對病原菌的免疫反應的第一個也是最相關的信號之一—侵染後的鈣離子爆發背後的分子機制,找到與該鈣離子通道相關的機制,可以進一步研究其調控過程,這將改善對該通道活性調節並最終提高植物對病原菌免疫反應方式的理解。
  • 黃荊盆景冬天怎麼養護?做好這幾點,長得枝繁葉茂
    黃荊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到了冬天原本繁茂的樹葉都會凋落,更能顯現出它蒼勁有力的姿態。 很多初養黃荊盆景的朋友,雖然其它季節能把它養得枝繁葉茂,但是到了冬天卻不知道該怎麼去養護,才能讓它安全越冬。其實黃荊是冬天需要休眠的植物,整個冬天都不需要怎麼特殊去管理,給它過多的水肥反而會對植株造成傷害。
  • 冬天養榕樹要注意,反應慢一拍,葉子就掉沒了!
    但是榕樹有時候不是很好養,一不小心就會落葉,葉子動不動就變黃了,其實了解了榕樹的習性之後,養護起來很簡單。榕樹的造型很獨特,長得又比較小巧,因此常常被放在客廳或者書房的桌子上,就容易不見陽光,長期下去,葉子就容易變黃,這是缺少光照的表現。見光少了,榕樹就容易掉葉,葉子逐漸沒有那麼黃了,特別影響觀賞。
  •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56:48 德國海德堡大學(ZMBH)分子生物學中心和DKFZ-ZMBH聯盟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Günter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
  • 花型獨特的荷包牡丹,冬天葉子會枯萎,但卻不會被凍傷
    如果夏天還是比較涼爽,它還是可以繼續開花的,到了夏天溫度比較高的時候,花期就會結束,葉子也會發黃枯萎,可以剪掉枯萎的莖葉,秋季會恢復生長。冬天葉子會枯萎,來年就可以重新生長,只要它的地下塊莖不腐爛,就能一直養著。有部分荷包牡丹品種,在整個夏季都能孕育花朵。
  •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31:25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Alexander Poltorak
  • 發財樹大方寓意好,冬天注意這幾點,葉子油亮亮的過冬天
    發財樹大方寓意好,冬天注意這幾點,葉子油亮亮的過冬天現在大家都喜歡在家裡養一兩盆植物,因為如果不養花在家裡總覺得空落落的,養一兩盆植物在家也會讓整個家顯得非常有生機和活力,在這個這一節大家會養一些什麼樣的植物在家呢?
  • 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科學家揭示三億多年前魚類的「私密生活」 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發現,揭示了三億多年前泥盆紀一種披盔戴甲魚類的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綜上,該研究揭示了K48-Ub4泛素鏈結合對於蛋白酶體的變構調節作用,發現了泛素鏈與完整蛋白酶體獨特的結合模式,並提出了新的泛素傳遞機制,進而揭示了泛素鏈結合在引發蛋白酶體底物降解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並為探索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缺陷而引起疾病的診療手段提供理論基礎
  • 研究揭示NFAT蛋白調控Wnt通路機制
    8月31日,《生物化學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李林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