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頒布對社會組織立法工作的影響

2020-11-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王 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就社會組織治理而言,它回應社會關切,給予社會組織非營利法人分類的精準定位;它引入「捐助法人」概念,為社會組織分類規範提供了明確依據;它提出組織機構設置等治理要求,為社會組織治理重塑提供了制度保障。民法典的頒布對於走好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也對新形勢下做好社會組織立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精準定位

民法典第八十七條明確了非營利法人的定義,並規定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典形式將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完整納入非營利法人類型。

採用非營利與營利作為法人組織的「元分類」,在此基礎上增加特別法人的分類,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現實需要,對長期以來社會組織在民事基本法中組織形式不全、組織屬性不明確、法律地位不清晰等弊端作出了積極回應。從做好社會組織立法工作來看,首先,要加大制度創新。從立法技術看,非營利法人制度蘊涵的是人性的二元論,處理好「經濟人」和「道德人」之間的關係,遠比營利組織領域單純理解經濟人和理性人要難得多,社會組織立法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民法典中「人」的利他行為與利己行為做出平衡,建立一個既有別於所有人控制的商業組織制度、又有別於政府管控制度,既保護崇高道德行為、又遏制謀利衝動,既強調私法自治、又強調依法監管的規則體系。其次,要明確非營利標準。圍繞民法典第八十七條和九十五條規定的非營利法人「禁止利潤分配」和「剩餘財產處置的近似原則」做好配套立法銜接和行業、部門法規的清理工作。再次,要對「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進行界定。民法典第九十五條規定,「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不得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剩餘財產。剩餘財產應當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權力機構的決議用於公益目的;無法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權力機構的決議處理的,由主管機關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法人,並向社會公告」。值得注意的是,第九十五條規定的「近似原則」僅適用於以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而不包括其他行業協會商會等互益性社會組織。多年以來,現有立法、政策關於公益、非營利、慈善等概念始終存在交互使用、容易混淆的情況,應當以民法典頒布為契機,對有關術語進行明確、統一,對「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進行界定,或建立與「慈善組織認定」制度的銜接對應關係。最後,要加強對社會組織的非營利性監管。有了民法典的清晰定位,社會組織立法應當多層次、全方位建立健全非營利性監管機制和監管規則,形成業務主管單位、行業主管部門、登記管理機關、稅務部門聯動的監管機制,加大對社會組織亂發牌子、亂搞評比、亂收費、濫設分支機構違規牟利行為的執法力度,規範社會組織經商辦企業和關聯交易等行為,更好樹立和維護民法典的立法權威。

分類規範

民法典第九十二條對捐助法人進行了定義:「具備法人條件,為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資格」。這一規定首次將社會服務機構(現行行政法規中稱為「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基金會並列成為捐助法人,並在此基礎上對其組織機構、剩餘財產處置等做出同等規範。從定義看,現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的個體制和合夥制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不再屬於社會服務機構的概念範疇。從社會組織立法工作看,要重點做好社會服務機構立法銜接。首先,要統一組織名稱。長期以來,行政管理法規中,「民辦非企業單位」採用的是否定式的表述,因含義模糊、定位不清、與國際命名慣例不一致而飽受爭議。民法典考慮到這一問題,將「民辦非企業單位」改為「社會服務機構」,突出了其提供社會服務的特性。但由於《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及其配套法規政策等仍然使用「民辦非企業單位」稱謂,需要儘快與民法典保持一致。其次,要明確法人屬性。長期以來,個人型和合夥型民辦非企業單位由於產權不清、責任連帶,組織財產的獨立性不強,非營利性難以保證,民法典制定看到了這一弊端,從制度上明確了社會服務機構為法人組織。為此,社會組織立法應當廢除個人型和合夥型民辦非企業單位類型,並考慮設置一個過渡期,允許已登記的個人型和合夥型民辦非企業單位退出,或到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為營利性法人,或轉為法人型組織在民政部門重新辦理登記。再次,要提高監管標準。與社會團體分為公益性和互益性法人不同,民法典規定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一律為公益性的捐助法人。從實踐看,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存在一個由強到弱的過渡譜系。一般認為,基金會作為典型的慈善組織,公益性和利他性最強,相應地,公權力接入程度更高,對其信息公開、社會監督的力度更大,所謂「玻璃口袋」就是對其透明、公開運作的要求。而社會服務機構因數量較大、立法不統一、組織類型多樣、監管力量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等原因,不少學者認為我國民辦非企業單位行業存在一種亂象,即「在非營利外衣下實施營利成為一種固成的慣性」。民法典頒布後,社會組織立法工作必須要攻堅克難,著力建立健全高標準、全方位、精細化的治理規則,從登記入口、日常監管、社會監督、執法檢查等環節著手,編牢織密集資產管理、負責人管理、項目管理、剩餘財產處置在內的網絡化無縫監管制度,扭轉社會服務機構違規牟利行為。

治理重塑

民法典第九十一條對社會團體的章程、組織機構(權力機構、執行機構)、法定代表人做出規定;第九十三條對捐助法人的章程、組織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事會)和法定代表人做出規定。從做好社會組織立法工作看,首先,要堅持分類指導的治理理念。民法典基於捐助法人公益性和財產監管的特殊要求,明確了監事會為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捐助法人的必設機構,以強化其內部監督。而對社會團體,可允許其根據自身特點,區分公益性、互益性特徵及登記層級等,自主選擇是否設立監事會。其次,要提升章程的治理地位。要明確章程在社會組織內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通過在章程中明確黨建領導機制,細化社會組織法人治理機構及職責,明確法定代表人的人選、屆次和負責人的責任,切實提升社會組織依章程辦會理念和自律誠信辦會能力。再次,加強對重點問題的治理。要圍繞社會組織負責人一言堂、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建立負責人問責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圍繞社會組織陷入僵局問題,建立糾紛解決機制;圍繞捐助法人關聯交易等問題,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圍繞社會組織濫設、疏於管理分支機構的問題,明確設立原則、程序和法律責任。最後,要強化對「殭屍組織」的治理。要按照民法典第六十八條規定的法人終止情形,建立非營利法人破產制度;要降低註銷成本,探索簡易註銷制度;要通過吊銷登記證書、納入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等方式,加速「殭屍組織」市場出清,促進社會組織布局優化。

民法典體例科學、結構嚴謹、內容完整、協調一致,體現了高超的立法水準。社會組織立法工作應當既領會總體精神、又把握具體要求,既落實文字要求、又注重內在意蘊,將民法典的各項要求做實、做好、做出成效。

(作者單位: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3)


相關焦點

  • 哪些事實,雖然發生在民法典頒布之前,但是卻直接適用民法典的?
    事實上,最高法院今年一直在進行所有司法解釋的整理和修訂工作,不僅僅是與《民法典》相關的司法解釋,而是所有的司法解釋。比如,今年8月份就更新過民間借貸相關的司法解釋,9月份出臺過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相關的民事和刑事方面的數個司法解釋,今天還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
  • 參與民法典編纂研究,最高檢五年提千餘條次立法建議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六年來,作為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勇毅篤行,潛心民法典編纂研究工作,對制定民法典共提出1000餘條次修改意見,將檢察智慧有機融入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2015年1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首次召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會議,提出初步立法計劃和安排,確定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 民法典最後兩條的標點符號用錯了嗎?立法參與者這樣說
    ,在連接兩個並列成分的雙引號、書名號內容時,民法典中用了頓號連接,而民法總則中沒有用頓號連接。周光權6月17日晚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系列公益直播活動中講述《親歷民法典立法》/截圖「我要解釋一下,現在有一些提問或者評論,其中有一個問題相對比較專業,關於民法典第1259條和第1260條中標點符號的問題。」
  • 民法典,熱詞背後的法治力量
    這些百姓身邊事,都能在民法典裡找到答案。「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與民法密切相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指出。7編、1260條、超10萬字,民法典堪稱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明確營利法人的商主體地位,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完善擔保物權制度,明確禁止高利放貸,保護技術成果、促進技術創新……申衛星認為,民法典的頒布,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成熟,將通過法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激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無限創造力。
  • 《民法典》頒布: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做出明確規定
    2020年5月28日15時0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民法典全文共1260條,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和附則,是對1949年以來分散民事立法的系統整合、編訂纂修。
  • 《民法典》對企業和勞動者的影響
    可見,《民法典》的頒布實施並不會導致現行的《勞動合同法》廢止,在處理勞動合同法律關係時繼續沿用現行法律規則。 03勞動者維權的程序是否會有變化 《民法典》明顯屬於民事實體法,並非程序法。因此勞動者的權益維護程序並不會因為新實體法的出臺而受到影響。
  • 湘江理論|深度|在民法典,「權利」這兩個字力透紙背!
    民法典的與時俱進體現在能結合疫情防控,有四處作了最新規定,這是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的與時俱進,也是我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時代性、人民性所在,即體現了時代特點,反映了人民意願。而「合夥」二字的基本依據正是民法典的規定。可是,律師事務所內部體制是合夥制,那麼對外如何承擔民事責任呢?也就是說律所是「法人」還是「非法人」呢?這個答案也在民法典中。我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四章「非法人組織」中就規定:「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非法人組織即包括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如律所。
  • 「兩會觀察」民法典是歷史寫就的權利宣言
    新中國成立後,亦致力於編纂一部新的民法典,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但是鑑於各種客觀情況,並未一次性制定出包羅萬象的民法典,而是採用了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再系統編訂纂修,形成統一的民法典的路徑。
  • 民法典編纂中的行政法因素
    我國正在編纂自己的民法典,而且肯定能夠在2020年3月份通過。這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頒布施行的民法典,將對我國的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社會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按照法治國的思想,行政必須依法,並且在「政治國家」的範圍內運行,而民法應在「市民社會」中存在。
  • 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的立法建議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物權法》有關用益物權的一些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因此,藉助編纂民法典之機,對《物權法》中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進行認真檢討與修正,並對改革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加以立法確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結合現行法規定,聚焦改革實踐,就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的立法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立法機關參考。
  • 七十年曆程:盤點中國民法典起草的四次起伏和兩個階段
    在當今中國法學界,民法法典化無疑是充滿光環又讓人久久難以釋懷的命題。自1949年至2002年,前後僅五十餘年間,我國就已歷經四次民法造典運動,分別於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但囿於經濟、政治、社會和學術等條件的約束,均未成功。
  • 《民法典》,你get了嗎?
    《民法典》,你get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 民法典學習 | 《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我國民法典誕生在中國進入新時代之後,是新時代民主化、科學化立法的典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肩負著保護人民的民事權利、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神聖使命,並因「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而為世界矚目。
  • 每日一講 | 民法典中 「自甘風險」規則解讀
    每日一講 | 民法典中 「自甘風險」規則解讀 2020-07-02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忠雙:三個特點了解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編纂民法典,就是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範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範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法典。這是一項系統的、重大的立法工程。筆者認為,民法典編纂和審議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彰顯制度優勢、堅持實踐導向,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動實踐。
  • 《民法典》實施中的憲法問題:民法如何實施公法性規定
    作為一項浩大的立法工程,《民法典》在制定過程中涉及面廣,所要處理的問題繁多,即使是在民法學界內部亦存在相當多的爭議。然而,無論已經制定的《民法典》存在多少爭議抑或有多少不完善之處,今後的主要任務不是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指摘,而是要保障其能夠得到實施,實現立法目的。憲法同民法之關係極為密切,《憲法》規定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基本法律的地位、基本權利保護等事項,《民法典》的內容與這些規定息息相關。
  • 這場《民法典》專題講座乾貨滿滿!
    民法典》的立法過程,系統闡釋了民法典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和主要內容亮點,分析了民法典的制度創新;她認為民法典彰顯了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有助於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最後,她就民法典的貫徹實施提出了建議,倡議以實施《民法典》為抓手,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推進自貿區高質量發展● ● ●
  • 論《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的體系、內容及其完善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應當增加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則,展示現代婚姻法的價值理念,吸納行之有效的司法解釋並借鑑比較法上的成熟立法,以實現婚姻家庭法編立法的體系化與科學性。實際上,自1980年《婚姻法》頒布以來,為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先後頒布《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等司法解釋。為適應社會的變遷,2001年《婚姻法》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訂。2003年國務院頒布《婚姻登記條例》。
  • 「典」亮生活 伴民同行!《民法典》走進貴陽保險業
    講座中,中國企聯維權工委委員、貴州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畢健從《民法典》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意識、制定歷程和主要意義、主要內容和亮點特色、年齡相關的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保障險相關制度保障等生動講解了《民法典》的精神要義。同時結合具體案例,對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用工制度、人身賠償、等內容進行了深度解讀,在廣大職工中引起了積極反響。
  • 宜昌人防掀起《民法典》學習宣傳熱潮
    學習《民法典》 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當好《民法典》宣傳員 為進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大力營造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近期,宜昌市人防辦積極參與市委依法治市辦開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參與此次活動,大家認識到民法典的頒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紛紛表示:要自覺爭當尊法、學法、知法的排頭兵,在守法、用法、護法方面走在前、勇當先,不斷增強法治意識,提升依法辦事水平,助推人防工作更加規範化、法治化和科學化;同時,要大力推動民法典學習宣傳工作,使之入腦入心,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