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最後兩條的標點符號用錯了嗎?立法參與者這樣說

2020-12-05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月28日表決通過民法典後,這部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迅速成為「網紅」。也有細心讀者、專業人士有疑問:民法典最後兩條的標點符號是不是用錯了?

民法典最後兩條中的標點符號用了頓號

新華社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最後兩條是這樣寫的——

而在三年前——201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百零五條(在全文中的位置是倒數第二條)又是這樣寫的:

也就是說,在連接兩個並列成分的雙引號、書名號內容時,民法典中用了頓號連接,而民法總則中沒有用頓號連接。

民法典最後兩條該不該用頓號?

關於民法典最後兩條,有人認為,應該刪除頓號,主要的依據是《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4.5.3.5中的規定。

記者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下載了這份《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這份國家標準標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前言部分則標明「本標準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並歸口」。

《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4.5.3.5規定:「標有引號的並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並列成分之間通常不用頓號。若有其他成分插在並列的引號之間或並列的書名號之間(如引語或書名號之後還有括注),宜用頓號。」顯然,前一句中「通常不用頓號」中的「通常」,是對後一句中例外情形的解釋。

為此,《標點符號用法》舉了幾個例子:

此外,記者還經常看到這樣的表述:香港回歸以來,國家堅定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這裡用頓號屬於《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4.5.3.5中「宜用頓號」的例外情形,也是正確的。

那麼,按照《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民法典最後兩條是不是用錯了?

6月16日,記者就此在微信上與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光權作了諮詢、探討。而當天晚上,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系列公益直播活動中,現身講授《親歷民法典立法》的周光權詳細解釋了這個問題。

周光權6月17日晚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系列公益直播活動中講述《親歷民法典立法》/截圖

「我要解釋一下,現在有一些提問或者評論,其中有一個問題相對比較專業,關於民法典第1259條和第1260條中標點符號的問題。」

周光權說,有人認為根據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1年制定的標準,民法典最後兩條的標點符號用法不符合國家標準。「這一聲音看起來很有道理,甚至不少人問我說這是不是立法上的漏洞?」

「我解釋一下,民法典在立法過程中字斟句酌。比如說,合同法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籤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這次民法典立法中將『籤字』改為『籤名』:『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籤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

周光權說:「把『籤字』改為『籤名』,意味著當事人籤字如果籤成『麻辣雞絲』那樣是不可以的,必須要籤成本名,所以說民法典立法過程中我們是字斟句酌,標點符號也是一樣。」

「標有引號的並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並列成分用頓號有依據。」周光權表示,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印送〈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的函》(法工委發[2009]62號),《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第4點「法律適用關係條款」中寫明:「新法頒布後,涉及相關法律有關規定的適用問題時,一般採用具體列舉的方式;難以全部列舉的,在具體列舉之後,再作概括表述。示例1:《中華人民共和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法。示例2:《中華人民共和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和其他在本法施行前公布的法律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法。」

「加不加頓號,現在有兩種觀點,一種就說,如果多個書名號並列加頓號,使得標點符號更多,看起來就像瓜子殼或瓜子擺在紙上,這是一種觀點。另外一種觀點說,當幾個書名號或幾十個書名號擺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加頓號,看起來特別費勁,所以要加頓號斷句。而這兩種觀點立法過程中都有研究過,而且之前的民法總則第205條,多個引號並列的時候,那時沒有加頓號,這次就把民法總則第205條的那種表述方式改了,加了頓號。」周光權說。

「立法過程中一些很細微的問題立法機構注意到了,也是研究過的,所以加頓號沒有錯。實際上,大家可以再去看看,中共中央或者國務院的一些文件裡,當多個帶有書名號的文件名稱並列時,書名號之間也用了頓號。」

加不加頓號國家標準與立法規範有待進一步統一

記者注意到,《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系2011年12月30日發布,2012年6月1日實施,制定時間晚於《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GB是必須執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而GB/T是推薦性國家標準。也即,《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的性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

而《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09年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印送〈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的函》開宗明義指出:「我們在總結立法工作實踐經驗,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針對立法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有關法律結構、文字等立法技術層面的問題,擬定了《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經報常委會領導同志同意,現將《立法技術規範(試行)(一)》及其送給你們,供工作中參考。」對於這份文件的性質,雖載明是「供工作中參考」,但其是「經報常委會領導同志同意」,且是最高立法機關發布,層級相對更高。

這反映出,在下一步的規範制定中,標有引號的並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並列成分之間用不用頓號,標點符號使用國家標準與立法技術規範還有待進一步統一,以方便文字工作者規範使用。

來源|羊城派

責編|張德鋼

審籤|張德鋼

實習生|李淑慧

相關焦點

  • 民法典頒布對社會組織立法工作的影響
    民法典的頒布對於走好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也對新形勢下做好社會組織立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圍繞民法典第八十七條和九十五條規定的非營利法人「禁止利潤分配」和「剩餘財產處置的近似原則」做好配套立法銜接和行業、部門法規的清理工作。再次,要對「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進行界定。民法典第九十五條規定,「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不得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剩餘財產。
  • 《民法典》,你get了嗎?
    《民法典》,你get了嗎?世界各國民法典與近代中國民事法律的立法對我國民法典的影響:(一)世界各國民法典經典代表;(二)中國近代民事立法探索;2.
  • 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的立法建議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物權法》有關用益物權的一些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因此,藉助編纂民法典之機,對《物權法》中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進行認真檢討與修正,並對改革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加以立法確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結合現行法規定,聚焦改革實踐,就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的立法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立法機關參考。
  • 參與民法典編纂研究,最高檢五年提千餘條次立法建議
    5月22日上午,民法典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我國的民法制度即將迎來民法典時代。民法典的編纂承載著人民的期待,也凝結著幾代法律人的夢想。從2014年10月立法任務的提出,到2017年3月民法總則的通過,再到2019年12月草案「完整版」亮相,民法典立法之路可謂蹄疾步穩。
  • 這些標點符號你用對了嗎
    例如:明天放假嗎,張老師?2.公式、表格的末尾用不用句末點號?標點符號是幫助文字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在數理化等自然科學中,遇到公式時,如果這個公式可以用語言讀出來,我們就可以按照《標點符號用法》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不同的是常常選用小圓點的句號。例如:如果A>B,B>C,那麼A>C.
  • 民法典編纂中的行政法因素
    ①用拉倫茨的話來說,外部體系是指依形式邏輯的規則建構的抽象的一般概念式的體系。此種體系是許多法律,特別是民法典的體系基礎。這樣的立法態度對民法理論的研究方向產生了一定誤導。學界多認為行政審批是合同的形式要件,於是便有了欠缺形式要件合同的「無效說」、「未生效說」、「有效說」等不同學說,所有這些學說都是建立於「審批」是公權力對經濟生活幹預與管制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 新增與變化|2020《民法典》出臺之後,民法應該怎麼學?
    哈嘍,大家好,我是是萬國君,今天我們結合兩會熱點《民法典》的相關內容來談談學習方法。先說;民法作為法考部門法中的重中之重,與刑法在一起,素來是法考屆中的兩座大山!從年前坊間傳聞就開始說民法有大的改動,不少同學遲遲不敢複習民法,隨後因為疫情原因,兩會又進行了推遲,20年對我們來說真是坎坎坷坷的一年,不過幸好在5.21日兩會正式召開,公布中國首部《民法典》即將問世。
  • 《民法典》實施中的憲法問題:民法如何實施公法性規定
    作為一項浩大的立法工程,《民法典》在制定過程中涉及面廣,所要處理的問題繁多,即使是在民法學界內部亦存在相當多的爭議。然而,無論已經制定的《民法典》存在多少爭議抑或有多少不完善之處,今後的主要任務不是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指摘,而是要保障其能夠得到實施,實現立法目的。憲法同民法之關係極為密切,《憲法》規定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基本法律的地位、基本權利保護等事項,《民法典》的內容與這些規定息息相關。
  • 海洋發展視角下的《民法典》
    歷史上由於粗放的發展方式,人們在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也遺留下許多問題,通過立法科學治理海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如今,人們逐漸認識到海域資源管理的生態化要求,相關法律體系建設不僅要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民法典》總則編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也被稱為《民法典》中的「綠色原則」。
  • 這場《民法典》專題講座乾貨滿滿!
    這場《民法典》專題講座乾貨滿滿!民法典》的立法過程,系統闡釋了民法典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和主要內容亮點,分析了民法典的制度創新;她認為民法典彰顯了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有助於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最後,她就民法典的貫徹實施提出了建議,倡議以實施《民法典》為抓手,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推進自貿區高質量發展● ● ●
  • 《民法典》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說:以後如果再有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麼監護人馬上就有了。居委會,我們的村委會或者我們的民政部門,我們的基層民政部門馬上就要去起到一種監護人的職責,不是說你想做還是不想做的問題,是一個法定職責的問題,民法典這個規定應當說是非常好。
  • 哪些事實,雖然發生在民法典頒布之前,但是卻直接適用民法典的?
    如果你仔細看一眼這些新頒布的司法解釋,發現大多數在名字最後都有個數字序號「(一)」,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還會有(二)、(三)、(四)、…… 我個人感覺,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想必也會在高強度的學習中充實地度過了。在今天頒布的這5個與《民法典》相關的內容裡,首先應當關注的是第1個司法解釋,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
  • 七十年曆程:盤點中國民法典起草的四次起伏和兩個階段
    此後,均因不同因素,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年】再度擱置1962年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1964年7月,民法草案「試擬稿」出爐,但是由於遭遇歷史原因,立法工作再度被擱置。「殘肢逆遇何足悲,傷情失意安得摧。」
  • 【學習園地】法學匯 | 民法典規範的類推適用
    在靜態的傳統社會中,這一問題還並不突出;但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年代,「變」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詞,社會領域的分化與複雜性已不斷挑戰人類的想像力,民法典的地位日益受到特別法的挑戰,已為不爭之實。我國民法典紓解這一難題需要的智慧和技術,也遠非歐陸範式民法典時期可比。為此,民法典提供了擴大法源類型、設置一般條款等方法。
  • 民法典,熱詞背後的法治力量
    這是新中國法治進程中激動人心的一刻,它連接過去、指向未來——2020年5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會場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終得實現,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由此誕生。
  • 民法典學習 | 《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我國民法典誕生在中國進入新時代之後,是新時代民主化、科學化立法的典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肩負著保護人民的民事權利、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神聖使命,並因「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而為世界矚目。
  • 「典」亮生活 伴民同行!《民法典》走進貴陽保險業
    講座中,中國企聯維權工委委員、貴州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畢健從《民法典》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意識、制定歷程和主要意義、主要內容和亮點特色、年齡相關的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保障險相關制度保障等生動講解了《民法典》的精神要義。同時結合具體案例,對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用工制度、人身賠償、等內容進行了深度解讀,在廣大職工中引起了積極反響。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湘江理論|深度|在民法典,「權利」這兩個字力透紙背!
    由此可見,未來個人信息的受侵權人完全可以拿起民法典這一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更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則重在保護私權利。保護權利的前提是確立權利。我國民法典在總則中的第五章專章全面規定了「民事權利」。如「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係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 【名家說法】謝鴻飛:《民法典》中的「國家」
    民法的這種社會自發生成的特質,決定了其規範形成無需外力幹預或扶助,其力量源泉也並非國家權威或權力,而是自身的體系效應和規範理性。但不容否認,民法的運行從來離不開國家支撐。《民法典》編纂本身就是立法者受憲法委託,將基本權利在民事領域具體化的法治成果。在現代社會中,民事權利的直接基礎很難說源於自然權利,而應源於法律授予,正如邊沁所說,「財產生死與共;無法律,無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