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在治學態度上,留下了的諸多名言。例如: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學術自由;獨立思考;重懷疑,重實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句話,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等。這些都能折射出他的思想。
胡適的實用主義
胡適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實用主義大師約翰·杜威,所以胡適先生終生服膺實用主義。胡適先生的學術思想,富有實用主義的精神。
胡適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並不是避開事實問題而去空談理想主義,也不是拋棄現實問題而去重建社會。需要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在事實中發現問題,並改善現實。
胡適還強調,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麼效果;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於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
以上就是胡適的實用主義,胡適的思想影響了諸多學人,也造就了胡適在學術和思想上的地位。
看透人和事兒
1948年,國共兩黨在東北戰場打的如火如荼,而在爭奪知識分子的隱形戰中,雙方也是鋒芒交鋒。鑑於胡適在國內學術和思想的地位,北京大學胡適成為國共兩黨爭取的對象。
1948年底,北京郊外的清華園已經可以聽到隱隱約約的炮聲,北京的形勢變得微妙起來。遠在南京的國民政府,在制定的「搶救學人運動」名單中,胡適列為首位。蔣介石是非常希望胡適能去南京,然後隨他去臺灣。但胡適以北京大學校慶50周年為由,遲遲不肯南下。
而這時的北京南苑機場已經被解放軍控制。蔣介石接連電報,邀胡適火速南下,並派了飛機,傅作義命令國民黨軍又把南苑機場奪回來,胡適這才匆匆登上南下的飛機,離開了北平。終其一生,胡適再未踏上故土半步。
隨胡適南下的還有清華校長梅貽琦和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陳寅恪。
從不在家設宴的蔣介石,在家裡宴請胡適,12月17日,既是北京大學的校慶,同時這天也是胡適先生的生日。胡適哽咽著說:乃以不名譽之逃兵。在場學人紛紛掩面而泣。
在蔣介石的建議下,胡適遠赴美國,沒有積蓄的他,生活是異常困頓和辛苦。中間蔣介石沒少接濟胡適,胡適總以不佔用國家資費為由屢屢拒絕,後來蔣介石間接通過在美國的蔣廷黻先生,用個人資金繼續接濟胡適,以幫他渡過難關。
蔣介石談不上多喜歡胡適,但是他知道胡適的價值。胡適的人格他也是相信的,甚至曾建議胡適親自組黨,並競選總統,蔣介石對於黨派,他是非常介意的。但對胡適例外。胡適也很聰明,始終在做一個政府的諍臣和諍友,保持著他與蔣介石的特殊關係。
而當時的中共,也在爭取胡適留在北平,據季羨林回憶,當有人把廣播中的信息告訴胡適時,胡適冷靜的說,他們要我嗎?對當時還在繼續徘徊的知識分子,留下了麵包與自由的著名論斷後,還是離開了。
胡適不是那種死讀書的人。他對中國的人和事,看的是異常的清楚。他和傅斯年先生一樣,屬於世事洞明的人,眼光異常的毒辣,這點在眾多頂級自由派知識分子當中,顯得是格外的扎眼。如留下後沒有說話的自由,更沒不說話的自由。
離開大陸的胡適,中共依然沒有放棄爭取。1956年,毛曾託人致函胡適,說:「大陸對胡先生的批判主要針對他的思想,不針對個人。如果胡先生回來,還是會受到歡迎,並且來去自由。」
胡適回信:「除了思想之外,什麼是『我』?」
圖片源於網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