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小川升了部門小組長,大家都覺得實至名歸。平時工作中小川表現出的工作能力就很強,做事情靠譜;除了高質量完成自己部門工作的同時,還給其他部門提供了很多技術支持。大家對小川的評價也都是讚譽不絕。但偏偏同事趙橋就覺得很是不屑表示:這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個小組長,也就協調下組內工作和其他部門對接,有什麼難的。
但其實小組長的職位是內部選拔,所以公司一開始採取的是內部自薦競聘的機制。趙橋也報名了參與小組長的競聘工作,只是最後篩選的時候公司選擇了更靠譜的小川;而並沒有選擇趙橋。但是就算結果是這樣,趙橋依然覺得自己並沒有比小川差在哪,且覺得這無非是因為領導心情決定的。
如果你身邊也有人經常會這麼想,總是覺得「這有什麼難的」,「這有什麼了不起」,但真的換自己做卻從來沒做成,這時候他們其實都是陷入了「杜寧.克魯格效應」。
01 經常覺得別人也沒什麼,就這點本事,你已經陷入杜寧克魯格效應
杜寧.克魯格效應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杜寧和克魯格提出,他們在1999年12月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了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在這篇論文裡他們提出了這個概念。用以指那些:
能力不強的人(Incompetent individuals)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無法認知他人真正的能力;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之後對於這樣的一類人的行為,統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
一次我刷抖音看到有個人在做木薯粉,他的文案寫著:給我李子柒一樣的團隊,我也能成為下一個李子柒。我完整的看完了他的視頻,整個視頻畫質並不是很高清,應該是手機拍攝的。所有的畫面就是一個個拼接,沒有一定的故事性,讓人看過也就刷過,不會記得什麼。
我順便打開了他其他的視頻,發覺就這條視頻有20多萬的觀看人數(因為這條文案帶了李子柒,觀看人數特別多),其他的只有幾百幾千的觀看。關注過李子柒的人都知道,她是從沒有團隊紅了之後,才開始慢慢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並不是因為有團隊才紅。因為她的視頻很有故事性,很有感染力,她的美食她的生活都讓人覺得很美好,才讓人們記住了她。
這就是典型的杜寧.克魯格效應。自己的能力不強時,覺得自己並沒有和李子柒有什麼差別,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正視自己的不足,只是關注了別人擁有的外界條件。
02 是什麼讓人們陷入杜寧克魯格效應?
對於杜寧克魯格效應的人,我們也不需要去諷刺或嗤之以鼻。因為很多時候他們也只是自己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而往往我們這些「自信」其實旁觀者一眼就看破,我們自己為什麼卻會深陷其中呢?
一、感知錯覺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描述了人的兩套分析機制。「機制1」(自動機制)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而且是瞬髮式的;「機制2」(受控機制)是指有意識地分析與推理的過程,這個過程較慢。
感知就是機制1,感知在危險的時刻可以救命,比如當我們感知到危險信號的時候,選擇保護自己。感知很強大會調用你一直以來的經驗,以及內心深處的情感;當你面對一些情況,你沒有調用機制2,機制1就佔據主導,你很容易就會陷入感知的錯覺中。
1985年,一架從臺北飛往洛杉磯的飛機,在飛行10小時41000英尺高空上,飛機的4號引擎突然失去了動力。飛機開始失速,這時候機長沒有操作手冊的規則關閉自動駕駛降低高度,而是繼續讓飛機繼續自動駕駛。飛機很快就因為推力不平衡向右傾斜,且快速降速中。這時候機長還是只關注引擎問題,沒看到飛機已經傾斜。直到飛機因為降速衝進雲層,這時候機長才改成手動駕駛。
這時候飛機已經45度傾斜減速頭朝下的下落,而機組人員在看到儀錶盤顯示的時候卻覺得這不可能是儀錶盤故障,最後直到飛機衝破雲層,機組人員看到地面才猛然醒來,飛機很快就要撞向地面。這時候才拼命後來操作杆,最後終於在一頓操作下讓飛機有驚無險的降落在舊金山機場。飛機機身損毀嚴重。
這次事故調查組繪製的圖
其實飛機一個引擎故障並不屬於特別緊急的事件,只是因為機長人員的操作硬生生的把一個小故障弄成了事故。在這個事件裡機長就是只是依靠了機制1,而完全沒有調動機制2的表現。這種感覺的錯覺讓機長把故障弄成事故。
調用機制1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所以我們也很容易就會進入感知編織的錯覺裡,而不自知。
二、認知偏見
認知偏見這是我們依據一直以來的認知做出的見解,所以它很容易就受到我們的認知能力、認知範圍所決定。我們的認知在哪,我們的判斷就會在哪。
「樊登讀書」的樊登說過自己大學時候的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說他是一個西安人,從小吃麵食長大,所以他天然的就覺得西安的麵食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麵食。當他上大學的時候,他碰到了來自四川的同學,而這個同學卻說四川的麵條才是最好吃的。聽後樊登很氣憤的說:你傻吧,但凡有感覺得肯定都會覺得西安的麵食最好吃,憑什麼覺得你們四川的麵條最好吃。
兩個人爭論不休,最後也沒爭出個所以然來。其實這就是明顯的認知地域偏見。我們從小在哪出生,在哪長大,就會覺得家鄉的東西最好吃。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當我們的認知限制在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就會以為這就是全部,看不到這個「全部」外界的東西。這很容易就會變得狹隘且自負,這種認知偏見明顯會帶偏我們。
三、記憶扭曲
《認知天性》書中說:記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人們靠自己對世界的了解來理解一件事情,定下從未出現過的規則,好讓一件事情更符合邏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記憶會給我們「編故事」;好讓整件事情變得符合邏輯。
華盛頓大學的伊莉莎白.洛夫特斯教授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實驗中給被測試者看一場關於車禍的電影,然後讓被測試者估計當時車速。當被詢問被測試者「輛車相撞時車速多快」時,他們會說:估計車速超過40公裡/小時。如果問「兩車接觸時車速多快」,他們則會說:估計30公裡/小時。
這個實驗,讓研究人員發現大腦首先召喚一般概念,然後填寫細節。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記憶其實並不是完全靠譜的,它會受到很多方面影響,如果它重組信息好,會幫助我們鞏固知識;當他受到別人影響的時候,把重組的信息歪曲化,那麼就會得到一個歪曲的記憶。
03 避免杜寧克魯格效應的3點建議
杜寧克魯格效應不關注也許我們覺得沒什麼問題,但是長期帶有這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就很容易把一些問題推脫給外界因素,卻不從自身出發:看到同班同學發展的很好,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如果你也像他那麼拼,你也可以做到。看到一起進公司的同事晉升,自然的覺得他因為和領導關係好,才被提升。看到別人做的好,覺得他們都是運氣,而自己碌碌無為其實不過是自己懶,不願意做而已。自己要是做,肯定比他們幹得好。
這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中都是非常不妥的思維。改變自己杜寧克魯格效應,給你3點小小建議。
1,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上面我們講到了大腦」機制1「與」機制2「,而」機制1「因為很好獲得,所以經常容易佔我們思考的主導地位,讓我們不能做出更具邏輯的判斷。而這些邏輯的判斷需要我們具有一定的心智力量。
喬治·博瑞(C. GeorgeBoeree)博士定義,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a.獲得知識;b.應用知識;c.抽象推理。
我們的心智通俗一點說就是獲取知識後應用並進行推理最後融為你自己的思維模式。人的心智不是天生,會受後期獲取的知識的改變而改變;當自己的認知改變,慢慢思維模式也會改變。想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心智力量,就需要更多的吸收知識,讓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調用。
我們寫作訓練營小夥伴曾經分享過自己的一個事跡,當她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因為不熟練所以經常弄到深夜,才能勉強寫好一篇文章。而且那段時間她還堅持日更,每天每天如此,她的家人就特別不理解,表示你這樣做有意義嗎?你能獲得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嗎?
在她的不斷努力下,終於5個月後真的有一位公眾號主看了她的文章還有她一直堅持的日更邀請她一起加入了她的公司工作。而她自己也在工作了8個月後拿到了比自己原來工作高出8倍的工資。而他的家人也變得開始支持她的工作。
心智的力量是你獲取知識後,不斷去實踐去打磨,去形成你自己的心智模型。你自己的理念,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不是你以為,也不是別人以為,是你了解了之後所習得。
李笑來說: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境遇時,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得到不同的結論,最後作出截然相反的選擇。
2,建立自己的練習測試機制
陷入杜寧克魯格效應通常都是對自身的能力認識不足的,高估自己的能力,陷入誤判。看到別人做總覺得很簡單,自己也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卻從來沒有自己去真的實施過。
在還沒開始寫作的時候,我看別人的文章,看完我就會覺得,這樣的文章,我也能寫。這些觀點我都會啊,我看過的書也不少。不過當我真的提筆的時候我才真的知道,什麼叫」寫作寫到禿頭「。我坐在桌子前一個小時,我愣是只憋出了一句話。
完全不知道接下去自己該怎麼寫下去,如何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案例怎麼用,哪裡找那麼的素材等等。很多時候我們看似簡單的事情只有自己親身去做才會知道,自己真正的實力在哪,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一味的自信不過是」自嗨「罷了。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最初提出過:10000小時定律。也就是指人們通過1萬小時的練習,就可以精通某項能力。後來他通過大量實驗證實其實10000小時有一定的局限,精通每一技能需要的時間並不固定,而且只是一味的練習並不能一定就精通技能。
只有通過刻意練習,充滿目的性的去練習自己的技能。安德斯·艾利克森寫了《刻意練習》來具體介紹如果去建立刻意練習:建立練習機制去練習、測試、記錄測試反饋然後再根據反饋進行刻意練習。如此反覆才能通過不斷的練習精通技能。
也只有通過這樣的練習機制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能力是否已經達到標準,如果還沒,又將在哪些問題上逐個攻破進行補充。
郎平說: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那不是靠講故事或者喝雞湯得來的,關鍵是「平時的訓練」。
只有不斷的練習,才會了解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很好的掌握這個技能;只有不斷的練習,你才能不會陷入自嗨,進入杜寧克魯格效應。因為你對自己能力有一個足夠的了解。
3,多向外界尋求反饋
當我們的練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一定覺得這次我一定可以了,這時候千萬不要太過盲目激進。你的練習已經讓你掌握了這項技能,這時候需要的是先在市場上尋求反饋。
就如我上面講到的那個視頻博主,他覺得自己和李子柒沒太大差別,那麼直接問觀看人的觀感就可以知道。相信那些看過李子柒視頻和他視頻的人,立馬就能看出差距在哪。一切都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願意為你買單的那些人是怎麼看,別人給你的反饋就是當下你最真實能力的存在。
只有不斷的測驗評估進步,就能知道自己弱在哪裡,哪裡需要改變。
心理學家大衛.杜寧在他的研究報告裡表示:「認識自身要通過他人來進行,這確實取決於你會獲得什麼樣的反饋。你從周圍聽到的是好事情嗎?你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的收效,是按照你所期望的那樣能者多得嗎?如果你觀察他人,就會經常發現不同的做事方法,其中有更好的行事套路。
外界的反饋是客觀且現實的,多去外界尋求反饋,就會看到自己的能力做的事,社會的接受度是多少,進而修正自己的計劃。
總結
杜寧克魯格效應隨處可見,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人們太容易憑感覺去做事,去評判的事實。感覺、認知、記憶會限制我們的處事。我們要多去實踐練習、不要盲目。去發現自己真正的能力在什麼地方,去認同別人的能力,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很簡單,那就去學習關於這件事,去實踐,去得到反饋;用你的行動證明,不要去高估,去隨意的評價。而不是覺得事情可以毫不費力
你只有拼命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