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生植物20年消失百餘種 專家:被市民吃光

2020-12-05 網易新聞

(原標題:京城野生植物20年消失百餘種(圖))

植物專家舒志剛正在教孩子們認識蠍子草。

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崔紅)紫竹院公園竟然是京城最「野」的公園——生長著大量野生花草。著名的藥材「半夏」、紅軍長徵時吃過的「厥麻」,美如小草莓的「蛇莓」,原來就悄然長在百姓身邊。目前,各大公園正在舉辦「科普周」活動。植物專家、《城市野花草》作者舒志鋼帶孩子們到紫竹院認野菜,同時告誡市民,挖野菜吃對身體無益,對植被破壞嚴重。

春末夏初,又見市民挖野菜。「有越來越多的人問我,野菜能不能吃?吃野菜有什麼好處?我真的不願意再回答這樣的問題!」舒志剛表示,野菜大多是鋪地植物,挖野菜除了破壞植被,造成黃土裸露外,對人的身體並沒有好處。由於汽車尾氣、空氣汙染、流浪動物等原因,野菜大多已被汙染,並非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健康無害」,而且很多野菜具有毒性。

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橚,不忍看民眾挨餓,編輯《救荒本草》,專門介紹哪些野菜可以吃。「可現在不是這個時代了。」舒志剛說,人類常吃的食物,歷經千年時間滌蕩,留下來的都已經是精品,能夠提供人類所需要的所有營養,不需要再跟野菜較勁,「吃野菜就是多此一舉。」

舒志剛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在城市化進展的過程中,很多本土野生植物面臨被驅趕、被拔除,急劇邊緣化,日趨瀕危甚至徹底消失。以北京為例,從北京邊緣向城市中心每推進1000米,物種就減少5個,1993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中被列為「極常見」、「較常見」的260多種野生植物中,至今有上百種已在京城難覓蹤跡。

舒志剛指著紫竹院公園的一株小葉樸樹說,「因為它太皮實了——自己掉籽自己長,可惜又長得不起眼,不利於園林規劃,原本是京城最多的一種樹,如今已經很少見了。」而鵝絨委陵菜——也就是紅軍長徵時的「看家菜」厥麻,在紫竹院公園內也只剩下寥寥幾株。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杜磊_NN2415

相關焦點

  • 北京:10種野生植物首次發現 500種將用於綠化美化
    新發現的植物狹葉黃芩,分布在延慶野鴨湖。 中國園林網7月8日消息:幽居在山野、市民平時不多見的野生植物將登上北京城鄉綠化的舞臺。昨天,市園林綠化局對外公布了本市首次植物種質資源調查結果,10種野生植物首次發現,另有533種野生觀賞植物今後將在本市綠化中應用。10種野生植物首次露面 這次調查由市園林綠化局和北京林業大學共同組織進行,前後歷時4年。調查範圍涉及全市16個區縣的山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林場、溝系、水庫、河流、苗圃、公園綠地等等。
  • 北京瀕危野生植物處境尷尬 立牌怕偷不立牌被踩
    這株百花山葡萄是在2011年北京最大規模的「植物種質資源」調查中被發現的。面對這株葡萄樹,保護人員很矛盾,想立牌又怕別人偷了去;不立牌保護又怕人走路的時候踩死;想要在實驗室裡組培,試了好幾次都是發芽了但不成活,如何保護真讓人發愁。  處境像百花山葡萄這樣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還有很多。根據最近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地區共有維管束植物2088種。
  • 北京: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逾500種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魏夢佳)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全市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正持續增加。根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最新公布的數據,全市陸生脊椎野生動物的種類現已增加至500多種。兩隻狗獾在林間嬉戲打鬧,一頭野豬正使勁蹭著樹皮撓痒痒……在位於北京市延慶區的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記錄下了野生動物們在林間嬉戲的畫面。
  • 截至2017年底北京野生動物種類增至600種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首都野生動物種類呈現增長態勢。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野生動物種類已達600種。1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房山區舉行「2018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宣傳活動。工作人員現場放歸了經救護康復的1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2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北京大力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還累計恢復及建設溼地8000多公頃。
  • 北京觀鳥愛好者十年發現鳥類百餘種 普及鳥類知識
    北京觀鳥愛好者十年發現鳥類百餘種 普及鳥類知識 2014-07-08 11:05:39  「夏至已過,北京也早已進入夏季,繁殖季節的鳥兒分外忙碌,夏候鳥有的在孵化,有的已經有了第一巢的寶寶……鳥爸爸鳥媽媽們竭盡全力哺育著後代,上演著生命的讚歌。這周我們『城市綠島觀鳥行』走進圓明園,看看那裡繁殖期鳥類的情況……」這是6月28日召集北京市民免費參加「城市綠島行」的通知帖,當天有18位北京市民參加了活動,觀察記錄到40種鳥。  北京有沒有鳥?
  • 女子一分鐘打嗝20多次 市民獻百餘偏方幫她止嗝
    結果麻煩來了,兩個月來她不斷打嗝,一分鐘能打嗝20多次,一次連著打四五個,中西醫都試過了但卻停不下來。昨日,華商報A6版刊登了李女士的事,200多名熱心讀者提供幫助。   有相同病史市民薦偏方   昨日打來電話的市民中,100多人都推薦了偏方,其中不少人或家人曾經患過「呃逆(打嗝)症」。
  • 青島嶗山發現18種野生珍稀瀕危植物 建兩處繁育基地
    據了解 ,為了摸清轄區內植物的「家底」,嶗山區農林局聯合青島農業大學從2011年開始開展此項普查工作,調查中發現嶗山區共有野生珍稀瀕危樹種15科,17屬,18種,種數佔山東省珍稀瀕危保護樹種的30%以上。其中,嶗山本地所特有的一種軟棗獼猴桃引起了專家的重視,目前該獼猴桃已組培成功,有望在三年左右栽培種植。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原標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動物那樣保護野生植物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珍稀鳥類來京記: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溼地內安家
    近年來,從「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到魚蝦豐美、空氣清新的密雲水庫,黑鸛優美的身影出現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地方。除了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也在北京溼地內相繼被發現。「369種野生植物,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溼地內安家」,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說。
  • 郴州2563種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了「備份」
    類似銀杉的「待遇」,截至9月9日,郴州共有2563種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成功移植或試種於市南嶺植物園,進了「新家」,有了「備份」。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3種。全市3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國家一級物種有銀杉、水松、伯樂樹3種;國家二級物種有蓖子三尖杉、柔毛油杉、半楓荷等32種。
  • 湖南發現消失近一個世紀的喜雨草野生植株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
  • 雲南「蘇鐵村」:「消失」20年的多歧蘇鐵布滿傣家房前屋後
    中新網雲南新聞4月23日電 題:雲南「蘇鐵村」:「消失」20年的多歧蘇鐵布滿傣家房前屋後  作者 趙志平 黑萍英 郭鑫  記者近日走進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石洞村,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 浙江17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有一種建德獨有!
    野生動植物天然生長,卻有不少瀕臨滅絕。浙江於去年9月編制了《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2017—2020年)》,繼續對29個種(類)開展拯救性保護。浙江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其中有一種植物可是咱建德獨有的!你知道它長什麼模樣?
  • 北京綠色家園建設現盛況:全市野生動物已達500多種
    隨著北京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頻繁地在城市裡現身,甚至出沒在市民身邊,為首都北京增添一抹「野性氣息」。178種野生動物在松山「佔山為王」盛夏,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西北部燕山山脈中的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正是松濤陣陣,生機勃勃。
  • 春季到上虞海塗來看鳥百餘種珍稀鳥類在這裡「加油」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上虞海塗地處錢塘江南岸,是目前整個杭州灣地區僅存的一片溼地,也是往返於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候鳥們停歇、覓食的重要中轉「加油站」,每年約有百餘種珍稀鳥類相繼匯聚於此。2015年10月,還出現了被世界鳥類紅色保護名錄列入極危物種的勺嘴鷸。這片鳥類樂園吸引了一大批紹興的愛鳥人士,他們每年都來海塗和遠道而來的候鳥「相會」,用心拍下它們的身影,並自發組織上虞區野鳥保護者協會默默守護著它們。
  • 你看到了重生的富民枳在笑,卻聽不到千千萬萬植物在哭泣
    近日,綠會小編接到喜訊,經過10年的搶救,原生於雲南昆明的植物富民枳重獲新生。10年內,富民枳從瀕危、滅絕到基地回歸種植6390株,實現原產地野外回歸。自21世紀初,雲南省藉助自身資源優勢,大力保護本省稀有珍貴植物,並開設極小種群保護的先河。截至2019年底,雲南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其中成功人工繁育的有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
  • 【北京日報】中科院百餘院所重組四大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坦言,目前,青年科技人才發展機會和空間受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和戰略科技專家還不夠多。一些科研人員缺乏持續追求卓越、協同合作攻關的精神;思想庫把握國家決策需求還不夠敏銳,高水平創新思想產出偏少。
  • 湖南:唇形科植物「喜雨草」消失近百年後重現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之後的歲月裡,這種柔弱的草,卻在人們視線裡消失,蹤跡全無。美麗的「喜雨草」,難道滅絕了嗎?
  • 非洲大蝸牛爬上南京餐桌 專家提醒野生要煮透
    這種被我國列為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田園殺手」,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讓當地農民大為傷神。而專家也特別提醒,這些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因為攜帶寄生蟲和蟲卵,千萬不要吃。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南京很多餐廳都有「蝸牛」這道菜,做法不一,有法式蝸牛、蝸牛湯、烤蝸牛、麻辣蝸牛……愛吃的人還不少。南京餐廳的蝸牛都是什麼蝸牛呢?
  • 女子兩個月來打嗝不斷 市民獻百餘偏方幫她止嗝
    結果麻煩來了,兩個月來她不斷打嗝,一分鐘能打嗝20多次,一次連著打四五個,中西醫都試過了但卻停不下來,200多名熱心讀者提供幫助。 為了減肥,30歲的李女士用手伸進嗓子眼,刺激吐完了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