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衛星實時監測雙颱風:畫面有點驚悚

2020-12-04 快科技

今年7月份,史上罕見地沒有一個颱風,但是剛剛進入8月,颱風就來,而且一來就是兩個,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熱帶風暴級)、第4號颱風「黑格比」聯袂登場。

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風雲三號D、風雲四號A等氣象衛星就派上了大用場。

▲ 風雲四號A星監測影像

風雲四號衛星監測顯示,8月2日14時30分,「森拉克」雲繫結構鬆散,低層環流中心外露,南側與季風雲系相連,水汽充足,向西偏北方向移動,2日14時40分前後在越南沿海登陸,17時在越南清化市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

▲ 風雲四號A星動態監測影像

「黑格比」於8月1日晚在我國臺灣東南洋面上生成。結合風雲四號A星真彩色監測圖像和同一時次的紅外增強雲圖可以看到:「黑格比」南側對流雲系發展旺盛,高層輻散流出明顯,南側螺旋雲帶的雲頂亮度溫度最低可達-80℃,雲頂高度可達17千米以上。

▲ 風雲四號A星紅外增強雲圖

▲ 風雲四號A星雲頂高度產品

再通過2日14時的風雲四號A星水汽導風輻合輻散監測,可以看到「黑格比」高層輻散形勢較為清晰,有利於強度的加強。

▲ 風雲四號A星水汽導風輻合輻散圖

氣象部門綜合利用風雲三號衛星微波探測颱風內部結構特徵,以及風雲四號衛星不同層次雲導風的優勢,形成了颱風立體熱動力結構新產品,輔助了颱風強度發展的判斷,再綜合利用風雲三號雲水反演產品與降水估計產品相結合,提供了降水影響的監測結果。

同時,綜合利用風雲四號分鐘級雲圖對颱風雲系的跟蹤功能,與GRAPES數值預報產品相結合,有利於對颱風周圍大環境場的分析,對颱風演變和未來趨勢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準確的判斷。

▲ 風雲四號A星監測雲圖

▲ 風雲三號D星與風雲四號A星融合應用產品:「黑格比」的垂直暖心結構和風場相互作用圖像

▲ 風雲三號D星雲水反演產品:「黑格比」的降水雲系分析產品

8月4日凌晨3:30前後,颱風「黑格比」的中心在浙江省樂清市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3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70百帕。

▲ 風雲四號A星增強圖動畫

▲ 「黑格比」登陸時的風雲四號A星紅外增強雲圖

▲ 「黑格比」登陸時的風雲四號A星合成圖:真彩色&雲頂高度

▲ 「黑格比」登陸時的風雲四號A星雲圖

8月5日凌晨5時,颱風「黑格比」的強度減弱為熱帶低壓,並於6時移入黃海西部海面,強度將略有加強,趨向朝鮮半島西部沿海。

本周內,海洋上的熱帶系統活動暫時平息,北方的強降雨將成為我國天氣的主角。

相關焦點

  • 風雲衛星實時監測「雙颱風」
    剛進入8月,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熱帶風暴級)和第4號颱風「黑格比」就相伴來襲。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風雲三號D、風雲四號A等氣象衛星以及時、豐富的數據,有力地支持著我國及周邊地區的防臺抗臺工作,助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使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依靠其獨一無二的大氣『CT機』——高光譜探測儀,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我國首次實現天基閃電監測和空間天氣多要素監測
  • 黑龍江:提能力 重應用 強化風雲衛星氣象保障
    作為衛星產業鏈條最完備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氣象局充分利用風雲衛星數據開展及時精準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成為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提升「三種能力」,夯實風雲衛星氣象應用基礎  提升氣象衛星基礎支撐能力。
  • 颱風「米克拉」登陸,一舉一動逃不過風雲衛星的眼睛
    風雲四號A等氣象衛星對其進行嚴密監測。「米克拉」 在福建省漳浦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80百帕,強度為颱風等級。風雲四號A星監測顯示:「米克拉」登陸前後呈現明顯的不對稱結構,環流中心南側對流發展旺盛。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在應對防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糧食產量監測預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天上有7顆衛星,高低軌組合,這個全世界的話只有我們和歐洲、美國是這樣一種能力。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此時,風雲衛星緊盯關鍵湖體面積消長情況,並通過多年衛星監測資料對比分析,為決策部門搶險救災提供了科學可靠依據。「從直觀來說,氣象衛星監測首先是支持天氣預報,把汛期降水過程預報精準。不僅如此,它還要監測評估降水後可能引發的各種氣象災害,利用長時間序列衛星遙感監測資料綜合評判,助力政府部門決策。」楊軍說。特別是在颱風監測中,風雲衛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在應對防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糧食產量監測預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楊軍:我們天上有7顆衛星,高低軌組合,這個全世界的話只有我們和歐洲、美國是這樣一種能力。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颱風「巴威」去東北,風雲、高分衛星全方位監測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 風雲、高分系列衛星,助力我國氣象部門嚴密監測颱風路徑、準確預報沿線天氣。8月26日,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水汽監測動畫顯示:颱風環流結構完整,上午至中午颱風眼有加深過程,呈現加強趨勢。
  • 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21號颱風莎莉嘉衛星雲圖實時更新
    【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2016第21號颱風莎莉嘉路徑圖更新 颱風莎莉嘉將生成  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新的熱帶擾動93W正在逐漸加強,它的雲系巨大而壯觀,南側享受著豐富水汽的補充,北側則被副熱帶高壓壓制著。
  • 從動態衛星雲圖觀察今年最強颱風
    8月23日中午12時50分左右,今年第13號颱風「天鴿」登陸廣東珠海市,成為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 風雲衛星服務覆蓋4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氣象局針對天氣系統及洪水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產品。截至目前,中國風雲衛星正在為47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遙感數據和定量產品,一種更趨於定製化的衛星遙感服務模式正逐步形成。  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
  • 科普|風雲衛星是如何洞察地球的風雲變幻的?
    (原標題: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 文·本報記者
  • 太空看今年最恐怖颱風:太嚇人了
    8月23日中午12時50分左右,今年第13號颱風「天鴿」登陸廣東珠海市,成為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也利用風雲系列衛星,實時關注颱風路徑,並發布相關防災減災信息。從1988年的風雲一號A星,到2016年年末的風雲四號衛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5顆氣象衛星,其中8顆在軌穩定運行,形成了龐大的氣象衛星家族。
  • 查詢颱風實時路徑app哪個好用 颱風預報監測軟體推薦
    颱風查詢app哪個好用  1、颱風實時路徑發布系統  實時颱風路徑是一個簡單實用的颱風查詢工具,為用戶提供實時的颱風路徑,以及來自全球的路徑預報,同時接入雲圖、雷達圖、風場等信息,便於全方位分析颱風影響  軟體特點  1:基於地圖的實時歷史熱帶氣旋查詢和顯示
  • 我國專門為氣象預報和觀測提供服務的衛星——風雲衛星
    央視網消息:想要對天氣進行預測離不開風雲衛星的幫忙,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風雲衛星。我國專門為氣象預報和觀測提供服務的衛星叫做風雲衛星。為了滿足使用需求,風雲衛星上攜帶了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垂直探測儀等科學設備,為天氣預報提供多光譜監測、三維大氣變化等數據信息。
  • 浙江: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上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洪冉報導 為進一步強化氣象信息的「滾動」與「實時」傳播,提升颱風氣象信息廣傳播和廣覆蓋的能力,浙江省氣象局瞄準新媒體「及時、交互」的特點,自主研發的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在近日正式上線。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颱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