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順磁振子曳引熱電」效應 將汽車尾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電能

2020-11-25 騰訊網

(圖源:NCXU官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即便是在順磁材料中,固體中的自旋局部熱擾動也能實現熱能轉換。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在順磁材料中,自旋關聯時間不長,無法做到這一點。該效應被稱為「順磁振子曳引熱電(paramagnon drag thermopower)」,可以將溫差轉變為電能。這一發現有助於更有效地收集熱能,例如,將汽車尾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電能,提高燃料效率,或通過體熱為智能服裝提供動力。

參與此項研究的包括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ORNL)、中國科學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在含有磁性離子的固體中(例如錳),自旋熱擾動或彼此對齊(鐵磁體或反鐵磁體),或不對齊(順磁體)。然而,順磁材料中的自旋並非完全隨機。它們會形成短暫、短程和局部有序結構的順磁振子,這些振子僅能存在很短的時間,並且只延伸到兩到四個原子上。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存在這些缺點,順磁振子仍能在溫差中產生移動,並推動自由電子一起移動,從而產生順磁振子曳引熱電。在一項概念性驗證發現中,研究小組觀察到,即便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碲化錳(MnTe)中仍能產生順磁振子曳引現象,所產生的熱電,比僅靠電子電荷產生的能量要高得多。

研究小組對「順磁振子曳引熱電」概念進行測試。他們將摻鋰MnTe加熱至高於其奈耳溫度(34攝氏度)250攝氏度。奈耳溫度(Néel temperature)指的是反鐵磁性材料(或亞鐵磁性材料)由反鐵磁狀態(或亞鐵磁狀態)轉變為順磁狀態的臨界溫度。 卡羅來納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與材料科學教授Daryoosh Vashaee表示:「人們認為,當高於奈耳溫度時,自旋波產生的熱電會減少。然而,我們沒有看到預期中的下降現象,我們想找出原因。」

在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小組利用散裂中子源的中子頻譜,來確定物質內部發生的變化。材料科學家Raphael Hermann表示:「我們觀察到,即使沒有持續性的自旋波,局部的離子團簇也能夠將它們的自旋關聯足夠長時間,產生可見磁漲落。」研究小組證明,這些自旋波的壽命大約為30飛秒,足夠曳引電子電荷,這只需要大約1飛秒,或1千萬億分之一秒。Hermann說:「因此,短暫的自旋波可以推動電荷,並產生足夠的熱電,阻止發生預期中的下降現象。」

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教授Joseph Heremans表示:「在這項研究之前,人們認為,只有在磁性有序材料中,才能產生磁振子曳引,而在順磁性材料中不能產生。因為最好的熱電材料是半導體,我們知道在室溫或更高溫度下沒有鐵磁半導體,所以,我們從來沒想過,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磁振子曳引來提高熱電效率。這一新發現徹底改變了這種認識,現在,我們可以對順磁性半導體進行研究。」

中國科學院教授Huaizhou Zhao稱:「我們觀察到,在低於或接近奈耳溫度時,塞貝克係數突然崛起,並且一直持續至高溫狀態。我們懷疑,一定發生了一些與自旋有關的重要反應。所以,我們組成研究團隊,從而為這一發現奠定基礎。」

Vashaee表示:「在熱電效應中,自旋通過減輕泡利斥力對電子的影響,為熱電學領域提供新範例。通過自旋塞貝克效應,發現自旋電子學新領域。如同在該效應中看到的,自旋角動量被轉移到電子上。自旋波(即磁振子)和順磁狀態下的局部磁化熱漲落(即順磁性),將它們的線性動量傳遞給電子,並產生熱電。」

相關焦點

  • 將汽車尾氣的熱量轉化為電能?順磁材料可將熱量轉換為能量!
    科學家觀察到,即使在順磁材料中,固體中自旋的局部熱擾動也可以將熱量轉換為能量,在順磁材料中,自旋被認為關聯的時間不夠長。這種效應,研究人員稱其為「準磁懸浮阻力熱電勢」,將溫差轉換為電壓。這一發現可能促使更有效的熱能收集,例如將汽車尾氣的熱量轉化為電能以提高燃料效率,或通過體熱為智能衣服提供動力。
  • 熱能可以轉換為電能嗎?
    一支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捕捉熱能、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的方法,能夠利用汽車尾氣、行星際太空探測器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熱能,實現更高的能量轉化率。科學家指出,藉助這項研究,我們將能夠利用熱能生產出更多的電能。而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 重磅發現!找到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的新方法,有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已經找到了如何捕獲熱量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的方法。這一發現表在《科學進步》》期刊上,可以在汽車尾氣、星際空間探測器和工業過程等方面利用熱量產生更有效的能源。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教授、俄亥俄州著名納米技術學者,該研究的合著者約瑟夫·赫曼斯(Joseph Heremans)說:由於這一發現,我們應該能夠比今天從熱量中產生更多的電能。
  • 熱能可以轉換為電能?此前認為不可能實現
    一支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捕捉熱能、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的方法,能夠利用汽車尾氣、行星際太空探測器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熱能,實現更高的能量轉化率。科學家指出,藉助這項研究,我們將能夠利用熱能生產出更多的電能。而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 進展|磁性熱電半導體耦合輸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如果可以利用熱電材料的溫度梯度來驅使玻色子,比如鐵磁體和反鐵磁體中的磁振子(熱驅動的自旋進動有著和晶格相同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性的相干波被稱為磁振子),然後讓磁振子通過電子-電子(s-d)相互作用進一步作用於導電電子,這將產生非常規熱電效應。這種相互作用正是自旋塞貝克效應和磁振子曳引效應的根源。
  • 印度理工學院研新熱電材料 有效將廢熱轉化為電能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印度理工學院(th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曼迪校區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新型熱電材料,以有效將熱能轉化為電能。
  • 美國發現硫化錫熱電材料效率高的原因 將汽車排氣管熱量轉為電能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材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原子機制,可讓某些熱電材料在接近高溫相變時,效率變得極高。此類信息有助於填補此類材料在計算機建模方面的關鍵知識空白,有可能讓研究人員發現依賴於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的更新、更好的技術。
  • 「前沿技術」利用順磁子自旋的熱電效應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國防部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資助,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等研究發現,在順磁性材料中,電子自旋的局部熱擾動可以將熱能轉換為電能,這種效應被稱為「順磁子阻力熱電效應」。
  • 能吸收桌上發熱物品熱量轉化電能為手機充電
    除了太陽能,那些烈日灼烤之下的物體所集聚的熱量,比如我們自己身上的熱量,難道就不能好好利用一下嗎?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幫科學家突發奇想,打算利用烈日灼烤下迅速升高的人體體熱來產生電能,這樣既能用來為手機充電,還能為人體降溫,減輕人們在烈日下的不適感。這些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輕薄而又柔韌的玻璃纖維織物。
  • 英媒:新型熱電發電機可將溫差轉化為電力
    在這些社區,廉價的太陽能電池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為電燈、手機和家用電器供電,但它們只在白天工作。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斯沃斯·拉曼及其同事發明了一種利用熱電效應在夜間發電的裝置。熱電效應使得溫差能被轉化為電力。傳統上,熱電裝置的使用者利用工廠和汽車尾氣產生的廢熱與溫度較低的周圍空氣的溫差來提取電力。
  • 納米「動力氈」熱電裝置可將人體熱量轉換成電能
    據中國科技網消息近日,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被稱為「動力氈」的熱電裝置,只需觸摸它即可將人體的熱量轉換成電流,讓手機電池很快又有足夠的電力接打下一個電話。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的《納米快報》期刊上。   該大學納米技術和分子材料中心的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裝置是將微小的碳納米管鎖定於柔性塑料光纖之中,感覺像是面料。
  • 在強磁場作用下,新材料顯著提升熱電轉化效率!
    說起熱電材料,必須先介紹一種物理現象,也就是「熱電效應」。熱電效應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約兩百多年前,德國科學家 Thomas J. Seebeck 就發現了這種效應。簡單說,它是指在特殊的熱電材料中,由於溫度差異產生電壓的過程。
  • 物理學家們發現可以在非磁性,半導體中將熱量轉換為電能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正在研究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的新磁效應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如何將其放大一千倍,這是使該技術更加實用的第一步,在所謂的自旋塞貝克效應中,電子自旋在磁性材料中產生電流,其被檢測為相鄰金屬中的電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如何在非磁性半導體中產生類似的效果,同時產生更多的電能
  • 新熱電材料熱電效應極高,是之前效率的2倍以上
    為了得到電,科學家使用了各種各樣方法,傳統的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等,其工作原理是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即塞貝克效應。眾所周知,熱電材料可以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由所謂的塞貝克效應造成,因兩端溫差會產生電壓。然而熱能在轉化為電能過程中會損耗大量能量,所以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一直想研發出一種理想熱電材料,希望能大大提升轉化效率。
  • 華中科技大學發明能源清道夫:可將冰箱等設備的廢熱轉化為電能
    理論上,這些廢熱可以轉化為電能,就像發電廠、汽車發動機和其它高熱源一樣。問題是:這些低級熱源發出的熱量太少,現有技術無法很好地進行轉換。現在,中國科學家已經創造了一種利用液體來有效地將低品位的熱量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這一技術有朝一日可能會點亮傳感器和燈光,甚至為電池充電。
  • 一種把熱轉化為有用能量的新方法
    一種把熱轉化為有用能量的新方法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找到了如何捕捉熱量並將其轉化為電能。上周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這一發現,可能通過汽車尾氣、星際空間探測器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熱量,創造出更高效的能源。這一發現是基於一種叫做帕拉瑪儂的微小粒子,這種粒子並不完全是磁鐵,但攜帶著一定的磁通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磁鐵受熱後會失去磁力,變成順磁性。
  • 科學家發明量子隧穿效應裝置,能把地球熱能轉化為電能
    最近,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獨特的裝置,它能夠通過量子隧穿效應,把地球的紅外輻射以及工業過程中的廢熱轉化為電能。地球每天24小時釋放出紅外熱,只要我們有辦法利用這種熱量,我們就能源源不斷地從地球那裡獲取有用的能量。科學家提出一種方法,把紅外線熱能以及工業廢熱調節成高頻電磁波。
  • 新發現:磁鐵能吸熱 未來可當冰箱製冷劑
    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報導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近日發現了熱電學中描述電子傳輸的方程,用於描述磁振子傳輸,發現如果處在有差異的磁場中,磁振子可能會從磁鐵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帶走熱量而產生製冷效果。
  • 能量回收系統該下崗了:「黝銅」可將熱量高效轉換為電能
    人們都知道內燃發動機的做功效率優先,而儲存在汽油中的大部分能量也隨著燃燒產生的熱量而大量流失了,再加上發動機零部件之間因摩擦而損失掉的能量,因此能達到38%的能源利用率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不過如果我們能將這些熱量加以利用的話,那豈不是很爽?
  • 新材料熱電效應極高,是之前效率的2倍以上
    為了得到電,科學家使用了各種各樣方法,傳統的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等,其工作原理是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即塞貝克效應。 眾所周知,熱電材料可以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由所謂的塞貝克效應造成,因兩端溫差會產生電壓。